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中原(二)参观殷墟遗址•河南博物院

<p class="ql-block">(1)参观殷墟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遗址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第二部分为殷墟王陵遗址;第三部分殷墟洹北商城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占地面积约180亩。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两千多座陪葬墓。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贵重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span>有世界“第二个古埃及”之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殷墟王陵遗址是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下图就是殷墟遗址博物馆中的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的瑰宝。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社会已相当繁荣,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次看到司母戊大方鼎,虽是仿制品,仍很激动哦!</span></p> <p class="ql-block">高一化学教材必修(一)中曾介绍过这只大鼎哦。</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现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后母戊大鼎原器图片</p> <p class="ql-block">家人拍照转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镇国之宝~后母戊大鼎图片</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1:青铜大方鼎的名称</p><p class="ql-block">司母戊方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戊”而造。该鼎的腹内壁铸有清晰的“后母戊”三字。20世纪70年代,考古界将“司”改释为“后”,2011年5月,将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镇国之宝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拓展资料2:后母戊鼎的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连耳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span style="font-size: 18px;">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这尊大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拓展资料3:后母戊大鼎的发掘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运送至南京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据说大鼎运至南京之时,曾引起很大轰动,蒋介石也到场参观了这只大鼎…后来解放军解放南京,在机场发现了这只没有运走的后母戊大鼎,于是暂时留存于南京。</p><p class="ql-block">直至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商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殷墟宫殿宗庙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驰名中外,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有50余座宫殿、宗庙基址,甚是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遗址内宫殿区宽敞、街道整齐,手工业作坊以及众多居民点合理布局,盛极一时的都邑可见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红色木桩围起来的部分的是宫殿宗庙的基址。</p> <p class="ql-block">在宫殿建立初始,为辟邪在基址下有多个奴隶殉葬坑。</p> <p class="ql-block">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是YH127甲骨窑穴的发现地,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鼻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经过不间断的发展沿用至今,因此称之为汉字鼻祖。YH127甲骨窖穴非常具有代表性,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发掘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现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span></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院中陈列的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碑林</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读写方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三大造字体系,唯有甲骨文经过连续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方块汉字。所以说,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殷墟遗址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苑的甲骨文长廊</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甲骨文陈列墙,好似我中华文化的长河,渊远流长,绵延不断,必将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今天常见的文字与甲骨文的对照,形象哈!</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寿”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看甲骨文版的12生肖图和姓氏对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的方块汉字自甲骨文始,连绵不绝发展至今。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不仅有文物佐证,更有文字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记录下来,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殷墟车马坑</p><p class="ql-block">我华夏幅员辽阔,畜力车是古代先民在陆地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古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并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殷墟考古发掘的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可见殷都的市井颇有一番规划的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p><p class="ql-block">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p> <p class="ql-block">妇好汉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雕像目光炯炯,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安阳是七朝古都,</span>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在殷墟还发现了洹北商城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等。殷墟遗址的发掘,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多年前我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提供了坚实证据</p> <p class="ql-block">(2)参观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博物院,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择中建都</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博物院建筑面积5.5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馆藏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历史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九大镇馆之宝强势呈现: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云纹铜禁;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唐~武则天金简;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商代晚期~妇好號尊;西周~玉柄铁剑;西汉~四神云气图;商~杜岭方鼎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7800年~9000年)、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长23.6厘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M282号墓,距今7800年-9000年。汉、唐之后,一般认为“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许古人的时代远远超出了我们从史料上得出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杜岭方鼎(2号),通高87厘米,重约64.25千克,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是商代早期大型青铜器。(杜岭方尊出土时为一对,另一只稍大的为杜岭1号,现存于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就这一点,别的青铜器都得管他叫老大哥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葬之中。妇好鸮尊是一件盛酒器,在不足50厘米的青铜器之上,装饰了八种不同的纹饰,以体现出商晚期庄严、凝厉的审美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制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有“中华第一剑”美誉,尽管“年老色衰”,看上去像块不起眼的“烤红薯”,但岁月不能掩埋它昔日的光华。它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2600年的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记录,把中国铁器冶炼推进了200年。</p><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剑”,昭示着铁器时代的来临,其带来的生产力革命与“铁军”诞生,玉柄铁剑刺开了泱泱华夏铁器时代的到来。</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制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集昨天、今天、明天于一剑,它的发现,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span></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春秋时期青铜器,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重94.2千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楚墓,是中国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p><p class="ql-block">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是因为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均是嗜酒无度,称其为“禁”,以作规劝之意。楚国为什么会一败再败,看此云纹铜禁,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云纹铜禁用失传的失蜡法著称,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不愧为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则天金简: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重223.5克,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唐武曌金简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也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p><p class="ql-block">简、策曾是祭祀、封禅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呈于天,是天子与天帝的“私话家语”,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此种“最高机密”,史家无从获得资料,典籍难以记载;当时埋藏诡秘,后人难以发现,所以此简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壁画上青龙、朱雀、白虎、怪兽四神,同在云气勾勒的颇富装饰感的“画框”中,遨游云天;相伴它们的,是祥云、荷花、灵芝等,充当四神升仙媒介。云气构成的开放式“画框”之外,还有一个装饰感更强的封闭式“画框”,璧似铜钱,但非“孔方”;其圆形孔道,似为“天门”,预示着墓主人登临仙界,须先穿过玉璧之孔道。该壁画,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放眼四神云气图壁画,长5.14米,宽3.27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所处时代是西汉早期,填补了中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比敦煌壁画早60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青铜器,通高117厘米,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郑公大墓。此壶本一对,重量相同,高度稍有差别,另一件存于国家博物馆。莲鹤方壶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秋莲鹤方壶巧夺天工,瑰丽异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span>所有汝官窑器物中,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传世汝官瓷,几乎尽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市场上很难一见,在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因为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此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可见此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堪称绝世之宝!</p> <p class="ql-block">骨排箫</p> <p class="ql-block">王孙诰编钟:是目前数目最多的一组编钟(2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滚滚黄河,悠悠岁月,上下几千年…昔日王朝的土地已是丰收在望的麦田…</p> <p class="ql-block">风在吹,水在流,日月星辰在交错…喜看今日之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历史的长卷中必定书写出最为辉煌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致敬,华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经常会看到年轻的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观,他们或指指点点,轻声介绍着,或互相交流着…历史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一代一代传承而来,为他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这里承载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瑰宝,盛纳着文化的血脉。这里的文物非常的精彩,虽然大多数都不是郑州出土的,但这些价值连城的器物、书画、铭刻……也曾拥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穿越千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围观,记录,甚至抚摸。</p><p class="ql-block">来到河南博物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这里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它们代表了中华文明一个时期最高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静静的文物不会说话,但是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看得见泱泱华夏铿锵有力、从未停歇的脚步,可以看得见先民们的聪明智慧…纵观世界历史长河中唯有我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间断。厚积必薄发!这也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脉!感恩!骄傲!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