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博物馆镇馆之宝,春游云南三地 2021(23)

珺恬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建馆以后经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云南博物馆有数十件镇馆之宝: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三支俑铜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鸡形陶壶、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span>牛纹铜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滇王之印、</span>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大理国金阿嵯耶观音立像、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五色供养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span>等。这些文物造型优美、镌铸生动、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罕见的古代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宝中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出土时碎成28块。</span></p> <p class="ql-block">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呈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张口咬住牛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造时因牛的头部太重,故在尾部加造了只小虎作为平衡,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牛与小虎为一次成型铸造,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宝中宝。</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西汉时期的三支俑铜灯,灯高42厘米,也就是不到半米高,还是挺大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俑灯为西汉时期铸造,出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俑灯呈一裸体男俑跪坐状,头顶和双手各托一个灯盘。它其实是由两个手臂、躯干和头部四个部分分别铸造,然后组装在一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人物面部表情上看,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征,是西汉时期的汉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这件鸡形陶壶,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件陶器的外形好像一只昂首翘尾的雄鸡,造型精美,器身还有点线纹理点缀,说明在几千年前古人类的制陶工艺已经非常高超了。</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件,这是一件西汉时期滇国的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的盖,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发现时器身已残,只有一个器盖了。器盖上铸有一组人物,表现的是滇族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场景。雕铸人物的一方是滇国将士,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将军,和一群装备精良的士兵;另一方为辫发的昆明族人,都是步兵,由于装备不如滇人,一幅被击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件,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牛纹铜鼓。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的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件铜鼓纹饰精美,保存完好,是古滇国在西汉时期的一件珍贵的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第六件,滇王之印,1956年出土于滇池东南角的晋宁石寨山6号墓,将文献中记载的古滇国真实存在的证据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据文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南越、巴蜀、滇国等众多小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掉了南越、巴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又陈兵滇池,滇国国王主动降汉,汉武帝于是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令其继续治理当地子民。不过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滇王印是一件复制品,真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第九件,宋代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为“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金翅鸟原来十分凶悍,以龙为食。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教,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这只金翅鸟头饰羽冠,两只利爪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镶饰有5粒水晶珠。体态雄健圆浑,生机勃勃,工艺可谓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第七件,宋代银背光金阿嵯[cuó]耶观音像,铸于大理国时期,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嵯耶”出自《南诏图传》,又称为“真身观音”,是佛教传入南诏、大理国世俗化后所独有的观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嵯耶观音像由纯金打造,面相恬美,被认为是传入云南最早的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是“云南福星”。</span></p> <p class="ql-block">第八件,五色供养塔 ,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由六件组成一套。供养塔底座为青铜贴金的圆形台阶式,上面装饰银质的莲花台座。</p> <p class="ql-block">第十件,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这是一件制作于明代的金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达320克,由纯金打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冠上镶嵌着多颗红蓝宝石,可谓是价值连城。</span></p> <p class="ql-block">聂耳的小提琴</p><p class="ql-block">1935年人民音乐家—聂耳曾用把小提琴根据田汉歌词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雄壮的旋律伴随新中国第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成为了中华民族向世界奏响的最强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响彻五湖四海,聂耳还用这把小提琴为电影《母性之光》作了歌曲《开矿歌》,开创了革命电影歌曲的先河。之后又通过小提琴创作出《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大路歌》等等。</p><p class="ql-block">聂耳出生于云南的中医世家,1930年,18岁的聂耳只身来到上海追寻他的音乐梦想,一次他帮朋友代租电影片寄回昆明而获得100元的酬金,他用这笔钱买了一把二手的小提琴,它的做工并不精致,质量也不属于上乘,小提琴的边缘也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如初。</p><p class="ql-block">1951年,聂耳的母亲将聂耳生前使用过的这把小提琴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如今,这件见证了国歌诞生的小提琴,静静地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向游客讲述着那个烽火年代的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