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1, 31, 31); font-size:20px;">徐健顺:细说吟诵调(转载)</span></p><p class="ql-block">小编说</p><p class="ql-block">“以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欢迎大家来到“歌行天下”国学教育社群平台微信课程。本平台由北京歌行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建立,志在推动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推广传播。本次系列微信课程,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老师讲授《吟诵》系列课程。下面奉上第一讲《吟诵调》内容和录音,和新朋友一起学习,和老朋友温故知新。</p><p class="ql-block"><b>第一讲:吟诵调</b></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我想聊一聊吟诵调这个话题,因为学吟诵的老师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关心调子的,关心自己怎么创调,关心怎么学调,怎么形成自己的吟诵调,还有传统的吟诵调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想综合的说一说这方面的一些个人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何为吟诵调</b></p><p class="ql-block">首先是什么是调,调就是字和字的关系,它和旋律是不完全一样的,旋律除了调之外还有腔,腔就是每个字的唱法,就是每个字的音程是什么,调只是字和字的关系,就是前面的字高还是后面的字高,高多少,前面的字重还是后面的字重,这个叫做调。</p><p class="ql-block">吟诵调就是吟诵的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大概近似的一个调,它会表现在不同的文体当中。每个人的吟诵调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每个地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近似性,每个人来说,吟诵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它每一次吟诵的调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旋律是一样的,旋律受到依字行腔的影响,只要字一变旋律就会变,但是调来说,也不是说就是稳定的,就是每个人每一次都得是同样的文体同样的调,不是这样的,其实每一次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也许就会变成比较大的变化。各地的吟诵调都和各地的音乐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吟诵调和秦腔和花儿和信天游等等,是一个系统,广东地区的吟诵调和花鼓和粤剧和歌仔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系统。在音乐上一个地方音乐基本上就是一个系统,吟诵调也属于地方音乐。但是这些调虽然各地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也都有差异,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是说就是恒定的,但是这些吟诵调之间它们有共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吟诵的规矩,或者叫读法,就是读诗词文赋的方法。</p><p class="ql-block">现在在吟诵界,流行着一种方式,叫做套调,套调就是一个调只要是同一种文体,不管是什么内容,就把它套上去,然后就这样唱,那我觉得套调是不可取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它不可取,首先就是我们搜集到的这些吟诵调,它并不是一种文体就一个调,我在网络课程中有一节专门就是讲阴调和阳调这个关系,一般来说老先生的调子至少有阴阳两调,就比如说仄起七绝有两个调,平起七绝有两个调,仄起五绝有两个调,平起五绝有两个调,古体诗有两个调,骈文有两个调等等,一般都是这个样子,它是有阴调和阳调。阴阳调并不是上中下调,上中下调合起来只是一个调,它是一个调的内部的一个组合关系,这个阴阳调并不是上中下调,整个上中下合起来是一个调,另外一个上中下合起来又是一个调,这两个调之间构成一种阴阳相对的关系。</p><p class="ql-block">阴阳关系一般就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速度,一个就是音程的大小,也就是起伏变化的程度,这样来构成一个相对的关系,我们采录过的老先生,最多的一个是北京的一位老先生,他说他的老师教他的时候是十个调,就是阴调五个,阳调五个,在南方比较多的是阴调两个,阳调两个,被称为男调和女调,也就是男学生一个调,女学生一个调,这个才是一个吟诵调的系统,这个阴调也好,阳调也好,甚至是十个调也好,他们基本上都是以风格而论的,从风格的至阳到至阴之间,这么来分的。这是首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古人吟诵的时候,就是对调本身来说,它也不是一个调就套这种文体的所有的诗的,不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第二,把调套上去之后,那是需要依字行腔的,也就是说要把腔音唱出来,这个字音一改旋律就改,所以说我们今天的这个套调,经常是把这个调套上去,只唱这个调,不唱这个腔,也就是说唱的完全是主干的一个调而已,字的腔无论怎么办,它都是按这个主调来唱,我觉得这个就是失去了依字行腔,这个就违背了我们不只是吟诵,而且是整个的中国传统唱法的基本原则。这个就是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还有一个依义行调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是吟诵调,我把它套上去,套的时候还是按风格分阴阳调套的,套完了我还按依字行腔改过,即使如此,还是不够,因为你要依义行调,也就是说你要根据这首诗实际的涵义再去修改这个调子,这个才是一个比好的吟诵,而吟诵的价值也就在于这个地方,这就叫涵泳。所谓的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用吟诵的方式把这个诗词文赋经典蒙学教给孩子,也就是说,他从书本上的一些文字变成了语言,变成了活生生的话,而且是人话,这个话里是有口气的,是有抑扬顿挫的,有风格的有表情的有涵义的有情感的,所以它是人话,这些活生生的话,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他从小在两岁左右,就完全可以理解,两岁左右的儿童就可以理解语言当中的各种口气,各种情感,各种微妙的变化,所以当老师把诗词文赋变成这样的一个语言的一套信息传达给孩子的时候,他是可以把它当成人话来理解的,然后他下去练习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做调整,实际上他也不可能模仿的跟老师一模一样,那么他在练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放进去,反复的琢磨,一遍一遍的修改自己的整个的吟诵,包括旋律,包括吟诵的方方面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就是自己认为我是把这首诗的真正的涵义表达出来了,我已经真的像这个作者那时那刻的样子了,于是他就举手到老师面前来复课,也就是复讲,把这个诗读给老师听,老师一听就知道他哪个地方理解了,哪个地方没有理解,再通过声音去调整它,当然可以辅以讲解,不是完全不讲,但是讲解是辅助的,这样再还给学生,这样反复的两个人是通过声音,或者是主要是通过声音来点拨和指导学习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吟诵并不是套调,而是跟老师学了这个调以后,反复的体会,首先依字行腔改一遍,然后依义行调改很多遍,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到老师那里去请教自己读的对不对,实际上也就是自己理解的对不对,自己消化吸收的对不对。所以满足于套调,把调套上去就开始吟诵了,这肯定不是吟诵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普通话调VS传统吟诵调</b></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开的这些吟诵班所教的所谓的吟诵调,我们叫做矿泉水调,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平调,然后把平调分为上中下调,就可以吟诵了,<b>这个调的最大的好处,第一,所有的会说普通话的人都会,天然的都会,马上就可以掌握,第二,这个调因为本身是平的,所以它很容易把长短高低轻重缓急表达出来</b>,它不像复杂的吟诵调,你还要抽离出来说这个调本身的升降关系还是依义行调的义的升降关系,这个还要做分析还要琢磨。所以<b>平调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合适的</b>,这个也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个办法。在平调掌握了以后,也就是掌握了吟诵的方法以后,再去学习成千上万的吟诵调,你喜欢哪个就选那个,这个是无所谓的,但是学了之后不要套调,而是要依字行腔改一遍,依义行调改n遍,这样去反复琢磨,这个才是吟诵的学习。<b>传统的吟诵调它的价值何在,第一它保留了地方音乐。第二它保留了地方的传统的读书法。第三尤为重要的是它保留了老先生们对这首诗文的理解</b>,那我们今天这些人从小没有受过传统教育,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跟古代大为不同,所以我们对这个诗词文赋经典蒙学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或者跟传统的理解,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些传统的吟诵调很多都集中的保留了可能是好多代人对这首诗的一个理解,这个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前面说过吟诵教学法就是用声音用人话的方式来体会诗词文赋的涵义,所以这个吟诵调这些完整的活态的吟诵调对我们来说就是可以向我们展示这些老先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这里又要说一下,吟诵的基本调和吟诵调之间的关系,我在网络课程中也有这样一课,就是对于老先生来说,它有一个吟诵的基本调,也就是经常用来套调的那个东西。</p><p class="ql-block">但是我前面已经解释了,古人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把调套上就结束了,它套完了之后才开始学习的过程,如果它只是套上就结束了,那么只表示它念了一下这首诗,并不表示他在学习这首诗,只要是学习,一定是反复涵泳反复修改的,这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诗文,可能是这个老先生特别喜欢的,他这一生中会反复的吟咏,依义行调所获得的变数就会特别多。每一次的依义行调的这样的琢磨都会使得这个诗的调子离这个基本调越来越远,<b>所以最终就可能会形成只适合这首诗的一个很独特的非常优秀的一个调子,我们把这个叫做吟诵调。</b>我们在采录的时候,一般都是首先请老先生自由的吟诵,这个时候,老先生吟诵的基本上都是他最拿手的,他最喜欢的,这个时候基本都是吟诵调,等到先生这部分吟诵完了,我们才拿出我们的采录作品表,按照文体一首一首的来,这个时候采录到的一般来说就是基本调。</p><p class="ql-block">所以那些吟诵调它的价值比基本调更为重要,我们采录到的,目前有几万首作品,因为大部分都还在整理和研究之中,所以真正公布的目前可能就是几百首,可能也就是1%左右,这几百首,我们公布的基本上都属于吟诵调,这是我们判断为这个是吟诵调,也就是说,它是只适合这首诗的,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表达特别的到位,特别的优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把这样的一个调直接套到另外一首诗上,很可能恰恰是特别的不合适。所以如果要像古人那样学习,先套调再改调,反复涵泳去学习的话,那么可能最好是需要掌握基本调。基本调可能需要对老先生的采录需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才能够知道。</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就是方言的问题,这个传统的吟诵调,它使用的是方言文读系统,我在下一次的微信课里会专门的来谈这件事情,以及普通话吟诵的正当性。这里就是说一下,方言文读系统,毕竟受到方言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吟诵调,它会有地方方言特色,地方方言的语言特色会反映在吟诵调里,所以这个调子可能最美丽,最有特色的部分,恰恰是方言特色的部分,可能恰恰不一定适合于普通话吟诵。所以我们现在兴亡继绝,只是刚刚开始复兴,普通话吟诵,基本上教的都是初级的东西,需要学会吟诵的方法,至于调子我们只教了平调,普通话吟诵会不会有好的吟诵调,当然可以有,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普通话吟诵也照旧可以丰富多彩,普通话吟诵也照旧可以有地方特色。我们普通话不只有广州普通话有上海普通话,有天津普通话,本来就是有特色的,未来也是更有特色的,这个我是完全有信心的,所以普通话吟诵绝对不是统一吟诵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还是一直在说的建议,就是学吟诵要从学习方法开始,学法不是学调,调是后面的事情,而且调有些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调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你自然会有你自己的调子,只要你放松,只要你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作品。</p> <p class="ql-block"><b>七绝•赠汪伦 唐.李白‖学陈少松吟诵调 某女生吟诵</b></p> <p class="ql-block"><b>七绝•赠汪伦 唐.李白‖王佩行胶东吟诵调 徐健顺吟诵</b></p> <p class="ql-block"><b>七绝•赠汪伦 唐.李白‖华钟彦先生吟诵调 徐健顺吟诵</b></p> <p class="ql-block"><b>七绝•赠汪伦 唐.李白‖华调吟诵 黎展名</b></p> <p class="ql-block"><b>学习吟诵精彩问答摘抄</b></p><p class="ql-block">075江西群:对于没接触过吟诵的初学者应该从哪里学起?怎样引导初学者学习吟诵?</p><p class="ql-block">徐:</p><p class="ql-block">我回答一下江西老师的问题,吟诵的初学者应该从哪里学起,我想就是首先要听吟诵的讲座,就是首先要全面的了解一下吟诵是什么东西,它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就是要上吟诵的培训课程,这个培训课程在网上也有,面授班也有,先过了初级的培训课程,网上的课程比面授班的课程要多几倍,因为它有一些是属于比较深入的,你也可以不看那么多,只是看一些前面的也可以,反正首先我觉得要过这两关,就是对于吟诵的初步的了解和初级的培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07云南群:没有徐老师的水平,很害怕开口即错,自己调整也不一定对,徐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如何大胆开口,错了如何解决?</p><p class="ql-block">徐:</p><p class="ql-block">我回答一下云南群的问题,不敢开口怎么办,怕错怎么办,这个不只是学习吟诵的问题,这是所有的学习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学会说话的,怎么学会走路的,等等等等。我们好像没有任何理性的讲解,也没有什么教学法,我们也一点不觉得痛苦,我们就学会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一百次99次半都是错的,但是每次我们错的时候,得到的都是善意的笑声和帮助,没有指责,没有鄙夷。所以首先就是对于学习中的错这件事情的认识,我们后来有了考试制度,自从一上学,错了就比对了要没道理,要接受批评,我觉得这个本身没有道理,错了才是正当的,没错就不正当了,如果你考一次试考了一百分,那说明这个学习对你没有用,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错了才说明你有提升的空间,错了才是对的,所以我们自己先要把自己的想法纠正过来,就是不要怕犯错,要去大胆的试错,如果怕别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老来嘲笑自己,那就找没人的地方试,一开始的时候,找没人的地方,所以我经常说从摇篮曲开始,就是因为唱摇篮曲的时候特别放松,然后在我们的吟诵群里,我们这些老师还是非常好的,他们会提供帮助,他们不会嘲笑人的,所以相信这些老师,可以把这个吟诵的录音发到群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7四川群:有时自己吟诵一首诗时,有老师说像**调,但又不完全是,然后就让你改得跟**调一样,请问自己吟这样算不算正确的吟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回答一下四川这位老师的问题,我们判断一个吟诵是不是吟诵,我们只看它合不合吟诵的规矩,我们判断一个吟诵是不是好的吟诵,只看它是否正确的到位的表达了这个诗的涵义,至于其他的其实并不重要,对于好听不好听这件事,其实只要是感情到位都好听,感情不到位,越好听越难听,所以这个是无所谓的事,所以说是不是正确的因素,只看是不是符合吟诵的基本方法以及是不是非常好的表达出了诗歌的涵义又可以了,至于说是不是某某调,这件事刚才我也说过了,每个地方的调子都和它每个地方的语言和地方音乐特色都是一致的,那这些东西它是属于地方性特色的东西,并不是包含在吟诵的质量对这个诗歌的涵义的理解里面,这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地方的音乐特色有没有价值,当然是有价值的,个人的音乐特色有没有价值,当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价值,不是理解这个层面的价值。另外地方音乐特色也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时而变的,也是要发展的,所以说这个传承这件事情,其实主要传承的是精神,如果我们传承的是形式,这个恐怕实际是传承不下去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我的家乡青岛还有陈少松先生唱差别就很大,这里面既有陈少松先生个人的特色又有吴语地区的特色,山东的这个是王佩行先生的,既有王先生自己的特色,又有胶东话的特色,但是总的来说,李白两个字要读的高,乘舟要读的低,将欲要读的高,行字要读的低要拖的长,这个诗大家都一致的,我们把这个变成普通话的平调,如果是完全平的,或者是低调,两个插起来,就是李白高,乘舟低,将欲高,行字低,这就是普通话平调,这个平调非常鲜明的可以表达出字音的长短高低,然后你再慢慢的去变化,所谓反复涵咏,依义行调,然后自己想一想,这个像李白当时的样子吗?可能不太像,可能李白当时比较有触动,可能改成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当时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这样反复改,这就是古人的学习的过程,直到你满意为止,王佩行先生的调和陈少松先生的调,它有没有意义?当然是有意义的,这里面你可以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你要听这个,把它的调剥离之后专门听它背后的东西,即使在这个调当中,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听到了这里面李白的潇洒从容,一点也不急迫 ,华锋先生理解就是不同,这个里面的李白形象,就是我们来学习传统吟诵的价值所在,我们能够从传统吟诵中吸收到老先生们对诗对作者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温馨提示:本文内容源自:“歌行天下”国学教育社群平台《吟诵》系列课程第一讲《吟诵调》,主讲:徐健顺。</b></p> <p class="ql-block"><b>基本调与吟诵调</b></p><p class="ql-block">徐健顺</p><p class="ql-block">一、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人的音乐传统,是先词后曲。《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到了《礼记》则表述为:</p><p class="ql-block">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p><p class="ql-block">《毛诗大序》又表述为:</p><p class="ql-block">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p class="ql-block">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即诗歌舞的顺序是:情——言——诗——歌——舞</p><p class="ql-block">先有感情,心动了,有了感情,于是有话要说;话说出来,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拖长它;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加上叹词;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和上音律歌唱;还不足以表达感情,于是手舞足蹈,这就是古代的跳舞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几个结论:</p><p class="ql-block">第一点,一切都是从感情出发的。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所向往的地方,也是感情的意思。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也没有舞蹈。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从感情里自然生发出来的。今天的流行歌曲和所谓舞蹈,都是表演的。甚至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表演艺术。岂不知,生活艺术才是艺术。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感情来了,挣脱了动物性的羁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艺术了。</p><p class="ql-block">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表演就是假装。为什么每次演出都要这样唱?为什么每次到这里都要这样跳?难道感情没有任何变化?以前的艺人都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要钩脸儿,把自己藏在脸谱的后面,还要出场先亮相,表示自己不是那个角色。也正因如此,以前的艺人严于修身,有气骨有艺德。现在从大众到艺人,都以为演艺明星是艺术专业户,艺人就只有离艺术更远了。</p><p class="ql-block">生活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宗教艺术,是那人真的信仰。剪纸艺术,是那人真的那么想。这些都不是表演。歌唱,是有话要说才唱的。唱的是自己的词,唱给自己或者他想告知的对象,不是不认识的人,不是虚空的大众。舞蹈,是身体自然的动作,用以表达他的感情。现在我们见到的舞蹈,大都是谄媚于人。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舞蹈。舞蹈和歌唱一样,都没有什么美不美,只有感人不感人。所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次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这才是艺术。</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我们的旋律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声调语言,还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然地与音乐相通。西方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他们有重音没声调,天然只与节奏有缘,而与旋律较远。所以西方需要作曲家。作曲这件事,在西方是天才才能做的事,需要拍脑袋的灵感,而灵感需要刺激,所以贝多芬的头发是那样的,艺术家在西方近乎疯子。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作曲家。我们有编曲家、演奏家、作词家、歌唱家,就是没有作曲家。</p><p class="ql-block">像姜夔自度曲,已经是很特殊的事情了,所以他要反复提起。况且“度”也不是西方作曲,而是在长短高低规则已定的情况下,选择乐音和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接近编曲。</p><p class="ql-block">我们不需要作曲家,是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在中国,作曲不是个什么事儿。把想说的话拖长,往音阶上一放,就是歌曲。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就化为音乐的旋律节奏。这件事,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曾经都会。</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就体会语言的声音的涵义,学习使用声音去表达。妈妈呼唤刚出生的孩子:“宝宝——”,其实孩子对这个声音的涵义一无所知。但是,他会慢慢去体会。慢慢地,他会明白,当妈妈说:“宝宝~~”的时候,是喜欢他;说“宝宝!”的时候,是生气了。他会从语音、表情和动作中体会涵义。他也就会用语</p><p class="ql-block">音、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汉诗文是用声音创作的,先吟后录,或者吟了不录,当创作完成的时候,它基本上都还是声音的作品。用声音创作,自然会用声音调节。当他表达一种高兴的情绪时,不会使用低沉的声音、闭口的声音。这是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的本能。所以诗词文赋,就有声音的涵义。况且诗文还是有声音规则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是有规则的,按照这个规则去创作的,声音的涵义是按照这个规则去表</p><p class="ql-block">达的,所以诵读时怎能不遵守这个规则呢?不遵守,又怎能找到作品的声音的涵义呢?</p><p class="ql-block">第三点,我们是诗歌舞一体的。我们的诗叫诗歌,我们的舞叫歌舞,我们的乐叫歌曲。西方的语言与节奏相关,与旋律比较疏远,所以语言和音乐相对分离,他们能欣赏纯粹的乐曲的声音,从旋律和节奏中感受情绪。中国人当然也能,但是汉语和节奏、旋律都很相关,语言和音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几乎没有器乐曲的传统。古代的音乐基本上都是有词可唱的。我们的音乐叫唱歌。旋律</p><p class="ql-block">和节奏,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不是拍脑袋另创造的。现在我们有民乐队,经常演奏中国的器乐曲,其实那些曲原来都是有词的。我们抛弃词,只欣赏曲,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音乐传统的影响。现在连弹古琴的也不会唱了,都闭着口弹。在古代,吟咏时自己抚琴相和,就是琴歌,不抚琴,就是清吟。琴曲都是琴歌,琴歌都是吟诵。现在琴谱的打谱也有问题,不遵守吟诵的规则,长短高低就经常不对。古琴界的人士,将来一定要重新学会吟诵才好。不是说中国没有器乐曲,当然也有的,但不是主流,中国人更爱唱歌,而且,即使是这些器乐曲,原</p><p class="ql-block">来也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原来也是有词的。</p><p class="ql-block">我给你唱一个旋律:0G12 3.5 3 1 26—,虽然我唱的只是一个旋律,没有词,但是你的心中有没有响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声音?有词的旋律和没有词的旋律是不一样的。有词的旋律,即使没有唱词,演奏者和听众的心中,也一样有词的声音。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的歌唱传统,我们的旋律是从语言中生发出来的,我们的情感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应该恢复和发扬我们的按词歌唱的</p><p class="ql-block">传统,摆脱西方器乐曲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第四点,古诗文基本上是书面语,古代的书面语和口语也是不同的,最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书面语是拖长的,或者说,拖长是书面语的一个主要特征。不是说所有的书面语都是拖长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书面语是拖长的。这就是“歌永言”、“长言之”的意思。今天我们是用口语的方式对待古代的书面语了,这是个错误。古诗文是拖长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理解汉诗文的形式特点,是一个基础性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第五点,我们的诗是可以入乐歌唱的,所以叫诗歌。入乐歌唱的方法,叫做“律和声”,即把拖长之“言”放到音律上,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上。凭什么来放到音律上呢?凭什么知道哪个字放在哪个音律上呢?这个不是靠西方作曲家的拍脑袋的灵感,而是我们的语言的天然习惯。我们汉语的上古音,是旋律-音</p><p class="ql-block">高型声调,各声调之间大致有个音高的相对关系,所以四声对五音,也有个对应关系,因此才可以“律和声”。(具体论证请见《声音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我们吟诵,也是按照声调的相对音高关系,来大致确定字的乐音。</p><p class="ql-block">只不过现在的汉语已经是旋律型声调语言了,四声已经不能对五音,已经变成音</p><p class="ql-block">程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关系了。明白了以上五点,就可以谈谈吟诵的曲调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二、腔与调</p><p class="ql-block">在中国音乐的创作顺序“情——言——诗——歌——舞”中,现在我们来专门关注一下从“诗”到“歌”的过程,也就是曲调的产生过程。这就是中国式“作曲”法。中国自古没有作曲家,就是因为人人都会作曲。会说话就会作曲,会走路就会跳舞。</p><p class="ql-block">中国式作曲的方法,叫做依字行腔、依义行调,中国的歌曲,是有腔有调的。什么叫腔,什么叫调呢?比如有这样一条下行旋律线:</p><p class="ql-block">现在要用这个旋律唱普通话的四个字,声调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那</p><p class="ql-block">么唱出来就是这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