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样板戏”

王颂

<p class="ql-block">  提到“样板戏”,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应该是“革命样板戏”。1966年底,《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八个 “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并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p><p class="ql-block"> “样板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个年代,学“样板”,唱“样板”,是一种潮流。记得当年我的小学和中学同学,男生几乎人人会唱“临行喝妈一碗酒”,“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而女孩则都会来上一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至于许多痴迷者(比如我本人),能把每个样板戏的主要唱段、经典台词甚至主旋律曲谱都如数家珍地背诵下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沙家浜》(北京京剧院)/2005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然“样板戏”曾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但包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得清,一共有多少部“样板戏”作品。有的认为只有最早的八部“革命现代样板作品”才算得上是“样板戏”;也有人认为除这八部作品外,《龙江颂》、《杜鹃山》等在国内影响很大的现代京剧也应在“样板戏”之列;还有人则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陆续推出的近30余部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样板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先说说“八大样板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京剧《红灯记》(中国京剧院),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由浩亮、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等担任主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左图:钱浩梁饰演李玉和/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右图:钱浩梁在演唱京剧选段/1992/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左图:刘长瑜饰演李铁梅/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右图:刘长瑜在一次演出活动中/2011/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京剧《沙家浜》(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由谭元寿、洪雪飞、万一英、马长礼等担任主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左图:谭元寿饰演郭建光/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右图:谭元寿在一次演出活动中/2010/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由童祥苓、沈金波等担任主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左图:童祥苓饰演杨子荣/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右图:童祥苓在演唱京剧选段/2000/石家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京剧《奇袭白虎团》(山东京剧团),由志愿军战斗英雄杨育才的事迹改编,宋玉庆、方荣翔等担任主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京剧《海港》(上海京剧团),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由李丽芳、赵文奎、朱文虎等担任主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6、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舞剧团),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由薛菁华、刘庆棠担任主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7、芭蕾舞剧《白毛女》(上海舞剧团),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由石钟琴、茅惠芳担任主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白毛女》剧照(上海芭蕾舞团)/2007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  8、《(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央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李德伦担任指挥。</p><p class="ql-block"> 1967年5月,八大“样板戏”的剧团齐聚北京参加汇演,历时37天,演出了218场。“两报一刊”在进行报道时,将本是泛称的“革命样板戏”,当作剧名前缀正式固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随后,八大“样板戏”被迅速拍成了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更加强烈的反响。而在这些“样板戏”中担任主角的演员——钱浩梁、高玉倩、刘长瑜、童祥苓、谭元寿、洪雪飞、宋玉庆、薛菁华等人,都迅速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尽管当时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但实际上,八大“样板戏”在普及性方面也有差别。人们普遍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五部作品。相对而言,《海港》、《奇袭白虎团》就逊色些,很多人只记得其中的某些经典唱段。如《海港》马洪亮的“大吊车,真厉害”和《奇袭白虎团》王团长扮演者方荣翔的“趁夜晚”。至于《(交响音乐)沙家浜》,这部由西洋管弦乐队、京剧锣鼓四大件和从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除了有心于文艺的人外,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也算是“样板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也许是“八大样板戏”人们都看厌了。七十年代初,又陆续推出了一批舞台文艺作品。其中有几部戏影响很大,不少人也把它们算作“样板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海京剧团的《龙江颂》,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又一部很经典的现代京剧,这部戏的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龙江"风格。剧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李炳淑当时并不为人熟识,但“江水英”的名字则家喻户晓。遗憾的是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span></p><p class="ql-block"> 另一部比较出彩的是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该戏讲述的是党代表柯湘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一支农民自卫军,使其接受了党的领导,最后奔向井冈山的故事。主角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以俊秀的扮相,清丽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迷倒亿万观众。其时她对听众的影响,毫不亚于当今任何一位流行音乐歌手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左图:杨春霞饰演柯湘/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右图:杨春霞在演唱京剧选段/2007/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  改编自电影《平原游击队》的京剧《平原作战》,由李光、吴钰璋、高玉倩、李维康、袁世海等担任主演。这部戏的角色众多,任何一个演员的羸弱都会影响全剧,而像李光这样文武兼备,能在剧中承担大量高腔唱段、又能在全剧每场都有大段武戏的演员太少,所以,尽管《平原作战》中不少唱段都被广为传唱,却没有像《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一样,被普遍排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停演后,长时间内也无人能够复排。成为京剧现代戏一个难以企及的新高度。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左图:李维康饰演小英/资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右图:李维康在演唱京剧选段/2002/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沂蒙山老区拥军的故事,同时由山东京剧团排演了京剧《红云岗》,山东舞剧团排演了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倒是舞剧《沂蒙颂》中的一段插曲《我为亲人熬鸡汤》,以优美的旋律和上口的唱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卡拉ok的经典红歌。</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中国京剧院的《红色娘子军》(改编自同名电影),上海京剧团的《磐石湾》(改编自话剧《南海长城》),中国舞剧团舞剧《草原儿女》,也没有多大反响。倒是由中央乐团推出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让很多不懂音乐的人记住了一个名字:殷承宗(殷诚忠)——因成功改编、演奏了这两部作品而迅速走红,成为当时国内最知名的钢琴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海报/2005/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  到七十年代中期,还有一批舞台文艺作品陆续面世。此时,已经不提“样板戏“,只称“革命现代京剧”或“革命现代舞剧”。</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包括:由李光和刘长瑜担任主演的京剧《草原兄妹》,李维康担任主演的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题材的京剧《金雁岭》;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弦乐五重奏)海港》和上海乐团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还有几部现代京剧,要么是彩排后不了了之,要么是一直处于修改状态没来得及公演。包括《山城旭日》(原名《红岩》)、《节振国》、《敌后武工队》、《春苗》、《第二个春天》、《站船台》、《决裂》等。</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当时,国内各地方京剧团,也推出了许多现代戏,如天津京剧团的《芦花淀》、云南京剧团的《孔雀岭》、广西京剧团的《瑶山春》等,这些非“样板团”创作演出的非样板的京剧或地方戏剧目,有的也拍成了电影,但由于失衡的宣传,使大多数人不知道当时还存在这些剧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音像资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收藏者对众多样板戏资料进行分门别类,有重点地去收藏和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沙家浜》(北京京剧院)/2005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沙家浜》(北京京剧院)/2005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红灯记》(中国京剧院三团)/2005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智取威虎山》(中国京剧院)/2008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智取威虎山》(中国京剧院)/2008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杜鹃山》(中国京剧院三团)/2008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杜鹃山》(中国京剧院三团)/2008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样板戏“是极左思想与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从故事到语言充斥了虚假和极左的政治宣传,是与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时代精神完全背离的。既然要全面否定那场浩劫,就应该“恶屋及乌”。</p><p class="ql-block"> 仔细分析研究一下,被称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其内容多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除去个别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的内容已不适合于现今政策外,应当说,思想倾向基本上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当年“样板戏”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当时专制体制下的一些做法。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充分调动了有关资源进行整合,在人力和财力上更是不计成本。演员是在全国海选,无论主配角都挑选当时最优秀的演员充任,并且要经过繁重的排练和反复修改。这些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依靠个人或小团体力量无法完成的。当然,这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将文艺作品当作政治任务去完成的做法并不值得赞赏和学习,但其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和最终的作品艺术质量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京剧“样板戏”的剧本大多是从其它地方剧种或电影等改编而来,由多位剧作家组成创作班子,总结了京剧多年来表现现代生活时积累的经验,为结构的严谨、人物的鲜明,情节的生动、语言的精美而字斟句酌,反复修改,集体完成。因此,“样板戏”在逻辑叙事的合理性和艺术表现手法与细节上,并无太大偏差和硬伤。比如《沙家浜》《红灯记》中的唱词和对白,都是根据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量身设计,非但没有那些政治口号和说教,反而充满寓意和睿智,让人觉得入情入理。其中的许多经典语汇一直流行至今,如:“穷人孩子早当家”、“背靠大树好乘凉”等。在音乐唱腔方面,编创人员在增强时代气息与保持京剧特色之间尽了极大的努力。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大乐队,丰富了音色,增加了表现力﹔将传统的编腔方法与歌剧的作曲法结合起来,一些优美的唱腔,赢得为数众多的观众的喜爱。在表、导演艺术上,“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导演、演员努力缩短现代生活与戏曲程序之间的距离,保留唱念做打的气韵、精神和功力、技巧,吸收话剧、歌舞等新艺术的可用成分,使剧中的表演准确和谐,又具有戏曲的观赏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白毛女》剧照(上海芭蕾舞团)/2007郑州</span></p> <p class="ql-block">(王颂丨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