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为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遗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洗礼精神、获得力量。红星路小学党支部于</span>6月15日下午,在录播教室举办了“百节党课讲百年”(人物、故事篇)微党课宣讲。全体党员教师、积极分子及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由田亚男主任主持,本次微党课展示活动继续走进人物、故事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先行者”孙中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在新时代,我们仍需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王秋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孙中山的故事。她讲道:孙中山在行医期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从事“入世救国”的政治活动。当他目睹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最终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人”职业,毅然以“医国”为己任,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投身民主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20年4月,陈望道在家乡义乌的小柴屋里成功翻译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稿。《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该书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宋淑惠老师将陈望道“吃粽子蘸墨水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一天,母亲特地包了糯米粽子送去,外加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过了一会,母亲问他红糖是否足够,陈望道回应道:“够甜,够甜了。”等母亲进来收拾碗筷,发现他满脸都是墨水,全然不知自己蘸了墨汁吃粽子。 “手蘸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这段故事被传为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李大钊同志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是北大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 孙亮老师开门见山的问道:何为赤旗?红色革命。李大钊虽为文人,却有着丝毫不逊于武将的豪情壮志。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写下了《狱中自述》,公开昭示“自束发受书,即矢忠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狱中自述》全文约二千七百字,这篇革命文献,是他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是一曲无产阶级的正气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董必武同志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人清正廉明,办事一丝不苟。 董老以身作则,遵守纪律,不徇私情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 赵斌主任亲切的讲述了“为六角钱作检讨”。1941年,董必武同志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委员会书记。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为了维持办事处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 他要求后勤的同志既要想方设法改善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结算时,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 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向警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唯一女性,是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魄,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span></p> <p class="ql-block"> 张丽琴老师平和温柔的讲述了向警予的故事。1928年3月20日拂晓,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被拘捕。在监狱里,这位坚强不屈的母亲,也会牵肠挂肚想起她的两个孩子,她拿出照片,放在唇边、贴在脸上亲吻,都会深情地呢喃:“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你们能听见吗?”她给孩子们写的儿歌中说: “希望你们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成长!”</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里,还有无数和向警予一样,可美可飒的巾帼英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在新时代“她力量”仍然了不起,向她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严守机密的光辉典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span>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他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他就是大家敬爱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 孟茜老师生动的讲述了“恩爱情侣不知对方身份”的故事。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参加革命斗争的初期起,就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他们入党的时间不同,地点各异,建党初期也没在一起工作,所以相互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时候入党的。恋爱期间,他们在通信中也从不涉及党的机密,只谈理想和情感。直到1924年9月,周恩来自欧洲回国后,经过组织沟通,他们才知道对方都是共产党员。1925年8月,两人结婚后经常相互提醒,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p><p class="ql-block"> 回忆周恩来注重保密工作的光辉事迹,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继承发扬周恩来优良的保密工作精神和实践,对于我们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王树声的红色家风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是我国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李洋老师慷慨激昂的宣讲开始了。王树声给孩子们从小就立下家规,不能以高干子女自居,不能搞特殊化,他为孩子定下“四不许”家规。1972年年底,王树声的长子王鲁光准备结婚了。但布置婚房时,王树声只给了儿子一间房、一张床和两条棉被。警卫员觉得太寒酸太简陋了,就瞒着他把军事科学院的一张大理石面茶几和两把金丝绒面椅子悄悄拿给王鲁光布置新房。王树声发现后非常生气,命令立刻归还原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树声,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带动家人廉洁自律,带头传承红色家风,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国名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刹那,一个新中国诞生了!那么,“中华”“人民”“共和”,每一个词组背后都有怎样的一层含义,又发生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杜冬静主任为我们讲述了《国名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确定,也有一个过程,其中有些故事鲜为人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号曾并存于党的各类文献当中。经过多次会议探讨,多数代表认为“民主”二字可以去掉,原因是感觉“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至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经过不断演变和扬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为目标得以确立。</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微党课展示,党员教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讲述,使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每一个故事都更加深入人心。使在场的每一名听者心中都涌起无限崇敬之情。 重温并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责任在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