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故事】魏征:为谏君王玩“正名”

韵媚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魏征先后五易其主,在中国的历史名人录中也不多见。魏征最初投靠李密,后随李密投奔李渊。此后,被李渊派去山东(今太行山以东的泛称)劝自己的好友徐世绩投降大唐,被窦建德俘虏,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复投唐朝,做了太子李建成的洗马。玄武门事变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才能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赢得太宗信任,逐渐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同管仲的命运相似,被李世民召用的魏征,也着实算是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贵人。为了感谢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利用在窦建德部时,在河北山东一带积累的威信及熟悉情况的优势,主动请缨出使山东河北一带。太宗赋予魏征“便宜”行事的权力,即在安抚过程中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可以自行决断!魏征第二次出使山东,仅用数月便成功地安抚了山东的各路英雄豪杰和地方百姓。李世民高兴地说:“魏爱卿果然有栋梁之才,孤没费一兵一卒,尽使山东河北安居乐业,卿一人可抵十万雄兵!”当即提拔他做了尚书右丞,仍兼谏议大夫,并加封为钜鹿县男爵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魏征日渐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招来一些朝臣的嫉妒,太宗左右的亲信大臣中有人诬告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温彦博去查办,结果纯属子虚乌有。次日,魏征上朝对太宗奏言道:“臣听说君臣一心,叫作一体。君臣上下以诚相待,才能使国家达到治理。哪里有丢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费心思下功夫的!如果朝廷上下都走这样的路,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太宗听了一惊,惭愧地说道:“朕明白了。”&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魏征当即跪地叩头,诚恳地说:“愿陛下能让我做个良臣,而不要让我做忠臣!”&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唐太宗很是迷惑,问道:“做良臣、做忠臣都是好事,爱卿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难道忠臣和良臣还有不同之处吗?”&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魏征回答说:“当然有区别。古时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等人,就是良臣;而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等人,就是忠臣。做良臣是本人享有美名,而君主也获得垂训万世的美誉,君臣两全其美,子孙相传,国家长治久安;忠臣本人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恶名。更可怕的国家终究逃不掉灭亡的命运,忠臣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由此可见,良臣和忠臣相比,相去甚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唐太宗听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分地抓住魏征的手,激动地说:“做良臣不做忠臣,有道理,爱卿所言甚合朕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忠良之辩的故事,其实就是孔子儒家所一再强调的“正名”学说。魏征以其精到的词义辨析,给李世民下了个大套——从今天开始,魏征正式开始了他尽情进谏的历程。魏征暗自高兴,私下说:“我的脑袋随时有可能搬家,你如果杀我呢,就是让我成为‘忠臣’;你如果不杀我呢,就是让我成为‘良臣’。让我成‘良臣’,咱们双赢;让我成‘忠臣’,咱们双输。”魏征这一定位,将他自己置于了道德制高点,从而让唐太宗处于守势,这个圈套真是很高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