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节,孩子一年中难得的假期,随孩子去了一趟成都,领略了一番天府之国的别有风韵。<br> 从峨眉金顶下来回返来顺便到峨眉山脚下的报国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峨眉报国寺</b></h3><div>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br> 报国寺,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br> 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行僧闻达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br> 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br> 寺内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显雄伟自然。寺内藏经楼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态生动大方,是件珍贵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14层的紫铜塔,塔身铸有4700多个佛像,还刻有《华严经》全文,故名“华严塔”,也是一件贵重文物。<br> 报国寺设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种陶瓷、玉石、文献、字画、金属器皿和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b><br></b></div> 康熙皇帝御题“报国寺”大门匾额,王藩手书。<div> 报国寺,左边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div><div> 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div><div> 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颠覆,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凌云寺海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借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p><p class="ql-block"> 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最终完工。</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1989年,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摩崖碑的发现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p><p class="ql-block">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是世界最高的大佛。</p><p class="ql-block"> 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内部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p><p class="ql-block">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p><p class="ql-block">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p><p class="ql-block">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而非岩石凿就。</p><p class="ql-block">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也非岩石凿就。</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大佛不受雨水的侵害,当年的建造者们设有一套既巧妙,又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的螺髻中分别设有四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另外在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山岩处也设有排水沟,大佛脖子、衣领处还有捶灰做的褶皱,一是起到装饰作用,另外能起到排水作用。在褶皱上,古代工匠设置了一些小型的排水沟槽,能将水顺利排出去。此外,作为排水渠的一部分,胸部、臂膀的排水沟外表做成大佛的袈裟,古代工匠将雕刻与排水结合起来,使大佛上身的表水和渗出的地下水导入右腹部排水沟,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并通过大佛右脚外侧直接导入岷江。</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佛,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p><p class="ql-block">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文革时被毁。</p><p class="ql-block"> 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选择它来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就太合适不过了。 </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座具有1200多年崖山石雕大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大佛面临岷江,一岛之隔便是大渡河。 <p class="ql-block"> 一座山,一尊佛,近看大佛感到巍峨,远眺大佛感到震撼,古人的雄魄与毅力令后人钦佩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六返回西安先到了广汉三星堆,一个令世人深感震撼而又神秘的考古发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星堆遗址</b></h3><div><b><br></b></div><div>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 <br> 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br>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29年当地农民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根据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文物,发掘收获丰富惊人,根据这些材料,葛维汉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由于战乱发掘而长期停滞。<br> 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复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三星堆遗址的巨大规模,所以将三星堆遗址北部的月亮湾地点和南部的三星堆地点各自当作一个遗址,分别命名为“横梁子遗址”和“三星堆遗址”。1963年的发掘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当时,领队冯汉骥教授曾认识到,三星堆“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br>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前后长达20年。1980~1981年的发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遗迹,出土标本上万件,还发现了具有分期意义的地层迭压关系。这次发掘的发掘报告《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它任何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古文化” ,已经具备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学文化的三个条件,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三星堆地点西南和西泉坎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晚期的遗存。1986年砖厂工人干活时,挖出了玉戈、玉璋等物,很快考古发掘迅速展开,“一号坑”里陆续发现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石器等文物,一共出土了铜器、金器、玉器等珍贵器物420件。当一号祭祀坑发掘渐渐进入尾声,二号祭祀坑也被发现了,一座更大的宝库就此打开,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这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遗物,还确定了复杂的地层迭压关系,根据这次的发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开始了三星堆遗址分期的尝试。也正是在1986年,两处埋藏有丰宝藏的长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来,其包含的大量金属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在三星堆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同时,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1985~1987年对成都市区的十二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最下层的文化面貌与三星堆遗址最晚期遗存相同,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br> 1990年开始,对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从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由于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并且有多处龙山时代的古城遗址和若干处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过渡阶段遗存的发现,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br>2020年,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祭祀坑发掘<br>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3月21日,三星堆考古“上新”继续进行中,4号坑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4月12日,三星堆遗址3号坑一件完整的圆口方尊被成功提取,这也是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完整首件圆口方尊。<br>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其伟大意义在于与很多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甚至颠覆了现在史学界的许多认识。丰富更新了中国历史的认知,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br>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地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br> 两个祭祀坑坑出土的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世界文化遗产范畴。 <br> 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 <br>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黄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极为罕见的人类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三星堆遗址所见古蜀国的手工业甚为发达,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华文明演进序列重要文物的缺环,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于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演化的进程。 <br> 它们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巴蜀地区青铜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青铜艺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四川盆地社会发展水平的传统认识,必将引起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在中国考古学研究课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br> 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仍在进行,相信继续会有新的惊人的发现和新的认知。<b><br></b></div> 三星堆的馆藏标志。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虽然不大,但馆藏文物个个都是国宝,震惊世界。</p><p class="ql-block">一号展厅----综合馆</p> 这里收藏的只是1986年发现的一、二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的文物。 <br> 著名的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50余米,两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两坑坑室走向一致,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齐,填土经夯打。<div> 2019年开始发掘的几个祭祀坑在其四周。<br> 一号坑坑口长约5米,宽约4米,深 约2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条宽约1米,长月4米的坑道,呈对称布局向外延伸。坑室内器物均分层放置,埋藏现象前所未见,大多数器物埋藏时或埋葬前明显经过有意的焚烧和破坏,或烧焦、发黑、崩裂、变形、发泡甚至熔化,或残损、断裂甚至碎成数块(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铜器、头像及面具有的口部涂朱、眼部描黑现象。一号坑共出土各类器物567件,其中青铜制品178件,黄金制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贝124件,骨器10件(雕云雷纹),完整陶器39件以及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div> 二号坑不带坑道,坑口长5.3米,宽 2.5米,深约2米。二号坑共出土各类遗物6095件,其中青铜制品736件,黄金制品61件(片),玉器 486件,石器15件,绿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贝4600枚。 两坑出土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两坑出土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文化面貌复杂、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div> 一、二号祭祀坑既是整个三星堆遗址的精华所在,同时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们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巴蜀地区青铜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青铜艺术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四川盆地社会发展水平的传统认识,必将引起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在中国考古学研究课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div>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厘米,重逾180千克,被称为铜像之王。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厘米,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div> 从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发掘以来就暂停了三星堆的发掘工作,转为室内整理与研究,许多青铜器发掘时都已破损,需要科研人员重新对起,据说这颗青铜神树花费了近二十年,才回复,但还有些部位无法回复,而且这种恢复还有一部分是依据5000年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是否就是古人当年的原貌,还需进一步考证。</div> 文物考古修复中心 祭祀台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虽然出土了众多的珍贵的文物,但随着几段城墙的发现,为三星堆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说明这里是古蜀国一个城邑,一座古城。<br> 三星堆的起名源于三个土台,现经过考证土台实际是一段城墙后豁了口,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土台,也形成了如今三星堆的成名。<br> 经历了八十多年的37次考古发掘,但是三星堆遗址发掘的面积还不到2万平方米,整个三星堆遗址现发现有12平方公里啊,而如今考古发掘面积才仅仅只占2/1000,大量的考古发掘还没有完成,期待新的发现,解开现今众多的未解之谜。 二号展厅----青铜馆<div> 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动工,1997年10月26日建成开馆。</div><div> 博物馆的建筑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以及文物造型艺术相吻合的神韵。一条螺旋形曲线,渐次爬高,顺势腾升,馆体随上升的圆弧逐步缩小,最后到达螺旋体中心点,构形为一座直耸云天的尖塔,塔尖有标志性的青铜雕塑挂饰---三星堆纵目面具,整座建筑以连续盘绕的圆弧象征三星堆,黄色的外墙喻意大地的色彩,建筑似从地中突兀呈堆形拱起,造型奇特,颇富创意。它融原始意味与现代气息为一体,力图表现三星堆文化和三星堆文明的苍古雄浑和博大精深。<br></div>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厘米,两耳间相距138.5厘米。 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颠覆了现在史学界的许多认识,丰富更新了中国历史的认知,因此尚有许多不解之谜需要研究破解。<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谜</div>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谜</div> 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谜</div>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谜</div> 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谜</div> 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现在初步推断成都的二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是它的延续。<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谜</div> 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谜</div> 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br> 学术界的谜团普通百姓也就是看个热闹,这个面具挺直观,为什么它和我们以往认知的中国人长相不一样,完全不像是中国人种,甚至有西亚埃及两河流域的风格,当然也有殷商的风貌,专家对此也有所解释,但尚显肤浅,解释不透。<div> 这也是三星堆迷人的地方吧。</div> <p class="ql-block"> 以神树来点建筑之睛 ,金沙则是以神鸟,异曲同工。</p> 迷人的青铜器 <p class="ql-block"> 相信三星堆博物馆随着进一步新发掘,进一步新发现,会进一步地扩大充斥的。</p> <p class="ql-block"> 川蜀真不愧是旅游大省,成都更是旅游者的胜地,围绕成都方圆百十里,四天时间匆匆游览了这许多的景点,但还是没能尽览尽观,还是有许多非常好的景点没能驻足观览,这些遗憾只能留在以后,希望有机会再来川蜀,游美景,品美食。</p><p class="ql-block"> 成都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文字说明部分来自网络,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至成都,穿越在秦岭巴蜀之间。</p> <p class="ql-block">快进入成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