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金一南: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先理解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距离伟人毛泽东离世已过去了近四十五个春秋,可时至今日,他的光辉仍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闪耀着,犹如永恒的蜡烛。</p><p class="ql-block">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如今的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如今的永垂不朽,离不开广大的群众,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倘若没有毛泽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会在仅仅成立二十八年时,就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让人民都站起来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他是站在历史潮头的舵手,他用他无畏的英勇,带领中国的巨轮渡过惊涛骇浪,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很多外来者眼中是一个谜,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莫说三年,三百年也许都不成,中国共产党却在三十年之内做到了,著名学者、军人金一南说:因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若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我们得先理解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h1>跨越山海</h1><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诞生之日,也是这个国家满目疮痍之时,而他不过是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的子弟,父亲曾因为负债过多而去当了兵,后来回到村子里做点小买卖,积极攒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成了中农。毛泽东是家中的长子,父亲给予他的希望不过是好好学干农活,给家中买更多的田地,可少年的毛泽东志不在此。</p><p class="ql-block">自童年起,毛泽东便喜爱读书,在《<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水浒传</span>》、《三国演义》中的世界阅尽一个个英雄,那些江湖豪气、家国情怀深刻地影响了他,让他的豪情壮志自那个时候就在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整个少年时代,毛泽东常去外婆家,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慰藉和丰富了他的生活,更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他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历史著作,也接受西方的文化,他在书本中汲取知识,也在书本中增长才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并不喜欢毛泽东一读书就着了迷,常常因为他在田头陇上、饭桌前手不释卷而责骂他,毛泽东跟父亲因为这个时有争吵,可后来父亲发现儿子即使花很多时间读书,也能把该干的农活给干完,便不再说什么了。</p><p class="ql-block">其他农家子弟只知道自己要努力买更多的田地,可毛泽东不同,十七年的农村生活使他深刻了解到了广大农民的疾苦,培养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更让他意识到,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劳苦大众不用再过风雨飘摇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意气风发的毛泽东背起行囊,离开韶山故土,告别自己的亲人,远赴长沙求学。他跨越了许多地方到达长沙,但就伟人的革命生涯而言,他像是跨越了山海,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旅途。</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驱逐<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鞑虏</span>,恢复中华”的口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都深深震撼着毛泽东,他在报纸上看着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名字,意识到了原来还有千千万万人,和他有一样的革命理想。</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善于独立思考的他从《<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共产党宣言</span>》中知道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毛泽东也认识了一批共产志士,他与他们志同道合,都愿意为了全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而付出一切。</p><p class="ql-block">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共产主义。1921年的嘉兴红船上,毛泽东和其他十二位共产党先驱者一起,在凄风苦雨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党的成长生涯,也是毛泽东的成长生涯。</p><h1>党中央领导核心</h1><p class="ql-block">毛泽东实际上长期处于党的边缘地带,后来却走到了党的核心地位,这靠的,是他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25年起,毛泽东便指出了农民斗争在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了陈独秀的错误,彼时他在党中还没有那么高的话语权,所说的话并不让其他人信服,直到政权因为思想、方针上的错误遇到了一次次挫折,共产党人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探究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毛泽东也第一次进入了党中央的领导层。</p><p class="ql-block">1927年,<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国共合作</span>第一次破裂,在<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八七会议</span>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会后,中央领导要毛泽东去上海机关,毛泽东则认为就时局而言,攻占城市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很可能给党带来极大的损失,要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才能成气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秋收起义</span>,之后毅然决然率领部队上<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井冈山</span>去,走<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农村包围城市</span>的道路。有人不同意,觉得到山上像是做土匪、当山大王去了,算什么革命?毛泽东却说:</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武器,让共产党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才慢慢有了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毛泽东毅然挽救党于危难当中,一直到<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遵义会议</span>,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初步确立,中国的革命事业也开始走上广阔的星光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一南提到:</p><p class="ql-block">“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我们今天有标准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光辉指引;二、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三、广大人民群众忠心拥护;四、工农红军英勇奋战。可这些都是我们坐在空调房里喝着茶想出来的,当年根本不是这样,第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共产党领导,甚至不是人民群众拥护,而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这就是中国的国情。”</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是军阀的混战让中国革命能够在缝隙中生存,能够开花结果,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当年,能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能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只有毛泽东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一南用“庖丁解牛”的典故来比喻毛泽东思想,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正是庖丁手里的那把刀,那把刀不是硬砍,而是穿过了肉和骨骼之间的缝隙,去使得整头牛成功分解。</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首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这般对社会深刻地理解,这般历史自觉,是他一步步走上党中央领导核心的阶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说:</p><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他有那种眼光和魄力,把原本如苞米弱小的革命,带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崛起。遵义会议对毛泽东的选择不是党的妥协,而是党对胜利的渴望。用金一南的话来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这种历史自觉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他本人的命运,也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在政治道路上,毛泽东也遇到过挫折,可他从未因困难而放弃他的革命理想,一次次地挫折,只会让他愈挫愈勇,更加坚定其革命信仰,一次次像皮球一样高高弹起。到了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党的一切重大问题已由毛泽东作出决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作了《<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论联合政府</span>》政治报告。七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被选举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这个历经革命岁月洗礼,已然走向成熟的思想体系,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理论。至此,毛泽东在党的组织上、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完全确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便是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形成,让我们党有了一个稳健的领导体系,也是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p><h1>为人民服务</h1><p class="ql-block">“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党亘古不变的根本宗旨,以前没变,现在没变,将来也不会变。</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成功?其根本原因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便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一说,可实际上,只要<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君主专制制度</span>存在一天,普天之下有“皇帝”这一说法,上层领导者就绝不可能同平民百姓站在同一战线,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更何况,历朝历代有那样多的君主都不把人民放在眼里,平民百姓在这些贵胄眼中不过是蝼蚁般的存在,顺君者便能活,逆君者便死。</p><p class="ql-block">细细探究,广大的群众才是统治的基础,群众受到不公正地对待,迟早会觉醒起来,推翻君主,所以君主专制制度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国民党掌权时,原先孙中山先生阐发的<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三民主义</span>似乎成了无内里的皮囊,蒋介石喜欢把人分作三六九等,为了实现所谓的霸业,他可以牺牲他眼中的“无用者”,可普天之下,谁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又有谁是无用的呢?正是因为如此,蒋介石纵使拥有百万雄师,也输给了装备和军力远远被国民党军队甩出好几条街的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共产党曾经一穷二白,可我党握有最宝贵的财富,那便是民心,任何一个平民老百姓,哪怕再卑微,在中国共产党的眼里都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战乱时期,一穷二白的我们才能一路得到老百姓的帮助,在千沟万壑中也能使我们的革命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源于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舍己救人的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作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中,他第一次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毛泽东又不断在党中强调这一点,强调:</p><p class="ql-block">“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p><p class="ql-block">尔后,“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成了一条规章制度,被写入宪法,成为广大党员以及国家机关工作者的做事基本准则。其实,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思想刚刚萌芽时,这个思想理论当中便提到了这一点,随着思想理论渐渐走向成熟,“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广泛和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少年起,毛泽东便立誓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当他生命的烛火将要燃尽时,他的这个愿望也丝毫没有改变。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上,他中气十足地喊出:</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仿佛是发出了一个积蓄已久的声音。他知道,他做得还不够,中国人民不仅要站起来,还要真正强起来。他兴水利、治工业、强科研、搞革新,让原本一无所有的中国可以有资本走上世界舞台与人一较高下,不过也是为了让广大的人民受益。从凄风苦雨走到百花盛放,毛泽东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为他人的题词中,写得最多的便是“为人民服务”;当美国总统尼克松问毛泽东有什么特长时,他的回答也是:</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的文学作品中,也的确处处体现着他对人民精神生活的关怀。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有毛泽东对人民的关怀,才有党对人民的关怀,才有后来的领导者对人民的关怀。</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会死三次,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人们怀念他,然后这个社会上再没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个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他才真的死了。”</p><p class="ql-block">伟人死了,可他又还活着,他的光辉在世间,在每个人的心中,永不消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