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故事(37):德行弄,一条有故事的小弄堂

翁洲逸夫

<p class="ql-block">  德行弄是白泉十字路横街通往万金湖老井的一条小弄堂,弄路面原来仅一米多点宽,弄长五六十米。50年前,弄堂东边是白泉中心小学围墙,即以前的协成酒坊,西边是几座老宅山墙,那时候,我们到白泉小学读书,就特别喜欢从校园围墙一侧与德行弄相连的小边门上进出,出来往北面几十步就是热热闹闹的百年十字路老街。</p><p class="ql-block"> 早上上学,老街路两边尽是村民们摆的各色时令新鲜蔬菜、活蹦乱跳的河鱼河虾、油亮光滑的黄鳝泥鳅,有的还是自家伯父伯母、小叔小婶,一筐筐,一篮篮,一盆盆,多么亲切,多么熟悉。下午放学,也常常是与二三要好同学一起,很自然地从校园小边门出来到老街上一走,一间间店面看过来,在小书店里看看那迷人的连环画,在文具店里花上几分零钱买一支铅笔,而后各自回家。狭长的德行弄,不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白泉小学读过书的那一代人难以忘怀,在几百年的岁月中,更是横街上大多数居民去万金湖老井汲水以及到外面生活劳作等最便捷的一条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一条狭窄的小弄堂,历史上还有一段让人敬佩的故事。德行弄原来叫做竹笆弄,改名为“德行”,是1916年的事,至今已百余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叫做答应弄,主要是谐音之故。为何命名为德行?这里有一个故事,1916年12月11日《申报》有一篇《拆屋筑路之义举》的新闻,这样写到:“定海县北乡白泉庄十字路中街向有笆同一道,为该乡众至万金湖庙水井汲水要道,前被王少甫将该同两端支墙堵塞,于水道火政咸感不便。现经该乡董王行让王行镐王仁体王彭年等原将贴同已屋三间拆卸,另筑公同一道,双方议妥,定名德行同,以便公众通行,建筑费由中街商民负担,已于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兴工并禀请县知事备案矣”。</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求证《申报》这则新闻所报道的这一事件,2021年5月30日,笔者走访了繁强村王氏大房孟凤派第二十五世王庆元,即《拆屋筑路之义举》文中王行让的第五代孙。74岁的王庆元告诉我,关于十字路街德行弄事情,他小时候就常听祖父讲起,德行弄原来叫竹笆弄,东边是王氏协成酒坊,西边是王少甫的几座宅子。王少甫是繁强王氏第二房仲麟派子孙,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江浙地区鏖战,民众为了逃避战祸纷纷逃离家园,造成地荒人稀。同治年间,清廷招民垦荒,王少甫就去了嘉兴,圈地种植,由此积累了不少家财,就在白泉十字路街上造房经商,叫做万全里。后来王少甫与横街居民就竹笆弄所属打了一场官司,王少甫赢了官司,就在竹笆弄两头支起了墙,这样横街居民到万金湖庙井取水,就要绕远路走。当时协成酒坊主要由王庆元的高祖王行让当手,高祖王行让、王行镐和曾祖王仁体、王彭年等就做了一件好事,“拆屋解榔头”。拆屋让路,方便民众,王氏先辈这一善行义举,得到了广泛赞誉,此弄就以德行二字命名。</p><p class="ql-block"> 查阅清宣统三年(1911)修纂的《白泉王氏宗谱》,发现《申报》报道的拆屋筑路的王行让、王行镐和王仁体、王彭年,是王氏第十八世王修敬的孙子和曾孙。王行让,国学生,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行镐,县丞职衔,生于同治三年(1864);王仁体,廪膳生,生于同治六年(1867);王彭年,族名王仁椿,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