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季节话今昔

大明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边麦穗翻金浪,炎热高温夏收时。1974年6月下旬是我们二十名知青到南贤大队插队后,第一次参加"三夏"会战,重点是龙口夺食收麦子,任务艰辛压力山大。</p><p class="ql-block">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俗语讲,三夏三夏,收成七八,这一阶段农活集中,完成的好与坏,对全年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三夏期间大队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麦收为中心展开,投入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一个多月才能基本完成。龙口夺食是关键,因为这时正是多阵雨季节,不抓紧时间抢收抢种,稍有耽误后果不堪设想。很可能让成熟到口的麦子发芽霉变,影响上交的公粮和社员的口粮,形成不可挽回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统一领导,集体劳动,分级核算,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大小队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全村只有二台拖拉机和几台小电动脱粒机,完成各种农活基本上靠人海战术,人力操作。抢收靠劳力用镰刀割麦子,运输靠拖拉机马车平车拉运,打场靠脱粒机牲口拉石碌碡碾压,吹壳靠人工风车,最后还得靠人力起堆用簸萁装麻袋,凉晒入库。 </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时间紧,劳动强度大,不确定因素多,从上而下为了调动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都非常重视,从五月中旬开始,县领导就开会动员,公社领导又安排贯彻,大小队干部具体落实,大小会议不断,观摩交流频繁,耗工费时,最终还得落实到社员群众齐心实干上。其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思想觉悟水平不低,基本上是天不亮上工,一出勤两送饭,太阳落山下工。白天劳动,晚上还得开会,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到农村,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怀揣理想不惧风雨,首次参加麦收,个个摩拳擦掌,好奇新鲜感多,对困难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听到群众中流传着男人怕割麦子,女人怕坐月子的俚语觉得好笑,不肖一顾,浑身上下都有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犟劲儿,积极表现基本不回家不请假,每天参加小农场劳动,按照指示,提前十几天就开始准备夏收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打麦场就在小农场的土院子里,平时没人打理,坑坑凹凹不平坦,中间堆着杂物四周长满各种杂草。农场人员分工合作,收拾杂物,铲平坑凹锄除杂草,然后洒水浸湿,抱来旧麦秸,均匀铺上厚厚一层,四五个男生拉上石碌碡,开始全场碾压场地,石碌碡很沉重,不一会儿从头到脚浑身上下全是汗水,不时不免相互打闹,有调皮的女生,在旁边不时喊着驾!驾!驾,开玩笑起哄,男生们拉着石碌碡朝女生跟前跑,吓得女生们大叫着直躲闪生怕碾上。几天时间打麦场收拾完毕,随时能开张使用。</p><p class="ql-block"> 师傅带领几个男生修理安装脱粒机,风车等大型器具,左手拿铁凿,右手拿铁锤,用铁凿凿石碌碡齿纹,增加磨擦力,锤锤用力火花四溅,连续挥锤臂酸手疼,一天下来虎口起泡流血,双手麻木发抖。</p><p class="ql-block"> 从大队修配厂铁匠铺领回还未开刃的新镰刀。磨砺开刃是个技木活,磨刀不误砍柴工,镰刀锋利得手割起麦来省力。我们急用先学,用厨房的磨刀石,上面醮上水,两手按住新镰刀来回磨砺,磨一会儿醮水清洗,直至光亮如新,锋利无比。试着割杂草,轻轻一拉,瞬间分离。平时挂在后墙上,随时备用。各人的镰刀自已磨,技术好的不免多劳,帮助求助的女生磨镰刀。</p><p class="ql-block"> 农场领导临战前再次动员开会,为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每人发了一顶草帽和一件印有南贤农场的红色背心,样式有别男生的是二股筋,女生的是半短袖,以资鼓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麦开镰收割是个大日子,夏至节气之后,看麦子黄熟程度灵活掌握确定。随着大队领导一声令下,各小队及小农场闻风而动,男女壮劳动全部出动,奋战在收麦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趁着早上温度低凉快,农场收麦子从村南五格子地开镰。</p><p class="ql-block"> 连片麦田周围,红旗招展,地头插满大干快上,誓夺小麦丰收的标语牌,以激励士气。场长指挥社员列成一排,每人负责四垄麦子向前收割,割完一阵地,重新排开再往回割,来回反复直至收完。</p><p class="ql-block"> 场长考虑我们知青是第一次参加麦收,除叮嘱注意安全,不要割破受伤之外,在和社员混合列队时,特别嘱托周围的社员们搞好传帮带,推选公认的割麦能手当师傅,连说带比划,现场做师范教要令,口诀是顺垄紧握快割。具体讲就是眼睛要时刻紧盯镰刀,远离手腿脚,防止割伤,腿用力深弯腰,右手抓住麦秸中下端,左手拿镰刀贴着地面用劲快拉,然后展腰转身把麦秸放地上,再开始下一个动作,麦秸一堆一堆,绑成梱准备拉运。一起一落循环反复逐步向前直到地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虚心地照样学样比划着,不大功夫,一连串动作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熟练,基本顺利能完成,经过体验感觉割麦子的难点,不是拼技术而是在高温环境下拼毅力和耐力。</p><p class="ql-block"> 试着割麦开始后,在挑战和好奇心驱动下,知青们年轻气盛,动作虽显生疏,但身体轻盈灵活,一起一落基本上能跟上进度,新鲜热度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动作渐渐地缓慢下来,和大部队拉开了距离。频繁地弯腰直腰,酸痛难忍,有的体力差的女生干脆坐在地上,转着圆圈割四周,奇怪的举动,引得社员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在知青中算体力较强的,但经过一番不停的伸腿弯腰劳作,浑身出汗也感觉体力不支,收割速度慢下来。</p><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太阳大的眩目,温度越来越高,阳光晒得皮肤隐隐发疼,和开水烧伤差不多,干臊的麦秸像厚厚的棉被,堵得空气凝固了似的不流通,热浪升腾大口呼吸也喘不过气来。摘下头上的草帽扇扇风,阳光火辣辡晒得疼,戴上草帽遮阳光,热气憋闷得又难受,口干舌燥连饿带渴,满脸通红手脚无措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种达到生理极限的困惑,领悟到男人怕割麦子的精辟。此时此刻,心中觉得最惬意的事,是赶快跑到地头的树荫下,揣个大水杯痛快地喝水解渴,然后伸腿展腰躺在平地上解解疲乏。但是在集体劳动中,这些都是奢望,场合不容许,纪律不容许,思想不容许,场长还以身则责带头苦干,他没有发话,谁敢擅离职守?身体再难受只能咬紧牙关熬着忍着。白天割麦,晚上打场,加班连轴转,龙口夺食忙,颗粒尽归仓!</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这样连续割麦子半个多月,高温暴晒,加上高强度劳动,脸晒黑了,人人脖子后背晒得黝黑脱皮,左手麦茬捅破出血,右手握镰刀磨起水泡,腰腿发麻全身酸痛,难受不堪,但没有一个人偷闲退缩,有的人中暑不适,仍然不下火线,坚持收割完最后一阵地一垄麦。</p><p class="ql-block"> 奋斗是快乐的,遗憾是难免的。由于小麦种植面积少,产量也不高,当年上交公粮,扣除三提五统费用和留足种籽后,每人仅分到八十斤小麦口粮,与付出的艰辛相比落差很大。</p><p class="ql-block"> 经过第一次夏收,对割麦子的艰难度体会深刻,以致多少年之后,难忘的经历都耿耿于心,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后,退休离岗,思乡心切,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最近家乡的冬小麦进入成熟期,陆续开始机械化收割小麦。标准化农田里大型收割机的隆隆作响,男男女女的种麦户主个个衣着整洁凉爽,面带微笑气怡神闲,左手捧水杯,右手涮手机,腋弯下夹几个大袋子,轻松惬意地围聚在地头的树萌下看视频聊天等侯,师傅操控收割机按地块顺序一家一家作业,完成一家,叫喊户主到机前交费,并用袋子收装小麦。成片的麦田,依次类推半响功夫收割完毕,谈笑间家家户户颗粒归仓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一名心系农村的老知青,怔怔地注目观赏眼前的这场新型夏收,除赞叹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的高效便捷外,由衷地为新农村税费全免政策叫好,为新型农民轻松省力便喜获丰收而高兴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闻着空气中熟悉的麦香,品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真切味道,看着相似的夏收,却用非传统用的新生产方式事倍功半完成,体会到马克恩的名言,衡量社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不只看它生产什么,而看它怎样生产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 面对农村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我心里既感到新奇羡慕又觉得陌生遥远,触景生情不由地看看现在想想过去,以前插队时收麦子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今昔对比,觉得现在新时代的农村真好,新时代的农民真幸福,但更觉得我们享受今天的舒适生活时,不能也不应该忘却过去老一辈人的艰辛与付出,共同努力继续为更美好的明天加油出力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