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理解清晰度与锐度、位移和容差的关系,拍摄高清照片就容易了

🐭

<h3>一张照片是否清晰,是由什么决定的?可能有的人会说是由器材的光学性能决定的,也可能有人会说是由快门速度决定的,当然也可能有人说是由两者共同决定的。这些答案都有正确的一面,但是都不全面。那么清晰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什么是清晰度。</h3></br><h3> <h3>所谓清晰度,是指照片中纹理细节的分辨率和边缘界限的清晰程度。那么,从客观上清晰度是由器材的光学成像性能决定的。例如镜头成像的光散、色散、紫边等都会降低纹理细节和边缘界限的清晰程度。这种性能是先天的,一般将其叫做锐度,是清晰度的一个组成部分。</h3></br><h3> <h3>但是照片的清晰度不是完全由先天的客观因素的锐度决定的,甚至后天的拍摄过程对清晰度的影响更大,为什么这么说?</h3></br><h3>我们知道,拍摄照片时的曝光是有时间的,这个时间就是平常所说的快门速度。如果在曝光的时间内相机与拍摄对象有相对位移,那么无论是纹理细节还是边缘界限都会出现多重影像,就是相同的影像在一定的距离内多个重复,使得纹理细节和边缘界限变得模糊。</h3></br><h3> <h3>这种位移一般来自两方面:一是相机的抖动,二是拍摄对象的运动。为了减小、甚至杜绝相机的抖动,在拍摄时可以使用三脚架等固定相机拍摄。但是运动对象很多时候你不可能让其停止下来让你拍摄,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要的就是运动中的瞬间,即使拍摄静态对象我们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方便使用三脚架来拍摄,那么怎么克服移动所产生的模糊呢?</h3></br><h3> <h3>理论上只要有移动、有曝光时间就会产生模糊,那么为什么手持拍摄、或者拍摄运动对象依然还是可以拍出很清晰的照片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是有容差的,就是说这种模糊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的视觉是感受不到的,或者说多重影像的间距小于一定的值,我们看过去就是一个图像,感觉就很清晰。这就能很好理解为何有的照片在相机显示屏或者手机等小屏幕上看感觉清晰,但是在电脑中放大到100%看就不清晰了,这是因为照片放大了,多重影像的间距也同步放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视觉容差。同样有的照片打印成小尺寸照片是清晰的,但是打印成大尺寸照片(放大到100%为极限)就感觉不清晰了,也是这个原因。</h3></br><h3> <h3>手持拍摄或者拍摄运动对象要保证照片清晰,就是要保证拍摄时产生的多重影像之间的距离小于我们的视觉容差。我们知道位移是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如果要减小这种位移首要的是要减少曝光时间。就是说无论是相机还是拍摄对象有移动速度,但当快门速度达到一定的值以后,移动的距离就很小,拍摄照片的多重影像之间的距离就在视觉容差范围内,照片看过去就是清晰的。</h3></br><h3> <h3>有人说高像素相机更难驾驭,其实不是什么更难驾驭,是因为高像素时如果放大到100%尺寸更大了,多重影像的间距也更大,相同的快门速度拍摄,放大后有可能看过去不清晰。所以高像素照片拍摄有移动的照片往往需要更高的快门速度,拍摄静态对象时使用三脚架拍摄更佳。</h3></br><h3> <h3>那么到底多高的快门速度可以对抗移动模糊呢?其实对于手持拍摄的抖动位移产生的模糊是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各人手持的稳定程度不同。但是圈根据大多数人基本对抗抖动模糊经验值是:快门速度为焦距的倒数。如果这个倒数比1/60秒更低,建议以1/60秒起步。但是更加保险的做法是用在焦距倒数基础上提升一倍、或更高的快门速度拍摄,就是说起步速度为1/125秒。例如焦距为200mm时,手持拍摄静态对象快门速度不低于1/200秒、达到1/400秒更保险。</h3></br><h3> <h3>手持拍摄动态对象是抖动和拍摄对象运动的叠加。但是由于运动对象的移动位移远比抖动位移大,一般只需考虑运动体就可以了,就是说拍摄动态对象即使用三脚架拍摄也基本上不能降低快门速度。</h3></br><h3>一般来说拍摄动态对象,如蹦蹦跳跳的小孩、散步行走的人等,1/500秒的快门速度是起码的,更保险的是1/1000秒;拍摄剧烈的体育运动、奔跑的野生动物、飞鸟等快门速度要达到1/2000秒。</h3></br><h3> <h3>总之,充分理解清晰度与锐度、位移和容差的关系,拍摄高清照片就容易了。</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4l3cPnw7n5PSZVNOBIm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