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芳菲夏,教研意正浓—《杨氏之子》同课异构

恋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这个绿意盎然、诗意渐浓的六月。我们迎来了这学期“朱幼菊名师工作室”最后一次教研活动。2021年6月16日上午,我们相聚于美丽、多情的向东小学,浸润在语文的芬芳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次研讨课由邾城二小华柏珍老师和章林小学张惠芬老师执教五年级《杨氏之子》一课。虽然两人执教同一个课题,但两位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生活实践,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大家带来了两节风格迥异的精彩课堂。内容相同,教法相异;舞台相同,精彩别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柏珍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整堂课下来,如一坛佳酿,甘醇绵柔,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华老师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章,读出节奏,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随文识字,指导生字书写。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课堂最后拓展文言小短文也恰到好处,让学生学以致用。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惠芬老师教态从容大方,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把孩子的注意力深深的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把杨氏之子的聪明伶俐体现的淋漓极致,她灿烂的笑容感染着听课的每个人,也让孩子在快乐中求得真知。她是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古文意思,再来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老师示范,学生练读展示。 以“应声答曰”贯穿全文教学,抓住课文第一句,理解“甚聪惠”中“聪”和“惠”的意思。“聪”体现在杨氏子学习孔君平,机敏地利用相同字开玩笑的对话。“惠”体现在杨氏子有礼貌招待客人、回答问题的方式委婉有涵养等。最后还让学生关注文言文的体裁特点,给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加上结尾,激发学生的想象,恰当拓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瞧!孩子们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通过读注释、看插图、猜测想象等方法已读懂了古人的文字,正上台把自己的所得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时而圈点,时而解说,流利的表达连老师也忍不住为他们鼓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聚精会神,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我想这就是教学最好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在华老师的课堂中,尤其体现了这一点。整齐划一的齐读,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富有特色的个人朗读,抑扬顿挫,充满韵味;配合默契的同桌互读,也是那么声情并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课的老师们更是一丝不苟,大家时而奋笔疾书,记下精彩的瞬间;时而停笔思索,沉思其中的奥秘!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听课结束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进行评课议课。力争做到教有风格,育有艺术,教出成果,研出成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是华柏珍和张惠芬两位老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说课并提出自己在执教过程中的困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邾城街向东小学柳士娴老师迫不及待说出自己的听课感受:今天两位老师的古文教学,为自己今后小古文教学提供示范,第一个,两节课从大体的支架上都是熟读成诵,感受文言魅力,文言的特点是语言精短,微言广义,老师要带着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的语言魅力;第二个,创设情境带着学生咬文爵字,然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教学方法,如结合注释、看插图、联系上学文等;第三个,两位老师都是通过细细品读文本,感受小古文所承载的魅力,从而聚焦到“杨氏之子”的智慧、聪慧,在你来我往的对答中感受杨氏子的礼貌、教养,传递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个,在文章当中锤炼词句的表达,显现文学,比如紧扣文章第一句话先概括,后列举具体的事例的特点,表达观点,这也正是带领学生去深入的理解文字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凤凰街中心小学曹澜老师说,两位老师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能给我们年轻老师很多启示,让我们知道小古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两位老师虽教学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让人收获满满。最让人惊艳的是,华老师开课那一段自我介绍的小古文,让学生从中提取人物关键信息,趣味性十足,再让学生模仿古文,自我介绍。孩子们一个妙语连珠,才思敏捷。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也不仅仅是为了仿说,首先是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融入学生生活,再让学生品味探究第一句话只用了10个字就介绍了这么信息,从而得出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就是在这样的古今穿越中拉近了学生与文的距离,让文言文的学习生动有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仓埠街周铺小学刘鲲鹏老师认为,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朗读的训练,短短一节课,从读到悟,再到背诵,孩子们始终兴致盎然!语言风趣幽默契合本单元主题,这就是张惠芬老师语文课的魅力;华老师优美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生动的表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惑“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线应该如何划分,“家”“禽”之间是否划分节奏线?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觉得,首先是参考语文教参的专业指导,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教学需要,合理设置划分节奏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辛冲街东城小学杜琳老师说,在感受人物“聪惠”特点时,华老师实时让学生有代入感。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感悟,“聪惠”之一就是两人以姓氏开玩笑;“聪惠”之二,杨氏子的“应声答曰”;“聪惠”之三,杨氏子的回答“未闻”,从而感悟杨氏子的聪明,自己在上课时,只讲了“聪惠”,但是没有如此清晰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去感悟。张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在学生困惑之处的巧妙引导,以及对学生智慧的启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学生交谈时,张老师总是用机智并略有调侃的语言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让课堂更加愉悦。正是这样的师生交流,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距离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古街中心小学刘晓玲老师感叹到:听了这两节课,给我感觉就是两位老师教学功底非常扎实,张老师在教学时,紧扣关键词,如“未闻”,从这个词中体会杨氏子是有教养的聪明,这个环节就很巧妙的让学生理解“惠”字。老师让学生拓展来说,与教师对话,老师是黄/柳夫子,学生该怎么说?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真正体会到杨氏子的“聪”“慧”张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古今穿越中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文言文的学习生动有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阳逻四小杨成林老师也说了自己的看法,两位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均突出重点,华老师在突出重点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抓住关键的词句,以第一句“甚聪惠”来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确“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然而然突出文章重点,来体会了杨氏子的礼貌、聪慧、幽默、语气委婉,突出重难点的方法非常有时效性。张老师在突出重点时,主要是抓住“聪”“惠”两个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知道了他们都是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子的应答也是非常巧妙,也足以反映孩子的聪慧敏捷,从而突出语言风趣幽默的重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阳逻街中心小学高凤莲老师说,整节课两位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准字音,如多音字“为”“应”,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然后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两位老师都有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感受。通过有层次的读到字词句的理解,最后灵活运用,有层次,有梯度。整节课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引领下灵感迸发,对答如流。古有九岁小儿机智应答,今有向东学子妙语连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邾城一小曾慧校长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两位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华老师这节课高品质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有潜心会文的过程;有抑扬顿挫,入境入情的朗读;有妙语连珠,针锋相对的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也能表发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是十分有艺术性的,有巧妙的点拨,有由衷的赞美,有热情的鼓励,这一点一滴都像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也滋润着我们听课老师的心田。而张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两节课总体感觉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课堂导入巧妙渲染,未成曲调先有情。尤其是华老师课前谈话中的自我介绍,以文言文的形式“吾乃华氏之女,名柏珍……”,一下子就拨动了孩子的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整体来说,首先回顾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懂意思,熟读成诵,最后就是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老师语言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小的教学环节来说,也是环环相扣。如读,读的有层次,读准,读通,再就是读出节奏,读懂韵味,读懂意思;在体会“聪惠”也是分层次来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也是分层次进行,先是填空,然后借助图片,最后音乐渲染中,整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也是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又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教学过程中,做到随机点拨。如“孔指以示儿曰”学生在解释时,没有解释清楚,老师紧紧抓住学生当堂生成的问题来进行随机点拨,这是课堂生成内容,不是课前设计的,所以这更考验老师课堂掌控力,应变能力。整节课华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老师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体会“应声答曰”时,张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面带微笑,伴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张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张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张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华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后,体会到语言的风趣幽默,又出示一篇形式相近的小古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从中体会文中孩子回答的趣味性,拓展非常好,再一次锻炼了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心已定从未变,砥砺前行不说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始终相信,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激情点燃激情。教研,我们始终在路上……不厌、不倦、不悔,诗意前行。</span></p>

学生

老师

课堂

文言文

朗读

教学

杨氏子

张老师

家禽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