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岐山电信分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切身体验党的光辉历程,坚定信念与信仰,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岐山分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团员、中层骨干以及先进个人40余人于6月12日赴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开展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9点10分,我们到达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整理队伍,组织全体人员合影。李武军书记带领党员进行入党宣誓,重温誓词,李昭林助理领誓。</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游,我们走进了抗战工业园区,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窑洞工厂始建于1940年1月,1941年2月28日落成,同年4月19日正式投入生产。共挖掘窑洞24孔,其中长度在60米以上的有7个,最长的达到109米,7条长洞被6条横洞贯通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形态。洞内设有交通道、储水窖、棉条洞、吸尘塔、避让拐洞等,还有三眼直贯长乐塬上地面的通气孔等配套建筑。窑洞建好后,申新纱厂迅速在窑洞内安装机器设备,搬进前纺部全套设备和细纱机1.2万纱锭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人身安全,又为生产提供了场所,在日军狂轰滥炸中,创造了中国抗战后方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这就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重庆及其周围有许多地下工厂,但没有一个在规模上超过申新的窑洞工厂”。</p> <p class="ql-block">  窑洞内放置着当时所使用的设备、细纱机、纱锭等实体遗存,再现了当年申新纱厂为抗战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需民用品的场景,以实物陈列、文献展示、多媒体等,展示内迁历史、申新纱厂历史、工合运动以及宝鸡工业发展历史。今天置身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八十年前那种紧张而又急迫的生产景象,时光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抗战期间申新纱厂的工人们,为了抗战前线而加班加点生产物资的忙碌身影,感受到他们为抗战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感受到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来自上海的技术女工,当年穿着旗袍,高跟鞋加入到生产建设中。她们为提高工作效率,废除了以前的12小时两班倒,提出了八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武汉会战前期,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成功动员了武汉64家企业内迁,其中21家企业迁入陕西。在入陕的这21家企业中,福新面粉厂、大新面粉厂、华新铁工厂、洪顺机器厂、泰华毛纺厂、西北机器厂等15家企业先后在宝鸡落地生根。荣氏家族企业申新第四纺织厂(宝鸡申新纱厂前身)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企业被迫向内地的迁徙,史称“迁厂运动”。</p> <p class="ql-block">“努力干,一起干”,先进的企业文化!</p> <p class="ql-block"> 最后,大家参观了薄壳车间。它是上世纪50年代参照苏联援建图纸修建成的,利用了双曲结构抵消外力的原理设计建造。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正是由于这种结构设计,车间至今完好无损,在国内也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陈列的是建国后宝鸡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印迹,我们为宝鸡作为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感到震撼和自豪。这些珍贵的物品无声地诉说着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劳动人民拼搏奋进,呕心沥血,挥洒汗水,才换来今天民富国强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一种强烈的震撼感、敬畏感油然而生。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在民族危难时刻,革命先辈的智慧、从容和坚强不屈。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工业精神、抗战精神,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为岐山电信分公司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助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奠定良好的基础。</p>

申新

抗战

宝鸡

纱厂

窑洞

党史

企业

长乐

工业

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