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二路轶事

长 江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观海二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只有一个汽车进出口的环形道路;然后是名人、别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很少人注意到这个路牌的英文译注是错误的;“观海二路”的正确译法是“2nd Guanhai Rd”。</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一路、观海二路都是围绕着观海山而建,而观海山因这个观海台得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台建于1927年,今年94岁。我想,这个观海台不会是用作军事目的或科研目的,单纯观海消遣而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我们作为观海二路的土著,从来不称之为“观海台”,而是称之为“大凉台”;我们叫这个山也不叫它“观海山”,而是称之为“凉台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包括我们的子孙,只要到观海山来玩,一般都要爬上这个凉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山,永远是儿童的乐园。我们小时候,在这里捉迷藏,经常到大凉台上藏起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天的时候,围绕凉台都是放风筝的小孩儿;风筝都是自制的,比较简单。我也会做最简单的“八卦”。放飞过程中,经常会有两个风筝搅在一起的情形,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以大欺小,大孩子把小孩子的风筝线掐断,以保护自己的风筝。</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 站在观海台上,东西南北皆为美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南看,可以欣赏前海的风光旖旎;栈桥、小青岛尽收眼底;那时还没有对面薛家岛这片水泥森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东看,可以欣赏信号山的孤峰突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西看,可以看到后海沿儿,舳舻千里、千帆竞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北看,可以看到观象山“穹台窥象”的景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站在大凉台 上,只能看到前海和信号山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在太平路栈桥一带,远远地就能看到观海山这个白白的大凉台;其他几个方向也是如此,成为青岛的一景,现在看不到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台被埋没了,是有原因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小时候,观海山上种的都是矮矮的小松树,这种树只能长到两米多高,满山葱绿;望出去、看进来都不会遮挡视线;可能是1984年观海山重建公园时,把小松树换成了雪松、银杏等树种,这种大树越长越高,很快就把观海台淹没了;现在西面和北面的大树,已经高出凉台约四五米了,后海和观象山已经彻底看不见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园林规划是门科学,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也许那一天,有人会再把树种换一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年来,屡有作家描写青岛的观海二路,图文并茂,点赞者众,吾亦其中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细细读来,集中在三条:那个只有一个汽车进出口的环形路、美轮美奂的小别墅、荟萃于此的名人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环形路当然是万古千秋、亘古不灭;当然这条路不再是五十多年之前的那条幽静的路了。那时,路上偶尔过个汽车,小孩们都要赶快跑出来看;现在,环形路尽管改成了单行线,但是全天汽车首尾相接;停个车要转上好几圈,需要极高超的技术;真有个急事,一车当关,万车莫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别墅的骨架依在,但是已经没法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了。抬头所见蜘蛛网般的各种线路,加之前几年加装暖气直接走明线,省钱省工;粗粗细细的管道,还有那些存在了几十年的私搭乱建,让你有满目疮痍的感觉。多年前政府给刷了一次外墙,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地地道道的面子工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观海二路的别墅,不可与东海路上的别墅同日而语,不过也有个例,比如这一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栋别墅以前只有一层,走廊上都是彩色玻璃。原来住了几家人家,就在我们院隔壁;其中有一个中学的牟老师,他的一对双胞胎的女儿“大胖”、“小胖”,小时候就由我们院一个老太太帮助带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栋别墅几易其主,在2010年由一位商人买了下来,修旧如旧,连装修共耗资700万元,现在升值部分不会是个小数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说明,把观海二路整修一新,恢复本来面目,也是有可能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说观海二路的名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是王统照故居了,实在是惨不忍睹。恍惚记得有个小学同学曾在这个院子住过,但他不姓王;现在不知道是王统照的后人还是什么人在住。以前看过相关报道,说是市南区文物局若干年前想收购,但是嫌价码太高;岂不知如今不知翻了几番,追悔莫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统照在鱼山路五号海大图书馆前有一尊雕像,倒是落得清静;雕像上刻着“中国新文学前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山东诸城人;曾任多个大学的教授,现代作家。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统照著作等身,代表作有《一叶》、《山雨》、《春花》、《春雨之夜》等;退休闲居,堪可一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13号甲,是王献唐故居。他的家在山上,离观海台几步之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献唐的故居与其他名人故居不同,几间平房而已,因王把钱都用在收藏上,故一生生活拮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国前曾担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等职;建国后任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等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献唐博学多才,著述宏富。王献唐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炎黄二支,炎族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献唐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这些大约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读下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献唐对山东乃至青岛的考古亦颇有贡献。我近期为准备考察齐长城而查阅资料时,竟发现王献唐为我国考察齐长城第一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观海二路3号甲,黄公渚旧居。不知为什么,没有挂“故居”的牌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公渚(1900—1964),福建闽侯人,于1964年蒙冤去世 ,生前是山东大学的资深教授。黄公渚在古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古典文学、金石学及文物鉴定等领域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受到当时学界的普遍推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黄公渚特别喜欢崂山,他以崂山为题材的书画、诗词作品无人比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前,我在青岛博物馆参观,看到捐赠名单中有黄公渚的大名,不知是否他生前所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栋别墅,我小时候记得已经是住了几户人家了;后来是青岛港务局的一个公司在这好多年,现在的主人或许就是港务局,也是目前观海二路保护得比较好的一个院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27号,是爱国实业家陈孟元的家。以前是座很漂亮的小楼,我记得东面墙上还雕有“紫气东来”四个字;现在成了这番模样,不免令人唏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孟元(1894—1963),山东掖县人。他就是电视剧《大染坊》里主角的原型,青岛第一印染厂的前身“阳本染织厂”,就是他的产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名人我们小时候就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孟元带头捐献飞机1架;他后来是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副市长,于1963年去世;他的夫人及小儿子一家又在这里住了若干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家的院墙跟下,是一条明的排水沟。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雨后,到他家门口把水沟堵起来玩耍;他家有个胖胖的大师傅就会突然跑出来大吼大叫,把小孩们吓得一哄而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41号,张敬焘在这里住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敬焘(1914-2002),山东博山人。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他在青岛市担任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他改造棚户区,建造“幸福楼”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后因“文革”惨遭迫害,离开青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岛市民公认的好“市长”,有共和国时代的张敬焘、俞正声;再就是民国时代的沈鸿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5号,看起来不显眼,其实门洞里面别有洞天,里面是一栋别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院里,有一个推拿高手叫李德修,也应该在名人之列;李德修曾任青岛市中医院小儿科负责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业界有个说法:“全国推拿看山东,山东推拿看三字经。”推拿三字经的奠基者是李德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小时候的印象,李德修大夫,高高的、胖胖的、笑嘻嘻的;婴幼儿患了病,无须吃药打针,由他来推拿,手到病除、妙手回春;这门技术,可以避免多少儿童因打针吃药而致残,造福人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李德修的医术已经传习到李家的第四代;2016年3月,李氏小儿推拿秘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孤陋寡闻,对观海二路究竟有多少名人,始终搞不清楚,据说还有一位叫苏白的书法篆刻家,住在53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道是,有阳春白雪,就有下里巴人;有达官贵人,就有芸芸众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这环行一圈大都是别墅,但细细算来,名人在观海二路屈指可数,比例极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家一栋别墅的日子,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戛然而止,不管那主人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绝大多数的别墅后来都是住着好几户人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客观地说,观海二路是凡夫俗子荟萃的地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就是观海二路凡人中的一枚,从1956年到现在,和观海二路一直没断了联系,老屋尚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17号南楼,顶层这间屋,就是我的诞生地;但是无论何时,大门口也不可能挂上个“于长江故居”的牌牌,那是痴心妄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凉台,是楼上四家共用的,夏天闷热的时候,在凉台上南风一吹,凉爽无比;到了饭点,各家孩子都端着饭碗,在此小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凉台还是学习的好地方,小时候拿个方凳在这写作业;每逢考试的时候,就和同学在这讨论功课。</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凉台上向南望去,就是小青岛,莱阳路8号的鱼雷快艇进进出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向东望去,就是江苏路基督教堂,我们叫它“钟表楼”,每到正点,它那浑厚的钟声就会响起,提醒我们该干什么;当然,那也是我们儿时经常光顾玩耍的地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7号在观海二路是个比较大的院子,一共有两栋楼,原来是房东用来出租赚钱的,可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交了公;我们的房租就交给房产局 ,记得我家很长时间都是月租四块一毛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7号,吃水也是难忘的记忆。观海二路地势较高,17号是高中更高,自来水上不去。全院二十多户人家,只有院子里一个水龙头,每家必备一个大水缸,打水就是各家最大的负担。挑水也是我小时候必干的家务活。夏天的时候,连院子里也没有水,还要到地势更低的路段去挑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时候,父母上班,我就要去幼儿园。最早的一家就在我家一楼,那时房子还不紧张,一楼还没住上人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象中是一位姓关的老太太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61号住,东北人。这家应该不算正规的幼儿园,类似于现在的托管班,老师好像只有这一位;在这里,我曾有过偷偷溜回家的经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呆的时间稍长点的,是这家“乐群”幼儿园。门牌是观海一路,离我家也就五十米;那时的大门在那辆汽车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乐群”就比较正规了,那时的老师都很敬业,不需要家长的小贿赂就能把孩子照顾得好好的,也不记得有体罚学生的情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乐群”是公办民办不清楚,周边的居民大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还依稀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午睡起来的点心是一片煮地瓜干,这地瓜干不是胶东人爱吃的那种,带着一层白霜的、甜甜的、糯糯的地瓜“枣”;我在下乡时加工过,将地瓜切成片晒干即成;实在难以下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女儿是“80后”,她在海大幼儿园时的点心经常是山楂片,因只发几片,不能满足,所以到现在还想吃这一口,这在心理学上不知是个啥概念;我则不然,地瓜干这辈子想都不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乡的时候,我的一位“乡友”,某日在公社饭店一次性地吃了一大盘油汪汪的炒鸡蛋,那是一元钱炒九个的标准,一直顶到嗓子眼;以至于他返城几十年至今,一口鸡蛋不吃。他和我吃地瓜干的背景略有相似,叫“饿极生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乐群”何时销声匿迹了,不得而知;这座建筑被谁人买下,亦无从知晓;好像开过一阵子宾馆,也挂过一个什么公司的牌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龄前,除了上幼儿园,还有一段“放羊”的日子。那时经常到安徽路人民医院这里玩。因为这里有个大铁门,铁门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我和小伙伴就踩在门上悠来晃去,乐此不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民医院早就与市立医院合并了,现在是这两家单位在此,不过治疗牙疾和治疗性病搞在一起,似有些滑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了玩这个大铁门,安徽路的第六公园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长长的滑梯,有跷跷板,还有一个水泥砌的沙坑,不少的儿童在这里尽情玩乐;现在变成了“老舍公园”,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东西也没了踪影。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我七岁,要上小学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住在观海二路,我大姐上的是江苏路小学,我二姐上的是太平路小学;到了我,却要上德县路小学;估计是从那一年开始,孩子开始多了起来,那时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每家三五个孩子很平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现在又可以生三胎了,但是当下的青年人似乎不太积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没有择校的概念,家长也不去关心这些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德县路小学也是个很好的小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德县路小学始建于1900年。解放前是教会管辖学校,取名明德小学。解放后,更名为“青岛市德县路小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小学的第一位老师是德县路小学的卢振英老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德县路小学仅仅上了一年,就集体调拨到观海一路27号,当时叫德县路小学分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这一级共来了三个班;我这个班的同学多数住在观海二路,也有少数住在观海一路或附近路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来到的时候,图上左侧的院墙是一排平房,对面是一座刚建成的三层教学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平房里,有两间教室,另外就是校长室及各种办公室;平房的东头是总务室,有个姓焦的老师负责还兼着教体育;西头是一个半地下室,里边有个茶炉,我们有时候带饭,就把饭盒放在那茶炉上面热着。负责烧茶炉的是一个姓陈的老头,这老头经常义务地向小学生传授性知识,不知道那时为何没有抓他“教唆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来了之后,学校就改称“青岛观海一路小学”,我们自然就成了观海一路小学的元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实话,我们入学的时候,这学校的各项条件一般般。师资都是各个学校抽调而来,水平参差不齐;那时的教师,无需去考教师资格证。校长是个姓柳的胶东女干部,有一次给我们上常识课,让我起来读课本,当我念到“湖北大冶(ye,三声)”时,她给我纠正两遍:“大治(zhi,四声)”、“大治(zhi) ”;其实我没读错。</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小学,现在就是这一栋楼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岛城知名的散文家侯修圃,曾经是市南区教体局局长,这座大楼改建就是他的决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侯先生介绍:“解放前,这里是私立华光小学,有7个班,学生397名,教职工15人。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全国私立中小学一律收到公立学校。这所小学改名为青岛观海一路小学。1985年,区政府决定撤销观海一路小学。当时有12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分流到德县路和芝罘路两所小学。原址改为市南区教师进修学校。1994——1995年,再次改建,由三层楼,改建为五层。作为市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市南区教体局的办公楼。新世纪之后,市南区教体局搬到区政府大楼办公,进修学校撤销合并到教育中心。这里成为市南区社区教育中心的办公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是侯先生说的改为青岛观海一路小学的时间,和我的记忆有差异。</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调到观海一路小学后,是二年级了;班主任是李宝杰老师,李老师就住在观海二路7号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的老师,语文、算术都教。我还记得李老师教我们用直尺测量长度。我买的尺子铅笔盒装不下,所以就自作主张把0-1厘米那一段截了去,所以每次交作业都不对,总是少一厘米;李老师让把尺子拿给她看看,这才发现端倪。幸亏当年没有承担宇宙飞船或是核潜艇的尖端任务,否则闯下惊天大祸亦有可能,那是有损观海一路小学声誉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老师好像带了我们很短的时间,以后就换成了董吟梅老师,一直到毕业;1970年小学毕业,连个毕业照都没有,特殊时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儿时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还有6号的这棵树,我们叫它“qiu qi”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棵树的果实就是“枳”;我们小时候去摘过,小小的球形果实,有股淡淡的臭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源自《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忘不了的还有在2号的观海路粮店,原来的门在西侧,现在西侧的门堵了起来,门头开在西北,成了“友客”便利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时候,一家一个“粮证”,每个人的定量、粗粮细粮的比例都在上面清清楚楚。记得家里父母开了工资的第一件事,是把当月的粮食买出来,民以食为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秋天,还要供应鲜地瓜;不知那地瓜为什么总是晚上很晚才到。粮店在门口拉上大灯泡,各家就在那乖乖地排队,买到后就用小滑轮车拖回家,兴奋异常。</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观海二路19号,已是斑驳陆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观海二路现在已经不方便居住了,但是,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坚守,原因在于这里是江苏路小学(现在叫青岛实验小学)的学区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子孙,人们还是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毕竟是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现在只是把户口落在这里也不行了,必须把房产证过户到学生父母名下;那学校还要派人来落实学生是否真正住在这里,家长还须教给小孩子假话来对付老师;有的小孩子让老师说一句“好孩子不撒谎”,也就招了;人之初性本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里已经完成培养贵族任务的,也就把房子卖掉了。这学区房的房价好比那“天空二号”,这两年已经七八万一平方了,估计突破十万指日可待。但是买房者并不吃亏,孩子上学之后再转手卖掉,还能赚上几万元,比银行利息高,比炒股稳妥,最佳投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物是人非,此乃规律。观海二路会永远存在下去,希望老街坊们能常回家看看。</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6月9日第一稿,6月14日第二稿,写于青岛。微信号:qingdaoycj)</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