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防范非法集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培养公众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羊坊中心小学在2021年6月开展了防范非法集资“学法用法护小家•防非处非靠大家”主题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讲</p><p class="ql-block"> (一)非法集资定义: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二)非法集资法律责任:《刑法》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形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19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p><p class="ql-block"> (三)非法集资常见手法:</p><p class="ql-block"> 1、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 2、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p><p class="ql-block"> 3、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p><p class="ql-block"> 4、利用亲情诱骗。有些非法集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有时采取类传销的手法,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p><p class="ql-block"> (四)非法集资活动“四部曲”:</p><p class="ql-block"> 1、画饼。</p><p class="ql-block"> 2、造势。</p><p class="ql-block"> 3、吸金。</p><p class="ql-block"> 4、跑路。</p><p class="ql-block"> (五)非法集资常见套路:</p><p class="ql-block"> 1、装点公司门面,营造实力假象。</p><p class="ql-block"> 2、编造投资项目,打消群众疑虑。</p><p class="ql-block"> 3、混淆投资概念,加大识别难度。</p><p class="ql-block"> 4、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致富”神话。</p><p class="ql-block"> (六)严防非法集资陷阱:</p><p class="ql-block"> 1、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p><p class="ql-block"> 2、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收“先返息”之类的诱饵,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p><p class="ql-block"> 3、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产品。不与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p><p class="ql-block"> 4、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p> <p class="ql-block">二、防范非法集资校园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防范非法集资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发动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线索,举报开展非法集资的组织和个人,自觉配合和支持打击非法集资,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让广大师生和社区群众通过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来切实提高保护好自身财产的安全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