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甘肃省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西部,城南是海拔5000余米的祁连山脉,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城北是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远处是合黎山。因为南北两面不是高山就是大漠,河西走廊在这里变得更加狭窄,很像个布袋的口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高台成为了兰州通往新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7 年1月1日凌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5军军长董振堂和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39团、45团、骑兵团和特务营2800余人兵临高台城下,敌人没有想到红军的行动如此迅速,事先毫无察觉。第5军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猛攻,一举攻克高台县城。县长马鹤年以及县民团1400余名守敌见大势已去,只好缴械投降,其中约300人被第5军收编。与此同时,第5军政委黄超率领37团、43团及其他直属单位留守临泽,多方筹备粮草,为西路军总部及后续部队西进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鉴于高台的重要位置,马家军很快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第5军,他们以一部兵力牵制倪家营子地区西路军主力,集中力量向高台进攻,先后有马禄、马彪、韩起功三个旅,以及甘州、肃州等地的民团猬集高台城下,以2万多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第5军。马家军的主力集结于城西,阻止西路军继续西进;其余敌人分布在城北、城东和城南,切断第5军与临泽等地红军的联系,企图消灭第5军于高台城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面对遭敌四面包围的严重敌情,董振堂军长急需向西路军总部报告第5军的困境,但唯一电台被留在了临泽,派人分批化装出城,又都有去无回,杳无音信。在和总部联络不上的情况下,董振堂作出了坚守该城的准备。部署39团防守西北角、西门、南关,45团防守东北角、东门,军直属部队人少,各守北城的一段。高台西城外和东关外各有一座小庙,这两座小庙略高于城墙,可以看见城内情形,已经被之前高台的守军加固成两个碉堡。董振堂军长遂部署兵力扼守城外的这两处制高点,形成拱卫全城的两个屏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月5日,高台外围战斗打响,马家军首先集中兵力进攻城西和城东的两个制高点,这场外围争夺战足足进行了一个星期。39团和45团的各一个连依托工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最后,接连失败的马家军不再继续组织兵力进攻,而是恼羞成怒地采用堆积柴草焚烧和集中炮火猛轰的办法,才最终攻克了这两座碉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5军进入高台的时候,弹药非常有限,步枪平均每支仅约13 发子弹,机枪每挺不到100发,炸药和手榴弹也不多。为了弥补弹药的不足,第5军组织该城的铁匠、木匠,赶制和收集大刀、梭镖、铁叉、铁棒、木棒等武器,还用水桶装上水,冻结成冰砖后当做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在战斗的间隙,部队还集中砖头、石头、木棒,把树木砍倒,锯成一截一截,搬到城墙上,准备对付攻城的敌人。在守城的战斗中,这些土造的武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敌众我寡,又是坐困孤城,战场态势对第5军极为不利。在东西两侧的制高点失守后,情况更加紧急,董振堂军长认为孤城难守,为了保存实力,准备组织突围,以便和临泽部队会合后再待机破敌。他于是下令骑兵团团长吕仁礼率部在北关大佛寺附近的城墙处挖洞,准备在紧急情况下突围时使用。北关城外是一片开阔地,背靠黑河,距离北山不远,这里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是最佳的突围方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吕仁礼奉命带领一个连昼夜施工,在北城墙上挖开了一个宽约1米,高约2米,能并行两匹马的洞子,只留下外面一层表皮,到突围时可以很容易地捅开一涌而出。但出人意料的是,1月17日凌晨,军政委黄超派便衣通讯员给董振堂送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奉总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重要的军事据点,要军长坚守高台。”因为红军的政治委员拥有最后决定权,董振堂军长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放弃突围计划,决心坚守孤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当天晚上开始,马家军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从四周架云梯轮番攻城。经过之前十几天的激烈战斗,这个时候红5军伤亡很大,有的连队只剩下三分之一,弹药也即将耗尽。在与上级和友邻失去联络,粮弹将尽的危急情况下,董振堂收拢了部队,号召大家要坚定信心,人在高台在,与高台共存亡,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连日鏖战,马家军以为红军已经没有能力抵抗了,骑兵、步兵一拥而上。等到敌人靠近城墙时,第5军指战员手中的机枪、步枪、手枪一起开火,没有武器的战士,就用砖头、木棒、冰块、树桩往下砸,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激战中,敌人曾经四五次爬上城墙,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第5军不仅战斗人员全部投入了厮杀,连机关干部、女战士、伙夫、马夫等都上城苦战。红军战士用大刀、梭镖、铁棒、土砖、冰块等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只见城墙沿上血迹斑斑、弹痕累累。第5军虽然组织了无数次反击,但都因为缺少弹药不能把敌人彻底击溃。就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收编的民团中有人叛变,与城外敌人里应外合,第5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月20日拂晓,马家军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高台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在敌人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城墙残破不堪,守城部队伤亡严重。马家军头顶着铜锣或铁锅,抬着数十架云梯,又接近了城墙。在叛变民团的接应下,敌马忠义部在红39团坚守的城西南阵地处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即蜂拥进入城内,由西向南向东推进。红5军的指战员在城墙上和大街小巷里,到处和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在响成一片的枪炮声、喊杀声中,大街小巷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双方的伤亡人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激烈的肉搏战一直打到下午3点,红5军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损失,高台县城重新落到了敌人手中。巷战中,董振堂军长带着二三十人从大街的西头转移到东门城楼。在城楼上,董军长组织指挥部队继续抗击敌人。由于东门原来已经堵死,没有办法出去,董军长于是指挥部队沿着城墙往东北方向冲,又在敌人的阻击下,不得不退了回来。董军长在城楼上作了血战动员,他说:“共产党员们,干部们,敌人上来了,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们要血战到底!”讲完后,便率先朝东南方向冲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在冲出大约400米的时候,一颗子弹飞来,董军长被击中,只见他身子晃了一晃,就从城墙上摔到了城脚下。身边的干部战士看到军长摔了下去,也都从城墙外滑了出去。他们到了城脚一看,军长的灰蓝色的衣服已染满鲜血,躺在离墙脚几米远的地方。大家把军长的衣服撕开一看,发现子弹从他的左胸穿过,鲜血直流。这时,董振堂已经昏迷。战士们摸他的鼻孔,还有点呼吸,于是猛喊:“董军长!!董军长!”听到喊声,董军长慢慢地睁开眼睛,用很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别顾我了,你们赶快走吧!不走就冲不出去了!”断断续续地讲完后,董振堂头一歪,就停止了呼吸。红军中的一代名将,就此壮烈牺牲,时年42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38, 147, 158);">董振堂、杨克明、刘培基(一说孙玉清)三烈士头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振堂牺牲之后,残忍的马家军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高台东门城楼上示众,尔后送到位于武威的河西医院,放在一个白铁皮桶里,用烧酒制作的酒精泡着。在河西医院保存几个月后,送到西宁交给马步芳。后来被保存在中山医院,由于条件有限,不幸腐坏,于是就近掩埋在中山医院西墙外的空地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台之战,是红军作战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战斗之一。红5军2800余名指战员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中高级指挥员无一幸免,其中有军长董振堂,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军供给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长陈春甫,政治部民运部长盛茂吾,红13师政委朱金畅,师长兼45团团长叶崇本,参谋长刘培基,45团政治处主任罗福祥,39团团长吴岱朝,37团政委何志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春参加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了宁都起义。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率部在西路军编成内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7年1月,率部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遭到马步芳部2万余人围攻,于20日牺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在追悼会上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叶剑英元帅有诗云:“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振堂烈士和他的战友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