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初稿编发后,收到好多朋友发来的点评和建议,今改编完善,谨向各位好友致以衷心地感谢!</p> 这是我在齐鲁石化工作三十年的心血,从几万张底片里扫寻点滴难忘的记忆,编辑成册,恳切希望得到您的指正。<br> 正因为是“记忆”,也很难免有些记不清的人和事,也难免有些失误,甚至有些人名也记不住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还请见谅。<br> 再次真诚的希望留下您宝贵的意见。不当之处我继续修改完善。<div><br> (可以双击图片,横着手机向下划拨阅览。)</div> <b>《文化生活》 </b><br> 建厂初期我们厂的年轻人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厂工会因势利导,为年轻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尽可能的提供条件,使得大家各有所好,各有所乐,同时也不断提高了竞技水平。当年我们职工为之自豪的是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篮球等等,在齐鲁石化公司比赛中往往都是名列前茅。<br> 我厂的狮子队在齐鲁石化公司是首创,具有专业水平。(1978年)<br> 乒乓球队在齐鲁石化公司乒乓球比赛中多次夺冠。(1983年)<br> 厂工会举办的篮球赛。(1982年)<br> 1982年我厂羽毛球代表队参加淄博市职工羽毛球比赛,男子夺得冠军,女子获得亚军。 <b>《文艺汇演》 </b><br> 橡胶厂在建厂初期就成立了自己的小乐队,后来发展成为宣传队,并经常组织到兄弟单位慰问演出。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单体车间工人孙凤娟演唱的那首“手拿碟儿敲起来.....”(左下图)。<br> 从八十年代末厂工会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职工文艺汇演,使文化活动走上正规。<br> 左上图一为爱好文艺的青年职工在排练小合唱。<br> 左上图二为厂工会举办的职工歌咏比赛。<br> 上图为我厂代表队参加公司艺术节演出。<br> <div><b>《宣传“国策”》 1982年2月 </b><br>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倡导实行计划生育,到1982年开始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这是第四小学的孩子们走上街头宣传计划生育。<br></div> <b>《首届家庭运动会》 1984年5月 </b><br> 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厂工会从1984年开始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家庭运动会,非常受职工群众的欢迎。后来改为每年夏季举办夏季纳凉晚会的形式。<br> <b>《老年运动会》 1984年5月 </b><br> 随着离退休职工的逐年增多,厂里对老同志文化生活也逐步引起重视。厂工会配合离退办专门组织离退休老同志举办趣味运动会,很受老同志的欢迎。<br> <b>《拔河比赛》 </b><br> 拔河比赛是很受我厂职工欢迎的,也是最能体现团结凝聚力的一项群众体育活动,在每年举办的拔河比赛中,各车间科室积极参与,选拔队员提前训练。比赛期间可以说是场场爆满,热闹非凡。<br> 上组图为1982年11月拍摄,右组图为1992年拍摄.<br> <b>《游泳比赛》 1986年8月 </b><br> 我厂游泳池于1986年夏天投用后,成为职工群众健身纳凉的好去处。工会顺应游泳爱好者的要求,举办了首届职工游泳比赛。后来厂工会支持一部分爱好者开始冬泳并坚持至今,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为胶厂培养了一大批“游泳健将”,在公司历届游泳比赛中团体总分几乎年年夺冠。<br> <b>《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b><br> 我们厂职工生活区远离城区,相对比较闭塞,自建厂以来,在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文化体育设施也逐步完善健全。厂工会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化活动来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使得我厂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热热闹闹、红红火火。<br><br> <b>《职工运动会》 </b><br> 自1974年举办第一届这个运动会以来,厂工会基本上坚持两年一届延续举办运动会,推动开展各项体育健身活动来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使得我厂职工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把业余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从中也培养出不少的体育强人。<br> 上图为1978年举办的第三届运动会。<br> <b>体育之家 一九八七年五月 </b><div> 在1987年山东省表彰的模范体育家庭中,我厂有董茂恩和陆占元两个家庭入选。这是董茂恩全家一起参加公司运动会时的情景。<br><b>老刘与他的船模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b> <div> 刘德生,汽车队的司机班长,从2001年开始迷上了做船模。别看人家粗手大脚的做起船模来十分的精巧,一只船模几千个小零件,他一点点的组装拼装而成,而且有些零件还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真是令人佩服。<br></div></div> <b>新春联欢会 一九八八年二月</b> <div> 建厂初期,每逢春节,厂里组织团拜会的形式在正月初一召集中层干部在会议室里相聚互相拜年问好。后来改为由厂工会在春节前或者元宵节前组织“新春联欢会”,干部和先进人物以及职工代表欢聚一堂,共贺新春。<br><b>图书馆开放 一九八八年七月</b></div><div> (右图)图书馆很受青年职工的欢迎,建厂初期图书馆设在单身楼,房间狭小满足不了职工阅览需求。灯光球场前活动室建成投用后,图书馆搬到其楼下,既宽敞明亮,又贴近生活区方便职工借阅,很受职工欢迎。<br></div> <div><b>职工摄影活动</b> </div><div> 自从一九八六年成立厂文联、体协以来,各个文体兴趣协会应运而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摄影协会。摄影协会在省市摄影家的支持下,立足企业开展摄影创作活动,以《石化工人的歌》摄影展览为形式,为宣传企业,讴歌工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br> 摄影家曾毅、李瑞勇等来厂检修现场创作。<br> 省摄协侯贺良主席来厂创作拍夜景后在车间吃夜餐。<br> 摄影家孙京涛来厂授课。<br> 省市摄影家来厂授课创作。<br> 厂摄影协会会员在交流。<br> 公司领导在观看《石化工人的歌》摄影巡回展。<br></div> 反映生产成就 鼓舞职工士气 展现时代风采:<div> <b>《石化工人的歌》唱进北京城</b> </div><div> 橡胶厂主办的公司职工摄影作品赴京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展仪式,李鹏等领导同志题词。</div><div>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9周年之际,我公司橡胶厂主办的《石化工人的歌》公司职工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展仪式。</div><div>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肖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杨成武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并在开幕式上讲话、题词。两位老首长说,图片给他们的印象很深,齐鲁故都有了这样了不起的变化,这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说明了我们工人阶级值得信赖。肖克同志的题词是:“祝齐鲁石化橡胶厂更上一层楼”,杨成武同志题词“腾飞”。</div><div> 应邀出席的还有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全国政协常委赵志珍、中国摄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吕厚民、陈淑芬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石化报》、《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本报等新闻出版单位30余名记者也应邀参加了开幕仪式。</div><div> 参加仪式的领导和专家们看到我们公司生产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的工人阶级风貌十分欣慰,为我们有这样一支能反映企业成就和职工风范的基层摄影队伍而感到高兴。 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说:“这些作品来自工人之手,又反过来鼓舞了工人的干劲,所以说,摄影本身也是党做职工思想工作的一种好形式。”</div><div> 事前,影展的组织者将参加展览的照片小样装集成册,分别转呈李鹏、古牧、邹家华、贺敬之等领导同志,他们观后欣然命笔,先后题词。</div><div> 橡胶厂职工摄影协会1986年成立以来,影事活动十分活跃,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1988年在《摄影报》上以《我们的土记者》为题专门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几年来,他们举办大小影展8次,展出作品800余件;在省级影展中层入选10幅作品,获一、二、三等奖各1幅;在全国级影展中入选9幅作品,获三等奖1幅。该厂摄协主席马卫国的《塔林小径》曾三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工人路小刚的《农家调色板》还在香港《摄影画报》月赛上获得银牌奖。 该厂摄协活动得到了厂和厂工会直接的有力的支持。他们数次邀请省内外知名摄影家、评论家来厂讲学、创作,促进和带动了厂摄影爱好者摄影水平不断提高,并把影展搬到厂外、公司外、乃至省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厂积累了生产建设历史资料,同时也为鼓舞职工士气,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展将从8月初开始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展出半个月。 此次影展准备工作得到了公司影协和公司内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div><div> 作者:吴限(《石化工人报》记者) </div><div> 发表于1990年7月16日《石化工人报》 </div> <b>历史不会忘记 二〇〇五年九月</b><div>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提议并得到公司宣传部和公司工会领导的同意,组织公司摄影协会骨干会员为全公司抗日期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拍摄并举办了《历史不会忘记》摄影展览,还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在公司引起很大轰动,特别受到老同志的欢迎。</div> <div><b>《表演艺术家来厂演出》 </b><br> 左图为电影演员唐国强在参观厂区时留影。<br> 右上图为舞蹈家陈爱莲。<br> 右下图为京剧演员刘长瑜。<br></div> <b>《歌唱家彭丽媛》 1986年9月</b><br> 彭丽媛曾于1986年和1987年两次来到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演出。她第一次随同中央音乐学院部分学员一起来演出时,正赶上厂里进行设备大检修。我们特意将舞台安排在一排银塔下面的空地上,调来了两台大货车并排在一起,放下挡板铺上地毯,就搭成一个简易的舞台。彭丽媛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回荡在银塔之间,她那朴实而美丽的形象留在了工人们的心里。彭丽媛还被授予齐鲁石化公司名誉职工的荣誉。<br><b>《 侯宝林 两次来胶厂》 1987年2月</b><br> 著名相声演员 侯宝林 于1987年2月和7月两次来我厂演出。右图为侯宝林与他的搭档胡忠仁在乙烯裂解炉前留影。<br> <b>平房改楼房 一九八五年二月 </b><div> 左图平房就是从建成初期原来厂机关办公室所在地,一直到1983年才开始兴建办公大楼,这一大片平方才陆续拆除改建成为六层楼房。平方右侧即为新盖的职工住宅楼。<br><b>第二生活区建设 一九八八年九月</b><div> 随着“两丁”的建设投产,职工人数的增加,老生活区已经满足不了职工居住。为此公司协调地方政府在南王镇福山村征得一片土地,开始兴建第二生活区,并于1990年10 月投用。<br></div></div> <b>四孤儿 一九七九年五月</b> <div> 一九七九年,电气车间徐元刚父母因病早逝,当时他们兄妹四人就他自己参加了工作。厂领导和车间工友们无时不刻的关心着他们,逢年过节更是不忘慰问,使他们兄妹处处感到党的温暖。<br><b>看电视 一九八二年六月 </b><div> 1981年,也就是在我结婚后的第三年,我才买上一台台湾产的黑白电视机,记得当时是515元,那就我一年的工资。而且那时候的电视信号还不好,动不动就出现满屏的雪花点。尽管如此,一家老小看的很高兴。<br></div></div> <b>老同志健康旅游 一九七九年三月</b> <div> 每年厂工会都分别组织老同志到外地健康旅游,这是部分老同志在曲阜孔庙留影。<br><b>为独生子女拍照 一九八三年二月 </b></div><div> 在计划生育成为国策的年代,为了配合计划生育宣传,在春节期间特意安排为全厂独生子女拍照,受到家长们的欢迎。<br></div> <b>红红火火的大食堂 一九八四年九月 </b><div> 建厂初期,职工中大都是单身职工,职工食堂的就餐人数相对来说非常多。为此厂领导非常重视食堂的管理和厨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职工代表监督食堂饭菜质量和食品卫生,确保职工吃得好。那时候,食堂的伙食品种丰富,那酱排骨,炸黄花鱼,还有那五毛钱一个的猪蹄子,真是让大家吃的满嘴流油。</div> <b>职工医院 一九八〇年二月</b><div><b></b> 随着橡胶厂的建设发展,职工医院应运而生,从最初的保健站发展成为医疗设备越来越健全的初具规模的医院。那个年代的免费医疗让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div> <b>校园生活 </b><div> 从建厂初期,我们就办起了厂里的职工子弟小学,后来统一为公司总校管理,我厂小学初中分别列为四小、三中。<div> 上图为1984年上小学的徐胜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在学校里就很出色,一直是同学们中的佼佼者。后来成长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div> 右上图为三中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课;<div> 右下图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园丁”的齐鲁石化职业中专老师徐萍,还兼任公司业余艺校的指导老师,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喜爱舞蹈的学生,还为企业指导培训出许多优秀的文艺骨干。图为徐萍老师在和艺校音乐班的孩子们课间休息。</div></div></div></div> <b>幼儿园的孩子们</b><div> 在我们企业,不论创业初期还是后来发展壮大之后,厂领导一直把幼儿园基本建设和生活教育作为大事来抓,使家长安心放心,使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div><div> 左组图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幼儿园的孩子们。<div> 上图为新世纪初期二区新建幼儿园的孩子们。</div></div> <b>农场劳动 一九八〇年一月</b><div> 为了解决农村职工家属的就业安置问题,我厂在1976年成立农办建立东山、敬仲两个农场。由于当时缺乏农机设备,平整土地挖水沟全靠职工和家属们自己动手,锨挖镐刨。<div> 上图为冰天雪地地冻三尺,我们的职工和家属照样在平整土地。<div> 右图为1980年6月干部职工分批轮流到农场支援麦收。</div></div></div> <b>农场建设 一九八九年二月 </b><div> 东山农场的建设发展,不仅解决了部分职工农村户口家属的安置问题,也通过种粮、养殖为职工提供了生活福利,牛奶、鸡蛋基本上保证供应,着实让人羡慕。 </div> <b>有奖售货 一九九一年三月 </b><div><b> </b> 改革开放初期,什么新鲜事物都开始随之而来。这是橡胶厂商店第一次举办有奖售货促销活动,最大奖品是一辆自行车,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前来试试手气,据说当天的销售量确实剧增。<br><b>最后一次分大米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b> <div> 过去的齐鲁石化在地方群众眼里,那是生活福利最好的单位。那些年,每逢过年过节,后勤部门就开始忙活着为职工采购各种各样的食品,从鸡鸭鱼肉到水果白菜,都是最低价甚至不收费供应给职工。直到上世纪末,随着改革改制,搞活经济,这些福利逐步取消。这是2001年底厂里最后一次为职工分大米。<div> 左图为1980年附近村民来我厂争相购买廉价的液化气。<br></div></div></div> <b>辛化路上大堵车 一九八七年六月</b><div> 辛化路既是连接老厂区的主要道路,又是贯穿临淄南北的主要干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私家车的时候,这条路上货车、油罐车、拖拉机就常常堵的一塌糊涂。<br><b>消防队门前大堵车 二〇〇二年六月</b> <div> 一直到了2000年之后,随着北部平原的建设发展,由南部山区向北拉石头的大货车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二化消防队门前这个三岔路口上,常常造成严重的堵车。这时候一旦有火警,可以说一辆消防车也甭想出来。为此公司一直在与临淄区协调辛化路的管理问题。我拍的这几幅堵车的照片成为向有关部门反映的依据,为最终将辛化路移交齐鲁公司管理起到了有力的旁证作用。<br></div></div> <p class="ql-block"><br></p> <b>《十杰女工》 二〇〇三年三月</b> <br> 经各单位推荐,厂工会女工委员会评选,评出叶京凤等十名女工为二〇〇二年度十杰女工。<br><b>二〇〇二年度齐鲁公司“十杰女工”——赵吉红 </b> <br> 赵吉红,原丁苯车间工会主席、生产副主任,后任技术管理科科长。2010年5月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2014年技术管理科被评为全国“巾帼示范岗”。 <div><b>《2003年度文明家庭》 2004年03月 </b><br> 经过各单位推荐,厂工会综合评选,评出崔玉强等十户为2003年度文明家庭。<br></div> <b>1985年中石化总公司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孙权章(左)<br>1986年山东省劳动模范——程汝仕</b><br> <b>1987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苏发来<br>1988年山东省劳动模范——李学磊(左)</b><br> <b>《勇救落水儿童的张敬真》一九九〇年四月 </b><br> 碳四车间张敬真在黄山疗养期间,遇到一个九岁儿童落入新安江,他毫不犹豫的跳入江中救起了孩子,在黄山传为美谈。为表彰他的英勇行为厂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左图摄影:胡继)<br><div><b>一九九〇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游晋生 </b><br></div> <b>《由仪表工到党委书记》 1992年4月 </b><br> 姜海,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进厂后在仪表车间干仪表维修工、DCS系统维护班班长,兢兢业业的他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技术能手,2004年被评为中石化劳动模范,2007年时任仪表车间副主任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为橡胶厂党委书记。<br> <b>1998年山东省劳动模范——董汉利(右)</b><br> <b>2002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赵居江<br>2004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韩邦德</b><br> <b>1998年公司劳动模范——卢金庭<br>1998年山东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孙成贤</b><br> <b>2001年2002年公司劳动模范、中石化2005-2006年度技术能手——韩克吉<br> 2002年公司劳动模范、2006年山东省首席技师——崔宏</b><br> <b>二〇〇二年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赵居江</b> <div><b>从钳工到设备总监——赵金龙</b> </div><div> 赵金龙,1970年底就业来到橡胶厂单体车间维修班干钳工,后曾担任过碳四车间维修工段工段长。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跟扳手、钳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钳工,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认真刻苦的钻劲,把钳工的十八般武艺摆弄的样样精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跟随日本专家一起参与了维修本厂的心脏设备进口螺杆压缩机之后,凭着他的机灵劲,成为齐鲁公司少有的能独立承担维修压缩机的行家里手。有一年大庆石化的压缩机出了问题,中石化总经理点将指派他去帮忙,结果手到病除,从此他在中石化名声大震。 </div><div> 2010年内退后,赵金龙被新疆中泰化学股份公司聘为首席钳工技师。2013年6月他被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授予“乌鲁木齐市优秀人才”,2013年6月又被中泰化学集团公司任命为设备总监。 </div> <b>《从操作工到全国劳模——徐济明》</b><br> 3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年华。当年(1976年)的徐济明还是刚从建设兵团进厂的一名普通操作工。你看他,身穿大庆式的黑棉袄工作服,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单体车间乙睛工段。他刻苦学习业务,努力钻研技术,迅速成为工人技师。30年里,他从一个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工段长,又先后担任了单体车间主任和丁苯车间主任,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而今(2006年)他作为齐鲁公司首席技能大师仍然为橡胶厂和齐鲁公司的发展做着贡献。<br> <div><b>《气焊工——王孔英》</b><br> 这个看不清脸庞的青年女工叫王孔英,是仪表车间的一名气焊工。这是她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面上抢修故障管线,她全然不顾身下、身边的碎石烂砖,卧在上面专心地焊接故障管线。四十年后她拿着当年我为她拍的工作照说:这张照片对我来说真的是太有意义了,这是俺娘俩在干活啊。(原来当时她已经是有孕在身了)<br><b>《女车工——黄淑兰》 </b><br> 这位大眼睛的青年女车工叫黄淑兰,一九七〇年底进厂时只有十七岁,在机修车间干车工。当年的她以泼辣能干、工作认真而受到大家的称赞。<br></div> <b>《“假小子”——薛梅敏》</b><br> 1970年底入厂的薛梅敏一进厂就在聚合干操作工人,在那建厂初期,工人们甭管啥岗位,啥活都得干。作为一名女工,她以不怕吃苦,泼辣能干而被工友们称之为“假小子”。<br><b>《第一批工人技师——胡继》 </b><br> 1976年下乡5年多的胡继来到橡胶厂成为一名石化工人,在原单体车间化验室一干就是35年,他曾经两次被评为齐鲁石化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首批被聘为工人技师。 2021年当他返回离开10年的岗位时,看到年轻人依旧传承那严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很是欣慰。<br> <b>《从操作工到后勤管家——朱春太》</b><br> 朱春太,一位建厂初期的单体车间压缩工段长,当年也是一个干起活来啥也不顾的人。当初单体压缩机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设备,操作要求比较高,而手头资料很不全,为了制定操作方案,确保压缩机安全运行,作为工段长的他曾连续一周吃住在岗位,直到开车成功才回宿舍睡了个安稳觉。朱春太1986年当选单体车间工会主席,1991年任厂工会生活女工部部长,1992年任行政处副处长,生活科科长,2003年转入生活保障中心至退休。<br><b>《工人书法家——石志利》</b><br> 石志利,1970年底参加工作,在单体车间当操作工、技术员,又先后到计划处和计量中心担负管理工作直到退休。酷爱书法的他,曾经为橡胶厂形象宣传留下不少笔墨,标语宣传牌遍布厂区。至今在消防队楼顶上还悬挂着他几十年前书写的“预防为主提高警惕”的巨幅警示标语牌。退休后更是潜心笔墨,寻幽书画,时习不辍。<br> <b>《当年的广播员——丁圣光》</b><br> 过去的橡胶厂一直保留着子建厂初期就形成的广播宣传形式,工人们习惯了听着号音和广播上下班。丁圣光、赵雪玲就是当年广播站的编辑和广播员,他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情投意合地走到了一起,成为当年的美谈。 上图为1979年丁圣光在检修现场安装高音喇叭。<br> 下图为退休后的两口子在家尽享天伦之乐。<br><b>《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兆辉》</b><br> 1978年刚恢复高考,15岁的陈兆辉考入了齐鲁石化技工学校,成为第一批技校生。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橡胶厂干操作工。勤奋好学的他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产,不断钻研创新,不断进步。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92年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br> <b>从兵团战士到质检工——张卫见</b><div> 曾经在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团,干过放映员的张卫见,对摄影也是情有独钟。1977年根据国家政策知识青年返城。他被分配到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在质检科干了几十年的分析工。他曾经多次被评过先进生产工作者,2011年,还被评选为公司级小“发明,小创造”革新能手。<div> 2013年退休后他来到海阳居住,不甘寂寞又闲不住的他在自家门前的院子里开荒种果树,当起了“果农”。经过几年的栽培,每到秋天桃树、杏树、葡萄树都开始陆续结果。休闲时刻,和邻居朋友们在葡萄树下一坐,品着茶,看着满树上的果子,真是惬意爽心,别提多高兴了。</div><div><b> 电焊工——刘爱国</b> </div><div> 锅炉车间电焊工人刘爱国是一九七〇年底进厂的老工人,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一直干到退休,为橡胶厂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数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退休后的他仍然保持着热心助人的美德,在老工友中成为美谈。</div></div> <b>讲故事的孩子们 一九七九年三月</b><b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那难忘的童年故事。这些可爱的孩子在津津乐道的听故事,而讲故事的孩子更是讲的绘声绘色。<br> 当年这几个讲故事的孩子们现在早已各奔东西,在不同得岗位上延续着各自的故事。其中孙成(前左一)现为齐翔公司黄岛分公司负责人之一;吴宗涛(前右二)现为齐鲁石化高级工程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为石化企业做出自己的奉献。<br><b>讲故事的小男孩——吴宗涛</b><br> 当年那讲故事的小男孩吴宗涛(右一),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大学,来到胜利炼油厂从事焦化生产操作、管理二十多年了。他亲自参与了组织筹建齐鲁二号和三号焦化一百四十万吨/年装置的开工工作,是开工方案、工艺规程、操作手册等资料的编写者,为此还荣立二等功。他的焦化故事已经讲遍了齐鲁大地各个石化企业,现为齐鲁石化高级工程师。<br><b>听故事的小男孩——孙成</b><br> 作为石花子弟的孙成一九九四年参加工作,分配在橡胶厂供排水车间,后来改行干财务工作并随齐翔公司改制,二〇〇七年到黄岛参与组织筹建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甲乙酮生产装置,建成后继续负责财务工作,现任青岛联华志远实业有限公司经理。<br> <b>拾麦穗的小姑娘——徐静 </b> <div>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厂为解决职工家属就业问题与地方协调建立了东山农场,每年的农忙时节我们的职工都会来到农场帮助劳动。这是1979年在麦收期间,我看到这位不知名的小姑娘依靠在装满麦穗的袋子上休息,便偷拍了一张:她那疲倦的脸上流露着天真的微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div><div> 谁能想到,就是这位当年的小姑娘徐静,40年后竟然在青岛创业扎根,开办了一家小有点规模的装饰公司,而且经营的还蛮不错,成为泼辣能干的小老板娘。</div><div><b>女大十八变——华夏</b><br> 左图为一九九九年我为碳四车间维修工人华军七岁的女儿华夏在游泳池拍摄的一幅留影。由于受喜爱游泳的父母影响,华夏从小也十分喜欢游泳,每年的夏天几乎天天泡在泳池里,游泳使她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为她锻炼了豪放的性格。二〇一八年华夏喜结良缘,成为漂亮的新娘子。<br></div> <b>百岁老政委王人曙和他的孙女王雅馨</b> <div> 王人曙,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军人,在我厂建厂初期曾担任第一任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政委。尽管他在橡胶厂任职还不到一年,但他那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对职工和蔼可亲的形象让老胶厂人难以忘怀。2019年老政委百岁寿辰,他还念念不忘他曾经工作过的齐鲁橡胶厂。老人家2021年去世,享年103岁。</div><div> 王雅馨,王人曙的大孙女。在小学上学时就以突出的成绩和表现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现如今的她已经成为成熟的白领。<div> <b>小司机——王超 </b> </div><div> 左上图为两岁的小王超,其父亲是小车班班长王新军,当年我在俱乐部放电影时,经常坐他的车取送影片拷贝。一次偶遇他带着孩子便顺手为孩子拍下了这幅照片。<div> 右图为2010年王超结婚了,当年的小司机,今天成为新娘子。<div> 左下图为2014年开车回胶厂正好遇到新军夫妇抱着小外甥,我赶紧下车,闲聊几句突发奇想,让同是两岁的小宝宝坐上我的车,拍下一幅与她妈相似的照片。 孩子在长大,我们在变老,时光就是这样不依不饶,不偏不向,这就是岁月留痕。 </div></div></div></div> <b>学手鼓舞的小伙伴 </b> <div> 1978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排练节目,当时的侯宁(左)在帮助小伙伴狄鹏(右)纠正舞蹈动作。长大后的侯宁成长为临淄消防大队长(现已退役),而狄鹏现为氯碱厂职工,成为石化企业里的骨干力量。几十年后他们再相遇,高兴地摆起了当年的这个舞蹈动作。<div> <b>小邻居——辛朝辉 </b><div> 这两个小学生都是我的邻居,这是他们在打苍蝇灭四害,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完成打苍蝇的任务,而且还要上交验收,完成任务的还有奖励——奖励几支铅笔或者橡皮。<div> 女孩叫辛朝辉,长大后考入山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齐鲁橡胶厂,后俩成长为中层干部,(现已退休)。 </div></div></div></div> <b>《齐鲁公司的同龄人——齐心》</b><br> 作为一名石化子弟而且又是齐鲁石化的同龄人,16岁就进厂的橡胶厂储运车间的齐心对企业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曾在检修车间当过起重班长亲自参与了厂里重要设备的维护检修、吊装(下图1995年)。按他的话说,他是亲眼目睹了橡胶厂的建设发展,能为企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感到欣慰。<br><b>《分析工——殷洁》</b><br> 当年(一九八九年)带着红领巾的殷洁只有十岁,那时的她很是崇拜爸爸妈妈所在的企业,也梦想成为一名石化工人。但当她真正成为一名石化工人时,才逐步感觉到作为一名分析工人,身上的责任有多重。<br> <div><b>《酷爱架子鼓的钳工——李保安》</b><br> 1982年5岁时的李保安(图一右)。<br> 而今的李保安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石化工人,现在齐鲁公司运维中心当钳工。小时候没看出他有音乐细胞,长大了倒迷上了架子鼓,还自己办起了一个架子鼓培训班,忙碌了一天的他,一打起鼓来就陶醉其中忘记了劳累。<br><b>《新一代的操作工——刘巍》</b><br> 1982年5岁时的刘巍(右上图)。<br> 刘巍是橡胶厂丁二烯车间的一名操作工人,她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奋好学,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团员,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共产党员了。<br></div> <b>仪仗队的小姑娘——任彦</b><div> 左上图是1990年在炼油厂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为一仪仗队的女孩子拍摄的头像,后来才得知她叫任彦。如今的她已经成长为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综合教研室主任,成为专业舞蹈老师。她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她创作演出的舞蹈也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奖励。下图是她在辅导毕业班的学生排练毕业汇报演出节目。</div><div><b>维和部队里的石化子弟——何瑛 </b></div><div> 右图里的这个正在和小伙伴们玩拍手歌的小女孩名叫何瑛(右一),当年(1978年)只有5岁。</div><div> 1990年在齐鲁公司读完高中的她(17岁)入伍,入伍后曾三次被推荐到军校培养学习,在卫生防疫方面进行医学科研曾经获得过军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弱小的齐鲁石化的女孩子还曾经参加过联合国指派的维和部队,在外国执行维和任务近一年。</div><div> 而如今的何瑛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军队干部,当她一说起齐鲁公司来,还是充满了深情和思念。</div> <b>《当年打旋子的帅小伙——有令峻》</b><br> 1977年10月厂领导安排时任工会副主席有令峻带领几个有点武术基础的青年工人到山东杂技团学习《狮子舞》。左图为1978年初《狮子舞》第一次亮相,为首领狮子打旋子者就是有令峻。<br> 现年七十整的有令峻退休前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一级作家。尽管他在橡胶厂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一说起往年的工友和师傅们,他感慨万分的说:在参与建厂创业的那几年里,我的工友和师傅们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成为我创作的原型,我为齐鲁石化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br><b>《两代橡胶情——于惠涛 于俊中》</b><br> 于惠涛,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复员后又考入沈阳化工大学的老化工,1969年来到山东参加橡胶厂的创业,可谓最早的一代创业人。丁苯建设时作为分管基建的副厂长,他更是呕心沥血,为丁苯的建设付出了心血。1987年7月7日,当生产出第一块丁苯橡胶时,他和已经在丁苯工作的儿子于俊中特意合影留念。<br> 2021年,在橡胶厂建厂50周年之际,89岁的于惠涛在儿子的陪伴下再次来到新丁苯车间,看着流水线上这一块块乳白色的橡胶心情格外激动。<br> <b>从起重工到报社总编 一九八四年六月 </b> <div> 这是1984年6月在为机修车间起重班工人在检修现场拍的一幅照片,右面的小伙子是起重班工人顾波。当年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普通的但是好学上进的起重工人靠着自己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成长为现在《齐鲁石化报》社的总编辑。<br><b>从操作工到副总经理 一九八五年三月</b></div><div><b></b> 这是1985年3月在聚合车间为当班的操作工人拍下的一幅照片,他们正在忙活着排除包胶线上的故障,其中右一为操作工人祝振茂。那些年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工人出身的律师。在当年依靠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律师资格为改制后的齐翔工贸公司上市解决了许多法律问题,现在成长为淄博市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br></div> <b>从操作工起步的刘训书 一九九二年十月</b> <div> 1986年从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橡胶厂单体车间当操作工的刘训书(左二),从最基层的化工岗位干起,扎扎实实的学技术钻业务,熟练掌握装置的工艺流程,迅速成长为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等领导职务。图为时任车间主任的刘训书在大家一起研究生产工艺。(刘训书现任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同时兼任青岛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br><b>检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刘宝琦一九八七年八月 </b></div><div> 刘宝琦,机修车间起重班长,一位勤勤恳恳敢打硬仗的的老师傅。在他的带领下,机修起重班在检修中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屡立战功,他本人也被评为厂里的优秀共产党员。<br></div> <b>当年的壮小伙 一九八五年六月</b> <div> 机修工人靳忠欣从小就喜欢体育坚持锻炼身体,浑身的疙瘩肉一看就是力量型的壮小伙。在检修中他更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别看他光着膀子干活不太文明,但人家确实就是这样有劲头。</div><div> 退休后的他仍然坚持锻炼身体,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钓鱼。<br><b>起重工——于尚富 一九八二年七月</b> <div> 在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就是机修车间起重班的于尚福。于师傅是一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老起重工,在当年那起重设备缺乏而又落后的情况下,他带领起重班的小伙子们克服种种困难,凭借自己常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用目测、步量指挥吊装,解决了吊装指挥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创业史上留下许多传奇式的佳话。</div><div> 有一次十化建刚进口了一台先进的大吊车,前来我厂吊装乙腈塔。吊车司机看了现场环境,依据吊车上的仪器提供的数据总感觉场地狭小不好吊。于师傅来到现场,扫视一番,又用步子量了量,在地上画了画草图,然后信心十足的说:没问题,听我指挥就是了。只见他,哨子一吹,小旗一挥,大吊车缓缓启动,巨大的银塔随之起吊。在大家的注目下,不到一个小时,几十米的银塔吊装就位。在场的职工无不佩服的为他鼓掌叫好:这就是真本事。 </div></div> <b>老黄牛——韩干臣</b><div> 在单体车间罐区工段有一位勤劳敬业的老师傅韩干臣。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被工友们称之为“老黄牛”。之所以说是“老黄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工作太认真,有股子牛脾气。他常说,我们罐区易燃易爆的性质所定,不认真行吗?!右图为退休后的韩师傅。<br><b>献了青春献子孙——周育林</b></div><div> 周育林,1970年底,18岁的他满怀着献身石化的自豪感进厂,暗自叮嘱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学习,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为祖国的朝阳工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贡献就是43年,直到2012年退休。儿子2006年继承父业毕业分配来到齐鲁石化,凭借自己的精湛的业务技术多次代表单位参加中石化的技术比武,现在已经成长为助理工程师。<br></div> <b>修旧利废 一九八〇年十月</b> <div>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厂专门成立了以老弱病职工组成的一车间,主要负责修旧利废,他们在车间主任汪正德(左下)的带领下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修旧利废,为我厂节约了大量资金。<br><b>工人技师——许新力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b> </div><div> 许新力,在丁苯车间属于一个在业务技术上名列前茅的敬业爱岗的工人技师,平时里爱好摄影,还喜欢收藏一些稀奇的相机。他的代表作品《滴水成金》曾被日本、台湾、韩国摄影联展入选并在外国和台湾巡回展出。只可惜英年早逝。<br></div> <b>热心人——侯殿奎 二〇〇一年六月</b><div><b></b> 侯殿奎,原保卫科的一位门卫,是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我厂出了名的热心人。退休后,闲不住的他热心为职工服务,1987年退休后连续十几年每天主动去更换生活区报栏的报纸。图为当他得知老董师傅腿脚不便,他就天天替他去拿牛奶再给他送到家。<br><b>厂办主任 杨远明 一九九三年四月</b> <div> 杨远明,原厂办主任,一位和蔼可亲受大家爱戴的的老同志,他为人厚道,办事严谨,原则性强,文字既快又好,可谓胶厂“一支笔”。他还喜欢体育运动,特爱看足球。<br></div></div> <b>齐鲁乙烯工程开工典礼 一九八四年四月</b> <div> 1984年4月1日,齐鲁乙烯工程开工典礼在乙烯工地举行。这标志着齐鲁石化公司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div> <b>乙烯施工 一九八五年五月 </b><br>自1984年4月1日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开工后,乙烯各个装置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这是氯碱厂装置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在以“大干四化”的劲头来“大干乙烯”。<br> <b>裂解炉建设一九八五年六月</b><br>1985年三十万吨乙烯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中,几万建设大军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好不壮观。图为烯烃厂裂解炉在建设中。<br> <b>热电厂建设中 一九八五年五月 </b><div> 左图为热电厂凉水塔正在建设中,右图为在一百多米高的烟囱上建设者们正在休息。</div> <b>火炬吊装 一九八六年二月</b><div> 烯烃厂火炬高120米,重达240吨,需要整体吊装树立起来,这是乙烯建设中的一大难关。担负施工的十化建工人们科学设计、精心准备,仅仅用了82分钟就让躺卧的火炬站了起来,创造了十化建吊装历史上又一个之最。</div> <b>乙烯开车成功庆祝大会 一九八七年年五月 </b><div> 在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和紧张忙碌的试车开车,三十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齐鲁公司在公司俱乐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国家有关部委和山东省领导以及中石化领导、外国专家到会庆贺。</div> <b>劳动者的节日 二〇〇四年五月 </b><div> 乙烯.在这劳动者的节日里,劳动模范更是捞不着休息。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主任山东省劳动模范韩峰说,我们这密集的装置里,有两千多人在施工,这边开着车,那边动着火,我敢离开吗。<br><b>五一节的乙烯改造现场 二〇〇四年五月 </b></div><div> 烯烃厂裂解装置处于边生产边改造的状态,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他们每天抽调二十多名机关人员靠在现场监护,确保万无一失。上图右为负责宣传的马岗在利用监护的空隙也不忘抓拍改造现场。上图左为公司工会纪立在现场采访创作。<br></div> <b>力吊千钧 二〇〇四年五月 </b><div> 乙烯装置二轮改造期间,工人们日夜加班加点的奋战在工地上。炙热的阳光下,挺拔的身躯显示出工人的力量,巨大的吊钩告诉我们脚下银塔的重量。这就是石化工人,这就是工人的气概。<br><b>氯碱厂检修 二〇〇四年五月</b></div><div> 五一劳动节期间,整个乙烯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是氯碱厂检修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改造。<br></div> <b>平移千吨银塔 二〇〇四年七月 </b><div> 按照乙烯改造整体计划,烯烃厂重达一千多吨的反应塔在建设者的努力下安全平稳的整体平移了近百米。<br><b>吊装 二〇〇四年七月</b> </div><div> 烯烃厂为适应扩大生产的需求,对现有装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br></div> <div><br></div> <b>谨献给为祖国的朝阳工业做出贡献的工友们!</b> <b>《齐鲁石化橡胶厂全景图》 2022年6月 </b><div> 齐鲁石化橡胶厂历经50多年的创业、建设、发展,从一个年产3000吨顺丁橡胶的普通石化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年产量近40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这其中凝聚了几代石化人的心血。<br><br><b> 2024年3月21日应邀参加橡胶厂建厂53周年座谈会。(王在浩摄影)</b><br></div> <b>我的《石化记忆》</b><b><br></b> <br> 今年是齐鲁石化公司建厂57周年,橡胶厂建厂53周年,我作为橡胶厂培养出来的摄影人,总想以自己的方式为我工作了30年的企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石化记忆》就是我留给企业,献给工友最好的纪念,也是向青年人介绍橡胶厂创业历史,弘扬企业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一个不可复制的影像素材。<br> 1976年5月,我复员后分配到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1977年2月调到厂工会电影队,3月份工会为我方便拍摄制作幻灯片专门买了一台海鸥203型照相机,从此开始了我的摄影之路。那时候拍摄照片主要用于制作幻灯片,当年我制作的幻灯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再加上优美的配乐解说,被工友们称之为厂里的《新闻简报》和动画片。 <div> 在厂工会工作期间,不论岗位和职务有啥变化,相机一直没离手,直到我2006年4月离岗。在此近30年间,我为企业,为工友们拍摄的照片无计其数。从最初的黑白照片到后来的彩色照片,从过去的胶片时代到现在的数码影像,拍摄用的相机更换了好几台,拍摄的影像和人物也在不断的变化,可是我对企业和工友们的关注以及为他们拍摄的热情一直不变。<br> 非常感谢公司宣传部的领导对我的支持,为我整理处理老照片底片提供了方便,使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整理扫描出近万张老底片,把它转换成便于保存和观看的电子版影像,它将成为企业珍贵而形象的不可替补的历史资料。<br> 我所拍摄的这每一幅照片,每一个场景,在记录工友成长、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发展变迁,留存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和创业故事。每当我浏览着计算机里保存的这些老照片时,那一幅幅熟悉的笑脸,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照片背后那难忘的故事。而如今,当年的工友们年龄大些还健在的,都已跨入耄髦之年;和我同龄人现在也都成为两鬓白发的爷爷奶奶;就是当年那些小青年也已经步入中年甚至有的也已经退休了。但是,在我的影像里,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依然是青春焕发,神采依旧。<br> 记忆,难忘的记忆,难忘的石化记忆……。</div><div><br></div><div> 修改于2024年4月 济南</div> <b>作者简介:<br>马卫国(石花)<br>原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工会文体宣教部长<br>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r>山东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b> 历时近三年多,终于整理编辑完毕。总归是七十岁的人了,有些没记住的还请多原谅。欢迎各位工友多提出宝贵意见,微信电话都可以直接告知——18663773908,致谢!<div> 马卫国修改于2024年春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