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后花园一一柳湖公园

<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柳湖公园正门旁,展脚就进公园蹓跶,嬉称柳湖公园是我家的后花园。今早小雨初歇,柳湖烟柳朦胧,游园最佳时。</p> <p class="ql-block">柳湖简介</p> <p class="ql-block">柳湖正门楼</p> <p class="ql-block">柳湖地标</p> <p class="ql-block">贾平凹游柳湖时写的游记石刻</p> <p class="ql-block">附贾平凹的巜柳湖》游记</p> <p class="ql-block">柳 湖&nbsp;</p><p class="ql-block">贾平凹</p><p class="ql-block">柳湖在陇东的平凉,是有柳有湖,一片柳林之中一个湖的公园,我却在那里看到了两个湖的柳和柳的两个湖。</p><p class="ql-block">当时正落细雨,从南门而进;南门开在城边,城是坐的高坡上;一到城沿,也就走到了湖边。这是一个柳的湖。柳在别处是婀娜形象,在此却刚健,它不是女儿的,是伟岸的丈夫,皆高达数十丈,这是因为它们生存的地势低下,所以就竭力往上长,在通往天空的激烈竞争的进程中,它们需要自强,需要自尊,故每一棵出地一人高便生横枝,几乎又由大而小,层层递进,形成塔的建筑。从坡沿的台阶往下看,到处是绿的堆,堆谷处深绿,堆巅处浅绿,有的凝重似乎里边沉淀了铁的东西,有的清嫩,波闪着一种袅袅的不可收揽的霞色,尤其风里绿堆涌动,偶尔显出的附长着一层苔毛的树身,新鲜可爱,疑心那是被光透射的灯柱一般的灵物。雨时下时歇,雾就忽聚忽散,此湖就感觉到特别的深,水有扑上来的可能,令人在那里不敢久站。</p><p class="ql-block">顺着台阶往下走,想象作潜水,下一个台阶,湖就往上升一个台阶;愈走,湖就愈不感觉存在了。有雨滴下,不再是霏霏的,凝聚了大颗,于柳枝上滑行了很长时间,在地面上摔响了金属碎裂的脆音。但却又走进一个湖。这是水的湖,圆形,并不大的;水的颜色是发绿,绿中又有白粉,粉里又掺着灰黄,软软的腻腻的,什么色都不似了,这水只能就是这里的水。从湖边走过,想步量出湖的围长,步子却老走不准,记不住始于何处,终于何处,只是兜着一个圆。恐怕圆是满的象征吧,这湖给人的情感也是满的。湖边的柳,密密的围了一匝,根如龙爪一般抓在地里,这根和湖沿就铁质似的洁滑,幽幽生光。但湖不识多深,柳的倒影全在湖里,湖就感觉不是水了,是柳;以岸沿为界,同时有两片柳,一片往上,一片往下,上边的织一个密密的网,下边的也织一个密密的网。到这时我才有所理解了这些低贱的柳树,正因为低贱,才在空中生出一个湖,在地下延长一个湖,将它们美丽的绿的情思和理想充满这天地宇宙,供这块北方的黄色太阳之下黄色土壤之上的烦嚣的城镇得以安宁,供天下来这里的燥热的人得以“平凉”。</p><p class="ql-block">这是甲子年八月十四日的游事,第二天就是中秋,好雨知时节,故雨也停了。夜里赏月,那月总感觉是我所游过的湖,便疑心那月中的影子不再是桂树,是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粱衡写的巜平凉赋》石刻</p> <p class="ql-block">梁衡简介</p><p class="ql-block">梁衡 , 1946年5月出生,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秘书长兼报纸司司长,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夏感与秋思》、《红色经典》、《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文风四谈》。政论集《继承与超越》、《干部修养谈》、《为官沉思录》。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60多篇散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p> <p class="ql-block">附梁衡的《平凉赋》</p> <p class="ql-block">梁衡:平凉赋</p><p class="ql-block">中国以平命名的地名何其多也,然甘肃之平凉别有深意。其得名于前秦苻坚在此建郡,欲平定前凉,一统天下。后岁月推移,疆域西展,平凉渐居华夏版图之中心。其接昆仑而下关中,控南北而带东西,崆峒一柱,顶天立地。登高一望,九万里江山来眼底,三千年文明在心头。</p><p class="ql-block">平凉之地,苍天厚爱。戈壁西去,独留崆峒一柱绿;漠风北来,化作泾川百里波。冬无严寒,暖风吹得游人醉;夏无酷暑,大树底下故事多。至今,宫庙相望,祭拜不息,多少美丽的传说代代相续。虽神话无凭,却佛道有据。崆峒山上,黄帝东来问大道;大云寺里,佛祖西遗舍利子。神矣,仙矣,佛矣,道矣!平凉,平凉,神仙的家乡,中华民族梦中的摇篮。</p><p class="ql-block">然,人非神仙,大业实难;佛道尚空,青史唯艰。平凉地处咽喉,时跨千年,阅尽了多少往事云烟。周文王伐密,李世民破阵;吴氏抗金,朱元璋分藩。飞将军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皇甫谧,在此写就中华针灸奠基篇。落日城头,丝路西去驼影重;笳声呜咽,将军东归车马喧。长路漫漫,大漠孤烟。李商隐怀才不遇,泾州城头,“欲回天地入扁舟”;林则徐禁烟获罪,含恨西行,“楼头倚剑接崆峒”;左宗棠柳湖扎营,平乱抗俄,收复新疆,湖湘子弟满天山;更可贵,其为民生,开国门,中国第一次引进西洋机械开渠在平凉。谭嗣同仗剑北上,“划开天路岭为门”,返身去做变法流血第一人;冯玉祥五原誓师下平凉,新军新学推新政,于城乡遍立民国“为民碑”。天道轮回,人盼和平,开国前夕 ,彭德怀推兵布阵在平凉,又重演苻坚、左宗棠剑指西北定边陲。马踏祁连,人唱阳关,大军西行,红旗插遍陕、甘、宁、青、新。美丽河山,破镜又圆,重描仙境在人寰。分矣,合矣,乱矣,治矣!平凉,平凉,新的起点,中华民族翻越文明的一道门槛。</p><p class="ql-block">青史不绝,地覆天翻,不废寒来暑往。任朝代更迭,王母宫里香火不断,人民企盼的是四时平安;任将来相去,柳湖畔左公柳常绿如烟,百姓记住的是留给了他们多少阴凉。为政之道,平平常常,国富民安;为官之德,平平淡淡,不躁不贪;治世之方,公平公正,同热同凉。崆峒山高,泾河水长,大道无形,佛法无边。平凉,平凉!天道有常,神人合一,人心是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 <p class="ql-block">暖泉</p> <p class="ql-block">韩王亭</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中的观澜阁</p> <p class="ql-block">澄月桥</p> <p class="ql-block">渭州桥</p> <p class="ql-block">玄鹤楼</p> <p class="ql-block">柳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柳影荡碧波</p> <p class="ql-block">石狮</p> <p class="ql-block">天外来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