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那些渐渐逝去的记忆

静观自得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冀中老家度过的。那时候,广阔的田野是我们小伙伴们玩耍的场所,知了、蜻蜓、蝈蝈是我们的玩具,清风听我们唱歌,大地看我们舞蹈……那是一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放养时光,是无忧无虑的甜蜜岁月,是留存在脑海里无法忘却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到了换牙的年龄时,过段时间就会发现有牙齿松动,于是就有事没事的摸住松牙来回试着摇晃。大人们告诉我们上牙拔下来要扔进井里,下牙掉了得扔到房顶上,不然的话新牙就不会长好。这些话还真把小孩们吓住了,遇到掉牙时一定要找大人帮着把牙扔到房顶或井里。</p> <p class="ql-block">  童年住的那所老房子,还留存在记忆中。有时在梦里还会重新回到故乡,回到曾经的童年。那时看露天电影,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压场用的碌碡,是当年打麦场里的主要农具,因为那时还没有脱粒机等农机设备。</p> <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有一盏小油灯始终闪烁着昏黄的光亮。每当此时,恍惚间那如豆的灯光忽明忽暗,摇曳生姿,那些渐行渐远的童年时光也就油然出现在了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大家都是用那种小油灯。说是油灯,其实它简陋得简直有点寒酸:一个带铁盖的玻璃瓶子,盖子中间有一根铁管,铁管里装着拧成细条的棉絮,再在瓶子里盛上煤油,这时用火柴点燃,灯芯就会跳出豆大的橘黄色火苗,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煤油味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就是这盏不起眼的小油灯,陪伴着我们送走了一个个严寒酷暑和不眠之夜。后来即便有了电灯,在农忙用电量大停电时,也时常用这小煤油灯照亮。</span></p> <p class="ql-block">  童年,我们用这个算过命,一下课就玩。还有这支“洋火枪”,男孩子人手一支,自行车链子一节节连起来做的,有一定的杀伤力。还吃过这个“锥锥”,只有春天的甜嫩。还用过这个东西粘知了,面筋就行。</p> <p class="ql-block">  摔方宝、摔四角、甩元包、来元宝……各种名称,除了力气大,技术性还很强,现在的孩子不玩了,估计连见都没见过。还有撞拐、抵拐、斗鸡……,说玩就玩,不受场地限制。 </p> <p class="ql-block">  手电筒,小时候家里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那时没有路灯,走个夜路还真离不开它。这个课间都玩过的,叫挤什么不记得了。<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群孩子站到墙根儿下,分成两拨互相对着使劲挤。如果人少,就找一个墙旮旯,倚在墙角排成队挤,如果谁被从队伍里挤出来,就得到队尾再去排队挤。</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叫陀螺、疯老婆,纯手工打造,好玩。</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微波炉,是黑白电视机。这个是爆米花机,拿一茶缸苞米,再撒上点糖精,放进炉子里拧紧,加热后打开,嘭的一声响,一炉米花就出锅了。这个风箱,相当于现在的鼓风机。六七十年代的盛水缸,用瓢舀水。</p> <p class="ql-block">  泥巴几乎是天天玩,取之不尽,乐趣多多。做成这个样子,摔成那个样子,看谁的洞大声音大。这个弹球都玩过,现在都有很多。小时候用这个射鸡,然后会被鸡的主人追着跑。那时候还没有泳装,嘻嘻哈哈跳下水,那笑声至今响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  常用卫生球玩蚂蚁。在有蚂蚁的地方用卫生球画个圈圈起来。蚂蚁发现后会想法突围,每到白线处又被气味熏的掉头。看到蚂蚁慌慌张张狼狈样子,伙伴们都很兴奋。蚂蚁奔跑累了就会停下,伙伴们用小草棍捅,蚂蚁被逼的四处寻找出口,不顾一切突围出白线。伙伴们又画个圈再次把蚂蚁圈起继续玩,乐此不彼。</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磨,主要用来磨豆腐,过年时用的最多。辘轳架子,用这样的辘轳卷绳打水。风箱,农村人主要用它来给土灶催火,也是铁匠铺不可缺的催火工具。土灶,左边是风箱。</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坛罐子,给在地里干活的家人送饭的用具;还用于厨房里装盐,那时的盐都是颗粒比较大,成块状,比较适合装在这样坛子里。织布机,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农村慢慢的消失,现在已经成为古董。</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笸篮,用柳条或竹篾编制而成用来晾晒谷物、食物的日常工具。扬锨,农民在打谷场上扬场用的工具。猪槽,青石凿成的猪槽,现在的猪槽都是用水泥做成的。</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刨子,木匠工具,用来刨平木头,出光的一种木工工具。钻子,木匠工具,用来给木头钻眼。婴儿车,70后、80后应该都是从这里开始长大的。烧水壶,现在已经被淘汰了。</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木匠用的墨斗,斗盒里填充有墨汁,由一根绳子沾墨汁拉出来,用来标直线锯木头。针线簸罗,北方农村妇女、老人做针线活放在炕头上盛针线的篮子。托盘,农村红白喜事时,主要用它来端菜。簸箕,常用的老物件,用来簸米去除里面的糠及其它灰尘杂质。</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农村人主要运输工具架子车,已经被手扶拖拉机代替了。农村土灶木锅盖,现在土灶还在用,很多人家已经把木锅盖换成了轻便的铝锅盖了。箩筛是用来筛粉状物质,底部比筛子密,用绢做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span>腌咸菜用的坛子,腰粗口小。顶针,农村人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手指上用来顶针穿线,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做针线活还在用它。纳鞋底的锥子,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铡刀,农村用来铡草喂牲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span>油布伞,是由桐油抹在雨布上,伞骨是用竹子做的。搪瓷碗,90年代后它就被不锈钢给代替了。农户家米缸里用来舀米的"升",这种器具上在上世纪80年代消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span>篦子,那个年代农村卫生条件较差,洗澡不方便,头发中容易生虱子,奇痒难忍,就用篦子篦头。粪箕子,农村用它来捡拾猪、狗粪等牲畜粪便。小时候的千层底布鞋,都是一针一针纳出来的。做鞋就需要鞋样,鞋样一般都是用纸剪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老物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铁皮暖壶,这种热水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常见。杆秤,已经被电子称代替,但是偶尔在马路边的一些流动的老年菜贩,他们还在用杆秤卖菜。老式摆钟,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亲戚朋友就会送这种摆钟以示庆贺。马灯,有电灯以后农村人就不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火炕,是家的中心。睡觉、取暖、在炕桌上吃饭、做针线活、接待客人、唠嗑、孩子们玩耍等都要在炕上进行。大人孩子们围坐在火炕上,温暖的火炕一下子就焐热了全家人和来串门的大娘大婶们。炕席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儿时做柳哨,折下几根细柳条,选取表面相对光滑的一段,两手捏住,向相反方向用力拧几下,柳条表皮就与木芯脱离了,然后小心地取出木芯,剩下又薄又软圆筒状的柳树皮儿,这便是柳哨的雏形了。然后用剪刀剪成七、八公分长的小段,将一端捏扁,用指甲轻轻除去暗绿色的表层,柳哨就做成了。</p> <p class="ql-block">  拨开这个物件吃里面的小豆豆。那时没有甘蔗,玉米杆就是很好的替代品。榆钱,嫩嫩的时候感觉很好吃,有些甜,也有一点黏黏的感觉,小时候的我们都喜欢吃。槐花又香又甜,小朋友摘下槐花直接生吃。</p> <p class="ql-block">  那时柴垛是个让小朋友待着很舒服的地方。那时各种常见的昆虫:知了、蜻蜓、蝈蝈、金牛等等。还有捅马蜂窝,掏麻雀窝。</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人们或许没有见过大世面,但是他们懂满足、懂分享、懂生活,再平淡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来。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锦衣玉食,但那个年代却成了无比珍贵的回忆。那时候,饭菜很香,日子很甜。</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过着本色朴素的生活,没有那么急匆匆的脚步,没有那么多花花绿绿,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那时候,孩子们不懂什么是ipad,不懂什么是游戏机,弹球、跳方块、捉迷藏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乐趣还有很多很多,想起这些就先编辑出来,之后回忆起来再丰富内容。好在美篇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在文章发表之后还可以修改。</p> <p class="ql-block">备注:部分图片源自于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