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p> <p class="ql-block">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满洲: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p><p class="ql-block">这种排法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跟随李成梁学习兵法,凭父亲遗留的13副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黄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势</p><p class="ql-block">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但这种溺爱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团结起来反对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凶狠残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努尔哈赤去世时,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以此旗给多尔衮。</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杀,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儿子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p><p class="ql-block">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杀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杀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p> <p class="ql-block">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p><p class="ql-block">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都统、佐领</p><p class="ql-block">八旗各旗分别设立都统三名,满洲都统、汉军都统、蒙古都统各一名;每个满洲都统下辖参领五名,每个汉军都统下辖参领五名,每个蒙古都统下辖参领两名。</p><p class="ql-block">满洲都统共计八名,汉军都统共计八名,蒙古都统共计八名,总计都统二十四名;满洲参领共计四十名,汉军参领共计四十名,蒙古参领共计十六名,总计参领九十六名。</p><p class="ql-block">八旗分为外八旗和内八旗。外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内八旗分为内务府属三旗、王公府属五旗。</p><p class="ql-block">八旗满洲隶属各旗满洲都统,八旗汉军隶属各旗汉军都统,八旗蒙古隶属各旗蒙古都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旗主、领主</p><p class="ql-block">八旗各旗分别设立旗主一名。</p><p class="ql-block">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各旗旗主均由皇帝兼任;下五旗各旗旗主下辖领主。</p><p class="ql-block">名称 旗主 领主</p><p class="ql-block">镶黄旗 皇帝 无</p><p class="ql-block">正黄旗 皇帝 无</p><p class="ql-block">正白旗 皇帝 无</p><p class="ql-block">正红旗 礼亲王 顺承郡王</p><p class="ql-block">镶白旗 肃亲王 醇亲王</p><p class="ql-block">镶红旗 克勤郡王 庄亲王</p><p class="ql-block">正蓝旗 豫亲王 睿亲王</p><p class="ql-block"> 怡亲王</p><p class="ql-block">镶蓝旗 郑亲王 恭亲王</p><p class="ql-block"> 庆亲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起源</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度确立</p><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p><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4]</p><p class="ql-block">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扩充</p><p class="ql-block">连年的战争,使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与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蒙古</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p><p class="ql-block">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汉军</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时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改色</p><p class="ql-block">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皇太极首先在每旗仍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下之分</p><p class="ql-block">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p><p class="ql-block">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p><p class="ql-block">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p> <p class="ql-block">全国驻防</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本着“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将八旗精锐半数驻于京城,是为禁旅。同时亦不忽视对对广大地方的控制,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是为驻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满文</p><p class="ql-block">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p><p class="ql-block">康熙末年(1722年),全国已设驻防将军11名,即西安、江宁、杭州、京口、福州、广州、荆州、右卫,以及盛京、吉林和黑龙江。雍正朝添设2名:青州、宁夏。乾隆朝对八旗驻防有较大调整,增绥远城、伊犁、成都共3名,裁撤京口、青州和右卫3名,总数为13名。另有察哈尔都统,以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于乌鲁木齐增设的一名都统。</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边疆,而且常驻于腹里内地的制度化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洲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而它所监视、控制的主要对象则是绿营。</p><p class="ql-block">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p><p class="ql-block">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p><p class="ql-block">俄罗斯佐领</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对俄雅克萨之战胜利,沙俄侵略军中有101被押至北京。康熙年间,八旗满洲佐领的标准丁额为100人。在北京的俄罗斯人达到百人,正好符合编设一个佐领的条件。公元1685年,清政府发布了命令,这些阿尔巴津人被编在了负责保卫京畿的八旗兵的镶黄旗中,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外的胡家园胡同。不仅如此,清政府对俘虏中的军官分别赐予了四品至七品的官衔,同时像对其他满人一样,赐予了他们房屋、土地,并隔一定时间给予津贴补助,并且将步军统领衙门里的女犯赐予他们为妻。</p><p class="ql-block">高丽佐领</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部分朝鲜人通过强行迁入和自行迁入两种方式迁入到中国东北境内,强行迁入的主要是战争中被俘虏的朝鲜兵。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有一部分被编入了八旗,其中43姓被载入在满洲民族认同上具有法律效用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被编入满洲八旗的朝鲜43姓,在旗籍上,主要分布在除了镶黄旗和镶白旗的满洲各旗中。初归满洲的朝鲜人的首领头目一般授予通事官,随着朝鲜姓氏逐渐融入满洲,清王朝从中央到地方机构,从部院衙署到军旅,从文职到武职,都有朝鲜人任职掌权。在八旗佐领编制上,纳入满洲的朝鲜43姓分别被编入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内,或专置朝鲜佐领、高丽佐领,或散编其它佐领内,多数人被编在包衣佐领内。专置的朝鲜佐领和高丽佐领共有八个,其中朝鲜佐领六个,高丽佐领两个。朝鲜43姓在编入满洲八旗之后,参与了后金(大清)的各项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满洲关系密切。他们在后金(大清)与朝鲜的交往中充当通事官,参加了后金(大清)的一系列战争,金氏新达理家族和韩氏韩云家族世代为官,为清王朝提供各式效力人才。他们为后金(清)新兴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满洲贵族的信赖和认可。</p><p class="ql-block">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p><p class="ql-block">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p><p class="ql-block">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p> <p class="ql-block">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p><p class="ql-block">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禁旅八旗</p><p class="ql-block">满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将内城 的汉人全部逐出, 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区域,由八旗分别驻守,拱卫皇城 。禁旅八旗,又称京旗,分左右翼驻扎北京内城,皇城以外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两黄旗守北,两白旗守东,两红旗守西,两蓝旗守南。京旗各佐领在行政上归本旗都统管辖,但在军事系统上,又按照兵种,将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马甲)、护军营、步军营(步甲)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以后陆续增设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善扑营、神机营(火枪)为特殊兵种。</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开始,八旗逐渐移居城外,因为当时在西郊营造圆明园,便从北京城内抽调八旗官兵前往保护安全。圆明园落成后,几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圆明园住上几个月,并设朝理政,圆明园事实上已成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宫。为了护卫圆明园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设立八旗护军营规划为:镶黄旗驻圆明园后树村西,正白旗驻树村东,镶白旗驻长春园东北,正黄旗驻萧家河村北,正红旗驻北安河桥西北,镶红旗驻玉泉山东北,正蓝旗驻海淀东,镶蓝旗驻颐和园南蓝靛厂。</p><p class="ql-block"> 八旗兵驻扎城外,在地名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厢红旗”、“蓝旗营”等。</p><p class="ql-block"> 清代禁旅八旗顺治年间约有兵丁8万,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清末增至12万余人。禁旅八旗以满洲八旗为主,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毕撤归京师,为清朝基本的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驻防八旗</p><p class="ql-block">京畿驻防</p><p class="ql-block">京畿驻防的驻防地,分为几大类。如顺义、昌平、三河、良乡等地,均是最靠近北京城区的地方,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京城护卫的外围。更远的驻防地,如保定、太原、沧州、德州,均是从北京向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起初清廷重点布防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后来到了康熙中期之后,准噶尔等势力崛起,故而康熙帝开始将京畿驻防中薄弱的北方地区进行加强。</p> <p class="ql-block">直省驻防</p><p class="ql-block">直省驻防,指的是清代在各行省设立的驻防地点。最初多是临时性的驻扎。后来,其中的某些重要地区的驻防陆续成为定例,就形成了清朝直省驻防的结构。</p><p class="ql-block">分类: 直省驻防</p><p class="ql-block">驻防地: 江宁驻防</p><p class="ql-block">设立时间:顺治二年</p><p class="ql-block">将领设置:将军一名</p><p class="ql-block">兵力部署:满蒙兵丁4000,无汉军</p><p class="ql-block">布防原因:江宁,即南京,为六朝故都,也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杭州驻防</p><p class="ql-block">顺治二年</p><p class="ql-block">将军一名</p><p class="ql-block">4000人,主要为满蒙八旗兼带少量汉军</p><p class="ql-block">杭州是南方重镇,而且南明在杭州的势力遗留较大,为了保证南方的粮米调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阶</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1660年),谕令固山额真清文仍称固山额真,汉文称为都统;梅勒章京汉文称为副都统;甲喇章京称为参领;牛录章京称为佐领。这样,牛录(佐领)—甲喇(参领)—固山(都统)逐渐成为八旗都统的分层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京师八旗中,八旗都统每旗一人,从一品;副都统每旗二人,正二品,下设参领、副参领、佐领,晓骑校及印务参领、印务章京、笔帖式等。参领各旗人数不一,正三品。其中满洲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蒙古八旗每旗二人,共十六人;汉军八旗每旗五人,共四十人,合计为九十六人。副参领,正四品,与参领额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旗服饰</p><p class="ql-block">佐领,正四品,满洲八旗有六百八十一人,蒙古八旗有二百零四人,汉军八旗有二百六十六人,共计一千一百五十一人,由参领统领。晓骑校,正六品,与佐领额同,即每佐领下设一晓骑校。印务参领,满洲八旗十六人,蒙古八旗八人,汉军八旗十六人,共四十人。印务章京,满洲八旗共六十四人,蒙古八旗三十二人,汉军八旗四十八人,共一百四十四人。笔帖式与印务章京额同。另外,各旗还设随旗行走散秩官,无定员。</p><p class="ql-block">在八旗中,都统为一旗满洲、蒙古、汉军的最高长官,既负责军务,又负责一旗民政事务。清入关前,满语称固山额真,设1人;设左右梅勒额真(後改为梅勒章京)各1人。京师八旗满蒙汉各有都统1人,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24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2000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全国设将军衙门13处均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p><p class="ql-block">副都统协助都统工作,参领则是承上启下之官员,介于都统与佐领之间。佐领负责一牛录的事务。都统和副都统都不世袭,由皇帝临时任命。参领也不世袭,于本旗内补授。佐领多为世袭职,如勋旧佐领,世管佐领,也有非世袭的,如公中佐领。</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p><p class="ql-block">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p><p class="ql-block">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顺治时,北京八旗增编满洲佐领8、 蒙古佐领8、 汉军佐领47。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全国共驻防有817个佐领,兵力达12万人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他还掌管行政、经济、和家族组织。牛录额真下设二人副职,并设四名拔什库,管理村屯。牛录额真及其副职管理牛录的军事、民政、经济、土地、诉讼、婚丧等事物但以军事为主。八旗兵丁“出则为兵,如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出征时要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俘获掠来的财物按军功分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济</p><p class="ql-block">早期满洲人将土地理解为河流、森林乃至空气、阳光一样是公共物品,建立后金之后,“土地公有”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努尔哈赤结合八旗制度,将土地也按人头平分给八旗民众。天命六年(1621年),他发布“计口授田谕”,将征服的辽东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给,每一男丁五日种粮之田,一日种棉之田。”任何君主进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潜台词的,就是授田的农民负担支持君主的义务,人头税体制总是与均田令如影随形的出现,北魏、隋唐如此,一千余年之后的满洲的大金国也如此,均田之后,“三男丁耕种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内,一人当兵,此二十丁内,一人应役。”</p><p class="ql-block">后金政权扩张太快,征服获得大量人口、财富,自身农业生产反而显得并不重要。加上出关后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汉族社会,因此满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为人注意。其实“计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关内的物质基础。入关后的“圈地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姻</p><p class="ql-block">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不分满汉,但问旗民”,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p><p class="ql-block">入关后,在对农民军的战争中,清廷将俘虏的大量妇女分配给八旗士兵。</p><p class="ql-block">清廷正式颁行旗民通婚政策是在顺治五年,顺治帝上谕道:“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p><p class="ql-block">康熙之后,清廷禁止旗人与民人通婚,这一禁令产生的具体时间,最晚不会迟于康熙四年。</p><p class="ql-block">乾隆朝对旗民通婚屡令禁止。而在民间,民人采用种种办法实现了与旗人通婚。</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清廷对旗民婚姻,做出明确而系统的限制性规定:“嗣后,八旗内务府三旗旗人内,如将未经挑选之女,许字民人者,主婚之人,照违制律治罪。若将已挑选及例不入选之女,许字民人者,主婚之人,照违令例治罪。民人聘娶旗人之女者,亦一例科断”。 咸丰朝继承了道光朝的旗民婚姻政策。</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将旗民不婚之禁令“除之,朝廷求治之心,可谓盛矣。”慈禧太后下令“开除此禁”,允许旗汉“彼此结婚,毋庸拘泥”。]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又一次强调,“满、汉通婚,宜切实推行”。</p><p class="ql-block">旗民通婚政策上,清廷对八旗汉军采用了不同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政策,承认汉军与汉人通婚。</p> <p class="ql-block">教育</p><p class="ql-block">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曾亲自选派“准托伊、博布黑、萨哈连、乌巴泰、雅星阿、科贝、扎海、浑岱等八人为八旗之师傅”,要求他们“精心教习尔等门下及所收之弟子”,是为清代八旗子弟读书受教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天聪四年(1630年)贝勒阿敏弃守关内四城并屠杀城中百姓。天命五年,后金军围困大凌河,明军“人相食”而抵死不降。鲜明的对比使皇太极注意到文明礼仪对“忠君亲上”的辅助作用,并明确要求“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具令读书”,违者将以溺爱的名义对家长进行处罚,甚至开除公职。正是这道“上谕”,开启了八旗子弟“全民义务教育”的序幕。在确立制度的同时,朝廷为鼓励好学之风,还对肯读书的子弟予以颁赐布匹、免于徭役等物质奖励,女真(满洲)社会好学、乐学之风由此渐兴。</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伊始的清廷率先为从龙入关的八旗子弟在京师设立了书院,并派遣国子监二厅六堂教官为教习,同时选拔16名满洲教习、8名蒙古教习,分别在各旗书院居住,以便于“朝夕教诲”,成为清代八旗官学的又一次纪元。但八旗官学并不等于八旗教育体系的全部,清代针对宗室成员设有宗学、觉罗学,针对内务府三旗子弟及八旗子弟中的优秀人才设有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在远离京师的八旗驻防地,均仿照京师设置官学。</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先后为内府子弟专门开设了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生额分别为382名和90名,不但配给更为优秀的师资力量,还对毕业生“包分配”,通过考核分派差事。景山官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均类似于八旗官学,咸安宫官学的入学年龄则为15-20岁,更类似于是初等教育之后的进修学校。雍正朝后期,考虑到咸安宫官学的特殊地位,特旨给予八旗每旗10个入学名额,并要求不论出身、只选才俊,入选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干部进行专门培养,曾经权倾一时的和珅,当年便是以正红旗生员的身份考入咸安宫官学的。</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年(1738年),经管理国子监大臣孙嘉淦的奏请,将学生入学的前三年定为“基础学年”,学生集中学习基础知识,侧重于对经书的讲解、考试,三年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至汉文、满文或蒙古馆等进行专业培养。</p><p class="ql-block">官学的作息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分为夏季时令和冬季时令,夏季时令自端午起,每日卯时(5:00)上学,未时(13:00)放学;冬季时令自中秋起,每日辰时(7:00)上学,申时(15:00)放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律</p><p class="ql-block">在八旗正式出现之前,法律制度便开始形成。万历十五年( 1587) 六月,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四年,在佛阿拉筑城,“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当时军律荒弛无序的程度,以至使身在汗位的努尔哈赤险遭不测。在八旗法律中禁偷窃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女真人传统中,抢掠和偷窃财物是他们获得财富的一种合理方式,但在八旗建立之后,这种行为便成为危害八旗稳定的罪行,为此对偷窃罪判刑极重。如天命六年九月,甲喇章京永顺在攻陷辽阳时窃匿财物罪被判死罪。</p><p class="ql-block">出关以前的满洲人的法律也向游牧民族一样原始简单。法律基本上是军法和刑法,财产法和契约法则简单得可以忽略不计。有人愿意将“八旗制度”称为行政法,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社会组织方式,虽然八旗制度的上层规则勉强可以称为“官制”,但那只是八旗制度的一个侧面。入关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猎习惯和军纪的发展总结。满洲社会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后,远远不如蒙古、汉、回等民族,成吉思汗《大札撒》这样的民族法典都没能孕育出来,其罪名散乱无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贵族和大汗(皇帝)、逃亡叛逆、杀人盗窃、通奸乃至迷信杀人等。</p><p class="ql-block">惩罚犯罪的方法也是比较落后。死刑有斩首、烧杀、炮烙、碎尸、淹死等。关外时期满人始终处于扩张战争中,劳力十分缺少,因此没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劳役刑,个别贵族有“拘禁于空屋子内”的处罚,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广泛采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责、“打腮”、“贯耳鼻”、“射鸣镝箭”等,还有饿饭等特色方式。另外轻罪过失也采用纳金赎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汉族先民的商周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刑律制度</p><p class="ql-block">清代虽然没有公开搞类似元代“四等人”的民族歧视法,但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公平,以免激起汉人的反抗,实际上旗人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大清律》固然几乎完全沿袭前代,但是实施中,必须加上“八旗制度下”五个字的定语,凡是遇到旗人犯罪,定罪量刑与汉人并不相同。</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旗人处刑方面的区别。《大清律·名例》规定,“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具体枷号折抵法则是相当轻的,比如仅次于死刑的充军,折抵枷号70~90日,甚至杂犯死罪者也可以枷号,(真犯死罪者不可)。清沿明制无官当,但类似原理的“消除旗籍”即将旗人降为汉民则是旗人特有的处罚方式。其次是司法方面,旗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官员可以审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无权判决,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旗人担任。旗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汉人,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p><p class="ql-block">特权法实施的结果自然是旗人“自恃地方官不能办理,固而骄纵,地方官难于约束,是亦滋事常见。”虽然和蒙元时期比较起来,满洲人的民族特权还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后期,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角色已经大大淡化,满汉两族无可避免的融合,这些特权法也逐渐消亡,但是整个清代,民族特权法一直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每年在承德避暑山庄进行的“木兰围场”,满蒙文武官员都要比赛射箭,不及格的要罚俸、革职。皇帝还专门立法鼓励旗人去学习满文、满语。但这些措施的实行并未改变满人汉化、八旗军队腐化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战役</p><p class="ql-block">对外战争</p><p class="ql-block">雅克萨之战</p><p class="ql-block">在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在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长期与沙俄侵略者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雅克萨保卫战的胜利,签订了一个平等条约,即《尼布楚条约》。</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清朝军队防守的广州(为八旗驻防点),被道光帝任命为“靖逆将军”的清朝宗室奕山无力作战,向英军求和,交纳了“赎城费”六百万银元。此后,英军又攻克了八旗军驻防的乍浦、镇江,接着进逼八旗军驻防的南京,屡战屡败的清朝不得不议和,在南京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克了八旗驻防点广州、后进占八旗驻防点天津、再侵入八旗驻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p><p class="ql-block">甲午中日战争</p><p class="ql-block">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朝鲜后,渡过鸭绿江侵入清朝祖地满洲,多次在野战中击败清朝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率领的八旗军,而且还攻占了一系列的八旗军在满洲的驻防据地,计有:凤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盖州、牛庄、营口、辽阳、鞍山等地。清朝由于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了若干丧权辱国的内容外,还含有割让东北的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放弃占领东北的辽东半岛,但仍向清朝索取赎金。</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侵华</p><p class="ql-block">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八国联军攻陷了八旗驻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八国联军又陆续攻陷了八旗军的驻防地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在此期间,沙俄还单独出兵侵占了清朝的祖地东北,至此,清朝八旗军颜面丢尽,之后,屡战屡败的清朝政府不得不又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先后攻克八旗驻防要地有南京、镇江、沧州、杭州、乍浦、汉中等处,太平军克满城(内城)后除女子外多被屠杀;包围但没有攻克的有开封、天津、西安等。</p><p class="ql-block">在太平天国、捻军、洪门、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战争中,八旗驻防的乌鲁木齐、伊犁曾被伊斯兰教徒(有外国分裂势力介入)攻陷、八旗驻防的广州亦曾被义军围困、八旗驻防的西安曾被捻军围困。</p><p class="ql-block">清廷从各地调动了大批八旗兵参与围剿太平军,例如在咸丰三年春,清朝建江南、江北两大营于大江南北,以围困天京。</p><p class="ql-block">江北大营由清朝钦差大臣琦善节制调遣各路清兵,计马步兵一万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营之将领士兵,大多数为满洲人,其后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营最初由向荣统率,据《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时曾经“有满兵数千、汉兵二、三万之众”。</p><p class="ql-block">清朝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两大营接连被李秀成攻破。此后,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大江南北各路清军,从而把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湘军之上。</p><p class="ql-block">捻军</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命僧格林沁亲王为钦差大臣进剿捻军,僧格林沁率军一万人(其中八旗马队3500人、步队2000人;绿营5000人)。后,由于首次作战失败,再从直隶古北口及内蒙古等地抽调八旗马步队2300人及绿营1500人增援(此时僧格林沁部队八旗马步队为7000人左右、绿营90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在四年的征战中,僧格林沁部队中的八旗名将恒龄、副都统格绷额、伊兴额、总管伊什旺布等先后战死;侍郎瑞麟因战败被革职、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将领因怯战被军法处斩。由于连年征战、损兵折将,到1864年著名的高楼寨之战前,据说僧军能战者仅余1300人。</p><p class="ql-block">1864年在著名的高楼寨之战中,僧格林沁部队全军惨败,僧格林沁本人战死,虽然清廷没有公布其被歼总数,但统计此战前重新得到补充的僧格林沁部队共1.36万人,战时损失约7000人,其中马队近2000人(还有一种说法,僧格林沁部队此役共有3万人,损失1万人,其中马队6000人)。</p><p class="ql-block">清廷这支嫡系军队覆灭后,自此不得不依靠汉人的湘军和淮军。</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驻防的南京、镇江、杭州、乍浦、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伊犁等都先后失陷。</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东北的政要在是否“独立”还是继续拥护清朝小朝廷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的折中办法是把满洲代表清廷的“黄龙旗”降下来,更换了“黄色旗”,产生了所谓的“国民保安会”,分别由东北三省原来的总督、巡抚担任会长。虽然尚未算正式“独立”,却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清朝无力量控制东北三省的事实。</p><p class="ql-block">清末,八旗军早已经军政久弛、岁以为常了。就以绥远驻防的八旗为例,计八旗二十佐、二千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鸦片烟毒的约十之六七。暮气沉沉,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实际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并没有将八旗军视为主要对手,而是将袁世凯的北洋军视为主要对手。当然,也有部分八旗军改练成新军,例如京师八旗曾挑选部分兵丁交袁世凯仿照北洋常备军的形式训练,编入后来被称为禁卫军的陆军第一镇及陆军第六镇中,不过此军名为禁旅,而将校却都是袁世凯的部下,实无异袁的私军)。</p> <p class="ql-block">社会评价</p><p class="ql-block">雍正帝一再说:“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八旗满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国家之根本。”</p><p class="ql-block">“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雍正帝形容驻防八旗在地方驻军)。</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弘历也一再谕称:“八旗为国家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考据</p><p class="ql-block">“八旗”是有清一代社会结构与军事建制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到中后期已经演变为这一特殊组织形式的统称,所以这一组织里以民族为基础编制的满洲部队、蒙古部队和汉族军队,分别被称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必须放在前边才能准确表达这个含义,清朝的文书和口头表述也都是这样称呼的。近代,大量的文字把“八旗”放在后面,称作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其意义就被混淆了,在这里有必要更正,举个例子来讲,汉军从来没有过八旗组织,只有八旗组织里面有一部分汉人组成的军队;八旗中还有高丽佐领(朝鲜人)6个、俄罗斯佐领1个,番子佐领(藏族)、回子佐领(维族)各1个。另外单独设有八旗察哈尔游牧于张家口外。</p><p class="ql-block">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p> <p class="ql-block"><b>正黄旗</b></p><p class="ql-block">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籍记载</p><p class="ql-block">《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员姓氏</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氏、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哈达那拉氏,辉发那拉氏,叶赫那拉氏)、伊尔根觉罗氏、乌雅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赫舍里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吉特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完颜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李尔佳氏、马佳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西林觉罗氏、计布出氏、塔克氏、田佳氏、纳兰氏、申穆哩氏,瓜尔佳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职历史</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p><p class="ql-block">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满族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过程中,给广大汉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p><p class="ql-block">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旗”。一半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凡此种种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腐朽落后的八旗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参领</p><p class="ql-block">都统第一参领</p><p class="ql-block">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图海马佳氏 马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诺敏 马佳氏 马佳</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赛弼、张屯 马佳氏 萨哈</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朔尔岱 马佳氏 萨哈</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罗思汉 马佳氏 萨哈</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世管佐领 古苏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马哈达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和拖 觉尔察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雅拜 觉尔察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巴什 觉尔察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开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富德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迈图/代寿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蒙古 勋旧佐领 色楞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和善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彭库里 沙济富察氏 沙济</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胡什布 沙济富察氏 沙济</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阿木储库 沙济富察氏 沙济</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阔海 沙济富察氏 沙济</p><p class="ql-block">都统第二参领</p><p class="ql-block">佐领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胡什屯 扎库塔氏 噶哈里璧汉鄂里</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 舒沙兰 扎库塔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哈山 扎库塔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叶布受 舒穆禄氏 库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巴尔布 舒穆禄氏 库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海寿 舒穆禄氏 库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 楞格里 舒穆禄氏 库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2年 世管佐领 阿尔拜 待考证 库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倭赫 舒穆禄氏 库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艾音布 宗室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胡什禄 宗室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 敖塔 觉罗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 吴默纳 觉罗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蒙古 康熙21年 勋旧佐领 巴图 博尔济吉特氏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 通保 16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39年 公中佐领 胡什塔 吉当阿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巴音柱 完颜氏 鄂尔浑</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番子 乾隆41年 公中佐领 书臣 大小金川</p><p class="ql-block">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p><p class="ql-block">都统第三参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瓦笏达、索尼 赫舍里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索额图 赫舍里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法保 赫舍里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常泰 赫舍里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赖图库 颜扎氏 本旗滋生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明珠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星德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巴雅尔图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索尔和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僧格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奇塔特 博尔济吉特氏 本旗滋生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克衣福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凯音布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 伯起 乌雅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翁郭春 马佳氏 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浑巴图鲁 那木都鲁氏 本旗滋生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宗室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苏尔登 宗室 本旗滋生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代西 待考证 哈达、锦州等地</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p><p class="ql-block">都统第四参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满达尔汉(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谟尔浑(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吴格(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马福塔(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马尔杜(雅虎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布喇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博辉 觉罗氏 河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色楞(托博辉从孙) 觉罗氏 河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高丽 国初 世管佐领 纳林 他塔拉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高丽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福喀(纳林二世孙) 他塔拉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硕甘 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太音布</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蒙古 康熙36年 世管佐领 南札璞(拜音察克子)博尔济吉特氏</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鼐忠阿 明珠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觉塞 巴什等五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43年 公中佐领 满丕 伊尔根觉罗氏 本旗滋生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根特伊 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噶尔玛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p><p class="ql-block">都统第五参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纳穆岱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 巴拉汉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卦喇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花色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颜都 西克特里氏 恳布禄村</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苏尔修/达理善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达尔泰/回延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喀青阿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布克韬 乌扎拉氏 瓦旦</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纪留</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马尔吉 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孙达礼巴图鲁</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图 博尔济吉特氏 察哈尔</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喇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龚过托(喀喇孙)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辛裕 赖卜氏 齐克潭和洛</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世管佐领 谢尼 万旒哈氏 清河</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回兰 宗室 鄂尔浑</p><p class="ql-block">注:第五佐领为寨三所管半佐领与颜都所管半佐领合为一整佐领。康熙13年,将寨三所管人丁分出。</p> <p class="ql-block"><b>镶黄旗</b></p><p class="ql-block">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镶黄旗人。镶黄旗现有人口约33000人,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人口约为15800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满洲镶黄旗佐领详表《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一、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九、俄罗斯一、满洲六十三加二个半佐领。</p><p class="ql-block">镶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七佐领(《大清会典》为十八佐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宗室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汉初哈 爱新觉罗氏 常舒之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拉哈达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顺古图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遏必隆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崇德8年 世管佐领 觉罗萨璧翰 觉罗氏 章甲</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噶都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超哈尔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宜图库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敦多和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莫洛宏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敖德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爱通阿 瓜尔佳氏 漂城、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觉罗长命 觉罗氏 章甲</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新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扎努喀 墨尔哲氏 黑龙江</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新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二珠 待考 黑龙江</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巴尔出喀 墨尔哲氏 黑龙江</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13年 世管佐领 伊通阿 钮祜禄氏 长白山</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新满洲 待考</p><p class="ql-block">镶黄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9年 世管佐领噶禄 戴佳氏 杭间浑郭</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勋旧佐领倭赫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龚衮 马佳氏 马佳</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常官保 马佳氏 马佳</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崇德7年 世管佐领洪海 马佳氏 马佳</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郎西 萨克达氏 萨克达</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国初 勋旧佐领 吴尔汉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国初 勋旧佐领卫齐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西图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勋旧佐领 苏尔马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勋旧佐领法色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国初 勋旧佐领查喀尼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国初 公中佐领波吉礼 虎儿哈诸姓 虎尔哈</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公中佐领噶都浑 虎儿哈诸姓 虎尔哈</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喀都礼 虎儿哈诸姓 虎尔哈</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蒙古国初 公中佐领布尔赛 蒙古诸姓 扎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蒙古 公中佐领果廉 蒙古诸姓 扎鲁特</p><p class="ql-block">镶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颜布禄 瓜尔佳氏 哈达逃散人丁</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万塔什 富察氏 沙济</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伊勒慎 费莫氏 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郎图 费莫氏 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蒙古国初 勋旧佐领硕宾 博尔济吉特氏 扎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蒙古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舒尔瑚 博尔济吉特氏 扎鲁特</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布晏图 博尔济吉特氏 扎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15年 世管佐领诺海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马武 富察氏 沙济城</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 王吉努 富察氏 沙济城</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马齐 富察氏 沙济城</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查齐巴 舒穆鲁氏 哈尔敏</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常武 舒穆鲁氏 哈尔敏</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纳尔察 钮祜禄氏 安图瓜尔佳</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佛尔和 钮祜禄氏 安图瓜尔佳</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鄂齐立 钮祜禄氏 安图瓜尔佳</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蒙古 康熙61年 公中佐领莽鹄立 伊尔根觉罗氏 莽鹄立之族等</p><p class="ql-block">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额尔克图 哈达诸姓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多诺 哈达诸姓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新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 阿哈尼堪 富察氏 达斡尔等</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拉哈/呼穆布 哈达那拉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巴希 富察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苏尔东阿 富察氏 讷殷、辉发</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胡密塞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唐噶里 萨哈尔察氏 乌喇卦尔察</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拉阳阿 萨哈尔察氏 乌喇卦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拜虎贲/禅保 博尔济吉特氏 喀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勋旧佐领和善 阿喇克球氏 喀尔喀察哈尔</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博绷/特灵 博尔济吉特氏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觉罗阿尔纳 本旗诸姓 各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僧格 宁古塔氏 宁古塔</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佛岳洛 宁古塔氏 宁古塔</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雍正12年 世管佐领陈镤 陈氏 包衣佐领陈氏</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俄罗斯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伍朗各里 俄罗斯诸姓 尼布楚</p><p class="ql-block">镶黄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崇德8年 世管佐领布克沙 瓜尔佳氏 索伦</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觉罗国初 世管佐领 敦退/拜三 觉罗 章甲</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诺尔孙 觉罗 章甲</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勒德洪 本旗诸姓 各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书锡兰 富察氏</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康熙13年 公中佐领舒书 本旗诸姓 各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图鲁什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鲁喜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博尔屯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国初 世管佐领丹岱 伊拉里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西尔登 伊拉里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互管佐领图美/额参 待考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吴三泰 12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哈达 哈达之族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19年 公中佐领飘色 本旗诸姓 各姓满洲</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雍正12年 公中佐领喀瓦尔达 4参领7佐领</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觉罗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崇古里 觉罗氏</p><p class="ql-block">注:和托诺,吴尔古禅氏,木伦。国初管半佐领,无载。</p><p class="ql-block">注:有文献记载,满洲镶黄旗世管佐领69,公中佐领17,没有勋旧佐领等,实属大缪。《清史稿·达哈达传》:“哈达哈,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子。是时哈达哈已自侍卫累迁领侍卫内大臣,兼勋旧佐领。” 镶蓝旗系镶黄旗之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姓氏</p><p class="ql-block">A.爱新觉罗氏 阿穆拉氏 阿舒里氏 阿鲁特氏</p><p class="ql-block">B.巴牙喇氏 巴雅尔氏 毕鲁氏 拜都氏 布尔机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p><p class="ql-block">D.大佳氏 戴佳氏 多拉尔氏</p><p class="ql-block">E.鄂穆它氏 鄂尔葛氏 鄂岳氏 鄂诺氏 鄂讷氏 鄂溪托氏 额素礼氏</p><p class="ql-block">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p><p class="ql-block">G.郭武尔氏 郭络罗氏 郭贝尔氏 高佳氏 瓜尔佳氏 瓜勒佳氏 噶吧喀氏</p><p class="ql-block">H.哈达那拉氏 赫舍理氏 和色理氏 洪伊里氏 洪络氏</p><p class="ql-block">J.觉罗氏</p><p class="ql-block">K.喀尔拉氏</p><p class="ql-block">L.禄叶勒氏 刘氏 李佳氏 喇库勒氏 勒第氏</p><p class="ql-block">M.穆奚氏 马佳氏 孟鄂罗氏 蒙古里氏 墨尔迪勒氏 墨尔哲勒氏 莫尔济勒氏</p><p class="ql-block">N.钮祜禄氏 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 那拉塔氏 那穆都鲁氏</p><p class="ql-block">Q.奇特拉氏 邱氏</p><p class="ql-block">S.萨尔图氏 萨哈尔察氏 萨哈集里氏 萨克达氏 萨马拉氏 石莫勒氏 舒穆禄氏</p><p class="ql-block">T.佟佳氏 陶佳氏 托和罗氏</p><p class="ql-block">W.完颜氏乌喇那拉氏 乌雅氏 乌扎拉氏 卫氏 温彻亨氏 吴查喇氏 吴讷虎沁氏 吴尔古宸氏 翁果尔金氏 稳赤亨氏</p><p class="ql-block">Y.伊尔根觉罗氏 伊里氏 伊图马氏 伊拉礼氏 岳诺托氏 叶赫那拉氏 彦扎氏 俞窟里氏 音佳氏(殷佳氏)</p><p class="ql-block">Z.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扎拉里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新加三个,杨佳氏、杨吉尔氏、杨吉礼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杨】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著名人物有功德将军、诗人杨泰师、辅国大将军杨承庆。明朝开原女真酋长杨木兀,以杨为姓。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尼马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杨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颜济氏,颜济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伏尔哈氏(赫哲族)、杨氏(汉族、朝鲜族)、扬吉氏(蒙古族)、易穆查氏等。</span></p> <p class="ql-block"><b>正红旗</b></p><p class="ql-block">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佐领</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15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多弼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4年立 觉罗佐领 勒尔慎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觉罗佐领 席林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勋旧佐领 七十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公中佐领 噶布喇 董鄂氏等 董鄂等地</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普海 姓氏待考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互管佐领 韩出哈/宜特黑 塔塔儿/董鄂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勋旧佐领 拉哈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勋旧佐领 钮尼雅哈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勋旧佐领 夸占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13年立 觉罗佐领 杜尔巴 觉罗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高丽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马福塔 塔塔儿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高丽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尚禄 塔塔儿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高丽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韩云 韩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高丽 康熙40年立 公中佐领 阿世坦 塔塔儿氏 高丽</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14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康熙13年立 公中佐领 吉尔塔布 伊尔根觉罗氏等 湖纳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觉罗佐领 武尔吉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克礼 佟佳氏 佟佳</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三色得黑 佟佳氏 佟佳</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东果巴图鲁 李佳氏 萨尔湖</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松果托 李佳氏 萨尔湖</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公中佐领 莫洛 伊尔根觉罗等 湖纳河等</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 拜都 钮祜禄氏等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公中佐领 能厄图 钮祜禄氏等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公中佐领 慕成额 萨哈尔察氏等 绥哈</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图尔坤 伊尔根觉罗氏 湖纳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32年立 世管佐领 义忒恩 伊尔根觉罗氏 湖纳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领 宁古里 阿颜觉罗氏等 六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常生 钮祜禄氏 英额峪</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15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敦多礼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 安达礼 叶赫那拉氏等 叶赫等地</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胡把 辉和氏 尼马察佛讷痕</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叶克舒 辉和氏 尼马察佛讷痕</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 图立 辉和氏 尼马察佛讷痕</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舒鲁 辉和氏 尼马察佛讷痕</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茂巴礼 哈达那拉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 格德宏 哈达那拉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巴喀 哈达那拉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蒙古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吴尔哲 博尔济吉特氏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萨钮 乌扎拉氏 虎尔哈巴牙拉</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阿尔泰 乌扎拉氏 虎尔哈巴牙拉</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拜音达礼 赫舍里氏 和托穆哈廉</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索布代 赫舍里氏 和托穆哈廉</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15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岱松阿 佟佳氏 瓜尔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巴罕 佟佳氏 瓜尔佳</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蒙古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楚库巴图鲁 萨尔图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蒙古 康熙8年立 族中承袭 集喇立 萨尔图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傅岱 鄂约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 穆书 鄂约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佛保 虎尔哈氏 席北</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纳罕太 虎尔哈氏 席北</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公中佐领 德林 拉笃琥族人 海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尼唐阿 塔塔儿氏 长白山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僖忒哈 塔塔儿氏 长白山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 拉笃琥 姓氏待考 海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博尔济 姓氏待考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乌勒穆 姓氏待考 待考</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 结寅/阿哈尼堪瓜尔佳氏 叶赫/哈达</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15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硕占 傅察氏 讷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查拉克图 赫舍里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郭四海 叶赫那拉氏 叶赫/讷音</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法喀 哈达那拉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 津保柱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世管佐领 噶布腊/东金 赫舍里氏 萨尔湖</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蒙古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布丹 傅察氏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 苏柄额 辉和氏 富尔坚哈达</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互管佐领 吴巴海/殷图 赫舍里/那拉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立 世管佐领 席柱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16年立 世管佐领 傅拉塔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诺莫浑/巴库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安崇阿 塔他拉氏 安楚拉库</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阿世探 傅察氏 讷音</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12年立 公中佐领 杰林 塔他拉氏等 安楚拉库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镶红旗</b></p><p class="ql-block">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八旗蒙古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统参领</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康熙11年立 公中佐领?洪鄂氏等 五十八 尼马察</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叶赫那拉氏 霸兰奇 叶赫彝巴丹</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6年立 世管佐领?叶赫那拉氏 色尔古冷 叶赫彝巴丹</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叶赫那拉氏 朱车 叶赫彝巴丹</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傅察氏 鳌贝 辉发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傅察氏 墨勒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4年立 世管佐领?傅察氏 华善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西克特立氏 他那喀 卦尔察洪鄂村</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西克特立氏 西泰 卦尔察洪鄂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他塔拉氏 阿尔布尼 查昆莫</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他塔拉氏 穆臣 查昆莫</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他塔拉氏 格兰 查昆莫</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他塔拉氏 色得礼 查昆莫</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洪鄂氏 胡球 尼马察</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领?纳喇氏等 西特库 十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康熙13年立 互管佐领?觉尔察/那拉 恩克布 觉尔察、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觉罗 觉罗瓦尔喀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觉罗 觉罗讷申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天聪8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叶臣 兆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6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车尔忒 兆佳</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舒书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那木都鲁氏 哈哈纳 东海倭济部</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钮祜禄氏 库尔禅 长白山英格</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领?钮祜禄氏等 汪吾里 东海、英格</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领?完颜氏等 莽喀 本旗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喀尔胡吉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西尔达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陶来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伊尔根觉罗氏 吴善(镶黄) 虎诺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伊尔根觉罗氏 倭式腾(镶黄)虎诺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伊尔根觉罗氏 党爱(镶黄) 虎诺赫</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瓜尔佳氏等 叶楞额 内河/辉发</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瓜尔佳氏等 岱努 内河</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叶赫那拉氏 武达哈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康熙3年立 世管佐领?叶赫那拉氏 杨哥 叶赫</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公中佐领?傅察氏等 萨穆哈 费要和屯</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2年立 世管佐领?傅察氏 达代 费要和屯</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 族中承袭?傅察氏 富拉布 费要和屯</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瓜尔佳氏 王伊努 多尔济河</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 族中承袭?瓜尔佳氏 马克萨 多尔济河</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费莫氏 南济兰 长白山布尔哈屯</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费莫氏 佛科多 长白山布尔哈屯</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傅察氏 乌珠昂邦 地方待考</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 族中承袭?傅察氏 胡喜慕 同上</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辉发那拉氏 通魏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公中佐领?辉发那拉氏等 通佳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辉发那拉氏 李三保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世管佐领?伊拉里氏 阿囊阿 费要和屯</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伊拉里氏 阿岱 费要和屯</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领?傅察氏等 达嘉 本旗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瓜尔佳氏 劳萨 安楚拉库</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瓜尔佳氏 顾允蓼 安楚拉库</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博尔晋辖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6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特尔赫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噶禄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4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傅当阿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汪素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约康熙21年 世管佐领?完颜氏 额世伦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傅尔素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阿尔素额驸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蒙古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博尔济吉特氏 恩克僧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顺治2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和托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郎格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7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布喀达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鲁尔进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阿兰柱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顺治2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图礼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康熙22年立 世管佐领?董鄂氏 赫尔金 瓦尔喀什</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伊尔根觉罗氏 孟格图 虎诺赫</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伊尔根觉罗氏 夸查 虎诺赫</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编立年待考 世管佐领?觉尔察氏等 呼尔呼立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觉尔察氏 尼鲁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族中承袭?觉尔察氏 罗岱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族中承袭?乌喇那拉氏 罗萨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 世管佐领?乌喇那拉氏 马郎艾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萨克达氏 叶古德 那木都鲁</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4年立 族中承袭?萨克达氏 雄武 那木都鲁</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吴扎库氏 洪尼牙喀 噶哈里</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吴扎库氏 倭赫 噶哈里</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萨克达氏 噶尔岱 那木都鲁</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康熙13年立 公中佐领?萨克达氏等 鄂多和 那木都鲁等地</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21年立 世管佐领?觉尔察氏 牛钮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苏三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那木都鲁氏 绰和诺 东海倭济部</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觉罗氏 觉罗光都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康熙22年立 世管佐领?完颜氏 华善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觉罗氏 觉罗萨拜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统衙门</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满蒙汉三旗)都统衙门</p><p class="ql-block">石驸马大街137号</p><p class="ql-block">从石驸马大街东口向里走不远即是156中学那里原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再向前走</p><p class="ql-block">就是克勤郡王府了,那里原来是石驸马二小,重新修葺一新,变成了第二实验小学。原来的石驸马二小没有了,那再早的石驸马一小在石驸马大街的西口也早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石驸马大街137 号早已成了一个大杂院 ,私搭乱建的小屋比比皆是,最近西城区拨款重修了三开间的大门,上面的大龙头完好,没有在文革中被砸,已是万幸。</p><p class="ql-block">据八旗通志载雍正元年镶红旗 三旗都统衙门同址,在石驸马街南(初设)。雍正六年三旗都统衙门迁至石驸马街北(官房一所,104间)。这就是镶红旗满州都统署,满蒙汉军都统衙门。据有关资料记录光绪至宣统年间,这里为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民国初年这里是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并清室内务府五司联合清理地亩办公事务所。解放后为石驸马大街一小。</p><p class="ql-block">“石驸马大街”即今西城区新文化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先生而改为今名。该街东西走向,原有门牌单号为1至213号,双号为2至142号,今街道两侧多处地点已拆建为楼房,但因道路未向两侧扩展,故街道原貌大致尚存。依据《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章程》中有关“本处设在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镶红旗满洲都统署内”的记载,踏察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街西口路北一带。采访中,新文化街西口路北135号老住户王女士(75岁)确认:“今新文化街137号的老门牌就是石驸马大街48号。解放前做过粮库,解放后改为‘新文化街一小’。”踏察结果,该院大门虽有所改建,但硬山式三间五架结构之旧貌尚基本保持,屋面为仰瓦灰梗过陇脊,与院内正房、厢房的屋顶结构有所不同,或为后来进行过改建。另外,大门的相关附属设施如抱鼓石、拴马桩等也已不存。院内现为大杂院,约住居民20余家,院内空地虽多已为自建房占据,但由于北、东、西三面房屋还基本保持旧貌,故院落的形制尚无大的变化。北房五间(另带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原均有檐廊,今已扩建为房间。北房和东厢房屋面均为仰瓦灰梗清水脊,西厢房屋面已经过翻修,失去原貌。</p><p class="ql-block">镶红旗蒙古都统署在回回营4号。</p><p class="ql-block">镶红旗汉都统署在涭水河8号。</p><p class="ql-block">以上两处都没有了,其它的各旗都统署及衙门大概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b>正白旗</b></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后就有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白旗盔甲</p><p class="ql-block">正白旗从古至今所出的文化名人不少,包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著名国画家关松房。</p><p class="ql-block">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生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p><p class="ql-block">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土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p><p class="ql-block">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红、白。</p><p class="ql-block">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正白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佐领详表</p><p class="ql-block">《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二、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二、满洲七十四。</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七佐领(《清朝会典》作十八):</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达音布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阿密达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阿密达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托波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古尔哈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石尔泰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鄂尔多 董鄂氏 董鄂</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吴理堪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昂阿巴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随赫图 瓜尔佳氏 哈达之裴德里</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佛伦 舒穆鲁氏 对亲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元年 公中佐领布尔吉岱 精奇里氏 索伦</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克笃礼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迈色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康果礼 那木都鲁氏 那木都鲁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朱克舒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浑春</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桑格 富察氏 本旗滋生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 满洲 待考</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硕岱/德尔德 喜塔喇、纳喇氏 叶赫 佛克顺</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苏纳 叶赫纳喇氏 叶赫 虎儿哈</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5年 世管佐领查克丹 叶赫纳喇氏 叶赫 虎儿哈</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天聪9年 世管佐领阿什达尔汉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多奇纳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白尔肯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刚阿塔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舒书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迈图 佟佳氏 保柱佐领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尤德赫 格济勒氏 雅兰</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西翰巴什克 待考 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世管佐领马赉 待考 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马克图 待考 绥分</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宗室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萨克查 喜塔喇/觉罗氏 15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宗室 国初 公中佐领 满都护</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穆尔泰 伊尔根觉罗氏 胡讷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觉罗微准 觉罗氏 觉罗十佐领</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安布禄 满洲诸姓 10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温达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胡什他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万布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浑塔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希佛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准塔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几图喀 佟佳氏 雅尔虎</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色勒 觉罗氏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计哈利 觉罗氏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鄂尔多 董鄂氏 本旗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沙璧图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喀囊阿/努三费莫/李佳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 五十 费莫、李佳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噶卜喇 扎库塔氏 萨出库</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松长 扎库塔氏 萨出库</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勒都浑 觉罗氏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注:扈喇虎子扈尔汉(达尔汉辖)赐姓觉罗。</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塔穆拜 他塔拉氏 查昆木</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托塞 乌喇纳喇氏等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孟阿图 佟佳氏 马察泰颜</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7年 世管佐领达尔汉 佟佳氏 马察泰颜</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舒敏 佟佳氏 马察泰颜</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巴笃里 佟佳氏 马察泰颜</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雅图 佟佳氏 马察</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雅什他 佟佳氏 马察</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雅思哈 佟佳氏 马察</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伊尔登 乌喇纳喇氏等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穆舒 待考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胡什塔 扎库塔氏 尼马溪</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图勒慎 扎库塔氏 尼马溪</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1年 族中承袭图兰 托科罗氏</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奇木纳 托科罗氏 喀木屯</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新满洲 康熙22年 公中佐领图巴 索伦诸姓 索伦</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随占</p><p class="ql-block">注:第十五佐领系盛京新满洲四十佐领之一,康熙21年移住京城。</p><p class="ql-block">正白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伊沟 巴雅拉氏 木棱</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得寿 巴雅拉氏 木棱</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蒙古 世管佐领真恳柱 扎思胡里氏 明安马法处</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布赖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懋墨尔根 待考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禅穆浦 待考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阿特泰 觉尔察氏 觉尔察</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喀木他尼 卦勒察氏 卦勒察</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新满洲天聪8年 世管佐领傅兰 吴扎拉氏 黑龙江</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21年 世管佐领巴当阿 黑龙江沈阳</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38年 世管佐领 深忒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克彻尼 库雅拉氏 东海</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侧木忒赫 库雅拉氏 东海</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阿拉木 佟佳氏</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达海/俄起立蒙古诸姓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雍正2年 公中佐领布兰泰 拜都氏等四姓 孙卓四族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公中佐领纪兼 淳亲王属下</p><p class="ql-block">注:《八旗通志》误将第七佐领阿特泰姓氏作觉罗。</p> <p class="ql-block"><b>镶白旗</b></p><p class="ql-block">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佐领详表</p><p class="ql-block">《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一、觉罗一、蒙古四、满洲七十八。 镶白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六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觉罗 世管佐领觉罗永开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胡什塔 本旗诸姓 各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觉罗 康熙9年 世管佐领觉罗白奇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蒙古 国初 公中佐领 昂噶/科尔坤 巴岳特诸姓 巴岳特</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西图 巴岳特诸姓 巴岳特</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马尔图 扎库塔氏 和格通邑</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华善 吴苏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木森 吴苏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纪布喀达 吴苏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乌光 吴苏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纪布喀达 吴苏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备德/尼堪 乌喇那拉氏 松阿里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郎格 文都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鄂海 文都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素尔泰 鲁布里氏 瓦尔吉城</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杭奇 鲁布里氏 瓦尔吉城</p><p class="ql-block">镶白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觉罗巴哈那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胡什塔 觉罗氏 和洛噶山</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多鼐 瓜尔佳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官柱 瓜尔佳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天聪9年 世管佐领伊成格/硕对 富察氏 额宜湖/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哈宁阿 富察氏 额宜湖/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硕色 富察氏 额宜湖/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长柱 乌喇纳喇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查尔海 乌喇纳喇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公中佐领阿哈尼堪 哈达纳喇氏 哈达等地</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瓜拉 他塔拉氏 查昆漠</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敦达理 郭尔罗斯氏 沾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朱玛喇 毕鲁氏 叶赫/虎尔哈</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鄂内 富察氏 扎库塔博尔村</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苏拜 富察氏 扎库塔博尔村</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布兰代 瓜尔佳氏 嘉穆湖/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胡什布 本旗诸姓</p><p class="ql-block">注:第十二佐领原隶肃亲王之包衣佐领。第十六佐领系从何洛会佐领分出。</p><p class="ql-block">镶白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宗室 世管佐领乌立 爱新觉罗氏 满洲、包衣各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那亲 索绰罗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族中承袭塞塞赫 富察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喀尔喀马 富察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保住 富察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布哈图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马进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哈三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族中承袭宁柱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常舒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族中承袭吉思哈 郭尔罗氏 占河</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苏巴海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世管佐领诚格 哈达纳喇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拜楚喀 扎库塔氏 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世管佐领马林 扎库塔氏 萨齐库</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色思赫 书舒三佐领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瓦珠 瓜尔佳氏 瓦尔喀</p><p class="ql-block">注:第二佐领系罗必达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镶白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哲黑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席拉纳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色尔敏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舒赛 兆佳氏 胡布察</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索礼 兆佳氏 胡布察</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喀尔喀马 富察氏 长白山/鸡林</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图克善 富察氏 长白山/鸡林</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关岱 富察氏 长白山/鸡林</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胡沙琥 富察氏 长白山/鸡林</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漫罴 戴佳氏 杭间、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石图 富察氏 杭间、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鄂尔和达 戴佳氏 杭间、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塔海 伊尔根觉罗氏 长白山察尔吉</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董阿赖 蒙郭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3年 世管佐领巴哈拉 蒙郭氏 乌喇</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 世管佐领拖兴 乌苏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代孟阿 乌苏氏 讷殷</p><p class="ql-block">镶白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七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伊常阿 本旗诸姓 能格等四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吴丹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七十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宜荪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常德 瓜尔佳氏 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张山/杨善 瓜尔佳氏 嘉穆湖/苏完</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鄂奇 瓜尔佳氏 嘉穆湖/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图萨 察哈尔</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蒙古 康熙34年 勋旧佐领明泰 察哈尔</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图尔坤桓占 章佳氏 费雅郎阿</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桑海 章佳氏 费雅郎阿</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塞卜根 伊尔根觉罗氏 佳浑</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33年 世管佐领马克素 伊尔根觉罗氏 佳浑</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 满洲 顺治元年 世管佐领艾松武 叶赫纳喇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雅尔纳 西林觉罗氏 尼马禅</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博通额 满洲诸姓 觉和托五佐领余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胡克特克 宁古塔氏 乌喇</p> <p class="ql-block"><b>正蓝旗</b></p><p class="ql-block">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蓝旗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草原东南边缘。地理坐标东经115°00′-116°42′,北纬41°56′-43°11′。东邻多伦县和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接正镶白旗,南连太仆寺旗、河北省沽源县,北靠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旗南北直线约138公里,东西直线宽约122公里,全旗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260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辖4个苏木、3个镇、2个农牧场,127个行政嘎查村(社区、分场),总人口8.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5%,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p><p class="ql-block">正蓝旗是蒙元文化发祥地、察哈尔民俗文化典型代表、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基地和“察干伊德”文化之乡,也是蒙古族现代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的家乡。内蒙古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坐落于旗境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正蓝旗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早在一二十万年前,正蓝旗范围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直到元代,这里是北方民族生产活动的场所。其中影响较大的民族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在这里活动。</p><p class="ql-block">金莲川幕府</p><p class="ql-block">公元前相当长的时间到公元一世纪,这里是匈奴统治的区域,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是鲜卑人的属地。四世纪末柔然统治该地区,到五世纪中叶则由突厥人治理。六世纪到九世纪接受回纥人的统治,十世纪时使成为契丹人的领地,是辽朝皇帝捺钵避暑的地方。十二世纪初,女真灭辽,建立金朝,在曷里浒川北岸建造桓州城,治理金朝西北边陲,是金朝西京路桓州府所在地,又是金朝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建帐之所。金国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地更名为"金莲川",说"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经常率骑兵来此消夏围猎。金章宗完颜俯出生于此地的麻达葛山,便以"麻达葛"命其小字。金朝在原辽朝乌鲁古的基础上,在这里设置特满和忒恩群牧,为金朝畜牧战马。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下金桓州,得其监马几百万匹,分属诸军,军势大振"。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金莲川。在这里,忽必烈广召天下名士,组成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状</p><p class="ql-block">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1259年城郭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元朝皇帝之位,将开平府作为临时行政地。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城)为中都,后称大都,定为首都。从而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1272年,上都开始大兴土木,不断扩建。元朝历代皇帝每年四月至八月,巡幸上都,避暑行猎,处理朝政大事。</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元上都几经战乱的损毁,变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明朝曾经在这里设立开平卫指挥使司,屯田驻防。随著明朝势力的衰微,蒙古人重返故地,游牧生产,成为蒙古右翼诸部的领地。1675年,察哈尔林丹汗孙布尔尼举兵反清,兵败身死,清廷将察哈尔余部编入八旗序列,设总管治之。正蓝旗与镶黄旗遂成为察哈尔八旗的左翼,被安置在这片草原上,接受清朝的直接统治。民国时归察哈尔省管辖。1945年获得解放,第二年建立人民政权,1956年最终形成现有的行政区域。</p><p class="ql-block">随着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进行,元上都的历史研究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新成果。日本明治大学樱井智美教授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中,发现了收录在该书中时间为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文。</p><p class="ql-block">此碑是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为了纪念开平府(即后来的元上都)的建立而立之碑。碑文不仅记载了1256年建立开平府初期的情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与忽必烈继位前后有密切关系的政治问题。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p><p class="ql-block">《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高约106厘米,宽约61厘米,碑文记载了蒙哥汗六年(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皇太弟忽必烈在滦水之阳(即今内蒙古正蓝旗滦河的北面),使用版筑泥土建城墙的方式兴建了 “皇太弟府”,并命名为开平府。此事与《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的记载一致。1256年3月,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建立了开平府。</p><p class="ql-block">在碑文中对蒙哥汗的称谓是“皇帝”或“帝”,碑中忽必烈被称为“皇太弟”和“王”。因此,撰写碑文的时间是属于蒙哥汗时代的,也就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p><p class="ql-block">据碑文说,忽必烈按照蒙哥汗的命令开始建造开平府。忽必烈在建成开平府后很快命人并按照唐、宋旧礼,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祇”。此碑是忽必烈派员来到山东的清源王庙(即济渎神庙)祭告岳镇海渎神时所立。</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天子凡遇有重要大事时,会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祇”。济渎河神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封为清源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为清源王,金代仍将唐、宋之旧礼仪封之为岳镇海渎神。</p><p class="ql-block">《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立碑的时间约在1256至1257年之间。此碑文中强调了开平府的设立是基于蒙哥汗的命令。碑文的最后部分还引用周公旦帮其兄长武王建立周王朝的基业为例,以此来歌颂忽必烈的功德。</p><p class="ql-block">除了此碑之外,学界尚未发现其他资料中涉及到与蒙哥汗命忽必烈设立开平府的相关记载。因此,《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p><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p><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元上都遗址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滦京,为元朝的陪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馆。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被焚毁。</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正蓝旗曾是风云聚汇之地,这里是忽必烈建都之所,也是清朝八旗正蓝旗的发源地,迄今为止人们从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遗址中仍能想象到当年雄踞欧亚大陆的元朝帝国的上都所拥有的繁荣与奢华。</p><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见证了蒙古民族在十三世纪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元上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上都遗址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名人荟萃</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当代蒙古族著名的历史学家赛熙亚勒、蒙古族著名歌手朝鲁、蒙古族近代画家阿格旺、蒙古族现代小说家钢·普日布等生长在这片沃土上。以正蓝旗察哈尔方言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作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曾于1980年3月31日得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准。察哈尔民俗、察哈尔奶食,名扬区内外。</p><p class="ql-block">方言</p><p class="ql-block">正蓝旗因在上个世纪有很多河北(特别是承德丰宁)人移民,所以方言与河北话相通,当然也有张家口,山西,满语,北京话,直隶话,东北话以及汉化了的蒙语等等。形成独特的蓝旗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镶蓝旗</b></p><p class="ql-block">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佐领详表</p><p class="ql-block">满洲镶蓝旗佐领详表</p><p class="ql-block">镶蓝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 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硕尔惠 觉尔察氏 瑚济寨</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法赛 觉尔察氏 瑚济寨</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勋旧佐领 安费扬古 觉尔察氏 瑚济寨</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3年立 世管佐领 额尔德 觉尔察氏 瑚济寨</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穆克坦 戴佳氏 哈达之杭间</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偏图 戴佳氏 哈达之杭间</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特音珠 完颜氏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四十八 完颜氏 完颜</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世管佐领 拖凯 富察氏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互管佐领 查哈里/董国立佟佳氏 正黄旗人丁</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公中佐领 汪善 觉罗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公中 公中佐领 色忒 觉罗 赫图阿喇</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族中承袭 拜音岱 赫舍里氏 黑龙江色钦</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族中承袭 硕尔和 赫舍里氏 黑龙江色钦</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扎海 伊尔根觉罗氏 东尼城</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对兰 伊尔根觉罗氏 东尼城</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公中佐领 喇赛 阿颜觉罗氏等 雅尔湖</p><p class="ql-block">镶蓝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喇嘛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33年立世管佐领 他立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额驸顾三台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7年立 世管佐领兰柱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常寿 叶赫那拉氏 叶赫</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颜布禄 哈达那拉氏 雅尔湖</p><p class="ql-block">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拉哈 哈达那拉氏 雅尔湖</p><p class="ql-block">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屯泰 西林觉罗氏 汪秦</p><p class="ql-block">第九佐领: 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南达海 西林觉罗氏 汪秦</p><p class="ql-block">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世管佐领 吴达礼 西林觉罗氏 汪秦</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额蒙格 萨察氏 瓦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法福立 萨察氏 瓦尔喀珲春</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佐领:满洲 康熙23年立 公中佐领阿兰泰 萨察氏等 叶赫/瓦尔喀</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三丹达尔汉叶赫那拉氏 叶赫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佐领:满洲 康熙8年立 世管佐领 西尔图 叶赫那拉氏 叶赫苏完</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佐领: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托敏 穆尔禅氏 阿库里</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佐领:蒙古 天聪3年立 半分佐领波思希 博尔济吉特氏 蒙古</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满洲 康熙11年立 公中佐领那尔布 姓氏那拉氏 辉发</p><p class="ql-block">镶蓝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莽库 姓氏那拉氏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沙尔虎达 瓜尔佳氏 虎尔哈</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赛必图 马佳氏 喇发虎喇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佐领:蒙古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白起 博尔津氏等 乌鲁特</p><p class="ql-block">镶蓝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18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索达色 佟佳氏 通岩(佟佳)</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雅尔璧希 佟佳氏 通岩(佟佳)</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色和臣 萨克达氏 萨克达</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7年立 世管佐领 库尔纳 佟佳氏 通岩(佟佳)</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国初编立 世管佐领 努燕 佟佳氏 通岩(佟佳)</p><p class="ql-block">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吴尔禅 佟佳氏 通岩(佟佳)</p><p class="ql-block">镶蓝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17佐领</p><p class="ql-block">佐 领 族属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 人丁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保柱 完颜氏 厄尔涣</p><p class="ql-block">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完颜氏 厄尔涣</p><p class="ql-block">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领 音图 戴佳氏 哈达</p><p class="ql-block">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领 立固 辉发那拉氏 辉发</p><p class="ql-block">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1年立世管佐领 甘都海 佟佳氏 佟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