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重读《毛泽东诗词》(二九)<br>字纸篓里“捡回来的国宝”<br>鉴赏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r>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r>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br>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r>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r> 首联用倒装句法,记叙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百万雄师过了长江,国民党二十二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在暴风骤雨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小头目纷纷作鳥兽散。钟山,即紫金山,这里借代指南京。苍黄,《说文》:段注:"勿遽之意,刈获贵速也”起句"钟山风雨起苍黄”,似一峰突兀而起,以黄钟雷鸣的气势为全诗定下了宏伟的基调。"百万雄师过大江",是补叙。说明南京"起苍黄"的直接原因。“百万雄师”^是从量和质两方面盛赞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过大江”的"过"字,似颇平淡,却突显了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气势。<br> 颔联,写历史巨变,写激昂群情。"虎踞龙盘”与"天翻地覆”,对仗工巧,且"虎踞龙盘""天翻地覆”句中又自有对,"今胜昔“言经过洗礼的如龙钟山,似虎石城,似乎比往日更威武雄壮,这是当日革命者所必有的美感。"慨而慷“,抒发革命者面对重大历史转折的激情。"虎踞龙盘"暗承"钟山风雨“,"天翻地覆"明承"起苍黄”,又都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毛泽东后来深刻而又风趣地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虎踞龙盘,但有一个先生,他叫章太炎,地说,虎踞龙盘,‘古人之虚言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国民党是个虚言,国民党在这里搞了二十二年,就被人民赶走了。现在在人民手中,我看南京还是个好地方。”显然,毛泽东在若干年以后重新提起"虎踞龙盘"的南京时,心中还是怀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激情的。<br> 颈联转折,深化诗意。它运用点化历史故事,总结历史教训的方法,提出了“追穷寇”“不可沽名”的光辉论点。南京解放时国民党军队还有二百多万人,控制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二,城市百分之六十三,人口百分之五十八,上海、青岛等地还驻有英、美等国的军队。蒋介石还梦想“划江而治”,偏安江东;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害怕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大讲“怜悯”和“仁慈”,希望革命“立刻停下来”,建议“穷寇勿追”,国际上也出现适可而止,,最好不过江的种种议论。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中明确地指出“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咬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他引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然后说:“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像那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都听到并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他们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还没有冻僵呢!”(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他反《孙子·军争》“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意而用之,提出了著名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略思想,教育全党接受历史教训,坚持现实斗争。“宜将剩勇追穷寇”是新年献词中的正面思想的体现,“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从反面说明,不要遭受楚霸王的命运。“宜将”“不可”体现了主席态度果断、意气坚定,表现出主席作为领袖的睿智,是要求革命者以史为鉴的棒喝,已经成为富有哲理的名言,革命者永葆青春的座右铭。<br>尾联收束全诗,却于题外用力,根据南京解放的消息而生发出一篇隽永的议论来。诗先借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而反“天不变,道亦不变”之意而用之,“若有情”是个假设句,实际上天无情,故“天难老”,“若有情”是旁衬,逼出的正意是“天亦老”。“老”在这里不能拘泥地解释为“衰老”,而是“发展变化”的代名词。毛主席曾自己注释:“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社会的阶段,有兴起,有灭亡。”因而“天亦老”与“沧桑”,实是一个意思,不过,一个指“天”,一个指“人间”。从章法上分析,“天若有情天亦老”仅仅是个衬句,落笔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正意,“正道”必须遵循的正确道理。《礼记.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班固《东都赋》“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所以,在今天“正道”,也可直接引申为法则、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毛泽东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句中用一个神话故事形象地表述出来。这是毛泽东诗中之理,或者说是毛泽东给哲理的诗化。这最未一句,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情感作了理性的诠释,又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略升华到哲学的高度。<br>全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叙南京解放一事,语气宏伟,意境开阔;议论“追穷寇”一理,则语气果断,不容置辩;议“人间正道”一理,又语气圆深,思绪隽永。诗从南京解放的现在说到革命发展的将来,从一个地方变化的个别现实,说到“人间正道”变化的一般规律,由近及远,婉转自如,层层成气候,步步在深入,而在最末一句才点出诗眼,点出主题,为贯穿全诗中的洋溢诗情在深刻的哲理中作了美满的收合。<br>这是一首史诗,也是一首喻理诗。<br>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感到莫名其妙。这么有名的一首诗,怎么成了纸篓里捡出来的了呢?这就要从诗的创作与发表说起了。<br>一九四八年年末至一九四九年三月,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下胜利完成了三大战役,如摧古拉朽,横扫千军如席卷,向前推进。国民党反动派又玩起和谈花招企图苟延残喘,争取时间,卷土重来;一方面又部署江防,调动大军、飞机大炮、海军舰艇,准备重新开战。四月份和谈拖延二十多天最后破裂。四月二三日,毛主席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面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四月二十三日凌晨,解放军解放了南京。<br>这天,毛主席起床后,来到院子的凉亭里,坐在藤椅上,阅读《人民日报》号外,“看完报纸,也没有在院子里散步,也没有和任何人交谈,他就回到办公室里去了。在办公室里,又把报纸看了一遍,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一些杠杠和圈。”(闫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281页)然后,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还写了一首诗,就是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r>毛主席在兴奋之际吟完了这首诗,可能觉得不满意,随手扔进了字纸篓。细心的田家英拾起抄了一遍,即保存起来了。一九六三年田家英参加编辑《毛泽东诗词》,拿出这首七律让毛主席本人定夺,毛泽东说:“忘了,还有这一首。”于是这首七律得以保存和流传,被人称之为“捡回来的国宝”。<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