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眉山

悠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印象.眉山</b></p><p class="ql-block">&nbsp;&nbsp; 1976年3月的重庆已是春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学习进入毕业实习期,在毕业前的几个月里,学校安排实习课。在学校这个圈子里憋屈了几年,出去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件喜事,一是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提高;二是通过实习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实习分几个点,我们区队被分配到成都眉山县邮电部505厂(现在的眉山市)。那个年代国家提出“备战、备荒的战略”,国家许多重点企业都迁移到大西南地区。我们打起背包坐火车到了成都,然后再向南转乘一趟慢车,到了离成都市约68公里的眉山县,工厂是才建设起来还没有宿营条件,我们就联系到离厂区不远的一个农村点上,到了宿营地一看,原来给我们安排的是一片还没有建起来的几栋空楼房里,楼房只盖了三层,上面还是半截子的断壁残墙。当兵的也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到了目的地,大家就分头打扫卫生,清除建筑垃圾。没有床就用稻草铺地,用雨布遮挡窗户,没有门板就挂一个雨布帘子遮挡,不一会儿就把“房间”收拾好了,睡的大“通铺”但是内务卫生依然和在营房一样,被子叠成“豆腐”块,挎包、水壶、腰带钉挂在墙上,脸盆洗漱工具放置整齐有序。破烂的工地让我们一收拾变的焕然一新。整理完后,我带着好奇心跑到院子的高坡上,了望这陌生的环境。眉山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宽阔的岷江河谷平原,四月的眉山已是春意盎然,盛开的油菜花,黄澄澄,金灿灿一片片铺盖在田野上,一眼望不到边。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油菜花香味。碧绿的水稻田里,时尔传出呱呱的蛙鸣声。水塘边水鸟翻飞、麻鸭闲游的生态美景让我感到美不胜收。到了晚上,经常看到稻田里发出一闪一闪的灯光在闪烁,天这么晚了怎么稻田里有晃悠的亮灯?原来是小孩子们用一只小瓶子,制做成“电石灯”,用小竹竿挑着当照明工具,只见他左手挑着“灯”,右手拿着自制的竹夹子在稻田里捉泥鳅和小鱼,泥鳅白天都钻进水田里的泥里面,到了晚上气候凉快了,泥鳅就漂在水面上,只要被发现,孩子们就用手中自制的竹夹子牢牢的夹住泥鳅,然后迅速的放进背在身后腰上的小竹篓里,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卖点钱,换取点生活用品。四月的眉山百花齐放 ,鸟语花香,到处生机勃勃的美景,让人们都沐浴在幸福的春天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到达工厂后,厂里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然后就分配每个实习组,我和二个女同学分为一组,交给一个姓李的师傅带我们。经过了解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这个车间的“工人师傅”怎么全部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师傅们”都来自“北京邮电学院、上海邮电学校”等地毕业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特别底,属于被教育改造对象,社会上的人们管他们叫“臭老九”,分配到各组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些“师傅们”对我们都不太热情,态度都很冷漠?回到驻地,三个班立即召开了班务会,根据目前的现状,大家分析了原因,找出共同解决的办法。第二天我们就早早的来到车间,先是打扫整个大楼的卫生。然后各小组把各自的实习点打扫的一尘不染,有的人帮助师傅洗工作服,有的人到食堂帮灶,还有的人整理花草树木,半天时间就让整个车间场区变了个模样。通过我们的“群众工作”赢得了“师傅们”赞扬和信任。原因还是那个年代的政治环境,把我们和知识分子分隔开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形成了工、农、兵的社会政治地位最高,而知识分子却变成了被改造和被再教育的对象,所以这些“师傅”们都不想和我们结交。我们尊重师长,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打动了这些“师傅们”,慢慢的就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在工厂实习的内容特别多,都是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先是到筛选车间筛选各种电子元件,每天桌子上堆满了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元件,通过各种仪表筛选出合格的元件,然后到“流水线”上焊接安装“单盘”,最后分检测试每个“单盘”的技术指标,达不到技术指标的就进行调整。遇到问题后李师傅也不说话,她让我们自己看书,自己提出调整的意见,然后自己动手去干。她这种放手带我们的方法,使我们业务提高较快。小组的三个人经常和李师傅讨论技术性问题,讨论中还发生争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还争论的面红耳赤,问题搞清楚了大家更是高兴。师傅们常表扬我学习刻苦,理论基础水平扎实,工作任劳任怨,是个优秀的小伙子。李师傅也特别喜欢我,老是说给我找一个对象,她说:“四川的姑娘特别漂亮、贤惠、勤劳、会持家,小张你就在这个地方找一个姑娘吧,保证你满意!”。我说怎么老有漂亮的姑娘来找李师傅聊天,原来找师傅聊天是“假”,偷偷的看我是“真”。我对李师傅的热情婉言谢绝,因为我们来的时候,学校宣布过纪律,绝对不允许在实习地谈恋爱找对象。转眼我们出来一个多月了,工作任务,学习任务都很重,我们早出晚归。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就各自找个地方休息,有的人看书,有的人加班干活,还有的人找个凉快的地方小歇。出来实习给我带来快乐,进厂后一直生活在宿舍——车间——食堂这三点一线上,有时候也感觉疲劳。区队最后决定每星期日可以休息一天,外出必须请假。这个星期天,我约了几个同学到眉山县城玩一玩,打听好路线我们就早早的出发了。工厂区离县城有4公里,那时候可是没有交通工具。一路走在乡间小路上,边玩边走欣赏着风景,晨光熹微,山明水秀,我们顺着河边走只见,河滩、稻田、池塘云雾迷蒙,云雾像一条条白纱丝带,缠绕着河畔、稻田、池塘、竹林。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云雾、绿水景色如画。凡是有竹林的地方必定有老百姓的茅草屋,四川老百姓有独居习惯,茅草房顶铺垫的特别厚,黑乎乎的,再看看茅草屋的墙是用竹篱笆编成,两面用黄泥巴涂抹成的墙壁,好点的房屋最多也是土坯砌墙。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 一说,可是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贫穷落后,老乡的房间家徒四壁,看不到有什么家具,小院子里就摆放着几个破旧的小竹椅子。走在乡间的稻田边上,不时看到农民驾驭水牛在耕作,水牛一身的青灰色,两只大大的弯角,憨厚老实,个个长的很强壮,这在北方是见不到的。不知不觉就走到县城,眺眼望去,县城就是一座古老的城街,没有几座象样的楼房,街道很窄,道路不平,街两边的房子都是有年代的老房子了,满街建筑全是青灰色,房子的建筑也有特色,房屋不高,房顶很大,人字型的房顶上面铺着青灰色的U型瓦片,层层叠叠互相叠压着,就像鱼鳞一样排列整齐有序,四川是个多雨的地方,奇怪的是房屋上的瓦片怎么没有用水泥加固呢?就那么一片片插摆着,从房顶一直延伸到手都能摸到下面的房檐边上,走进房间里抬头向外看都能看到外面的天空,我想到了晚上一定能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和小星星吧。整个街道两面的铺面全是上门板的那种房子,出售的各种货物都以20度倾斜角,平摆放在门边上,货物摆放的一目了然。那个年代物资非常的匮乏,基本上全是本地的农副产品。老远就看到今天是个集市日,一路上来赶集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挑筐担篓,里面全都放的是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有卖菜的、有卖鸡和鸭子的,还有的卖自己做的腊肉、肉肠等,有的人用草绳把鸡蛋和咸鸭蛋编成串串来卖。满街道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用四川话吆喝出来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别具一格特别的好听。这种场景我也是多年不见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这种现象是被看成“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是被禁止的,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这种自由市场慢慢的松动点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开放。那个年代的人们着装也都简单,不是黑色就是蓝色,四川一些中老年人,头顶上还缠绕着黑色的布,身上还扎着围裙,许多人背个小箩筐,把买的东西放在里面背着,妇女们用背带背着小孩子,孩子在妈妈的背上熟睡的样子显的特别安逸。更让我感到稀奇的是,我第一次见到四川的小川马,小川马的高子只有八九十公分高点,胆小、温顺、小巧玲珑,样子长的憨态可掬,身材短小还拉着架子车,拉起活来特别的卖力气,这与我在大西北见到的骡马体型相差太大了。走到卖鱼的市场,见到一条一条像水蛇一样的东西放在盆子里卖,我好奇的问老乡,老乡告诉我这是黄鳝鱼。这可是我有生已来第一次见到黄鳝,我蹲在一边好奇的观看。买鱼的人称好鱼后,便交给旁边一个专门杀黄鳝鱼的人,只见他坐在一条长条凳子边,凳子最前面有一根像钉子一样的尖刺钉,把鳝鱼的头部扎透,固定在凳子上面,然后手拿一把锋利小刀,从鱼的腮部切一个小斜口,刀尖第一次从腮部到尾巴把整个身子划开;第二刀是挑开腮下的骨头,从上往下,只听到吱…吱的声音就把骨头剔了出来,然后将鱼肉切成小长段,交给买鱼的人,剔出来的鱼骨头血红血红的卷成一团还在扭动着,说明鱼骨的神经没有完全死掉。剖鱼人的长条椅子上,盆子里,双手上染满了鲜红的鳝鱼血,他那熟练的剖鱼动作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真是留恋忘返久久不愿意离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从市场慢慢的游转到城里,走向大街东南的一个地方见到“人民公园”的字样便走过去看看,只见公园外围边上,是一条人工挖掘出来的小河,靠公园内侧是用竹篱笆编的墙,篱笆墙根处种着茂盛的青竹子,一簇一簇碗口粗的竹林又高又大,人根本就穿不进去的,碧绿的青竹排成一道宽厚的围城,要进入公园,唯一进出口是一座小吊桥。再看门票价,每张门票只有1角5分钱,我们三个人便买票进去了。这是一个占地约100亩的古典园林。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岛居特色,水塘里游弋着红鲤鱼,一群群红鲤鱼,争相抢食着人们投放的馒头、饼干等食品。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与公园里的老人聊天才得知,这座美丽的园林是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苏东坡),苏家遗迹;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在政治运动刚结束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解放,更没有什么旅游意识。县里面就把这个景点做成“人民公园”了,一些楼亭房间里悬挂着毛泽东和郭沫若的诗词、书法、手稿等复制品。“公园”南侧墙角上还养了几只猕猴,可怜兮兮呆在笼子里。我们一直玩到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县城。第二天上班,李师傅几个人问我到县城玩的怎么样?我调皮的脱口就说:“县城嘛,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动物园里两只猴”。李师傅瞪大眼睛看着我,然后哈哈的大笑起来说道:</p><p class="ql-block">“这楞头青小子,说的真是这样的,你真会总结眉山县城”,随后我又把我在县城里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他们。说归说其实不然,眉山县给我的印象太美了。十几年以后我带着妻子女儿到成都旅游,故地重游眉山。此时的眉山县已经改为眉山市,整个城市高楼大厦。花团锦簇的街道,干净整洁的路面,粉饰一新的高楼,到了晚上满街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广告林立,歌舞升平,一片商业气息。哦哟,变了,变了完全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原来那种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街坊模样完全没有了,那种浓郁的人文景观没有了,朴素的人土风情没有了,眼望着这新型的一座城市,却让我感到非常的陌生,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思绪。努力的回忆着几十年前来过的眉山旧景,原来的眉山城她到那里去了?怎么一点痕迹都没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游眉山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去,而那座古老、优美、朴实的眉山城,却永久的留在我的心目中,永不消失……。</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