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忘记

同天乐

<p class="ql-block">春天的太行,漫山遍野的鲜花让人心醉。清明前夕,自驾从西柏坡一路沿太行南下,来到大山深处的岳家寨。</p> <p class="ql-block">这里静的就像世外桃源,古老的石头房门旁,一块不起眼的小牌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供销社”—这是多么熟悉又遥远的名字,屋里的柜台、货架上的商品、墙上的奖状、玻璃板下的各种票证,一下把我拉回到四十年前那段难忘的记忆。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至80年代,物资匮乏,国家执行的是计划经济。生活用品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小到红糖、豆腐,各种商品都需要票证;红红绿绿,五花八门。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粮票和菜票。粮票有全国和地方之分,如果你出差,要把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菜票是街道居委会发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各种菜名和斤数,盖上居委会公章,凭它就能买到全家几天的蔬菜了。 </p> <p class="ql-block">我生长在离北京不到200公里的一个北方小城。冬天特别寒冷,全家六口人住在一间不到30平米的平房里,只靠八块钱的洋炉子取暖。那时,年轻的妈妈总是穿着一件灰蓝色的上衣,平方领;剪着齐耳短发,两边别着黑色小发卡。她整天就像陀螺似的,早晨天不亮起床,生炉子、做饭、打扫家,一直忙到晚上。等我睡一觉醒来,妈妈还坐在油灯下纳着鞋底(停电)。 </p> <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小炕桌上永远是一碗熬菜,主食不是窝头就是莜面。 </p> <p class="ql-block">离我家不远处,有个小酒馆。爸爸每到月底发工资,就带着我,我跟在爸爸后面,屁颠屁颠的,咧着小嘴。酒馆不大,印象中只有两三张方桌。爸爸常是一小盘熏肉(真是可数的几片),四两白酒。我坐在爸爸对面的长条凳子上。爸爸吃肥的,我吃廋的;爸爸喝好几口酒,才吃完一片肥肉;有时也换换样,来盘香肠,干干的香肠,嚼在嘴里,我使劲嚼着,好像要榨出它所有的味道。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的是大杂院,院里的厕所男女共用。每到早晨,窗前的咳嗽声不断,此起彼伏;这是进厕所前的信号,有人没人,是男是女,难免也有误判之时,一脸尴尬,赶忙离去。 </p> <p class="ql-block">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个供销社,门脸不大, 但一应俱全;上有烟酒茶糖,各种副食,下有油盐酱醋,日用百货,学习用具;不大的空间,各种气味混杂,直冲鼻翼。但我还是欲罢不能,每过必进。因为,它有我爱吃的糖果和好闻的香橡皮。 </p> <p class="ql-block">妈妈常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住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子呢?”这也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p><p class="ql-block">1980年,终于实现了第一个梦想,住上了新楼房;虽只有50多平方米,但解决了入厕难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梦想,终于不在停电了。 </p><p class="ql-block">1995年,先生托人花3500块钱给妈妈安上了电话,实现了第三个梦想。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经济占领了主导地位。物资不断的丰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票证,成为我们这代人永久封存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妈妈总是说:“千万不能忘记,今天的好生活,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 </p> <p class="ql-block">现在不仅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而是电梯直达;手机取代了座机,视频聊天,网上购物,快递直接到家;超市没有柜台相隔;餐桌上荤素搭配、营养最佳;女孩子喊着减肥;妈妈们再也不用生炉子;搓衣板早已退役,洗衣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六七十岁的大妈,不见一根白发,卷着大波浪,穿着旗袍,走着猫步,何等潇洒;广场舞的姐妹们,活着就像十七八…… </p><p class="ql-block"> 忽然寨子里的喇叭传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 </p> <p class="ql-block">离开岳家寨,优美的旋律飘进车窗,我情不自尽的唱起: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1.6.15晚</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康彦芸</p><p class="ql-block">图 片:王 涛 康彦芸 部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