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行之三一一敦煌莫高窟

揚子船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莫高窟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是东方艺术殿堂中的奇葩。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窟共有552个石窟,有壁画5万多平方米,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敦煌壁画有与世俗壁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和它的民族传统,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彩云的的飞天,也称双翼天使;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长空。敦煌飞天来自印度,隨代飞天发到顶峰,成群结队,千姿百态,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唐代的飞天不长翅膀,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翱翔于蓝天。艺术离不开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的政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央高度集权,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由。由此,渴望思想的解放,渴望人身自由就以艺术的形式诞生了。其实石窟中的飞天艺术是向封建皇权的呐喊抗议,在现代绝大数国家都允许民众游行示威的形式来表达意愿,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石窟的飞天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舆论导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一个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西域兄弟民族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和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由于吸收了各国各民族舞乐的元素和精华,形成了有敦煌特色的舞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收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宣扬佛驼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扬累世修行积累的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精神,最后才能成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石窟艺术宝库。1000多年过去了,后人把前人绘制的壁画覆盖掉,绘制新的壁画,相当多的洞窟形成了数层壁画奇观,莫高窟历经1000余年的风沙侵蚀,仍然保存着十个朝代750多个洞窟,4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把所有的作品都陈列起来,就是一个25公里长的大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其内容包括佛像画、故事画、经变得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劳动生活场景的,不同时代艺术风格都在这里汇集成色彩斑爛的景观。因此,专家都将敦煌莫高窟壁画称做"墙壁上的图书馆"。莫高窟中的壁画人物造型极其精致,体态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荣;女子阿娜多姿,体态丰满。尤其是菩萨像更多的表现生活中的女性之美:端庄大方、窈窕可爱、温柔亲切、一如凡俗。开凿于元代的第三窟南北两壁,画着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型,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颜色却见肌肤,是大家公认的极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百上千的飞天,敦煌的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也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壁画上的飞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有臂挎花蓝,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倒悬身姿,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轻舒双臂,翩翩起舞……只要看到飞天,就会想到莫高窟的艺术,就会想到舞台上的千手观音的辉煌灿烂的瞬间。就会想起《丝路花雨》那摄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艺术的生命力是永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壁画显示了各族人民艺术匠师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是珍贵的古典艺术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从开凿的第一天起,便以兼容并蓄的恢弘气势,吸取融合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艺术精华。我国雕塑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已经失传,我们能看到宋代绘画原迹,已经视为珍宝了,更不必说宋代以前的了。在敦煌完好地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和塑像,各个朝代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敦煌壁画同时反映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我国美术史的光辉篇章,因而被国际上称为"特殊的博物馆"。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延绵千年,既继承了本土的艺术传统,又融合了域外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美术史。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一部记录千年历史的百科全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车行数十里,远远望去,一片高大的树林,绿绿葱葱,导游告诉我们,莫高窟就要到了。敦煌莫高窟神往已久,意想中的敦煌莫高窟应是在沙漠之中,却没有料到莫高窟一片绿荫掩映其间,下得车来,阵阵凉风习习,一身快意。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名匾牌坊耸立面前。名人名牌名窟,气度不凡。进入参观正序,第一个进入眼帘就是敦煌莫高窟"九层楼",高45米,依山而建,高耸入云,翘角飞檐,斗角凌空,九层楼是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也是这个洞窟的最高建筑,是莫高窟的第96窟。也称大佛殿。这座大佛为唐朝修建,里面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泥胎弥勒菩萨造像,造型非常圆润丰满,典型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是武则天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向民间宣传自己是弥勒菩萨化身,所以造像今天看来还有许多女性特征。九层楼经过几次改建,从最初的两层,到民国时期改建至九层。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宏伟建筑是1986年敦煌研究院重新巩固加修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逐个参观了个洞窟,分别为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毎到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没有电灯,只有洞口一线自然光,借助这一线光明,能免強知道自己的大概方位,这样做或许是为了保护壁画。导游打着手电筒,向大家介绍洞内壁画,通过微弱的灯光,能看清壁画上的人物和其他物件,因为壁画众多,不能一一介绍,只是介绍几幅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几幅,介绍到的毎幅画作都非常精致,色彩斑斓如昨,导游在介绍中说,有些画是经过翻新才如此清晰鲜艳,有些画经历了十个朝代,一千余年过去了,到现在画面虽然有些陈旧、变色、摸糊,但画面仍然清晰可见,这里面的奥秘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莫高窟作为艺术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都汇集在这里,形成色彩斑澜的景观,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是最灿烂的时代,外国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唐代敦煌艺术空前大发展,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洞窟中有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佛像,也有小到十几厘米的精致灵巧的小菩萨;有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也有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像。无不使人印象深刻。导游用电筒的光照指着几幅飞天画继续介绍说,飞天在佛教中是称为香音之神,她能奏乐善飞舞,是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的飞天更是多姿多彩,变化万端。既不象西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印度的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的艺术家用长长的飘带使女性轻捷柔美的身躯漫天飞舞,这在以敦煌壁画为背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里彰显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敦煌壁画中,除了大家都很关注的飞天外,还有大量的描绘当时社会的一些生活场景,农耕、狩猎、纺织、交通、作战、奏乐、舞蹈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我生在农家,看到壁画上面有一农夫架驭一头黄牛在犁田,其形态举止与我们青年时期在农田犁田完全一样,右手扶犁,左手执捎子(牛鞭),我似乎还听到他吆牛的声音,……说起农耕,就很容易联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透过这首诗,我看见了那个农耕年代,由于久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景况。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农民根本没有抗旱能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庄稼旱死,颗粒无收,还要交租。穷人只好携家带口远走他乡,逃荒要饭。壁画真实可信,画面生动,表现力极強,既有现实主义情怀,又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唐朝的绘画风格,又显示岀当时的极高的绘画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列八幅敦煌莫高窟壁画是陈列在莫高窟大门口专栏里,是四幅壁画的新旧对比,我在参观时有意把它们拍了下来。敦煌莫高窟最早的壁画至今巳经有1600多年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1000多年的艺术品如何保存,况且是精致细腻的壁画,由于天长日久,敦煌又是沙漠地带,风沙大,侵蚀严重,还有人为的破坏,有一段历史时期,政府失职,莫高窟处在无人管理状态,盗窃窟中的精美壁画、文史资料、经卷等非常严重,致使许多珍贵的壁画、文史资料流失到国外。由于疏于管理,洞窟被野蛮占用,用作住家,在里面烧火做饭,还曾经被俄国军隊当作兵营,屯兵洞中,致使洞窟中的壁画损毁严重,再加上年久失修,洞中壁画面目全非。莫高窟壁画亟待修复。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了。1956年李云鹤先生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但他自己不会修,因此邀请了捷克专家来帮助指导修复莫高窟壁画。在那些修画的日日夜夜,李先生精心学艺,渐渐地将除尘、填垫、脱盐、粘结、按压、支顶一套程序及手工制作技术烂熟于心。由于他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李先生自己也成了壁画修复专家。从此以后,李先生在敦煌一待就是60多年,李先生如今已经87岁了,仍然坚持修画。他说,只要我身体吃得消,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由于他60余年如一日,使得敦煌莫高窟4000多平方米壁画得以重生,使得莫高窟壁画艺术更加辉煌灿烂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李先生与同仁们的共同努力,敦煌艺术才得以传播天下,才引来了一批又一修复生,参与莫高窟壁画的修复工作,如今隊伍壮大,修复技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他们在修画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岀核心技术:一是灌注技术。就是修复师站在脚手架上,用注浆管插入墙体与壁画的缝隙中,把注浆管中配制好胶结材料注入到壁画中的空鼓部位,再用壁板支顶,将壁画回贴到墙体。看似简单,其实很是考验修复师的功力。二是整体揭取。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墙体水分对壁画表面破坏严重,需要把整个壁画整体揭取。就是修复师将被破坏的壁画固定住,接着就用工具打开墙体,在壁画背面安装金属架,修复师再把壁画安装在重新垒砌的墙壁上,这样壁画与墙体之间就有一个8至10厘米空间,无论是水分再破坏或遇地震等灾害,都会减少对壁画的损坏。三是回贴壁画。隨着科技的进步,工程人员发现,对内传经道壁画样品,可以用X射线莹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剖面显微、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进行系统分析。先进的科技,可以帮助修复师全面掌握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随后,才能选择原地仗层材料完全相同的材料成分摄氏1000度烧阿嗄土,用于壁画揭取后"修复"、"回贴"主要材料。材料选取完成后,修复师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及可识别原则,认真进行修复。由于有了这三大技术,许多已被损毁璧画又获得重生。壁画保护是一个学不完的学问,他们现在正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修复壁画的应用。相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敦煌莫高窟壁画会有灿烂的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下图)。据窟内《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碑记》记载,此窟为陇西望族李大宾建成于盛唐11年(公元776年),后经晚唐、西夏、清朝重修,主尊造像为涅槃像,长14.7米。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于80岁时于娑罗树下右胁而卧。涅槃一词为梵文音译,意为"寂灭、灭度",指佛佗已经超脱人世间生死轮回,达到不生不死的状态,这身大型涅槃像石胎泥塑,清代对其表面进行了重修。此窟为平面纵长方形,拱型顶,型似棺椁。人们也称此窟为涅槃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