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潭牛华溪

周先备

<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牛华溪故事太精彩,既有真人真事,又有鬼神传奇,亦真亦幻、韵味无穷!如实记录,不小心就墜入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美丽陷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华溪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盐业重镇牛华溪,从清朝乾隆二年(1737)在牛华溪设盐场大使署至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约250年的辉煌时期。期间盐官权贵、井灶大亨,码头舵爷、义士侠客,贩夫走卒芸芸众生,留下了很多精妙绝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一直忙于搜集牛华溪的老故事,我心里很明白,再不快点做,随着老人们逐渐离世,这些故事与牛华精美古建筑命运一样,将消失在历史的茫茫长河中。</p><p class="ql-block">一旦搜集到好故事,稍加整理立马就分享给读者朋友。故事分为两类,一类为牛华溪曾经流传的故事,主要为鬼神、传奇等;另一类则是真实存在的真人真事。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我讲故事喜欢遊走于虚实之间,但虚实泾渭分明,却不混淆。虽然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那是牛华人从现实生活中千锤百炼出来的故事,好听,很有神采,再高明的作家也编不出来,因此也在搜集范围。</p><p class="ql-block">世界名著《天方夜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传说阿拉伯有位国王叫山鲁亚尔,知道了王后出轨后就把她杀了,后来总耽心新王后出轨,头天娶次日杀,凡家有女儿的怕选为王后都逃了,而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却自愿嫁给国王。她很会讲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讲,喜欢听故事的国王因想听故事而不杀她。山鲁佐德讲到一千零一夜时终于感动了国王,国王从故事中收获了善良和智慧,从此励精图治,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牛华溪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恕我不能像山鲁佐德那样,口吐珠玑感动国王,但我愿意把牛华溪的故事不停讲下去,并奢望有一天能感动“国王”,“国王”幡然醒悟,重振古镇牛华雄风,使之成为有美食,有古建筑、有历史故事的旅遊名镇。</p><p class="ql-block">取名《天方夜潭牛华溪》,寓意于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半边街,半边街的故事听得最多,就从半边街竹架子码头讲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画家张志忠笔下的竹架子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每天从青衣江大渡河,不断有竹木筏子放来竹架子码头出售。</p> <p class="ql-block">三洪井的天车,这种细腰长腿的天车,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美人桩。<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造天车需用大量木材。</span></p> <p class="ql-block">井房输送到灶房的简杆,需用大量的楠竹。</p> <p class="ql-block"> 1 竹架子码头</p><p class="ql-block">竹架子码头在半边街。很多地方都有半边街名称,也就是房子子建在街的半边。牛华溪的半边街,从蛮营口至牛咡沱,约有七、八百米,说是半边街,其实只有中段的竹架子码头不足百米临河没有房子,名不符实。</p><p class="ql-block">柴棚子码头(四官堂)上遊500米,便是竹架子码头,这里与其他码头不一样,专停靠木筏子和竹筏子。</p><p class="ql-block">以前竹架子有两棵大黄葛树,树下堆满了木料和竹子,这便是牛华溪竹木大市场了。两棵大黄葛树倒于1961年的洪水,那年洪水涨上了半边街,晚上听到两声巨响,第二天一早起来,两棵树已倒在洪水中。老人们说“出蛟了”,据说树老到一定时候就要成蛟,大水涨起来蛟龙随水入海,树骸是蛟龙留下的驱壳。后来读荀子的《劝学》篇,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看来人们这种说法来源于古代典藉。</p><p class="ql-block">牛华溪区区一镇如何有竹木大市场?原来,民国时期牛华溪有1300多口盐井,一口井一架天车,一架天车用木材少则几吨,多则十几吨,每年用于新建或更換的木材数量相当大。井房用楠竹打通竹节做成简杆,把盐鹵引到灶房烧制,楠竹三两年一换,需求量也大得惊人。</p><p class="ql-block">竹木商们从青衣江上遊的木城、华头,以及大渡河上遊的铜街子等地收购木材和竹子,顾水工札成筏子,然后放到竹架子来出售。</p><p class="ql-block">竹架子码头与猪市坝码头相似,呈半月形,全是雅石砌成的石梯坎,上世纪70年代,这些石梯坎还保存得相当完整,有点像环形看台。</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牛华溪办庙会演大戏,竹木公会别出新裁,在河中间搭台唱川戏,人们坐在梯形码头上看戏,老人们讲起以前坐在码头上看戏的情景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牛华溪水上戏台影响很大,沿江码头不少人来学习取经,但均告失败,原因很简单,牛华溪有竹木市场支撑,木料搭了台子照样卖,搭台唱戏可以说是打广告。</p><p class="ql-block">竹架子码头繁荣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竹、木改用汽车运输,码头废弃,90年代改建乐五公路,码头彻底损毁。</p><p class="ql-block">夏天,码头的夜晚令人神往,有好心的人舀来河水把石梯坎冲洗得干干净净,小伙伴们排坐在石梯上,脚伸到河里歇凉听大人们讲故事。</p><p class="ql-block">船工陈纪明讲的鬼故事最为精彩,听了晚上睡觉一关灯就觉得有鬼。都说红色避邪,就找来母亲或姐们的红色衣服蒙着头睡,经常大汗淋漓被噩梦吓醒。</p><p class="ql-block">讲两则陈纪明老船工的鬼故事,看你读了恐怖不?</p> <p class="ql-block">桥沟道士观,被船工称为鬼门关,不知多少船工在此命丧黄泉。</p> <p class="ql-block"> 2 水僵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前岷江上船工中流传一句谚语:“小水天怕走叉鱼寺,大水天怕走道士观。”叉鱼寺和道士观是岷江犍为段的两处险滩。</p><p class="ql-block">那年,我给扬顺章拉船,船在炭坝市码头装盐,装满后准备第二天发宜宾。其他有家室的人都回家住,我是单身汉便留在船上守夜。</p><p class="ql-block">半夜,忽听前船板上有响声,以为是撬杆偷盐,从盖篷缝中一睃,只见昏昏月光下,几个白衣人在船头手舞足蹈,动作如同木偶。水僵尸!我惊出一身冷汗,糅糅眼睛一数,共有7个。</p><p class="ql-block">岷江河上一直留传,说打烂了船的船工淹死了,到阴间阎王爷不让投胎转世,要他们变成水僵尸返阳间来找替身,找到了才能转世。道士观打烂的船多淹死的人多,鬼僵尸自然也多,晚上就出来找替身。</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说水僵尸怕火,我战战兢兢赶紧拿了一截纤弹点燃,一见火光,水僵尸一个接一个跳水走了。惊吓之后,我不敢呆在船上,跑到牛咡沱半边寺,陪打更匠坐了一夜。</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天刚亮既是船主,又是舵手的扬顺章来码头,见船上没人,等我回去就破口大骂,龟儿子是不是跑到川主庙赌钱抽大烟去了。我说没有,是夜里看见水僵尸害怕了才下的船。扬顺章更是火冒三丈:你龟儿子少找由头,不干就算了,三只脚的癞蛤蟆不好找,两只脚的船夫到处有,人市口屙泊屎,都要遇到几个。</p><p class="ql-block">我受不了气,当即背铺盖走人。后扬顺章跑到人市口,找了一位船夫顶替我。</p><p class="ql-block">当天盐船行至桥沟,撞在道士观下的洼岩腔上,湍激的江水把船冲去巴在岩壁上,这就是船工们说的最为危险的“贴对子”,遇到这种情况,船工们只能在船未散架之前跳船逃生。结果逃生8人,杨顺章及新找来的船工等7人遇难。</p><p class="ql-block">杨顺章是汤家坝人,聪明能干,先是帮人拉船,后来做了后领江(船手),挣了钱后造了一条柏木大船做了船主。妻子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死了,因有钱又娶了半边街18岁漂亮的江姓女子,跟随他一起在船上做饭。据逃生出来的船工讲,凭扬顺章的水性逃生轻而易举,可危急之时舍不得丢弃娇妻,被妻子抱住一起淹死了。</p><p class="ql-block">你们说灵不灵,那天晚上我数得清清楚楚7个水僵尸,第二天就淹死7个人。唉,不过我也很后悔,如果当晚不下船,杨顺章就不会生气,不生气就会信我晚上遇见了水僵尸,就会和其他船主一样,跑到四观堂拜水官求保佑,然后择吉日发船,一场灾难就化解了。真可怜!他死了留下两个孤儿,在半边街吃百家饭长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纪明讲的接生婆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以前接生都是年龄较大的妇女,称谓接生婆。这张从前的接生婆舞台形象,显然有丑化成份,不理解为啥要把迎接新生命的天使扮成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 3 血手碑</p><p class="ql-block">半边街后山杨泗湾,湾里有一片乱坟岗,这片坟地不值钱,街上的穷人死了,只须给坟地主人一块腊肉两把挂面,便可得一席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半边街水巷子有位接生婆,姓张,人们叫她张大娘。张大娘接生技术高超,从前妇女生孩子风险很大,常有难产死人的事发生。张大娘很有本事,能摸出胎位正不正,不正的话就对孕妇翻来覆去按压,复位后正常生产。技高收费也高一点,别人收8角她收一块。</p><p class="ql-block">一天深夜,一老太婆打着灯笼咚咚敲门,请她去为儿媳接生。跟着老太婆朝杨泗湾山上而去。进了一座矮小的屋子,产妇是一美丽年轻女子。一查胎位不正,她为孕妇翻来复去做复位按压,经过好一阵努力,终于捋顺了胎位,并顺利生产下一男婴。孩子出生是大喜,习惯马上就要煮碗荷包蛋犒劳按生婆,可老太婆没反应。张大娘很生气,伸着接生沾满血的手吼道,“热水”。老太婆说家中无水无火,掏出8角钱给她。张大娘更生气了,吃不到荷包蛋也就算了,连口热水都没有!就拿手在门上擦,边擦边说:我收费一块。老太婆说,要不你明天来取,门上的血迹便是记号。</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张大娘想不过偏去取钱,可在杨泗湾转了好久,就是找不到门上有血的小房子,最后转到乱坟岗见一石碑,碑上有一抹赭色手印,将手在印子上一比,正相吻合,顿时毛骨悚然打了一寒颤。一打听,坟主是半边街一美女,家贫省钱,舍近求远请了8角接生婆,结果难产死了。张大娘知道遇上了月子鬼,内心又害怕又愧疚,从此接生只收8角,遇有很穷的还不收钱。</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牛华溪技术再高明的接生婆,再也没有人收一块了。</p> <p class="ql-block">《水僵尸》,以前我认为是人们编出来唬小孩的故事,后来细想,其实影射的是阳间的事。五通桥盐业繁荣,不知有多少船工葬身岷江?方志对盐史辉煌多有记载,而对船工记录甚少,这个故事看似鬼话,却真实地反映船工们的悲壮人生。正史缺失,民间故事补之。</p><p class="ql-block">《血手碑》更是意味深长,今天科技的发展生孩子很安全很平常,而历史上的女性生孩子犹过鬼门关。女性真伟大,以生命之搏繁衍着人类。尤其是讲述收费8角与一块造成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从前处于底层妇女的心酸。故事以荒诞形式告诉人们,要尊重女性,要爱天下所有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讲了陈纪明的鬼故事,接下来讲半边街老茶馆故事。</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老茶馆。</p> <p class="ql-block"> 4 高师爷开花宝</p><p class="ql-block">半边街有位姓高的清朝遗老,在井研衙门做过师爷,民国成立后失业,流落到蛮营口开茶馆兼开花宝。</p><p class="ql-block">说他是清朝遗老不假,民国后男人们都剪了头发,他却舍不得剪,把辩子缠在头上,戴顶瓜皮帽遮住。街枋邻居夸他有学问,出口成章,四言八句张口就来。</p><p class="ql-block">高师爷逢场便在自家茶馆开花宝。开花宝就是现在的搏彩业,这种赌博形式民国时盛行,现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遊戏规矩是这样的,开宝人列出36种花,如红梅(状元)、龙眼(榜眼)、报春(探花)、荳蔻、(贼)、胭脂(戏子)、合欢(娼妓)……每种花有代表对应的职位或职业,特为“出现子”而编排的。</p><p class="ql-block">高师爷先选定一种花,写在纸上装入匣子,再把匣子吊在茶馆房梁上。然后写一句暗示这种花的句子,这就是“出现子”,押宝人根据暗语猜花。随后高师爷便让押宝人押花宝,押中了赔付30倍,押宝人选宝交钱,高师爷开出凭据给押宝人,凭据相当于今天的彩票。</p><p class="ql-block">赶场天下午,押宝人聚集茶馆,高师爷拿来人字梯,在众目睽睽之下爬上梯子取匣子当众打开,中与不中立见分晓。半边街的人都说高师爷开花宝不做假,“出现子”无懈可击,因此每天下午他的茶馆门庭若市,卖茶的生意也很好。</p><p class="ql-block">一天,高师爷穿长衫爬人字梯取花宝匣子,在梯子上小衣(裤子)被梯上的钉子挂着了。原来这种老式小衣不拴裤带,又称褊腰裤,腰很肥大,折叠褊一下就系上了,容易穿但没裤带稳当。钉子挂着裤子,一用力就划了很长一条口子,并且垮了下来,高师爷慌忙用长衫子遮住身体,尴尬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满茶馆的人哄堂大笑。文人垮了裤子太失体面,有辱斯文。高师爷下来向押宝人磕转转头,连声道:老夫失礼,老夫失礼!见笑,见笑!</p><p class="ql-block">谁料多年后,高家茶馆的跑堂茶倌说,高师爷在梯子上钉了一颗钉子,小衣是有意挂的。那天匣子里写的是“荳蔻”,当天很多人押了荳蔻,花宝开出来要输惨,就来了个障眼法,用垮裤子来吸引大家的眼睛,偷梁换栋把“荳蔻”换成了“水仙”。</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跑堂茶倌贪了茶钱,高师爷发觉辞退了他,于是编故事臊高师爷。敦真孰假?谁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自从茶倌说了高师爷做假后,开花宝的生意每况愈下,茶馆生意也萧條不少,再后来高师爷就把茶馆转让给了他的远房侄儿高邦佐。高邦佐后来做了半边街的保长,接下来就讲高保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的保长,并非都是《抓壮丁》里的王保长之类,也有踏踏实实为社会办事的人,高邦佐就是其中一位。</p> <p class="ql-block"> 5 高保长挖硝</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高师爷的侄儿高邦左,在半边街当保长。高邦左从叔爷手中接手茶馆后,不会编“现子”就不再开花宝了。但高邦左脑瓜子活套,犹善交际,凡来他茶馆喝茶的灶房老板,盐船大亨用不多久就混成朋友。后接交了牛华镇公所官员,人家见他能言善辩,处亊精明,就举荐他当了半边街的保长。</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国家需要大量的炸药生产武器,而做炸药的主要原料硝石奇缺。后来有人发现,不少老屋里地面上有层土含有大量的硝,可用于提炼硝石。原来,以前建房子,少数有钱人家装木地板(当地人称地正板),次之打三合土(石灰、炭灰、河沙合在一起打的地面),而绝大多数人家,就是在屋里撒一层硝石粉,起到防潮作用。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无意间储存下来,竟能用于生产武器打日本。</p><p class="ql-block"> 牛华镇公所和云华乡都贴了通告,要求居民配合政府,一旦技术人员在谁家测到硝石,务必配合換土工作。高保长在半边街挨家挨户做工作,但居民们怕麻烦不配合,工作推进迟缓。不久,挖硝中发生了一件奇事,不但使得半边街挖硝工作进展顺利,而且加快了牛华溪挖硝工作。</p><p class="ql-block">奇事发生在高家,高保长两年前在半边街又买了一间房。他让测硝队到他家测硝石,测出后就让作业队来挖,挖时他又不在家,竟然在地下挖出一个装有200多块银元的坛子,作业队如数把钱交给了高保长。</p><p class="ql-block">消息不胫而走,牛华溪传得沸沸扬扬,挖硝还能挖到银子?原来从前强盗猖獗,牛华溪属富庶之乡,时有棒老二打家劫舍,家有余钱,放在家里不放心,往往就会装在坛子里埋在家中藏起来。埋钱地方家庭成员一般只有当家人知道,如遇当家人突然亡故,藏钱便无人知晓了。</p><p class="ql-block"> 高保长得了一笔意外之财,让很多家庭心存期待,都希望到自已家来挖硝,反正又不出力,作业队把地挖了还会给你平整好。居民们不再嫌麻烦,积极配合,挖硝工作开展非常顺利。</p><p class="ql-block"> 不过,牛华溪好像再没听说谁家挖到钱财了,再后又风闻,高保长家挖到的银元是他先埋下的。但只是风闻,也无法证实。不过,即便如此也无可厚非,毕竟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抗战工作,倒是推进方法太绝妙,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了茶馆的故事,接下来讲半边街北大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半边街的北大机器厂房。</p> <p class="ql-block">北大机器厂员工佩带的胸章,可见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6 北大机器厂</p><p class="ql-block">北大机器厂地处半边街竹架子,临街有六间房子,是精加工厂房,后面是铸造盐锅的翻砂房。</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有位叫吴子青的山西人来此办厂铸造盐锅,以前的盐锅为圆形,俗称和尚头盐锅,锅的容量小煤耗高,吴子青铸造的方形矮锅,容量大又省煤,深受灶房老板欢迎,企业逐渐壮大。</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技工崔增英随兵工厂从山西内迁重庆,后听说五通桥盐业发达,需要机器制造人才,便来到了牛华溪。吳子青见崔增英车工技术好,聘入北大机器厂当技工,还从成都买了一台旧车床,为井、灶房生产零件。</p><p class="ql-block">1938年乐山嘉裕電灯公司发电,预计牛华溪发展电力提鹵用电量很大,就专门拉了一条线供应牛华溪。北大机器厂很有发展眼光,抓住机遇率先开展机床加工,很快发展成有三、四十人的厂子。</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沿海产盐区沦陷,川盐担负起供应五省的重任,盐生产多少国家收多少,犍乐盐区年产盐量高达4万多吨。抗战胜利后,全国产盐区恢复生产,对川盐需求锐减,很多盐商老板因滞销而破产,北大机器厂发生经营困难,老板吴子青借了一笔钱,说是到成都进货,结果携款逃之夭夭,留下一个烂摊子。</p><p class="ql-block">几十号工人拿不到工资,并且面临失业,最后工人们开大会选领头人,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崔增英任北大厂厂长。</p><p class="ql-block">由于崔增英信誉高,经营有方,很快就还清了北大厂的债务,并且从原来在重庆兵工厂,邀请了于焕如等10位高级技工来北大厂,一时间,北大厂成为五通桥技术力量雄厚的机械加工厂。</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这十位抗战入川的技工,成为亚西厂、五通盐厂的技术精英,而且还都是响珰珰产业工人,既受重用又受尊敬。但崔增英却命途多舛,从产业工人变成了资本家,尽管公私合营时他献出了所有资产,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还是受到斗争。但他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徒弟也很多,即便在文革疯狂的岁月,斗争会上有人给他递上一个凳子说,谅你身体不好,坐着老实交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为崔增英恢复了名誉,于1987年去逝。崔增英恐怕是乐山乃至四川唯一的民选出来的,唯一没一间住房的资本家,他的经历是一部真真实实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夹讲半边街磨面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为解放军155团追击宋希濂部路经牛华溪,团首长在剑霜堂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7 磨面船</p><p class="ql-block">谚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牛华溪地处岷江边,把江水利用到极至,磨面船便用利用水流作动力来加工粮食。民国时期牛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很大,于是粮食加工业随之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竹架子码头对面筏罩咡滩口,有两条磨面船,船主都姓张,一位是四官堂的张耀山,他凭着这条船磨面,在四官堂开了一家面粉门店,日子过得风吹斗转。另一条船是张荣清,也开了一门店,在竹架子码头下行百米。</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只见过风车磨,或小溪上的石碾磨,而岷江大河上的水磨船很少有人见过了。因为牛华溪在1938年有了电,很快电力代替了水力,几年后石磨船迅速消失。</p><p class="ql-block">石磨船设计很巧,船的两侧做成大水叶轮,水冲着水叶转动,然后带动船上的石磨转。石磨船比风车磨更稳定,没风了风车就不转了,而岷江水永不停息。石磨船比小溪上的水碾更有优势更灵活,溪流水小了,工作效率就下降,水大了又要被淹。而石磨船水涨船高,水大水小一点不影响,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把船拖到滩上作业。水磨船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可惜今天的人们再也见不到这一古董了,今天如果哪位有心人仿製出来,想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没问题。</p><p class="ql-block">张荣清又聪明又勤快,赚了不少钱,还娶了二房,小房住在面粉船上,负责面粉生产,大房经营半边街的面粉门面。用现在的话说,他家算是半边街的小康人家。</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牛华溪人吴致忠在半边街后山的杨泗湾开了一占地十多亩使用电力的华裕面厂,张荣清的面厂被抵垮,他只得在门店里兼做打饼子的生意。</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解放军在井硏竹园与国民党打了仗,史称成都战役第一战,国民党退守乐山,残兵败将路过牛华溪,买烟买糖想给钱就给,不想给拿起就走,弄得牛华溪饮食店都关了门不做生意了。</p><p class="ql-block">解放军乘势追击,纪律严明,过牛华溪见店门紧闭,路歇街头也不敲门扰民。那天早晨,张荣清开门看见解放军抱着枪在街沿坎上睡觉。有解放军问有饼子卖不?他想,这样好的军队有啥不放心,就把一家人喊起来打饼子卖。解放军给的是人民币,币值多少也不知道,二话不说就卖给了解放军。不断有解放军过,他家的饼子打多少卖多少,把店里所有的面粉都卖光了。</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新政府派人各街道鸣锣通知,人民币为人民政府流通货币,不得拒绝使用。</p><p class="ql-block">解放军过牛华溪那天,饮食店唯有张荣清开了店,其他店子都怕抢,或怕收了人民币以后没处用关了门。张荣清说,就凭解放军纪律严明,我就相信他们是好人,即使以后人民币用不出去我也不后悔。</p><p class="ql-block">张荣清拿出人民币一核算,比收铜钱、银圆划算多了,显然是解放军怕他吃亏多给的。张荣清发了一笔小财。更为开心的是名利双收,解放委员会在全镇商业会上通报表扬张荣清,夸他是拥军模范。就这样,张荣清成了牛华溪使用人民币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讲挤挎磨面船华裕面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吴致中40年代初,在杨泗湾办的电力华裕面厂。</p> <p class="ql-block">瑞丰米厂旧址,是吴致中等10位股东1939年,在半边街建成的电力打米厂。</p> <p class="ql-block"> 8 华裕面厂</p><p class="ql-block">半边街一条巷子直通杨泗湾,这条巷子铺的是青石板路,由华裕面厂老板杨致中所修。40年代初,吳致中在杨泗湾建起了一座占地十多亩的面厂,他的面上销成都,下销宜宾,华裕面厂有几十号工人,这在40年代算是现代化企业了。</p><p class="ql-block">前面已经讲过,半边街最初有两条磨面兼擂米的船,生意相当好,1938年乐山嘉裕电灯公司把电线牵到了牛华溪,原本是发展盐业的电力抽鹵,可很多盐井老板思维陈旧,嫌投资大,致使电力抽鹵推进缓慢。</p><p class="ql-block">吴致中接受新观念快,他认为电力是个好东西,用于磨面打米一定不错,于是跑到成都学习电力打米,由于经费不够,联络了10个股东,在半边街上租了一家大院,办了瑞丰米厂。</p><p class="ql-block">瑞丰米厂很快就把两条磨面船抵挎了,瑞丰米厂垄断了牛华溪的制米业。吴致中是瑞丰最大的股东,两、三年后积攒了不少钱,在瑞丰米厂后的杨泗湾,买了十多亩地,独资建起了华裕面厂。厂靠近码头,购进麦子卖出面粉都很方便,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后吳致中成了半边街的头面人物。</p><p class="ql-block">吳致中在牛华溪闹市窄街子置有房产,可是1946年12月18日一场大火,在半夜两点从吳致中家中烧起,烧了三条街,街枋邻居要他赔偿,他不得不远走他乡,从此在牛华溪永远地消失。</p><p class="ql-block">原来,他在牛华溪繁华地的窄街子,开了一家面粉挂面门市,取店名麦香。前屋是铺子,后面为住家。那晚吳致中家煨参,睡着了引发火灾,那时都是木结房子,大火一起来根本灭不了,整整烧了三条街,后来还是拆房子才阻断了火源。牛华溪的盐业协会场商处、运商处捐了100万,各界人士捐1700万,数百居民安置在川主庙和南华宫。这些捐款只能维持生存,灾民们越想越气,怒火都集中到吳致中身上,于是灾民代表李瑞麟代大家写一篇请愿书,以文代电(清末民初用语,指以电报形式呈交文书)发给了乐山第五专署,该电文收藏于乐山挡案馆,这里摘录几句便知当时灾民的惨状和诉求:</p><p class="ql-block">物价腾涨,节近年关……不幸于十二月十八日,突自深夜飞来。荡家之祸,竟从“麦香”而至,小儿啼哭于襁褓,老母蹴地而呼天……三街房屋,顿成焦土。二百家户口之财物房舍,泯灭罄尽……我辈灾黎,贫无立锥……而吳致中家资富有,虽市区房舍焚如,但还有挂面厂一所,田产多亩,温饱自可……痛彻心髓,非必欲食致中之肉而寢其皮,不足以泄五中之火!</p><p class="ql-block">该电文请愿书,要求政府执行吳致中的财产以补救灾民。吳致中无法面对灾民的愤怒,不敢回牛华溪,他的华裕面厂由民国政府经营,解放后成立牛华粮食公司,华裕面厂划入该公司,后做了粮食公司仓库。</p><p class="ql-block">80年代末改革开放,粮食公司一位姓陈的职工,看上了华裕面厂这块宝地,承包办起养猪场。不料几百头猪死个精光。后来又有人来办铸钢厂,也亏了个精光,之后还有其他人办厂也都亏了。后企业改制,挂牌拍卖这块地,有人去找阴阳师来看风水,说这处漏财,从此无人问津,如今厂房长满野草葛藤。</p><p class="ql-block">厂房旁边是90年代粮食公司建的宿舍,如今也人去楼空。一位年迈的职工,家人都住到乐山城里了,一个人守着房子。我说,相因点卖了一起去城里算了。他摇摇头说,除非有人想买这家厂,否则再相因也没人买。</p><p class="ql-block">其实风水是骗人的鬼话,办厂首先要交通方便,以前走水路此处占地利之便,所以吴致中发了财。现在这里只通乡村路,谁还愿意买?用一句老乐山话来形容:屙屎不生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杨泗湾不聚财,但她是牛华人一块难以忘怀的地方,凡牛华溪长大的男孩子,或多或少有杨泗湾的故事。接下来讲讲我与杨泗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志忠先生所画杨泗湾山崖上的杨泗将军小庙。</p> <p class="ql-block"> 9 儿童乐园杨泗湾</p><p class="ql-block">半边街背靠峨咪埂山,山洼处有一处神秘的地方,这就是杨泗湾。凡牛华溪长大的人,有可能不晓得曾经辉煌的川主庙,但绝不会不晓得杨泗湾。说来有点怪,是因为泥巴好,又糍又不粘手。小孩子天性爱玩泥巴,最爱去抠来做玩具。可以这样说,杨泗湾是男孩子的儿童乐园。</p><p class="ql-block">杨泗湾,大多数人写成杨氏湾,或写成杨祠湾,认为是杨姓家族建祠堂的地方。笔者通过走访了解,杨泗湾得名缘于山顶有一小庙,名为杨泗将军庙。</p><p class="ql-block">据居住在半边街,距杨泗湾仅两百米,年近九十的画家张志忠老人讲,40年代他到山顶小庙玩,把杨泗将军菩萨手上的剑取下来带回家中玩,被街上居士婆婆发现,追到他家来告状,祖父为了平息居士们的怒气,硬把他拖到小庙里向杨泗将军磕头谢罪,并放回了宝剑。</p><p class="ql-block">杨泗将军庙是崖上的一间小屋,庙小不养僧,由居士婆婆管理,也就是上香时打扫打扫而已,平日就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堂。</p><p class="ql-block">杨泗将军是哪方神衹?查资料才知道,始庙建于湖南,据说杨泗出生时就会跑会说话,又聪明又顽皮。七岁时一条孽龙在他家乡不按时令布云施雨,弄得庄稼歉收。杨泗做了个梦,有仙人授其斩龙剑术,梦醒后果有一宝剑放于胸口上,一试法力无边。后来杨泗斩杀了孽龙,玉皇大帝授予他杨泗大将军尊号。</p><p class="ql-block">湖南人于是建起了杨泗将军庙,尊之为镇江杨泗王爷,后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杨泗庙遍布南方地区。如今的广州建有全国最大的杨泗庙,成了有名的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张志忠老人说,听他的祖父讲过杨泗湾杨泗庙的来历,说清代有湖南人来牛华溪打盐井,这些人发财后,怕受广东人和陕西人的打压,因为在牛华溪广东人建起了南华宫会馆,陕西人建起了陕西馆会馆,于是湖南人联合其他南方人一起建成了吴楚宫会馆。湖南人没有独立建会馆,就在不远处杨泗湾崖上建了座杨泗将军小庙以便供奉。</p><p class="ql-block">爱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今天的孩子玩橡皮泥,我们小时候玩杨泗湾泥巴。</p><p class="ql-block">记得从前上手工课,老师让我们准备泥巴做玩具,大人就会说,去杨泗湾抠一坨,那里的泥巴又滋又不沾手。</p><p class="ql-block">杨泗湾的粘土层很厚,泥的杂质少,5、60年代,那里建有一家牛华溪最大的砖瓦厂。</p><p class="ql-block">那年头没有粉碎机,只能把粘土挖来堆在一起,然后把牛的眼睛蒙上,牵着牠不停地转着踩泥,泥踩好后用于做砖。看见瓦匠工人挥鞭驱赶蒙着眼的牛,总觉得牛好可怜。</p><p class="ql-block">牛踩过的泥最好,趁瓦匠师傅不注意抠一坨就跑。若师傅看得紧,就只能下到坑中去刨泥巴,然后像揉面一样揉,要揉好久才能达到牛踩泥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团结街小学的左明伦美术老师,他的绘画水平很高,又会拉手风琴,歌也唱得好,同学们很崇拜他。他教我们用泥巴做汽车,用筷子做轮轴,阴干后泥巴变得很硬,汽车的轮子还能滚动,太漂亮了!泥巴汽车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乐趣无穷。</p><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做泥巴枪,男孩子生性爱做打遊击遊戏,可那年头很少孩子有玩具枪,大多就用泥巴自已做。</p><p class="ql-block">我们称做枪叫搭枪儿,所谓搭,摔的意思,就是拿泥团在青石板上摔打,这样很容易把泥团做成很光滑的板状,然后在泥板上画上手枪图形,用小刀切出来,抹光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枪做好后不能曝晒,那样要裂,要经十多天的耐心等待,阴干后塗上墨就很像真枪了。当时有部电影《小兵张嘎》,小伙伴们最崇弄的是武工队长罗金宝,他有一支驳克枪,大家做的枪都是驳克枪。</p><p class="ql-block">电影有个情节,罗金宝送了支木头手枪给小嘎子,没让他去参加战斗,小嘎子生气跑到房顶上生气堵了人家的烟囱。</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小伙伴学小嘎子,一只手握着泥巴枪一只手扠腰,一付威风凛厉的样子。南方的瓦房上不去,就用竹杆挑草到人家的烟囱口,然后躲起来听人家骂街,骂得越凶越开心。</p><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真奇妙,读过背过的课文如今忘得干干净净,倒是这些恶作剧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泥巴枪有一致命弱点,容易摔坏,犹其是枪杆最容易断。于是异想天开,把灶烘当陶窑,趁母亲做饭时就放到灶堂里烧,结果令人沮丧,总要变形。好多小伙伴们都烧过泥巴枪,就是没见谁烧成功,不过也好,如今成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后来喜欢上文学,读到一首抗战时期延安诗人写的叙事诗,作者和题目都忘了,情节描写很生动。写的是青梅竹马的孩子捏泥巴娃咡,哥哥捏个妹妹,妹妹捏个哥哥,捏得不满意了,把泥巴和在一起重捏,诗人这样写道:“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p><p class="ql-block">诗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童趣盎然,回味无穷。我不是诗人,泥巴玩不出灵感,不过我从玩泥巴中学会了帮母亲做事。</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讲搪灶糊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0 回风灶•泥巴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70年代煤要凭票供应,把煤看得很金贵。灶堂是泥巴糊的,灶堂乐山话叫闹,烧煤过程中要用闹钩钩煤灰,灶堂很容易钩坏,三两个月就要搪(糊)一次。每次灶堂坏了母亲就会说,杨泗湾挖点泥巴回来搪灶。</p><p class="ql-block">我就挑着篼子去杨泗湾挖泥,挖回来洒上水就踩泥,踩溶才糊得牢。以前大家烧的灶叫对窝灶很耗煤,当年有人发明了一种灶叫回风灶,就是在灶堂内砌一圈墙子,烟要绕墙子大半圈才进烟囱,又省煤又钉锅。</p><p class="ql-block">但糊回风灶技术要求高,墙高了烟跑不赢,烧起来满屋是烟,矮了火都抽进了烟囱,起不了省煤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觉得很有挑战性,学打灶师傅的样子,墙矮了一试不行,增高一点,再试不行又增高或降低点,如此反复多次,回风灶终于糊成,母亲高兴我也高兴。</p><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小伙伴于新生,他的回风灶糊得太好了,不但省煤钉锅,而且外观不输于打灶师傅糊的。他又爱帮忙,邻居一喊他就去帮忙,街邻都夸他今后有出息。</p><p class="ql-block">于新生的父亲于焕如,老家河北,原是保定兵工厂的钳工师傅,技术相当好,抗日战争兵工厂内迁重庆,后来受崔增英之邀来北大厂工作,解放后北大厂並入亚西厂,曾当选为省劳动模范。于新生继承了他父亲的基因,钳工技术也相当好,尽管文革只读了小学,但仍被推荐去读了工农兵大学,回厂后曾担任技术工作,后担任分厂副厂长,为亚西生产橡塑炼胶机解决过多项技术难题。</p><p class="ql-block">人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当年小小年纪就把回风灶糊成极品,邻居断定他日后必有出息,果然如此!</p><p class="ql-block">泥巴还有糊墙的妙用。以前住的木结构房子,壁头是木框里用竹子编上,糊上泥巴,待干了后再糊一层石灰。</p><p class="ql-block">这种墙容易坏,坏了后母亲也舍不得出钱请师傅,就叫我们去杨泗弯挖泥巴回来自已修。有谚语道“糊不上墙的烂泥巴”,比喻无德无能之辈,杨泗湾的泥巴绝对是糊墙的好泥巴。</p><p class="ql-block">我母亲真行,干啥像啥,她指挥我们踩泥,踩好后还要找来谷草,切成一寸长加到泥里,说这样增加泥的轫性。干上几天后,又去买几斤石灰,再买点麻筋加在石灰里也是增加轫性,和好糊到墙上,虽说没有泥水匠光滑平整,还是很奈看,用“蓬荜生辉”形容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受母亲的影响,几十年来家中东西坏了,总喜欢自已动手修理,是她留给我无形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说到往石灰里加的麻筋,现在的人不知为何物了。麻筋就是把麻泡在水里,泡软后舂成绒,然后晒干做成的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麻筋和入石灰,搅匀后糊的墙,可以几百年不脱落,只要你去古庙仔细观察,有的墙上的壁画几百年了仍然完好,一定是加了蔴筋的。</p><p class="ql-block">牛华溪有个地名叫葛蔴湾,据五通桥文史专家王中其先生考证,葛蔴湾种满了葛蔴,由于牛华溪盐业繁荣,箍简杆子要用葛蔴,于是很多人种植葛蔴,葛蔴湾因葛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另有研究牛华溪盐史的人说,认为地名不叫葛蔴湾,而叫割蔴湾。说盐场的简杆子上箍的蔴,每年要重箍,重箍时就要用刀把旧蔴割下来,割下来的废蔴叫割蔴。割蔴的量很大,聪明的牛华人把废蔴泡在花溪沟里,泡溶后舂成蔴筋照样可用,这种蔴筋要便宜些。至今割蔴湾花溪沟上,有座小桥叫蔴筋桥,据说是当年舂割蔴泡割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有朋友问我,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我没有史学家的较真劲,以为两种说法都证明了牛华溪当年的盐业繁荣,一种说法支持就够了,两种说法更隹。</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小伙伴们玩泥巴,先是做泥巴玩具,后是打灶糊墙也就结束了,唯独同龄人陈恩生,玩泥巴玩到极致,玩成了艺术大师,接下来讲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陈恩深野外写生。</p> <p class="ql-block">陈恩深毕业作品《金色十月》(1977)一鸣惊人,《人民画报》选登。</p> <p class="ql-block">《四月的漫步》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展会银奖,后由中国艺术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陈恩深笔下的二码头晒水坝,是牛华人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11 艺术大师陈恩深</p><p class="ql-block">陈恩深,牛华溪胜利街人,从小爱捏泥巴,而且捏泥巴成瘾,读初中捏,下乡捏,当了知青还捏,最后捏进了四川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听陈先生讲过一段小时候捏泥巴的趣事。他悟性极高,捏啥像啥,动物、植物、人物见啥捏啥。有一次看见母亲买回胡豆,便照着捏胡豆,然后上色,竟和真的差不多。究竟真到哪种程度?忽地冒出一个想法检验一下,于是把捏的胡豆混在真胡豆里请小伙伴吃。小伙伴浑然不觉往口里送,咬下去玩笑可就开大了,忙喊:吃不得!小伙伴仔细观看手中的胡豆,怎么也分不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p><p class="ql-block">陈恩深说,这件事让他增加了自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1971年,陈恩深下乡到桥沟东风公社,繁重的劳动之余,他仍坚持学习泥塑,塑造了不少农村题材的作品,在当地很有名气。74年时逢四川美术学院来招生,招生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就要他。可公社领导说占了他们的名额,顶着不推荐。他母亲用背兜背着他的泥塑作品,陪他坐公交车到乐山地区招办找招生老师。为了让老师相信这些作品出自儿子之手,让儿子现场捏泥像,老师看了非常满意。最终陈恩生如愿以偿,进入四川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陈恩深以雕塑特长进校,但学校分他学漆器工艺专业,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专心致志学漆艺,三年后毕业留校继续深造,他把漆艺与绘画完美结合,他创作的漆画既有漆器工艺的装饰美,又有绘画艺术的意韵美。</p><p class="ql-block">77年美院毕业创作了一幅漆画《金色的十月》,画面是群鹿奔向湖边饮水,天空布满朝霞,染红了森林和湖泊。艳丽的红色调给人以巨大视觉冲击,令人震撼!毕业作品获得了四川省画展一等奖,接着又入选大学生优秀作品到全国各地巡迴展,随后又被《人民画报》选载。上《人民画报》是许多画家终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但他在24岁时就实现了,也成为四川美术家协会年轻会员。</p><p class="ql-block">记者纷至踏来,问他:《金色十月》想必蕴意深刻,粉碎四人帮正好在头年十月。陈恩深王顾左右而言他,赞叹道:都江堰养鹿场太美了!他心无旁骛,人家给他搭梯子,他就是不爬,不说假话,不图虚名,像虔诚的朝圣宗教徒,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完美的路上一步一叩拜。</p><p class="ql-block">陈恩深创作成果颇丰,这里举几个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1977年,创作漆画《漫步四月》,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画展银奖,该画由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1997年重庆市成立直辖市,人民大会堂增设重庆厅,选用了陈恩深三幅作品:《瞿塘峡之晨》、《巫峡云霭》、《重庆大礼堂》。</p><p class="ql-block">1997年香港回归,这是中国人民百年雪耻的盛大节日,各省市都要献礼祝贺,重庆市送的作品《吉祥彩练》,由他与另一位老师合作创作,作品被香港政府永久收藏。</p><p class="ql-block">姑且不说陈恩课众多头衔,凭此三项就有可以说,陈恩深是继李琼玖、李道熙大师之后,乐山出的又一位绘画大师。</p><p class="ql-block">陈恩深家乡情结很重,创作了不少乡土题材作品,听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五通桥太适宜画画了!他热爱故乡,画了不少小西湖风景画,为宣传家乡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据原乐山市政府秘书长张忠梁先生回忆,1999年,他作为乐山市代表团成员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赫维湾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文书。市长威廉·布鲁南邀请参观他的办公室,翻译指着墙壁上的一幅漆画说,“这是市长最喜欢的中国画”。市长竖起大拇子,用不知练过多少遍的汉语说,“非常棒!”张中梁仔细一看,落款竟是陈恩深,就说,作者我认识,我们乐山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大家便兴致勃勃聊起嘉州书画,聊起乐山的文化巨匠郭沫若,聊起乐山大佛,完全抛开了原先设想的话题,宾主谈笑风生,畅所欲言,为文书签署酿造了热烈而愉快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张宗梁先生事后感言:陈恩深的画,乐山的文化使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讲了陈恩深,接下来讲辛亥革命时期,巴蜀风云人物周鸿勋,来牛华溪写下千古文章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张志忠先生所画半边街陆记石印局。</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包括辛亥革命英雄。</p> <p class="ql-block"> 12 石印局</p><p class="ql-block">以前唱大戏,连续唱好多天,最后一台戏称为压轴戏。为什么叫压轴戏呢?缘于捲轴的字画展开后要回捲,就要用镇纸压住,于是人们把最后精彩的戏称为压轴戏。发生在半边街石印局的故事,讲述的是辛亥革命英雄周鸿勋,曾在牛华溪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故事藏在挡案馆里,很多牛华人都不知道。出于对英雄的崇敬,就把他的故事放在最后,作为本文的压轴戏。</p><p class="ql-block">半边街在清朝末年就有石印局,今天说到局总联想到是政府机构,其实以前对社会上的作坊门店也称局,用现在的话说石印局就是民营印刷厂。</p><p class="ql-block">石印技术,是德国人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相比中国传统的雕刻不但省工省时,而且印出来的效果更佳,晚清末年传入中国,很快各大城市都有了石印局。</p><p class="ql-block">牛华溪在清代盐业飞速发展,井灶,航运、搬运、商贸等企业上百家,这就需要大量的帐本,于是一姓陆的人,从成都来到半边街开了家石印局。此人长一脸大胡子,人称陆大胡子。</p><p class="ql-block">陆大胡子的儿子叫陆文轩,后来继承家业成了石印局的第二代老板,他常在街枋邻居面前炫耀他父亲,说他父亲是辛亥革命功臣,在辛亥革命前夕,就在半边街的石印局里,为四川辛亥同志军川南统领周鸿勋,印过《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公告。陆文轩说,当时哪个晓得辛亥革命成不成功,如果失败,可是要掉脑袋的呀。</p><p class="ql-block">陆文轩的话街枋邻居都信。听老人们说,民国以来牛华溪石印局就他一家,当年周鸿勋的武字军驻扎牛华溪,要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只有找他。</span></p><p class="ql-block">陆文轩说,父亲同情革命党,为周鸿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了若干张《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周鸿勋</span>派人潜入乐山城,夜里把告示贴遍大街小巷,把乐山城搅得满城风雨,官府清营不敢轻举枉动,迫使嘉定知府李立元改变态度,为后来嘉定府兵不血刃归附民国立下千古奇功。</p><p class="ql-block">周鸿勋郫县人,早年混迹袍哥,后受孙中山“驱逐鞑虏,建立共和”思想的影响,在邛州清营中鼓动起义。他在清军中的职务为录事(文书员),在他的策划下,卭州清营官兵把管带诛杀了,公推他为川南同志军统领。周鸿勋率部攻下新津县,新津旧名武阳,遂把部队改名武字营。</p><p class="ql-block">后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疯狂镇压铁路护路会,同志军武字营在成都周边难以自存,周鸿勋于1911年7月带领武字营攻打雅州的名山县,打下后补充了枪支弹药。后欲攻雅州(今雅安),因兵力悬殊放弃。听说嘉定(乐山)的革命党活跃,便带领武字营奔乐山而来,意欲联络乐山革命党嘉定起义。</p><p class="ql-block">嘉定府知事李立元对形势持观望态度,预感到清朝廷摇摇欲坠,却又不愿意公开支持革命党,虽然没有派兵剿杀武字营,但紧闭城门不予接纳。周鸿勋部队没有给养,只得率部奔富庶之地牛华溪。当时牛华溪驻有清军一营,统领叫邓友于,他同情同志军,还有个原因是兵力不敌周鸿勋部队,只得接纳武字营共驻牛华溪。</p><p class="ql-block">随后周鸿勋带部队到五通桥,胁迫盐务巡防军营改编,营长蒋文恺顽固不化,周鸿勋假意说那就井水不犯河水,带兵回了牛华溪。随后周鸿勋杀了个回马枪,带精兵夜袭蒋文恺驻地,捉拿后立即枪毙了蒋文恺,顺利改编了巡防营。至此,周鸿勋共统领有士兵500多人,有新式九子枪400余支,名震巴蜀。</p><p class="ql-block">为了联络多方力量推翻嘉定政府,周鸿勋在牛华溪写了一篇公开邀请告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印成多份贴满了乐山城,之后不断有革命党人来牛华溪与周鸿勋共谋大事。《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还给嘉定官府及清军造成极大压力,使之不敢轻举狂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次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四川成都响应宣告独立,嘉定知府李立元终于下决心拥护共和,乐山避免了血战。四川独立后,军政府委任李立元嘉防汉军统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以这样说,周鸿勋在胁迫李立元归附共和立下了千古奇功。</span></p><p class="ql-block">据《辛亥革命首难记》载,民国成立后,周鸿勋自犍为移师自贡,滇军(谢汝翼部)入自贡,妒其周鸿勋在川威望甚高,诡称奉新政府命收编周部,待周缴械后,滇军以自贡粮绅控周鸿勋治军无方,纵兵扰民为由将其杀害。惜哉,一代辛亥名将未死于起义战场,却蒙难于同室操戈!</p><p class="ql-block">《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收入到台湾版《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文章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读之热血沸腾,大有骆宾王《讨武曌檄文》之遗风。该文近一千三百余字,原稿收藏于井硏县史志办,恕文长不能全录,择其精句以饗读者:</p><p class="ql-block">窃闻智慧乘势,知机用时,虎伏必搏,兔穷反噬。故时至不乘必遗后悔……(清朝)竟将全国干路奉送外人,使外人吸我膏血,入我心腹,塗我肝脑,捷于雷电……七尺尚存,安与共日?满腔热血,痛洒正在斯时;大局河山,挽回视兹一旅……共和创政,平等分疆。直抵黄龙城,痛饮自由酒一盏。……莽莽神州,好英雄,健男子,盍投袂而起,负剑而来!</p><p class="ql-block">周鸿勋和《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将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有一定古文基础的读者朋友,欣赏到周鸿勋将军文章,笔者从乐山市挡案馆的影印(原件在井研县志办保存)中,特抄录全文以饗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华国民军邀集同人启</span></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九月</p><p class="ql-block"> 刊布于牛华溪</p><p class="ql-block">窃闻智慧乘势,知机用时;虎伏必搏,兔穷反噬;故时至不乘,必遗后悔;机发即动,立遂初心。方今大权旁落,我皇帝之享祀久湮;小丑专横,彼胡虏之豺虿日笃。兄弟姊妹,降为台隶;衣冠礼乐,遗为牛马。三百年,十酋相仍凶德;五千载,廿代无比秽凤;送我土以媚外人,欲因而苟延残喘;称立宪以笼汉族,爱藉以痛遂毒心;在昔牝酋那位,临僵犹嘱其族曰:“窃息此区三百载,宁尽送与外人;任彼汉家四亿众,毋稍减其拘驭。”故国权既丧矣!国体既辱矣!专任胡儿矣!困蹙汉人矣!廿省权利,奉送外人矣!犹恐外人之不速入,汉族之不即亡也者。竟将r;齐州天府,世食旧德。而鞑虏一人,奄然荡覆。又其腥闻毒攻,著在耳目。转盼之间,便我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降而为奴婢之奴婢。呜呼,再进而为亡国灭种之郁鬼呼!我皇祖皇帝轩辕氏,肇兴西土,建国于兹,北逐荤粥,南逐苗蛮,以遗我子孙,兹为恨哉!乃我子孙,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不自黾勉,以昌大前人光,而偷闲苟免,忘祖败宗,至胡人入据,覆我宗庙,剪我权利,销我旧曲,待我奴隶。今且灭我种,熔我疆,岂能再因循以待毙乎?抑将有所以歼雠而自立乎?今者铁路,虏送外人,我汉人哀求自筑,至再至三,吁号不闻,公行贷贿,溥仪之祖母亦分有铁路之赀,专任顽奸,载澧与儿酋岂可谓无意之作。藉外人以灭汉族,显见居心;导猿臂以搏神裔,俨然露爪。试想后日之汉族,犹是否满奴;敢问今日之域中,竟谁家乐土?澄流莫若浚源,御外不如振内。既得襁褓孩提,亦知戮敌;藏卫黎庶,咸助除奸。兴师之顺,千古无埒;怀柔之功,廿代未泯。男子奋其须眉,女流撷其巾帼。人心天命,莫非除鞑之机。异现山崩,皆是独立之兆。然而我自愿同人,遍布九州。鱼佥四海,亦有年矣。值此反寥寥稀出者,盖以机出意外,时非备中,故寂寂耳。窃等管窥蠡测,天象人心如此。此其时矣,过亡日矣。死者尚翘于九泉,生者亦待机于五陆。当此佳会,志愿实资造成;荷此重担,同人岂可充耳。已觉岂惰,未觉奚为?时至不乘,机过其悔。爰邀同人,集为军旅。安老怀幼,实所望于吾侪;裕后伸前,其能辞于我辈。一鞭直渡,何用请缨;七尺尚存,安与共日?满腔热血,痛洒正在斯时;大局河山,挽回视兹一旅。中原沦尽,起舞岂待闻鸡;汉族云亡,遨遊应当跃马。毛锥安用,柯钺亦是刀铳;草屦无为,锄耰何非萧斧?一心不死,我岂释汗血之鞭;众志成城,谁敢扣华民之马?共和创政,平等分疆。直抵黄龙城,痛饮自由酒盏;横销长白顶,B还雪恨夨三枝。献虏先王,重见尧天舜日;扬名一世,同祝美雨欧风。二十世纪无英雄,安非我辈;五千年里称伟业,舍此何为?黍离伤心,于事何补;新亭拭泪,对敌无为。诏草奉夫,何胜裂目;歌鸣正气,死亦甘心。羌苗怀爱,汉家之城阙未沦;男女拉人弓,满奴之巢穴可捣。困獣犹斗,更何况于神裔;佳会不乘,其将同乎朽木。横磨霍霍,鞑虏何逃;顺势滔滔,时机安往?灵灵华胄,莽莽神州,好英雄,健男子,盍投袂而起,负剑以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