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土地革命战争篇——血战湘江 遵义转折

近悦远来 活力双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font></h1>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军队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当时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们错误地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在进攻遭受挫折后,又采取消极防御方针,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br>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被迫撤离,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同时,国民党集结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br> 中央红军顺利通过了前三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负责掩护断后任务的红三十四师身陷重围,师长陈树湘率领将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为主力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重伤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他苏醒后用尽全身力气把自己的肠子扯断,牺牲时年仅29岁。湘江战役是突围以来最壮烈的一战,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突破湘江后,原定计划是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为了避开敌人在湘西设置好的第五道封锁线,毛泽东建议放弃北上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经过激烈争论,他的主张得到多数人赞同。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长征途中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正确方向。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