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苏中门户城市,却以古尸闻名,出土文物震撼全国

温哥华的小麦克

<b> 江苏泰州古尸传奇</b><div> </div>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为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南濒长江,北邻盐城,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苏中门户,自古以来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然而泰州最有名的,却是明朝古尸,特别是古尸身上穿着的服饰与丝织品共出土了200余件,无论是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工艺之精,还是保存之好,都为全国之最。<div><br></div><div><br></div><div>其中泰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尸则当属徐蕃墓,1981年10月的一天,泰州鲍坝村一户农民在自家后院挖地基的时候,竟无意间挖出一具古尸。经过随后赶来的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原来古尸主人名叫徐蕃,为明朝嘉靖年间工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副部长。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徐蕃墓不仅古尸保存完好,皮肤尚有弹性,而且墓室里陪葬服饰和丝织品达近百件,堪称明制汉服一大宝库。</div> 从徐蕃墓发掘简报可知,开棺工作由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专家赶来主持,地点选在泰州卫校,而徐蕃棺材为黑色柏木漆棺。当棺木被打开以后,只见里面填满了用桐油和石灰搅拌而成的灰白色油灰,徐蕃古尸则被草纸和棉花层层包裹,底下被棺液全方位浸泡。除此以外棺木外围还浇注了石灰糯米浆,根据专家的初步推测,柏木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外加棺内放置的棺液起到了杀虫抗菌作用,而草纸和棉花可以吸水,油灰与石灰糯米浆能让棺材始终处在密封恒温的环境当中,这就是古尸没有腐烂的根本原因。<br><br><br>接下来考古人员打开了被层层包裹的徐蕃古尸,发现徐蕃上半身穿孔雀补服,下半身则穿素绸棉裤,用手触摸以后皮肤弹性十足。至于徐蕃的死因,当医学专家解剖以后,从体内找到了大量寄生虫,且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症状。鉴于徐蕃在《明史》里有传,可知他的死亡年龄在60岁至70岁之间,而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还是冠心病,都符合那个年代的老年病常见症状。 除此以外,徐蕃墓还葬有他的夫人张盘龙,为刑部郎中张存简的女儿,古尸同样没有腐烂。而考古人员在张盘龙古尸上发现了内衣和裙子等难得一见的女性服饰,极大填补了明朝中期女性服饰出土实物的空白。<br><br><br>有关徐蕃的生平,按照《明史》和泰州地方志的记载,他是弘治六年,即1493年进士,在当年进士科场中排名二甲第七十九名。明武宗即位以后,徐蕃敢当面顶撞并斥责大太监刘瑾专权,从而在紫禁城被廷杖,差点当场被打死。直到刘瑾被凌迟以后,徐蕃才复出,历任江西参议和顺天府尹,最后官至工部右侍郎,于嘉靖年间病逝。<br><br><br>告老还乡以后,徐蕃将自己翻修府邸的银两全部捐出,为乡亲们修建了一座石桥,是为徐家桥,今天还是泰州的地标之一。而自从与张盘龙结婚以后,徐蕃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即使妻子主动为她购置少女纳妾,均被徐蕃遣返回家,这在明朝是比较罕见的。 在徐蕃墓出土的服饰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补服。另据明太祖订立的服饰规制可知,三品官员补子为孔雀,而徐蕃曾任工部右侍郎,古尸上身穿孔雀补服,是符合这一规制的。据悉这件孔雀补服为盘领右祍宽袖。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补子则用平针,套针,接针等多种针法刺绣出两只孔雀,是迄今为止最精美的明朝孔雀补服。 另外徐蕃墓还出土了仙鹤与麒麟补服,这就让人感到有点匪夷所思了。因为仙鹤补子是一品官才有,麒麟补子更是只有公侯伯及驸马才能享用,理论上徐蕃已严重越制。但《明史》还记载了徐蕃在江西任职期间,曾平定东乡民变立下大功 ,因此不排除这两件补服为明武宗的赏赐,毕竟在明朝十六帝中,武宗属于不按常规出牌的帝王。 至于徐蕃穿的裤子,为素绸棉裤,原材料来自苏杭一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裤子并没有开档,说明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没有了成年人穿开裆裤的习惯。 徐蕃夫人张盘龙穿的女性内衣,正式名字为主腰,也就是俗称的束胸内衣,最早见于元朝,例如马致远就在元曲《寿阳曲·洞庭秋月》中提到“害时节有谁曾来见,瞒不过主腰胸带”。当明朝取代元朝入主中原后,女性身穿主腰的习惯得以延续,就能证明明制汉服中仍留有一些元朝服饰特色和痕迹。<br> 从明朝开始,穿裙子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利,这就反映在张盘龙穿的裙子上。事实上这件裙子虽然只用了七到八幅料,但设计形状却以前面为中心,向后围,且腰上有带相扎。在图案方面,由于泰州盛产梅花,不但今天的市花为梅花,就连著名小吃梅花糕也起源于泰州,这在张盘龙穿的裙子里也能发现答案,即素绸棉里织绣了梅花的纹样,更加证明了泰州与梅花的历史渊源。 另外泰州还出土了数具明朝女尸,2011年2月24日,泰州市春兰路在施工时出土了三具明朝棺木,当最后一具棺木被打开后,一股怪气味直钻鼻孔,再往里一看,一具老妇的尸体展现在人们面前。 而女尸头上戴着帽子,眼睛闭着,看上去很安详。但脚比较小,应该是缠过足的,为活生生的“三寸金莲”。 女尸身高为一米六上下,棺木内还发现了中草药。大概率是女尸主人去世后,由子女们把她穿戴好,在准备入殓前,先在棺木底部垫了一层厚厚的纸,然后放了很多的灯心草,紧接着是被子,最后把女尸放在上面。等女尸放好后,又盖好被子。这么一躺,女尸就躺了整整500多年。<div><br></div><div>但是棺木中除了木枕,陶罐和香囊外,没有发现珍贵文物,也没发现墓志,因此女尸身份无法确定。不过可基本确定女尸是出自平民家庭。</div> 2016年3月,泰州再次发现明朝女尸,考古人员将其带回实验室后,先带上口罩和手套,经过两个小时后女尸身上的衣服被成功剥落,有8件上衣,4条裙子和1条裤子,女尸主人经鉴定为地方官员夫人。<br><br> <b> 泰州古尸不腐之谜</b><div>泰州为什么出土了如此多的古尸,很大程度原来与墓葬营建和防腐技术有关。毕竟泰州古墓为独特的浇浆墓,即先在平地上挖墓穴,然后在底部铺设木板,其中木板固定住,四壁将木板和墓穴隔离。</div><div><br></div><div> 紧接着准备石灰一份,河砂和黄土两份,配以糯粳米汁和羊桃藤汁做粘接剂,黄土就地取材,石灰和河砂均为购置,糯米和羊桃藤熬汁放置在缸中。最关键是制造三合土,先是将搅拌均匀的灰,砂和土铺在地上,然后洒上糯米汁和羊桃藤汁,用木锨搅拌均匀,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将其铺设在墓穴底部,用木杵进行夯打。待棺木放置进墓穴后,在周边及顶部浇浆,层层夯筑,直至墓穴的入口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坚固的闭合体来保护棺椁。</div> 从泰州地形来看,泰州地区明朝浇浆墓多埋于高地,虽然距离地表在一米左右,但基本上位于地下水位之上。而浇浆墓有很好的密封作用,地表水不容易进入棺木之中。至于棺木的防腐剂成分例如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属于碱性物质,地表水经过浇浆的过滤,即便进入到棺内也会化成弱碱性的水。在弱碱环境下,纺织品的丝蛋白和棉织品纤维的化学稳定性较高,常常能够较好的保存古尸和陪葬的纺织品,这也是泰州经常出土明朝古尸和纺织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泰州明墓出土的服饰已经成为泰州博物馆大明衣冠展厅的镇馆之宝,就连不少汉服商家也纷纷参考上述服饰进行仿制。“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对于墓里显现出的明制汉服文化,应该得到年轻一代汉服爱好者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