高考有感(十六)

陆剑岐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伟大领袖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我早在1968年10月已自寻生产队落户,一些同学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报道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我的弟弟1970年在邬桥中学初中毕业,71年了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后以父亲病退为由,顶职返回邬桥、安排在邬桥茶馆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全国组织城市学生到农村定居或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年代,为解决社会问题、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谋生道路。作为知青的我们,荒废了宝贵的青春、破灭了美好的理想。经受了艰辛的炼狱、对人生有了透彻的领悟。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匹夫有责、勇于担当(不论主动还是被动)。相较以前、以后的年青人,有了更能忍耐、更能吃苦耐劳的特质。知青,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份、更是特殊年代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大返城了,知青从农业户口变成了居民户口。拨乱反正、回归本色。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知青,聪慧、灵悟能力强。</p><p class="ql-block"> “我研究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他老人家从未讲让我们一直呆在农村,所以我坚信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农村的。”我的同学某男如是说。找了农村对象,种下了一条根、麻烦多。故,他坚决守住底线。</p><p class="ql-block"> 队长看上他,有意把自已的女儿许配给他。某男一人独住在仓库里,小姑娘有事没事往他那里跑。某男头脑清醒、立场坚决,不为所动。上调了,找了个居民户口的对象。离开了农村,拔了农根、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阿陆弟,知青下乡插队。毛主席是叫你们来煅炼的,过几年一定会抽你们离开农村的!”下乡不久,棉花收购站职工百晓对我提出忠告。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我根本不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格局决定高度,眼光决定前途。象我等鼠目寸光之辈,下去了一个当农民、上调了一门多农民。象我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子女的户口问题成了迫需解决的问题。女知青好弄,既然政策规定,子女户口随母。如今,母亲成了居民户口,子女跟着转户口。天经地义、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上访、申诉,有成效;女知青的子女,农村户口的一律转正为居民户口。一石激起千层浪,男知青们群情激愤。上诉、静坐、请愿,为了自己的后代、拼着命豁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阿陆,你代表大家写一封上诉信。同样是知青,为什么女知青子女可以转户口?我们男知青子女不可以?”邬桥镇上的八位男知青都找了农村对象,李强有二个女儿。为切身利益,他负责联络、让我执笔。</p><p class="ql-block"> 当夜,我思绪万千、挥笔疾书。我倾诉了知青的不幸遭遇,本该美好的前程被动乱葬送。我诉说了我们在农村的炼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被白白耽误。我谓叹农村儿女的后遗症将给我们的以后生活造成的影响,文革的魔形将相随如影。上山下乡,不管主动与被动、我们听从伟大领袖的召唤,为国分忧、义无反顾……</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是知青、男知青也是知青。造成如今的窘况,其因果是一致的。我们感谢党和政府出善举、给了知青的余生有了相对的光明前程。解决历史遗存问题,理应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作者:陆剑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