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可可西里的精灵

茹家圻

<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是中国的四大无人区之一,被很多人称为“生命禁区”,这里高寒干旱,气候恶劣,但就在这样的严酷环境下,却生活着一群珍稀的野生动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羊、野牦牛以及野狼、藏狐,还有憨态可掬的喜马拉雅旱獭,灵动可爱的高原兔、鼠兔和高山兀鹫、大鵟等大型猛禽......高原上的很多动物,其色泽都和它们栖身的环境色彩相近,这是它们的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自然环境较好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禁止一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入 的,目前外围的实验区可以进入观光和自驾穿越。我们于2021年5月25日穿越可可西里,虽然道路结冰,下着小雪,有车辆翻下了路基,气温降到了-3C°,但我们还是拍到了许多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观景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5000米,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所以也叫三江源。可可西里是我国目前为止1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凡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顶级景观。可可西里无人区有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无论是自驾开车或坐火车去西藏,都有机会看得到。身在可可西里,会有白云悠悠过头顶,触手可行蓝天低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可可西里简介”碑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坡”也称为“美丽的少女”。藏语称“阿钦公加”意为“北部昆仑山下的荒芜之地”。可可西里1996年被列为省级保护区,1997年成立保护机构,同年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玉树州西北部,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是“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 2015年,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整体划转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由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构成“一园三区”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填补了青藏高原无世界遗产的空白。遗产地总面积6.0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长江源头北部的重要集水区,是世界上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荒野景观保存最为完美、最为典型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代代可可西里人艰苦卓绝的执法打击和严密保护,2009年以来区域内再没有发生盗猎案件,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接近7万只,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平静而悠闲地繁衍生息,成为青藏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p><p class="ql-block">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p><p class="ql-block">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局</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七年七月七日</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口——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杰桑·索南达杰(1954年-1994年),藏族,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 1992年创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西部工委 ),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工作。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者的搏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索南达杰雕像</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口</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口</p> <p class="ql-block">正在拍摄藏羚羊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藏羚羊</p><p class="ql-block">藏羚羊(拉丁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牛科藏羚属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p><p class="ql-block">其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藏野驴</p><p class="ql-block">藏野驴(拉丁文名:Equuskiang)是奇蹄目马科动物,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野驴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 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其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喜集群活动。藏野驴原产于青藏高原,现分布于中国西部、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p> <p class="ql-block">藏原羚</p><p class="ql-block">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特有种,有“西藏黄羊”之称。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驯化。</p> <p class="ql-block">野牦牛</p><p class="ql-block">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反刍亚目牛亚科牛属哺乳动物,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全身一般呈现黑褐色,身体强健,肩部显著隆起。耳较小,四肢短而强健。它们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适宜寒冷气候,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合群性强、食性广。野牦牛,是家养牦牛的祖先。</p><p class="ql-block">野牦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濒危灭绝品种,在中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野狼</p><p class="ql-block">野狼(别名:狼),食肉目犬科动物。该类动物分布于中国除台湾、海南以外的其他省区。 野狼足长体瘦,斜眼,上颚骨尖长,嘴巴宽大弯曲;耳竖立不曲,胸部略微窄小,尾挺直状下垂夹于俩后腿之间;毛色多数毛色棕黄或灰黄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其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不畏严寒,属于食肉动物,主要以鹿、羚羊、兔为食。</p><p class="ql-block">狼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藏狐</p><p class="ql-block">藏狐(学名:Vulpes ferrilata,别名:沙狐),食肉目犬科狐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该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 藏狐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长之半,耳背的毛色与头部及体背部近似;尾形粗短,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卷曲,背中央毛色棕黄,体侧毛色银灰,尾末端近乎白色;上颌骨狭窄,牙齿发达,犬齿较长。其昼行性,喜独居,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p> <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旱獭</p><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大型的啮齿动物。体长,雄体平均558(474-670)毫米,雌体平均486(450-520)毫米;体重,9月份雄体平均为6193(4500-7250)克,雌体平均为5192(4500-6000)克。体躯肥胖,呈圆条形。头部短而阔,成体头顶部具有显著的黑斑。耳壳短小,颈粗短。尾短而末端扁,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四肢短而粗,前足四指,爪特别发达;后足5趾,爪不及前足发达。雌体有乳头五对。背毛深褐青黄色,并且有不规则的黑色散斑。腹毛灰而稍黑色,在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线,幼体呈灰黄色。</p> <p class="ql-block">鼠兔</p><p class="ql-block">鼠兔(拉丁学名: Ochotonidae)是鼠兔科鼠兔属动物。 其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附近和亚洲中部的高原或山地,也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北美洲西部和欧洲。它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它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又很像鼠类。其体型小,体长10.2~30.2cm,耳长1.62~3.81cm,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p> <p class="ql-block">高原兔</p><p class="ql-block">高原兔高原兔也叫灰尾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它的体长为35—56厘米,尾长7—12厘米,体重为3000克。它长着一身黄色至灰棕色毛被,腹部呈白色,臀部是显眼的灰色,耳尖颜色较深,背脊中央有一条深色条纹,体毛长而蓬松。尾的背面为暗灰色,两侧及下面为白色。</p> <p class="ql-block">高山兀鹫</p><p class="ql-block">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鹰科的鸟类,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羽毛颜色变化较大,头和颈裸露,稀疏的被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飞羽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形成鲜明对照。幼鸟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多单个或结成十几只小群翱翔,有时停息在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经常聚集在“天葬台”周围,等候啄食尸体。主要以尸体、病弱的大型动物、旱獭、啮齿类或家畜等为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𫛭</p><p class="ql-block">大鵟(英文名:Upland Buzzard,学名:Buteo hemilasi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别名豪豹、白鹭豹、花豹。是一种大型猛禽,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70cm,体型比普通鵟、毛脚鵟大。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据报道还能杀死绵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 <p class="ql-block">渡鸦</p><p class="ql-block">渡鸦(拉丁学名:Corvus corax),雀形目鸦属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物种。其通体黑色,并闪紫蓝色金属光泽,尤以两翅为最显著,喉与胸前的羽毛长且呈披针状,鼻须长而发达,几乎盖到上嘴的一半,虹膜暗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它分布于北半球,集群性强,常结群营巢,栖息于高山草甸和山区林缘地带。</p> <p class="ql-block">棕头鸥</p><p class="ql-block">棕头鸥(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Jerdon)是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余和夏羽相似。 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10月后,除极个别外,绝大部分鸥集群南飞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海岸。</p> <p class="ql-block">后边的鸟基本都拍摄于可可西里的西王母瑶池。</p> <p class="ql-block">赤麻鸭</p><p class="ql-block">赤麻鸭(拉丁学名:Tadorna ferruginea),雁形目鸭科麻鸭属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赤麻鸭体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为黑色,雄鸟有黑色颈环。赤麻鸭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p> <p class="ql-block">斑头雁</p><p class="ql-block">斑头雁(拉丁学名:Anser indicus,别名:白头雁),雁形目鸭科雁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物种。该类动物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斑头雁两性相似,但雌鸟略小,成鸟头顶污白色,具棕黄色羽缘,头顶后部有二道黑色横斑,呈马蹄铁形状;后颈暗褐色,背部淡灰褐色,羽端缀有棕色,形成鳞状斑;虹膜暗棕色,嘴橙黄色,嘴甲黑色,脚和趾橙黄色。其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p> <p class="ql-block">栗斑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栗斑鸻(学名:<i>Charadrius pallidus</i>,英文名:Chestnut-banded Plover)是鸻科鸻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栗斑鸻是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皮黄色或灰色,有黑斑点。雏鸟为早成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中国只有1个亚种,在北方繁殖。迁徙几乎遍布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棕颈雪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棕颈雪雀(学名:</span><i style="color: rgb(51, 51, 51);">Pyrgilauda ruficollis</i><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英文名:Rufous-necked Snowfinch)是雀科黑喉雪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4000m 的高山、草原、荒漠和裸岩带以及多营巢于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span></p> <p class="ql-block">棕顶雀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棕顶雀鹀属小型鸣禽,鸟体小巧玲珑,具圆圆的头和长长的翅膀,喙短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主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span></p> <p class="ql-block">短嘴掘穴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短嘴掘穴雀(英文名:Short-billed Miner,学名:Geositta antarctica),是雀形目灶鸟科掘穴雀属的鸟类。短嘴掘穴雀属于灶鸟科动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