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6-05-25(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七0年一月上级批准组建37营。</p><p class="ql-block">首任营长:殷广生</p><p class="ql-block">副营长:刘进发、姚德富</p><p class="ql-block">教导员:冯贵忠</p><p class="ql-block">副教导员:赵其美</p><p class="ql-block">下辖三个连队一一一14连、15连、16连,一九七一年初又增加了17连。</p><p class="ql-block">连队干部和班排长是从老连队抽调过来的,战士大部分是当年入伍的原籍安徽、吉林、陕西三个省的新兵。</p><p class="ql-block">一九七0年春节后不久,新兵训练即将结束,初春的胶东大地依旧冰天雪地。一天上午,排长朱信法通知我打背包出发,立即上车,当时不敢问到哪里去,稀里糊涂地就上了车。我们二十几个人乘座一辆带蓬的解放牌卡车,从牟平县解甲庄出发,几个小时后到达海边。带队干部告诉我们到了七工地,来的是37营先遣队,接替在这里施工的35营。大部队是在完成农场劳动任务后,从乳山马厂开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当时营部位置在虎口顶的半山腰,就是十六连营房东头,三排工棚围成一个小院:营部办公室,宿舍,厨房,卫生所,通讯班,直属排(含工程组,材料组,发电班,汽车班等),我分配在材料组,干油料员。记得初来时的宿舍与新兵连宿舍一样是通铺,只是新兵连通铺是砖砌的,这里的通铺是木头支起来的。临时工棚,住宿条件不及新兵连营房。</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批内陸来的新兵,到龙须島最新鲜的是大海,从未见过三面是海。最不习惯的是吃小米饭,现在城市作为营养粮的小米,当时是最难咽的,而且每天都有至少一餐。活动范围基本都在荒山上下,龙须島那时公社驻地很小,稍大一点商店和照相馆在城厢,新兵们只有轮流隔两周左右才能去一趟。</p><p class="ql-block">熟悉分配的每项工作是新兵的必修之课。施工工种很多,都要落实到人,而且都是在干中学习,老兵、班排长就手把手地教。例如:炮工班,就很复杂。雷管插入导火索须在固定位置用钳子夹紧,然后放进炸药管中用避孕套包好;放炮时要听清楚响过的次数与点着的炮数相同,防止哑炮发生意外事故。各个岗位、每道工序,职责严明,因为安全重于泰山。</p><p class="ql-block">在随后七年多的时间里,37营官兵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自建坑道工程,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37营承建的固定发射阵地工程编号为海军1176工程,自1967年3月开工至1977年12月竣工,历经十年多。初建时由北海舰队工程部七工地施工,1969年交由岸炮11团自建,竣工决算总投资人民币贰佰叁拾贰万元。这期间,荣成县政府也投入民兵连参与建设,最多时有27O人,里面不少是木瓦工匠,开支食宿自理,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八年奋斗,37营在初建基础上完成了阵地开挖,内部混凝土回填,修成了四个发射平台,进行了内部装饰.达到设计要求,迎接装备对接。</p><p class="ql-block">八年施工,让人着实难忘。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进退一批又一批,但常抓施工进度,争取早完工始终是主题曲。季季有会战,常常三班倒,为的是加快速度,促进任务的完成。</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想重点说说7O年兵。应该说他们是施工主力,不仅因为这批兵人数较多,而且服役时间较长。虽然是特种兵,大部份在服役期全是打坑道,连导弹是啥样都没有见过。</p><p class="ql-block">印象较深的有二位:一位安徽籍宋金安,营直属排木工,退伍一年后腰痛无法劳动,又回营要求评残,但无法达标,悻悻而回,后听说老宋故去多年了。最后一次同老宋的谈心永存脑海,那是1977年2月2日。另一位陕西兵,高高的个子,不太爱说话,遗憾的是,他的名字我想不起来了。退伍回家不久就瘫痪了,也是劳动强度大致腰伤,不知后来怎样?</p><p class="ql-block">上图为7号口照</p><p class="ql-block">注:坑道口的排列自东向西南</p><p class="ql-block">1,2,3,4,5,7,6</p><p class="ql-block">自东向北1、2、3、4号口是导弹发射平台</p><p class="ql-block">从北向南</p><p class="ql-block">5号口是燃烧剂加注场地</p><p class="ql-block">7号口是氧化剂加注场地</p><p class="ql-block">6号口是人员进出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公元1978年9月8日,是一个令37营官兵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上午团首长和机关干部早早来营督战,因为今天要进行首次实弹射击。</p><p class="ql-block">中午12时许,时任营长傅全昌发出“发射”命令,随着一声令下,两枚“海鹰2号”从3、4号平台的发射架上吐着火焰,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准确命中靶船。</p><p class="ql-block">12时50分,又发射了第三枚导弹,同样也击中目标。三发全中,创造了37营里程碑式辉煌。全营上下无比欢欣鼓舞,它标志着37营跨入战备值班序列,实现战斗营建设质的提升。</p><p class="ql-block">时任营长傅全昌在发射成功的第二天,前去威海水警区码头观看拖回的靶船,并带回一些弹体碎片。</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一天,全营上下一年多来实施了代号776的安装对接工程,得到了团技术处专家们的全程指导和相关厂家的现场支持。掀起一股发奋学习新技术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练兵高潮,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操作,多次合练效果满意,经上级考核达到规范要求。</p><p class="ql-block">为了这一天,我们不能忘记八年来的日日夜夜:营连首长带领战士们一起三班倒作业抢施工进度,一起装卸水泥钢筋木材砖瓦砂石,一起浇灌混凝土,一起推着小车矿车进出洞口,冬天在坑道里一身汗,出坑道时一身寒。空压机发电机昼夜不停,风钻打眼浑身上下都是水而且震颤得全身麻木也不能停下,装炮放炮风险巨大等等。正是由于37营全体官兵和驻地民工的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按时按质建成现代化的“三防”工程。</p><p class="ql-block">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换装,37营的坑道化装备已不适应时代新格局,三年前退出了值班,只剩下空荡荡的阵地和营房依旧在那里守着。</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已离开军营三十多年,但是常常想起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仍旧留恋着落凤岗。在最近几个月的微信交流平台中,本来已失去联系多年的战友得以重逢,心情非常激动。其中未曾相处但在营部同一岗位的高守田老弟有次发贴说:希望多了解37营的过去,使精神得以传承。我非常赞同,因此尽自己努力写些回忆37营的小篇,以飨大家。</p><p class="ql-block">为此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从军来到龙须島,开山劈石建坑道,</p><p class="ql-block">风枪钻探人生路,矿车伴随青春跑。</p><p class="ql-block">如今不见当年貌,营区空荡遍地草,</p><p class="ql-block">酸甜苦辣都凝固, 青山依旧人已老。</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6年2月刘营长转业时与营连首长合影照</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卢春来、赵其美、刘进发、李福香、姚德富。</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高良荣、王培乐、王秀正、门世兴。</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程贵明、李欣杰、张文金、胡乃国。</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谈起37营走过的八年施工路,确实有太多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军营生活风清气正,为人诚实纯朴,但也科学知识匮乏。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故事,至今还停留在脑海中,时常加以思索与回味。</p><p class="ql-block">一、风清气正</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第二任营长刘进发转业回沈阳老家,临走前在材料组要了4条旧麻袋包装行李托运,还由李副营长转交5元人民币入帐,现在我的记录中还有。</p><p class="ql-block">每年老兵春季退伍规定:离队时每人准带一个背包和1~2个手提包或包皮,重量规定X X公斤(忘记了),应该不太多;超重自动放弃,而且走前在营部操场集中,行李验重后上车;严禁私自带回公用物品,一经发现立即追回。</p><p class="ql-block">这些小事也只有那个年代军队才有,后来的军营由于放松管理,逐渐松懈,以权谋私等等不正之风逐渐蔓延开来。</p><p class="ql-block">二、为人诚实纯朴</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工地大部份项目都是人工劳动,譬如:红松圆木支撑坑道拱顶,全靠战士肩扛人抬,整根圆木笨粗加太重,不少青年战士腰部伤痛无法治愈;坑道内的防护门基本是人工抬着安装,我一老乡原16连查振东,就是因为抬水泥门时压坏脊椎骨造成残疾,他虽退伍时评上残,有一定的经济补助,但在农村几十年还是很不容易生活的。</p><p class="ql-block">据十五连老战友操礼荣回忆,1974年春老兵退伍时,他受连队委托,将老乡韩应来专程护送回怀宁腊术老家,韩腰疼痛难以正常步行的景象至今仍存在脑海中。班里还有两位陕西战友当时情况类似,他常挂念,但是尚未联系到。</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战士中,很多忠诚老实肯干的都超期服役多年,象程学根服役八年后才退伍,也是一位老木工,连队首长每年退伍时都挽留,人称“老黄牛”。</p><p class="ql-block">上次提到的大高个陕西兵,经战友们回忆确认叫:彭兴风,还有一位十六连钟邦辉,退伍时身体也比较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科学知识匮乏加之安全措施疏漏,是造成事故的主因。</p><p class="ql-block">在一次开挖电缆沟工程时,哑炮突然爆炸致叶明顺排长双眼失明,还伤及到战士若干名,叶后半生看不到美丽的世界,更是个人的一大悲剧。1979年夏天我们同住在营部招待所三个多月,每当看到他那3~4岁的小男孩牵着他进进出出情景,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p><p class="ql-block">上个月,我同三十多年未见面的,原汽车班技师郝世华电话聊天,提起往事都激动不已。他还记着一件我俩曾经历的事,他说那时人真傻,也蛮干。说的是:1971年有一天我俩去石島舰队工程处仓库拉炸药雷管导火索,三样装了一车一起拉,根本不知道分开运输,一箱雷管由我坐在驾驶室放在大腿上抱着回龙须島的。三吨TN T与雷管同乘一辆汽车,现在想想也真是可笑至极。</p> <p class="ql-block">2016-06-20(五)</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曾任37营的老营长傅全昌,在群里看了鄙人拙作后,非常动情地说道:龙须島37营坑道阵地是37营广大官兵建起对祖国忠诚的永久纪念碑。对于这一评价,更加勾起我对许多过去人与事的深情回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首长所说的37营广大官兵,我的理解是指建营初期到施工结束期间服役于此的干部战士,他们一批接一批地奋战在坑道阵地的施工现场,出现许多动人事例,有些终生难忘。我将尽可能地回忆与叙述。</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入伍到37营的这些老兵和任职于37营的营连首长,现在还记得一些。营首长不用讲,他们的示范、品质、为人都是起表率。战士入伍在那个年代,都怀着一颗保卫祖国的赤心</p><p class="ql-block">来到部队,也有来接受再教育的学校毕业生们。那个年代国际形势颇为紧张,来当兵都意味着要参加打仗的。譬如有的战士到新兵连后家庭突生变故,依然不动摇;我所知道的1970年新兵营2连就有二位,其中一位叫徐宜生(后分在16连),母亲在新兵训练期间病故,哥哥将妈妈安葬后碾转找到新兵连,将母親去世噩耗来告诉弟弟,劝其安心服役,甚是感动同来当兵的我们。</p><p class="ql-block">1970~1977年的八年间,对于37营来说是建设自己的固定发射阵地,但军训和拉练照常进行,施工任务还不能拖拉,这在11团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讲,我们的苦是全方位的苦,不管是在营部还是在连队,没有其他营的指挥与发射之分。不管是首长还是战士在37营一样爬山出入坑道,干部责任更大,因为他要惦记着战士们的安全。连队的任务与各个岗位没什么轻松和繁重之分,都是出力与危险并存。这个群体里面不只是战士出身农家,也有出身于高干之家,也有大学毕业生,也有老三届初高中生,他们在这里的磨练应该是刻骨铭心的。</p><p class="ql-block">着重讲一个人,他叫傅留增。7O年来到营部工程组,(1968年入伍,应该是高中生)这么大的坑道土建工程,仅凭已有的图纸,带着几个兵,背着测量仪器,八年如一日完成整个工程的地理定位、开挖测量,以及所有施工的技术指导(如回填水泥掌握配比、钢筋绑扎、防护秘闭门防爆门安装、403雷达天线堡、发射基槽等等安装工程)繁重的脑力劳动,在干中学习并成熟,一丝不苟。他任命的是材料员,拿的是每月52元5角工资,干的是工程师的活。任劳任怨地在七工地度过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工程验收质量达标。</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颇具影响反映军队精神面貌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保家卫国,多做贡献。37营正是沿着这个精神在工程中实施的。全营一盘棋,分工有明细。诸如:抡大锤、扶钢钎,打风钻、放炮,推矿车、装石渣,扎钢筋、灌砂浆等等环环相扣,拧成一股绳。党员先锋作用要求苦活脏活抢在前,起表率。后勤配合施工一线,汽车班运输材料昼夜不停地跑,卫生人员跟班作业保证随时救护。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诠释着追求的梦想。</p><p class="ql-block">重要一条,还是首长们各方面以身作则,廉洁坚毅的品格影响着当年和今后走向社会的37营年轻的官兵们。八年累计二百多万元的工程拨款,在那个年代是组天文数字。每年平均30万元的支出,没有任何个人开支在工程费中报销,紧俏物资三大料及柴油汽油进出无数笔,笔笔清楚,没有一个乱伸手的。这些表述在工程结束后的海军查整改运动中的查帐结果得以证实。八年施工37营走过的是一条无愧于党、国家、军队的自豪之路,这里凝聚了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我加压的创新奋进精神,勉励和鞭策着无数37营官兵走向各自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2016-06-08(六)</p><p class="ql-block">跨入1977年,37营的坑道土建工程已到了第八个年头,处于施工收尾阶段。建营初期的7O、71年入伍的老兵基本都退伍了,以73年以后入伍的兵为主体,派送海校学习的战士也陸续归队。但毕竟大部份官兵还是在搬石头,能发射导弹吗.?人们的担心怀疑不无道理。从这年开始转入安装对接装备合练,学习新技术是摆在全营官兵面前的首要任务,从营到连都在抓学习抓培训。训练时坚持先理论后操作,教材少就动员大家用纸抄,再背出来。每个专业技师都要与战士进行无数次的操作演练,确保达到熟练掌握本专业。在干中学习,始终是37营的光荣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连队业务骨干们的努力,是他们的精心操作才将导弹发射出去的!老营长傅全昌近日在回忆当年学习情景时,一口气说出了这些业务骨干的名字:汪长春,杜胜祥,尤长顺,楊光辉,岳海胜,周炳东,赵文举,韩恩宝,魏文法,张文彪。</p><p class="ql-block">为适应新形势和实战要求,根据上级命令,对三个连队进行整编和专业设置:14连为坑道勤务连包括有线.无线通讯,发电,供水,坑道维护等;15连为指挥发射连,包括雷达,指挥仪和射前检查等;16连为技术准备连,包括弹体准备,测试,汽车运输等。将全营工作重点转向专业学习与培训教育,确定各个专业技术负责人并立下军令状。同时要求各连限期完成土建工程,要求营部相关业务部门承担对内对外协调,将其有关质量进度细化并保证所需各项目的材料按需供应,全营上下步调一致,厉兵秣马,打好关键年的有把握之仗。</p><p class="ql-block">然而好事多磨。这一年的土建收尾还真是麻烦不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固定式导弹发射系统不同于车载机动式(至于后来发展不适应而遭淘汰此乃后话),机动式所有装备都固定在汽车上,只要有适合的场地铺开就可操练,而坑道中布置就不一样:山体的上面要加装避雷设施,坑道口部伪装,雷达天线伪装,天线堡玻璃钢等。洞库内的布置要求更复杂,全部坑道内要刷防水漆,重点部位堵漏,指挥间及工作间的除湿机器,弹体移动轨道转盘,配电柜及卫生间等。坑道外面还有发射平台轨道,排水沟槽等。这些不属于军工项目,全部都需要派员自行采购与加工。那时不同现在的物资充裕,象除湿机空调、玻璃钢等当时都是新科技产品。还有一些部件的加工制作我记得求助的厂家涵盖青島.烟台和威海4809厂,有的零配件就近在城厢和龙须島农机修配厂加工。</p><p class="ql-block">坑道内部布置停当,各个厂家的装备源源不断地运进洞库内,此时是干部战士最兴奋最开心也是最忙碌的时刻。山下一片平静,山上人车沸腾,能在自己修建的阵地上亲手安装设备是指战员梦寐以求的期待。营首长身先士卒,每天都是早早地来到坑道门口等候,有吉普车不坐提前爬山,战士们准时列队从二个方向集中到主坑道口。团技术处的专家现场指导每个专业,还有各个军工厂的技术人员现场交接,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776安装对接项目的胜利完成凝聚了岸导军工技术人员与作战部队的良好互动。一年多来积累的固定式装备设施安装为同类阵地提供了丰富经验。</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份进行安装总结与评比,材料组评为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上图照片中前右一为刘树亭(1973年入伍,山东省招远县人),后排左为陈吉华(1974年入伍,辽宁省凤城县人),右为张洪君(1975年入伍,河北省南皮县人)。</p><p class="ql-block">据我所得到的信息,后排二位都已故去。想想这些战友在龙须岛时生龙活虎的形象,难免十分悲伤,愿天堂上的二位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2016-06-13(七)</p><p class="ql-block">1978年,37营就象坐过山车一样,经历着冰火两重天。</p><p class="ql-block">从年初开始动员演练到发射前的日日夜夜里,全营官兵都在为实弹射击做功课,但同时也在经历一场政治运动的考验,时间恰在其中。运动的起因是这样的:1978年3月9号,南海舰队湛江港发生160号国产驱逐舰爆炸沉没,伤亡162人,震惊军界高层,军委要求海军查找事故原因,严格管理部队。海军因此迅速做出开展查整改运动,文件马上下发部队,内容是:先整基层,深挖问题,然后整机关,大干一百天。原来是为了查清160舰问题及吸取该舰沉没教训的一场整顿,发展到整顿全海军,甚至是仿照“文革”的运动式方法进行。</p><p class="ql-block">37营因1977年发生了众所周之的7.12政治事故,自然成为查整改运动在烟台基地的重点基层单位。这场运动,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关键因素并非部队管理上的缺陷而是土建工程花了巨额拨款惹的事。带队来的时任烟台基地副司令员曾指着营主官说:“这么大的工程,贪个三万两万是很容易的事。”并在动员会上强调,我们已经掌握了证据,大家要积极揭发问题。派来的工作组当然必须依其论断办事。于是,一场揭发问题的运动迅速在全营展开。上世纪70年代的200多万元开支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营主官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支持革命领导干部参加领导小组的号令下,营主要领导也被迫靠边站了。</p><p class="ql-block">当时作为1176工程主办会计的我受到的冲击与压力也不小。时至今日还能记得当年一次谈话的开头,现场与语气依稀在脑海。如其说是谈话,不如说是审讯,房间里的气氛连空气都好像凝固了。在营部第二排房的一个单间,时任团副政委向我提出的问题是:37营这么多年的工程开支你清楚不清楚?我答道,应该讲我是清楚的,因为我一直在材料组,管物,管钱,管帐。还有一些具体问话细节就忘了。谈话结束的第二天即宣布查帐,进展确实很快,抽来不少人,经过二十多天的检查,没有发现大的违规违纪行为。账账.账物基本相符。感谢这次彻查,还了一个公道,澄清莫须有之辞和洗刷了不白之冤。我庆幸在那个年代受毛泽东思想的正统教育,风清气正,如若在贪腐猖獗年代很可能要被那位司令言中,别说三万两万,十万八万的都有可能!要不然那么多贪官,几千万甚至上亿是怎么来的?事后团政治处专门做出了表彰此次运动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材料组和我本人都在其中。这场运动的结局在37营同整个海军一样草草收场了,也没有再来起初设计的第二个大干一百天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政治事故带来的压在37营头上的大山和压力也随之冰雪消融,官兵们更加团结一致向着军事训练新的高度奋勇攀登!9月8日在阵地终于首次成功发射三枚导弹,三发三中,全营一片欢腾,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辉煌时刻。</p><p class="ql-block">注:上图前排左起:郑舜安,陈吉华,赵自文;后排左起:张洪君,刘树亭,李庆祥,查显球,王永明。摄于营部操场1978年3月,欢送材料组陈吉华退伍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1977年7月12日,对于37营来说是一个黑色星期二。这天晚上8点半左右,一阵激烈的枪响,刺破了龙须岛的夜空。这枪声震惊了营团首长和上级领导机关,同时也惊动了地方政府。</p><p class="ql-block">15连一名战士手持冲锋枪朝晚点名的队列疯狂扫射。指导员张xx、副指导员薛ⅩⅩ、战土王ⅩⅩ三人身中数弹当场身亡,连长王x×等人受伤,现场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蔡xx打完30发子弹携枪向东边的小山坡逃窜,当晚全营紧急部署,抢救伤员,封锁交通要道。团首长于第一时间赶到37营,临场指挥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凌晨4点半,城厢通往龙须岛的公路也已布岗警戒,防止凶手外逃继续作案殃及无辜。</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威海守备师驻龙须岛炮营和龙须岛公社民兵与我营一起,展开拉网式搜山。</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在烈士塔东面的玉米地瓜地里再次传来枪声,目标发现,我营与炮营将其团团围住,开火命令随即下达。在火力猛烈强压下,不多时,蔡饮弹自尽了。</p><p class="ql-block">围捕时间虽短,但还是造成伤亡,其中炮营战土张xx不幸牺牲;我营战士杨x×16号在威海404医院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此次事故共造成5人牺牲,11人受伤的惨剧。</p><p class="ql-block">重大事故发生后,营团首长的压力非常之大,面对艰难局面,一是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军心,让连队恢复元气,二是做好善后安抚工作。团首长紧急抽调能力强、作风正、善于带兵的干部配备到15连,同时下派工作组到班排稳定战士情绪,将连队从恐惧忧伤的阴霾下迅速解脱出来。变压力为动力,狠抓专业学习不放松,全力以赴做好实弹打靶准备,以实际行动重塑37营形象。</p><p class="ql-block">时隔近四十年了,本不想写这黑暗一页。网上战友们聊起37营常有提及此事,有的老同志还记得当晚的口令为55,足见印象之深。同时很多后来去37营服役的新同志很想了解实情。所以,我就根据回忆与当年的有关记录将那时的情形重现给大家,有不妥之处,敬希指正。</p> <p class="ql-block">2016-6-23(九)</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八一年的春节,这也是我在龙须岛连续过的第十一个春节。窗外白雪皑皑,室内年味蛮浓。与营部的二位同乡好友聊聊家乡的过年趣事,挺快乐;但看看周围,感觉老的面孔越来越少,年轻的战友越来越多,真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那时那刻,如同今天的北漂心情一样,特别地怀旧,尤其忘不了在营部十一年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当初来时这里是荒山秃岭,现在山上山下营房和车库成排,坑道建成后已投入战备值班多年,弯曲的盘山公路时常有大小车辆来往通行,岗楼更特别地显眼,训练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变化如此之大,更加使我思念着当初开山劈石的领头人和日夜陪伴在身边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刚来时的1970年春节后,印象最深的是,分管七工地的时任副团长王振国穿着旧棉工作服,用一根废弃导火索绳扎在腰上,在工地休息时与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他将自己的香烟分给战士们抽,拿着战士的烟丝卷着过瘾。谈笑风生间俨然是一位长者的风度与亲人的关爱。初到材料组,就见到殷广生营长的高大身材,伴着轻轻的吴越口音,在仓库教导我们几个新兵:来到部队,要多学专业知识。指着钳子扳手说:譬如工具品种规格就很多,用途也不一样,要熟练掌握才能分清。记得冯贵忠教导员与我们的促膝谈心,同时一帮一、一对红在连队开展得如火如荼。记得刘进发营长患有类风湿疾病不常在工地,却时时牵挂着37营。他曾在烟台对我说,要不是腿痛得实在受不了龙须岛的潮湿,我是不会回沈阳的,留恋之情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我记得,赵其美教导员的报告确实娓娓动听,有时事政治,有会战动员,有忆苦思甜,有拥政爱民等等。据通讯员讲,赵教导员经常备课到深夜,香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早晨起来用废旧的200W灯泡做的大烟灰缸里装着满满的烟头。副营长初玉安和副教导员常如寿,带领连队三班倒在坑道里劳动,休息时还要在各个工作面来回巡视,放心不下的是安全。还记得,副营长姚德富与李福香在俚岛码头,穿着雨衣同战士们一起扛着水泥包,突击抢运发来的整船水泥卸货装车的情景。更忘不了营长傅全昌和教导员郑舜安,狠抓军事训练,仅用不到二年的时间,带领全营官兵将搬石头的手训练成发射导弹之手,取得了实弹打靶三发三中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一批又一批汗洒七工地的老首长和老战友们的夙愿,海防利剑从此在成山头守卫着京津大门。</p><p class="ql-block">营部直属排韩书怀排长和王彦明副排长,带领各个专业的战友们保障着全营工地的一盘棋运行,包括发电、供水、空压机、电工、木工等。郑启槐,王建忠,毛瑞金、宋金安、冯立新等直属排的战友们的形象常在脑海中浮现。我记得,卫生所的军医和卫生员们背着药箱行走在碎石丛中和坑道的各个工作面,巡防安全和对意外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刘从珊、门世兴、赵焕欣、李道常、姜友、汪庆文、王广志、李庆昌、路德山等都曾在七工地留下现场救护的足迹。工程组傅留增带领王丙贵、廖忠生、赵文举、郭玉海等,背着测绘工具,拎着油漆桶,在山顶的各个支点为连队开凿作业划线定位;坑道内外、营区各个连队、各个施工场地、各个环节都有他们监管施工的辛勤劳动和留下的红色标记。汽车班的司机们昼夜不停地拉着材料,开始车不多、任务重,歇人不歇车,抛锚了还要自己修理。一台嘎斯69和旧解放牌冬季常要手摇加开水才能发动起来,那种滋味现在的驾驶员体会不到了。班长郝世华和刘卫民、杨善明、王晓华、程贵民,施汉雄等战友们出色完成了无数次的运输任务,足迹遍布胶东大地,安全无大事故行车十余年。</p><p class="ql-block">材料组更是难以忘怀,从刚参军时就结识到的1966年入伍的老班长到1979年入伍的新同志,还有从院校来的大学生和团后勤处的股长、助理,前后共有二十多位战友参与。材料组1970~1981年间人员名单(按调入顺序编排)</p><p class="ql-block">陈显义 王言田 徐龙富</p><p class="ql-block">查显球 郭立平 孛玉栋</p><p class="ql-block">田富民 刘宝忠 刘贤平</p><p class="ql-block">曾士堂 王墨海 吳运航</p><p class="ql-block">赵自文 谢胜久 徐文生</p><p class="ql-block">郑享杰 王汉普 李庆祥</p><p class="ql-block">刘树亭 陈吉华 张洪君</p><p class="ql-block">王永明 张佃松 张清明</p><p class="ql-block">罗安栖</p><p class="ql-block">他们都为七工地采购材料保障供应尽了心、出了力的,十多年的艰辛与操劳为工程服务无怨无悔,而且优良作风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还记得,营直炊事班的同志们,为了让官兵吃饱吃好,经常翻着花样做出可口饭菜,过年过节包饺子、聚餐时的欢乐气氛记忆犹新。更值得一提的是对我的格外关照,由于不习惯面食,晚饭吃馒头时总要蒸一碗米饭给我,不是一顿两顿,而是常年累月。郑自亮班长等各位弟兄们,我在此对您们补上当年没能说出口的话:谢谢了!</p><p class="ql-block">营部指导员包立尚、干事张吉云、管理员林甫同、助理员范维昇、罗安栖,书记郑遵训、李典栋、张一飞等,通信员杨善明、钱五六等一批批公务员尽职尽责地为首长和连队做好服务,工作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好评!</p><p class="ql-block">37营培育了我的成长,锻炼了我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学会了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在困难面前如何不屈不挠地向前走,如何做人做事方能走远的智慧。而且她包容了我,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庭社会关系复杂极为敏感,尤其在特种兵部队。为了我的入党,政审整整用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本人始终得到组织的充分相信,工程后期财务主办的担子就安排由我担任。回首当年,此生没有第二个单位超越它在我心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37营营部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又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虽然四十多年匆匆一过,我依旧心里常常盼着要去看一看,走一走,转一转,内心方能安宁和得以慰藉。</p><p class="ql-block">龙须岛落凤岗37营今生今世永记心中!</p><p class="ql-block">当年从军到胶东,有缘结识众弟兄,</p><p class="ql-block">分别已经数十载,天各一方杳无音。</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霜染鬓,往事历历在心中,</p><p class="ql-block">四海战友可安好?日日思君不见君。</p><p class="ql-block">一一一一一二0一六年六月作于北京</p><p class="ql-block">注:此篇纪实小文纪录着建营十年来营部工作人员中的大部分人。时隔已四十多年,还有些首长与战友的姓名没能录上,与本人记忆有关,在此表示歉意。</p><p class="ql-block">注:上图为曾任十一团团长王振国,退休后重回老部队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6-07-20(十)</p><p class="ql-block">风雨龙须岛,凝心铸军魂。</p><p class="ql-block">37营从建营承担自建坑道阵地工程到实弹射击成功、加入战备值班行列,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1970年到1977年为自建阵地,1978年到1980年为训练转战备值班。岁月峥嵘,记载着一批又一批官兵为其建设立下的汗马功劳。十多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团结奋斗、实干拼搏、献身海防之歌,创造了岸舰导弹部队的光辉业绩,必将永垂青史。他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随着通讯事业的发达,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能面对面在微信群里聊天。大家畅所欲言,深情的回顾,朴素的言语,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群里有战友互诉衷肠、互通近况;有战友联络聚会、再叙友情,重回七工地;有部下对老首长倾诉感恩之情,送去最美好的祝愿等,特别令人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这里摘录两位战友的切身感受。</p><p class="ql-block">一位是这样说的:其实那些年他挺辛苦的!刘营长有病长期不在岗,他自己带着两个副营长,说句不恰当的比喻,既当爹又当娘。没在基层工作过的不知道其中的艰辛。</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这样说的:您的言传身教感染了我!也教育了我和战友们,您的人格魅力、做官做人做到了极至。大家都以您为我们的老营长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这些感人肺腑之言,再次勾起我当年在赵其美教导员和傅全昌营长身边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光阴虽然流逝几十年,这些事如同昨天,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认识赵其美教导员,是在1969年12月的牟平县解甲庄军营,那时他是我们新兵营的教导员。1970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后,随即组建37营,开赴龙须岛七工地施工,他任副教导员。大约两年后升任教导员,至此,肩上压起了主官的担子;为了这个自建工程,全身心地投入了整整八年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施工基本都是在干中学习。如何调动积极性,大干快上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当年的营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以工程为中心,发挥党委的坚强领导作用、连队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着一个又一个任务与进度,适时发动大战红五月、夏季会战、冬季攻势等一次又一次的会战。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抢进度,争取早日完工。重任之下,压力之大,管中窥豹,时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他规定“坑道作业施工现场每班都要有营首长值班”,并带头执行。在营长因病较少在岗,他带领几位副职一门心思扑在连队和工地上面,紧张之弦牢牢抓在手中。除以身作则外,监督落实和检查是其必做的日常工作。基本无节假日、礼拜天,坚持星期三、六才回家的规定,除出差和到上级开会外,其他时间都在营区。白天无八小时概念,夜间还经常要备课,或找下属谈心,或与其他营首长商讨工作,通宵达旦是常事。抽烟更是一大嗜好,也为日后的病灶埋下祸根。</p><p class="ql-block">在与连队跟班劳动与各种政治、训练活动中,他熟悉每一位干部战士,善于调动大家积极性,爱才惜才,知人善任。离开37营数年后,我又成为他的下属曾在一起回忆着当年的往事,他曾十分惋惜地同我谈道:“那时确有不少德才兼备,吃苦耐劳的战士,由于特殊历史时期,没能提拔留队,很无奈。尤其将其中的有些同志够推荐条件不让其上学校,指望就地任职,结果呢?可惜了!可惜了!”</p><p class="ql-block">又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及一些”左”的做法影响,怕耽误了大事,没有能包容一些小事。表现在与其当年的个别同事,产生过认识差距与隔阂,时常有些自责。他曾谈到:“那时营部我不让种一些花花草草,不是不想环境美化,而是施工压力太大,惟恐养些花草分心大事,影响连队吃苦受累氛围,不得已而为呀!”</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天,他离开37营。而在当年9月的打靶时,来到现场观摩,出现在阵地西北坡的观看队伍中。在我们看来,他不免有些失落感。但在下山的路上,我们一群人随他同行,谈笑间他却自豪地说:“终于发射成功,多少人的心愿实现了”。乐观开心的容颜始终掛在他的脸上。</p><p class="ql-block">离开37营后,赵教导员一直在政工岗位工作,先后在舰队、基地直属单位任职,在干休所政委的岗位退休。我所知道同他保持联系的官兵中37营的有不少。多年前,原37营部书记吴年忠同志因患重病离世前,他得知讯息,专程去青岛看望。2011年还在子女陪同下到37营旧址和阵地仔细看了一天,那时部队还在,也有领导接待。听他电话讲,多年未回去,能再看看老地方心情特别舒畅。不幸的是,2014年5月7日,他突发脑溢血,因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延误了最佳开颅手术抢救的时间,终至人事不知。我得知消息去看时仍在昏迷中,那一刻的心情无法叙述。据说,近期能讲少量词语,但仍旧有些模糊,还在烟台中医院康复理疗中。真的很不幸!</p><p class="ql-block">祝愿近八十岁的赵老早日康复!盼望我们能重启对话与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傅全昌营长,是37营第三任营长。就职于坑道施工即将结束、安装对接即将开始的关键时期,也是啃硬骨头的阶段。对刚上任面临众多难题的营军事主官,如何将一支施工八年的队伍训练成掌握现代化武器的战斗营?如何将一座刚竣工的毛坯坑道装修成具有攻防兼备的导弹发射阵地?挑战无处不在。经过山上山下、连队班排缜密调研,反复思考与充分协商后,确定先行将工程收尾作为突击任务分解到各连,其间麻烦不少,工作力度也不小。因营长从未接触过土建施工,而且图纸设计与实际使用在有些地方确有差距,相关细目必须一个一个地论证,重新设计施工。譬如说,山顶增403雷达天线堡等,工程量与技术含量都不小。收尾工程的难题有些真是出乎意料,必须认真面对。</p><p class="ql-block">紧张忙碌的收尾项目逐项落实后,随即报请上级批准,对编制进行调整,为正规训练做铺垫。三个连队按新编制,岗位、人员、职责落实到位。特别是合理调配技术骨干和增强对坑道内设备的有效维护和通风排潮,对实战训练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训练转入正常后,此时营长的眼睛盯在所有的设备上,脑袋里装的全是数据与口令。同时对全营各个岗位制订颁发了新的规章制度,下发了训练细则:先理论,后实操;先单兵,后哨所。要求做到:事事有分工,动动有口令;移位有路线,操作有规程;工具有位置,哨所有规定。营教练要求:指挥无误,操作无错,项目无漏,稳、准、快一次成功。把全营官兵的注意力和精神劲全部集中到实弹射击的训练之中。</p><p class="ql-block">严格要求的军事训练终于结出丰硕的实弹射击成果,打靶结束当天,基地王司令员等首长们专门在营部会议室接见了全营排以上干部,(据说在烟台基地的营打靶中唯此一例)并且夸奖:部队训练好!打靶打得好!坑道维护好!</p><p class="ql-block">营长指挥才干与决策准确折服了37营广大官兵;同时,通过两三年的接触,交口称赞的更是其人格的魅力。当年大家佩服无比;即使退伍转业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相聚在微信群的37营的老战友们,谈起傅全昌营长,记得的仍是当年的教诲与自律品格。他们感叹,回到地方工作直到退休,无论是在检察机关、税务部门、商业团体、或者自谋职业等等,所有走过的路上始终有一位部队老首长的力量与规矩在激励着制约着行动。并且有一位战友言之,当年教导我们的精辟话语如今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让其作为座右铭。回忆令人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傅全昌营长在37营任职三年多后调任团部履新,从团长位置上改为技术高工至退休,一直为岸舰导弹事业勤奋耕耘。现赋闲在烟台家中,八十高龄的他常与我们在群里聊天唠嗑,并且时常打听着关心着分散在祖国天南地北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祝愿傅老先生健康长寿,永远快乐!期待在网上继续聆听他的精辟人生格言。</p><p class="ql-block">注:上图为傅全昌老营长和赵其美教导员合影于烟台</p> <p class="ql-block">2016-08-01(十一)</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是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奉调离开龙须岛,结束了十一年的37营生活。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前来送行的营首长和战友们一一握手告别。营首长特别关照我这个老兵,派专车送我到威海的新单位。与一九七0年来时不同的是,行李中多了一个箱子(设备安装时用过的木制灰色包装箱,外观笨重不雅但内衬很精致)。从此,它就跟随我奔波,直到带回家乡。虽然至今过去了三十多年,包装箱显得十分陈旧,但从未有过丢弃的念头。其间搬了好几次家,始终用它装一些本人喜爱并收藏的物品,目前与家族的家谱木箱存放在老家宿舍的阁楼上。对它的不舍,因为是我在部队带回的唯一用具纪念品,自己感觉非常珍贵。每当打开,仿佛回到龙须岛37营一样。</p><p class="ql-block">回想十一年的风风雨雨,开始着手写一下37营的个人记忆。前两篇发出后,引起了当年同在龙须岛的老战友们的共鸣。他们发自肺腑的感受与鼓励,使我很感动,回忆的闸门被往事随即冲开,陸续写出了十篇我所经历的人和事。发在微信群里,也得到许多后来到37营工作的,不同年份入伍的群友们的点赞。十篇结束后,原团政治处从事文笔工作几十年的江亦斌先生不惜笔墨,给予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使我深受感动。谢谢亦斌,过奖了,其实难副。</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从农村入伍,转业安排在企业上班,生活还算稳定。但难以忘怀的是在七工地施工期间奋斗过的一批又一批老战友们,他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数年如一日奋战在虎口顶上。绝大多数退伍后仍然回乡务农,生活并非如意。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原有的伤病得不到基本医疗,据我了解,认识中的好多位战友已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大部分战友不能享受退休待遇,有的还背井离乡,在外打工谋生。现实的确很无奈,我的心里就默默地想着,有理由将当年的战斗岁月做个文字记载,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有言道,烈士的血不能白白流淌,我想,和平年代军人的奉献也不应一无所获!这就是我写作《记忆》的初衷。</p><p class="ql-block">由于本人学识肤浅,文字功底薄弱,且几十年一直从事材料、财务会计工作,尽管有这份热情,但写出来的东西难尽人意,敬请各位谅解。好在老首长与老战友们并不介意,更多的是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将所见所闻变成文字。</p><p class="ql-block">这里要感谢曾经在一起工作生活的37营老战友们,是您们在微信群中积极提供精彩纷呈的陈年旧事。更难得的是傅全昌老营长如数家珍,讲述了许多军训中的动人细节和规章制度,充实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最后要感谢的是,曾经的十一团政治处王永玉股长。是他,在岸导群里找到了我;是他,启发我写些回忆;是他,指导我学会使用美篇。</p><p class="ql-block">所有关注本人拙作的老首长、老战友、新朋友们,道一声,谢谢阅读。</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用一首打油诗结束我的拙文:</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如烟云,</p><p class="ql-block">唯有兄弟记在心,</p><p class="ql-block">三十七营情未了,</p><p class="ql-block">期盼战友续下文。</p><p class="ql-block">注:上图为本人2014年8月,时隔33年后重返37营,在营部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0年时老营部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