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家庭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能有几本课外阅读书籍是许多普通人家孩子的奢望。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人书店是我们最渴望进去的地方,记得上小学的路上有一家小人书店,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窄窄一条的房子,在狭小的十几平方米空间里,靠墙是一排用木头钉成的书架,上面摆满了让我们小眼睛放光的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屋子里摆着几条低矮的、长长的小板凳就是我们借书阅读的地方。小人书店由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看守,放学后有时我们几个小同学会相伴进去看小人书,在那么多小人书里认真的挑选上一本,其中一个同学从口袋里掏一两分钱交给老人,租上那本选中的小人书,几个同学小脑袋挤在一起津津有味的看着,往往都是意犹未尽的离去。</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可阅读的书籍极度匮乏,想读书是绝大多数孩子的期望。记得在初中和高中读书的几年里,同学们带到学校一本破旧的小说,大家都会抢的借阅, 这样可供每个人阅读的时间非常短,大家经常就是通宵达旦的在读书,白天在课堂上头也不抬的在翻阅书籍(有淘气孩子,怕老师发现,恶作剧的把课桌掏一个窟窿,把书放在课桌底下格子里偷看。实际上那个年代只要学生不捣蛋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老师也不会管的),下课也不离座位,晚上回家还要挑灯继续读剩下的那部分,以便第二天让下一位同学能拿到书。所以我也养成了现在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读书习惯,一本书过后只知道书了大意,而无法很深的去领会书中的精髓。那时,特别羡慕个别同学和朋友能在各级图书馆办理一张属于自己的借书证,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都是对拿到借书证同学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到了插队,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累的和狗一样,放工回到宿舍吃饭洗漱后就想躺在床上睡觉,已经没有读书的兴趣了。等上了大学,每天的功课压的喘不过气,来到图书馆,也只有查阅专业书籍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再看其他类别的书籍了。</p><p class="ql-block"> 一晃已过了花甲之年,有时间再走进现在的图书馆,宽敞的阅览大厅,阅读者可以在摆满书籍、期刊和报纸的书架上随便取来阅读,借阅书籍也是那么方便,而且全部是无偿的。看到图书馆里满满埋头苦读的青年和在儿童阅览室里爸爸妈妈带领下的小孩儿那双渴望获得知识闪闪发光的眼睛,仿佛又只身在那时光隧道中穿梭,回忆起那儿时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生怕落下一页的情景,回忆那恋恋不舍离开小人书店的眷恋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照片是在一所市级图书馆拍摄的内景,由于怕影响到读者的阅读环境,只是拍了几张其它功能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有着鲜明的对比,上边这层坐着满满的年轻人,下面这一层只能看到两位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