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哲蚌寺巧遇辩经

秋思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西郊的根培乌孜山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哲蚌寺,这座创建于1416年的藏传佛教寺院,曾拥有僧众超过一万人,且一世至五世达赖喇嘛都曾在此寺居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决定去哲蚌寺一游。</p><p class="ql-block"> 拉萨市的公交车很方便,有一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就是哲蚌寺。在车上,远远就能看到这个坐落于根培乌孜山下的宏大寺院,灰黑色的山体与一大群白色的建筑相映,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铺满山坡,远望好似一个巨大的米堆,藏语中“积米”即为“哲蚌”的意思,哲蚌寺之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从公交终点站到哲蚌寺还需要走一段两公里长的山路,这一路正好考验信徒和游人的毅力,与一般登山赏景不同的是,根培乌孜山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我们一路感受着佛界与世俗的交融和共生。</p><p class="ql-block"> 很快,哲蚌寺恢弘精致的门楼展现在眼前,门楼上法轮、宝幢和八宝等装饰物金碧辉煌,显得很庄重大气。走进寺门,能看到哲蚌寺的大致面貌,整个寺院三面环山,依山而建,南面是一片覆盖着树木和灌木的坡地,寺前面临拉萨河及开阔的谷地平川,我们正是沿着谷地一步步走到寺院中的。</p> <p class="ql-block">  寺周林木丰茂,环境清幽,进寺就如登山一样,有无数石阶向四处延伸,通往一个个经堂佛殿和喇嘛居住的院落,就像进入一个巷陌纵横、殿宇相接、群楼层叠的庞大村庄。</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西侧,有漫长的石阶蜿蜒而上,低矮的护墙涂着艳红的颜色,石阶旁有清澈的溪水不断流淌,灌木丛中也不时可见各种野花和不知名的红果挂在枝头,秋色满眼。</p><p class="ql-block"> 迎面山坡高处的山岩上,绘有一幅巨大的彩色佛像,佛像后有铁架,是到雪顿节用来展佛的晒佛台。哲蚌展佛是西藏重大的宗教活动,虽然我们来到这里时还是一片清净,但可以想象,到雪顿节时,当巨大的佛像唐卡被缓缓展开,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祈福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 展佛台附近,有一幢窗口饰满鲜花的三层佛殿,这就是哲蚌寺著名的甘丹颇章。甘丹颇章也称为极乐宫,是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153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住持时主持修建的,后来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甘丹颇章曾一度成为西藏地区的政治权力中心。</p><p class="ql-block"> 走近幽静的甘丹颇章,不见一个人影,窗台上的那些鲜花开得正艳,在围着帘布的窗棂后面,似乎还藏着一种神圣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佛殿和院落随山势高低错落,游人也从这些院落相隔的狭窄小巷走过一个个佛殿,红、黄和白色的石砌墙壁上印满了沧桑的痕迹。据说哲蚌寺原有七大扎仓,即经学院,西藏许多名僧均曾于此学经,现还有四大扎仓,拥有僧众近万人,可见过去在寺内学经的僧人更多,这些院落就是僧众们曾经的住所,也是哲蚌寺数百年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穿行于迷宫般的佛殿和院落间时,听到有的游人说,下午可以看到僧人辩经,平时是难得看到的。佛教的辩经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们来说很陌生。</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西藏,辩经是喇嘛们每天的功课,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都有喇嘛辩经的场所。色拉寺的户外广场,每天下午三点都有辩经,哲蚌寺的辩经则不定期,虽然不如色拉寺那么有名,但如运气好的话也能在哲蚌寺看到喇嘛们激烈辩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辩经是藏传佛教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有点像内地举办的大学生辩论大会或竞赛。藏传佛教也是通过辩经的方式来诠解哲学思想,达到理解佛教教义的目的。许多高僧大德都认为,辩经可以使修行人的思维更透彻,更敏捷,能打开智慧之门,所以那些有名的高僧,无一不是辩经高手。</p><p class="ql-block"> 藏语把辩经称作“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的喇嘛们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午后,当我们得知辩经一般是在寺院内的空旷之地或树阴下进行时,便匆忙赶到一个殿前小广场,看到许多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聚在一起,顶着烈日席地而坐,正在进行激烈的辩经,不少游客也早已坐在殿前高高的台阶上好奇地观看。</p><p class="ql-block"> 只见一个僧人站立着,正以咄咄逼人姿态,面对坐在地上的辩论对手不停地挥舞双手,嘴里同时还在叫喊着什么,而坐着的僧人似乎沉默不语,也不见应答。虽然游客大都弄不清楚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主题,但看双方紧张的对峙场面和那些夸张的手势,也足以看出辩经的激烈程度。</p> <p class="ql-block">  原来,参与辩经者一般都由较优秀的僧人充当,其方式各寺略不同,主要以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来进行。对辩,即为辩者两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其中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p><p class="ql-block"> 立宗辩,为辩者无人数限制,由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辩者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而问者则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在立宗辩的过程中提问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出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显然,我们看到的场景正是立宗辩。</p><p class="ql-block"> 通常,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对提问者只可回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辩经的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游客而言,单观看提问者那种近乎在电视节目中才能见到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以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p> <p class="ql-block">  辩经中僧人做出的各种夸张动作,也蕴含有特殊的意义。如高扬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如两手相击,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暗指一个巴掌拍不响,喻示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是掌声代表五常,一切都会稍纵即逝;三是清脆的掌声可以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如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解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僧人每个提问都要先说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可祈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人的智慧。真没想到,辩经时喇嘛们的那些夸张动作都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并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势,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到辩经场地时,辩经已快结束,但看到站立的僧人居高临下提问的气势,坐在地上的那些僧人或眉头紧锁,或严肃思考,也有的露出诙谐的笑容,给肃穆的哲蚌寺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让我们体会到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它悠久的历史渊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