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革命前辈走过的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八)

乐家湾

<h1><i>2020年9月7日,</i>陕西甘泉<b>下寺湾</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甘泉雨岔大峡谷途中,偶然发现下寺湾这个中央红军在陕北的遗址,经过了解,下寺湾在中共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到达吴起镇以后,并没有马上接触上陕北红军,中央派了贾拓夫作为先遣队去寻找陕北红军和刘志丹。</p>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来到下寺湾,在下寺湾边区特委的这孔窑洞里,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郭洪涛、聂鸿钧两位陕甘主要负责人。<div>  这是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第一次正式接触。</div> 下寺湾会议只进行了一天,却做出多项关键性决定。会议分析了陕北的军政形势,制定了红军在陕北的行动方针,恢复红一方面军编制,提出尽快粉碎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会议还迅速纠正了陕北肃反中的错误,要求立即"停止逮捕,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尽快释放刘志丹同志“。在下寺湾会议上,还重新实现了中央的军政组织分工,统一军事指挥权,并确定了中央在陕北对外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等等。下寺湾会议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立足奠定了基础。<div>  下寺湾会议开过后,中央分成两拨行动,一拨由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率中央机关从下寺村直接去瓦窑堡;另一拔则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并于11月21日取得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直罗镇大捷“。</div> <p class="ql-block">  与下寺湾毛泽东旧居相隔不远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里面有习仲勋同志办公和生活的旧居。</p> <h1><i>2020年9月6日</i>,陕西富县<b>直罗镇</b></h1> “长途跋涉足未稳,敌人围攻形势紧。毛主席战场来指挥,,全军振奋杀敌人。直罗满山炮声急,万余敌兵一网尽”《长征组歌》这一曲,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刚到陕北、立足未稳时在直罗镇打的这一仗。<div>  (山上的柏林寺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关于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胜利,巩固了陕甘边区,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为了缅怀和纪念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富县人民政府修建烈士陵园,安葬了烈士遗骨。 直罗镇战役纪念馆,恰逢周一闭馆,我们没能参观。 <h1><i>2020年9月11日</i>,陕西子长市<b>瓦窑堡</b></h1> 直罗镇战役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前线出发,转道安塞,于12月13日抵达瓦窑堡,与先期到达的中央机关会合,中央军委亦随之迁入。<div>  1935年11月到1936年6月21日,瓦窑堡成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div>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期间,召开了重要的瓦窑堡会议,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是一个不大的小院。<div>  平时参观人少,我们请游客中心的讲解员带钥匙前来开门。</div> 小院内有砖窑五孔,图中左侧第二孔窑洞是张闻天在此居住时的会客室,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孔窑洞内召开。 瓦窑堡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和列席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div>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div> 瓦窑堡会议是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伟大的策略路线,纠正了土地革命时期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div>  瓦窑堡会议是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的起点。</div> 小院内右边两孔窑是张闻天卧室和办公室。<div>  1936年6月21日,张闻天率中央机关离开瓦窑堡,移住到保安。</div> 瓦窑堡旧址分布在几处,此处为毛泽东、林伯渠、刘志丹旧居,及财政部、印刷所旧址等。 原印刷所现在是”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展览室“。<div>  展览室的部分内容。</div> <h1><i>2020年9月7日</i>,陕西延安志丹县<b>(原保安县)</b></h1> 1936年5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红军主力西征,同时造成后方空虚,6月初国民党军乘机向瓦窑堡进逼。14日,中央做出撤离瓦窑堡的决定,7月,中央决定进驻保安。7月11日,张闻天、毛泽东等到达保安。<div>  由此,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定都保安,保安被称为瑞金以来第二个”红都“。</div><div> 上图为保安革命旧址。</div> 毛泽东在保安的旧居。 <div>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在保安。<br></div> 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创办于瓦窑堡,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突袭瓦窑堡,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至保安县城。 1937年1月20日,红大再次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是林彪,第一批学员编为3个科,共1063人,其中第一科最引人注目。 第一科有学员40人,他们在1955年初次授衔时,最低军衔是中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苏振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