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西大滩的峥嵘岁月

人生滋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祖宁平</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记忆,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篇,是一篇与祖国一起成长,一起前进,一起哭泣,也一起歌唱的历史,是一段不堪回首,却要回首,是一段不幸,但也自豪的历史,这段历史的长河,流经祖国大地,也流向西北边陲的贺兰山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下乡概略</b></p><p class="ql-block"> 1965年1966年前进农场档案和《宁夏农垦志》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天津知青:1965年9月13日~1966年9月30日,分3批先后被集中分配在当时的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三团(前进农场)十多个连队。 </p><p class="ql-block"> 第一批:1965年9月10日天津知识青年446人,分配到原农建十三师三团, 男211,女235,分别分配在农场一营和直属军垦连。一营分配218名(男青年109人,女青年109人),又分别分配到四个连队(一、二、三、四连)。分配到团直属军垦连228名(男102名,女126名),分为四个排、16个班,并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担任正、副班和排长。 </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1966年6月14日天津知识青年614名,分配到原农建十三师三团,1966年5月18日出发,6月14日返回团场,分别分配在一连55人,四连70人,六连111人,十四连57人,十五连135人,十一连85人,十三连101人。 </p><p class="ql-block"> 第三批:1966年9月30日天津知识青年362名,分配到原农建十三师三团,1966年8月5日出发,返回团场,分别分配在五连120人,七连70人,八连81人,十连56名,三连31名,团机关3名。 三批共计:接受天津知识青年1422人。他们分别来自天津市的红桥、河西、和平三个区,其中红桥区的最多,有829名。他们主要由六部分群体组成:一是干部子女,二是一般“红五类”子女,三是知识分子子女,四是普通市民子女,五是因种种原因失足或有其他问题的社会青年,六是所谓出身不好的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2、北京知青:1965年11月8日86人来到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三团(前进农场)9、10连队参加建设。</p><p class="ql-block"> 3、银川知青:从1964年9月至1965年陆续有170多名来到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三团(前进农场)7、8、15连和试验站参加建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燃烧激情</b> </p><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录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我的叙述没有知青们的回忆感同身受,我的文字没有知青们的记述亲切感人,让知青们的回忆来记录她们激情燃烧的下乡岁月,凸显的真实贴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中学教师王瑞琴日记</span>:十六岁花季,思想懵懂。激情和幻想多于理智,最容易被引领,被感动。</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们刚刚初中毕业,学校就开始了毕业教育,号召同学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缩小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组织我们听侯隽,邢燕子,董家耕他们回乡务农建设新农村的报告,事迹感人,我们被感动了。观看(军垦战歌)的电影,那是一部表现新疆石河子农八师的兵团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影片。片中一曲《边疆处处塞江南》主题歌,柔美的令人心醉。我被征服了,我要到边疆去,支援边疆建设。于是我自作主张,放弃了升学考试,当时我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文淑琴文老师,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刘桂香,我们一心一意的要当一名军垦战士。</p><p class="ql-block"> 父母极力反对,并把我锁在家里在,不准外出,实在没辙,我采取了极端的办法,绝食,不吃饭。最后母亲心软了,和父亲说,让她去吧,离我们虽然远了,但还有这个女儿,饿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父亲无奈地说,好吧,你将来不要后悔。我赶紧说,我绝不后悔,什么苦我都能吃,哪怕住地窝子,吃窝头就盐水,什么苦我都能吃。父亲只是摇头苦笑说赶紧吃饭吧。我总算松了口气。后来我们赶上宁夏兵团的领导来津招兵,我一看是宁夏可高兴了,赶紧跟我父亲说,咱是回民,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您放心吧,没错的。通过了面试和体检我被批准成为了一名军垦战士。</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九月八号的上午天津东站站台上送亲人的队伍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哭声笑声喊叫声此起彼伏。在嘈杂声中,汽笛一声长鸣带我们踏上了旅途的征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杜津生微信里回忆</span>: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王瑞琴是51中,我非常崇拜和崇敬的学姐,我们去宁夏的26名同学,都是学校特别优秀的学生,有尽一半的同学,为了表达上山下乡的决心,向王瑞琴、文淑琴一样,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升学考试,报名上山下乡,记得学校的老师反复劝说我们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甚至让家长共同阻止我们的做法,都没有撼动我们的决心,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考上了重点中学,也报名到了宁夏。我毫不夸张的讲,如果这些人继续升学,绝大部分人都会受到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的专门人才,我们同班同学,温锡洋、宫桐林和我也都是放弃了升学考试,后来我了解到,我们十四连不少战友都和我们一样去的宁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三站十四连陈志耘回忆</span>:我上初三开始,全国就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毛主席语录》手抄本已经在同学中流行,董家耕、邢燕子、赵耘已经成为一代青年的标兵。老师在教书的同时还一再提醒我们:书读多了越读越糊涂,立场就会站错。别看工人农民手是黑的脚下有牛屎,可他们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不知不觉,我头脑中的阶级斗争这根弦逐渐绷紧了。与家庭划清界限,彻底改造自己,站到无产阶级一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加上当时已经入了团,我暗暗下定决心,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就在哪安家。要让自己的灵魂彻头彻尾地得到改造,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那时,我们五十一中的同学都很积极,尽管中央提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可还是有许多人放弃了考高中的机会。我从交上下乡申请书后,根本就没有心思再复习应考了整天拿着邢燕子董家耕的书看。宁夏工作组的同志到学校做动员,告诉我们那里很艰苦我们这一帮人争着抢着告诉他们:多苦多累我们都不怕,哪怕是吃窝窝头蘸盐水我们也认了!那股子冲动,那股子热情至今还记忆犹新。可是,我面临的是学校和家庭的双重阻力。学校因为我考取了南开中学根本不在我的申请书上盖章。教导处主任急得大汗淋漓,边扇着大蒲扇,一边叫我翻开毛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叫我学习第十一条,自己错了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可我就是一句话: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下乡没有错,我没有自由主义。家长一口咬死不同意我走,我大爷拿木头作比喻,说木头既可以做房梁又可以做门槛,作用不一样,我却引用他的话写了一篇批判文章,贴在学校的专栏上,说革命需要我做房梁我就做房梁,需要我做门槛我就做门槛。如果下乡就是做门槛的话,我这个门槛就当定了。更让我着急的是,妈妈背着我到南开中学,把上高中的学杂费也给交了,南开中学的学生干部开学前要进行培训,一个劲地叫学校通知我。就在我孤立无援的时候,我选择了绝食三天三夜,我不吃不喝,任凭奶奶说妈妈劝我就是不听。结果,我拉了三条蛔虫,妈妈心软了,她说:“连肚子里的蛔虫都饿下来了。”奶奶急得血压也高了,拄着拐棍儿一边跺跺地一边高声喊:“她要是饿死我也不活了,你们快让她走吧。”就这样,我胜利了!我剪了辫子,消了户口,把叫了16年的陈莉莉改成陈志耘,穿上兵团发的绿军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融入了浩浩荡荡的军垦大军,成为西大滩上第一批天津知青。</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杜津生微信里说道</span>:韩秀香,65年,她和周颖雪二人多次申请到宁夏参加边疆建设,学校没有同意,后来都已经被录取到重点高中了,65年9月8日,她们借给同学送行,偷偷地混入去内蒙五原插队的知青中,登上火车,到北京被发现让她们回去,她们趁火车要开的瞬间又登上列车,就这样到了宁夏,护送领导和老师,回津时准备把她们带回去,她们坚决不同意,她们什么生活用品都没有带,还是坚持下来,春节天津慰问团到三团(农场)慰问,让她们回去,也没有打动她们,她们就是这样支边宁夏,当时轰动不小,韩秀香的绰号“小特务”由此得名!后来在团部卫生队,周颖雪也是卫生员,她们一直很优秀。后来韩秀香在天津海河医院(胸科医院)当了医生和党委办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b>三)浴火重生</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一站四队排长靳雨生回忆</span>:夜里看麦子,成团的蚊子袭击,手不能停脚不能停。当排长带人在水田里拔草,蚊子把腿叮肿了,痒得实在难忍,挠破了,盐碱水一沤整个小腿都套了脓,疼得钻心,夜里根本无法入睡,转天还要往水田里跳。睡湿炕睡出了风湿病,腰痛得连大气都不敢喘,咬牙起床还得去挖大沟。</p><p class="ql-block"> 1970年冬,我在四连当排长,带人搞冬灌。我排的几千亩土地处于斗渠末梢,要第一个灌,只给3天时间,还赶上连天下大雨。为了抢时间,三天三夜几乎没休息。又没有雨具,棉衣裤全都湿透了。夜里巡查时我们发现杂草树枝堵了渠口子,大渠眼看要决口。没别的办法,大家只有冒着冬夜的风雨脱光衣服往水里跳。半个多小时掏开了,连冻带草扎浑身都紫了。结果全排按时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全团在我连召开了冬灌现场会。</p><p class="ql-block"> 1975年夏天接连几天几夜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把3米多高的镇朔湖防洪大堤冲开口子。那时我在镇朔湖边的二队当统计,又是新党员。早晨接到报警后,我带机务排绕道去决口的对面,与一队的人马会合从西堵,队长带着二队的同志从东面堵。只见坝内大水茫茫,堤外茫茫大水。决口有十几米宽,越扯越大,落差3米多,险情实在太大了,只有砍来尺把粗的柳树,用大锤在决口处打梅花桩,再用大绳连接,中间填稻草再夯土。近处根本无处取土,场、站领导带人来支援了。决口处百80人拼命封堵,窄窄的大堤上满是绵延几里的背草、背土的人龙。打人墙合拢时,我的双腿别在了树桩里,头朝下,一天水米未进的旱鸭子可在水下“喝”了个饱。太阳快下山时大堤才渐渐合拢,最后一个人撤离时天已黑了。我疲惫不堪,一片汪洋分不清哪是路,过沟桥时一脚踩空,是随身的板锹救了命,支柱水下的沟坡,左手胡乱一划拉,正巧抱住水泥桥板的边,奋力才爬上桥面。这把救命的板锹被我保存了好多年。吃的这些苦,既锻炼了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我战胜各种困难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三站十四连陈志耘回忆道</span>:刚一进入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就开始了。我们军垦连也参加了全团的大会战,拉上队伍、打上红旗、扛上铁锹浩浩荡荡地上了东千渠、宁夏银北地区有史以来是引黄灌区,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到渠底是非清不可的,因此,挖沟挖渠是劳动量最大也最艰苦的工作。由于我们刚到时都很柔弱,有的小胳膊还没有锹把粗,我们的定额只给了8方。就是这8方土,要上下两层人才能一锹一锹地从一房多高的渠底折腾到渠上。整整一个冬天,我们几乎都是在与冰雪冻土打交道。手上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渐渐的磨成了厚茧,身上的棉军衣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袖口裤脚都破得露出了棉花。再看看每个人的脸,被高原的风沙蹂躏得一个个黑里透红红里带紫。特别是我们的饭量,蹭蹭地往上涨。</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天去挖东干渠,大风卷着漫天的黄沙,一锹下去仅有一寸来的浮土,只能用镐破了冻土块再用人往上搬。抡镐抡得我们浑身冒汗,棉军帽一摘,满头冒热气。一会儿,头发就变成了冰凌。炊事班为了大家吃着方便,特别动了脑筋做了二两一个的胡萝卜馅儿的大包子、热稀饭,用笸箩、水桶装上,赶在中午休息前用小毛驴车送到工地。那天我一顿饭我竟足足吃了一斤三两粮食。</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过拿西瓜皮当尿盆经历,有过29个知青被煤烟打倒的经历。但也有过用衣服做成口袋装牛粪的激情燃烧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杜津生微信里说道</span>:石秀琦分配到三团十四连(前进农场三站十四队即军垦连),从1965年一直担任一排的排长。十来年如一日,她是坚强的军垦战士,是出色的基层干部,为了做好工作,她处处模范带头,以身作则,踏踏实实,从不张扬。这么多年她带领全排摸爬滚打,坚持生产在大田一线,一排一直是连队优秀的生产排,另外她还要负责排里的生活管理,解决排里出现的问题,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一个女同志真是不容易,这么多年她没有因为个人请过一天假,歇过一天班,这在全团知青中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她家庭出身不好,往往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但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接受考验,自觉磨练自己。宁夏日报曾经报道过。她不仅是十四连的典型,也是三团知青的典型。她72年调任三营十二连担任指导员,76年调任黄羊滩农场任四连的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前进农场的一份档案里,农建十三师1966年5月18日的总结材料记载</span>: </p><p class="ql-block"> 时间上看,那是第一批天津知识青年来到农场的第二年,第二批知青还没有来的时候,“在去年(指1965年发生在农场二队)冬灌时,渠道决了十几米宽的口子,知青们不顾刺骨的寒冷,立即跳入水中,手拉手筑起一道人墙,用每人的身体挡住了决口,指导员和老职工怕他们冻坏,曾三番五次的喊他们上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劳动,终于修好了渠,在回家的路上,青年们高唱着革命歌曲,忘记了寒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一站一队排长、会计张正昕回忆道</span>:职工劳动实行定额管理,挖大沟每个工8立方土,挖小沟小渠每人12立方土,人工收割水稻每人每天1.5亩,而且有质量要求,虽然知青每月工资二十四元,但必须是在完成定额任务的基础上,超额完成了任务,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当时每人每月除了42斤口粮(大米、面粉为主)外,还供应0.5斤食油、1斤猪肉,蔬菜自产自销价格便宜,农忙时还能吃到鱼和羊肉,那时无论工作多么艰苦,知青们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王国福“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学习珍宝岛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每天工作之余说说笑笑,唱唱闹闹,其乐融融。1975年一连的水稻种植面积比往年多,秋收时节田地太湿不利于大面积机械收割,人工收割成为夺取水稻丰收的关键。全连开大会提出“两把镰刀三亩田”的口号,成为抢收水稻的动员令,就是每人每天用两把镰刀割三亩水稻,完成超出定额一倍的工作量。同志们群情激奋,个个奋勇当先地战斗在茫茫稻田里。</p><p class="ql-block"> 天津知青穆祥贵和李红组成作业小组,以每天收割六七亩水稻的成绩,公布在连队超额完成任务的小黑板上,激励着全连职工的士气。</p><p class="ql-block">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天气炎热,不怕蚊虫叮咬,起早贪黑顽强拼搏,越来越多的名字登在小黑板上。一个星期的时间,1000多亩水稻就被撂倒了,穆祥贵和李红二人受到营、连的表扬并获得了“生产能手”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三站十三队孙学智写道</span>: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新开垦荒地里金色的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随风点头,仿佛在告诉军垦战士们已丰收在望。历经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大家喜悦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是没有经历过此事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然而,好事多磨。当割捆完水稻,正待拉运到麦场的时候,老天爷似乎有意难为我们,竟下起了连绵的秋雨。拉运的拖拉机在泥泞的稻田里无法前进,马车更是无济于事,眼看含辛茹苦获得的果实要烂在泥水田里,大家心急如焚。不能再等,不容再等,连队果断决定:全力以赴,背稻入场,确保颗粒归仓,增产保收。连队的决定,代表了全体干部战士的心愿和决心,无论再苦再累,也要把稻子背到麦场上来。随即展开了背稻抢粮的战斗,知青和老职工们脚踏泥水,身背着小山似的稻草,吃力地左右摇晃着放到田埂上,然后再用拖车拉走。背稻抢粮中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同志们奋力争先,你背5捆,我背6捆;大家互相搀扶,共同拼搏,整整背了7天,才一捆不落地运到场上。脱粒之后,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共收获稻谷65000斤。真正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种田,当年增产6万斤”的钢铁誓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基建科技术员陈庄回忆道</span>:十六岁下乡到西大滩前进农场,不知不觉还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与建筑有了不解之缘,而且终生为之奋斗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西大滩不论参加一站五队营房建设,还是在工程连预制排,还是为农场修造厂60吨水塔浇筑混凝土,还是独立设计容量200吨地下氨水罐,并实施工程;还是设计农场酿酒厂房,还是借调宁夏农垦局“小化肥及机械化养猪专项设计”小组工作等。</p><p class="ql-block"> 他深有感触的说道:在知青的历史阶段,对我的人生成长刻骨铭心,难忘宁夏,感恩农垦,西大滩是我度过青葱岁月的地方,西大滩是我爱情萌发、开花、结果的地方;西大滩是我至今难以忘怀并为她的发展、进步,激动得热泪流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二营八队肖艳在微信里说道</span>:我是1966年9月18日到西大滩八连的,刚到西大滩农场,就参加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天,知青们在八连的晒场上汗流浃背的打晒粮食,突然一位女知青惊叫了起来,一个老鼠钻入这位女知青的裤腿,女知青脸色苍白,惊吓地不知所措,在裤腿上,疯狂地抓上抓下,几分钟过去,女知青被惊吓折磨的的已经精疲力尽,瘫倒在晒场上的草堆上,早已被惊吓所发出的力量,抓捏的老鼠早已满是血污,像是一团污泥的老鼠,从女知青的裤管里掉出。</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这位女知青,才有时间喘过气来,嚎啕大哭了起来:“妈妈,你在哪里?我害怕。”</p><p class="ql-block"> 她感慨地说道:当年去宁夏下乡的知青,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在西大滩流过血,流过泪,经历了无数苦难、挫折、悲伤并成长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刘振岐回忆道</span>: 女知青都是爱美的,来到西大滩后,大多就用一双竹筷子放在火炉子上烘烤加热,把额头散落的短发夹住再卷起来,定型后再放开,形成了自然卷发成为齐眉穗,别致美观。妻子又利用工余时间把统一标号的军装量体裁剪,做成当代时装,穿在身上凹凸界限明显,呈现出女性人的曲线美。一双乌黑油亮的发辫直垂背后臀部以下,随着肢体运动摆来摆去,牵动了不少男孩子的目光。几天过去后,知青们都来仿女知青悄然打扮,涂起了唇红,男知青穿起了瘦腿裤、喇叭裤。这件事在连队里引起波动。</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掀起了“树立正确人生观,扎根边疆献红心”热潮,一时间知青们纷纷改名,更有个别知青为表示革命的彻底性,索性连姓都改了 ,公开写出大字报声明叫“红到底”,似乎这样才革命。妻子也受到大家的感染和教育,更名叫“岩松”,就是要像一棵青松一样牢牢扎根在贺兰山的岩石上。并把自己珍惜多年的长发辫子,齐根剪掉,剪成卓娅头。</p><p class="ql-block"> 1971年年初,我们结婚了,建立了知青中的第一个小家庭,连队的知青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家的常客。妻向大家展示出了女性的爱,体恤每一个青年,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的困难。她的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让知青们感到了家的温暖。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每月的口粮是42斤,其中粗粮(玉米)30斤,细粮(面粉)12斤、食油每人每月2两。男青年口粮总不够吃,妻天每天就用面粉做一大锅面汤并炒一大碗素菜,青年们只要拿着主食我家,一人一碗面汤就着素菜吃着馒头或玉米面饽饽,稀干搭都能吃饱。由于粗粮多,油又少,妻就用玉米面熬上一大锅很稠上筷子也不倒的粘粥(一道主要工序就是顺时针不停搅拌以避免糊锅),我们给这又稠又糨的玉米粥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搅团”,然后炒上一斤黄豆滚上细盐洒在粥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一人一碗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胜过如今的山珍海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津知青原前进农场三站十三队孙学智回忆</span>:每当老知青相聚,纵情高歌“沙枣子花开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和“红在宁夏,专在宁夏,做西大滩的新一代”等知青时代歌曲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如影相随,西大滩魂牵梦绕,西大滩有刻骨铭心。因为,在西大滩,我用长满血泡刚变成老茧的双手,人生第一次领到了扣除伙食费后的14元工资;在西大滩,我经历了在盐碱地里春种秋收的艰辛的耕耘和收获的喜悦,经历了挖沟挖渠,脱坯盖房的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练;在西大滩,收获了我在艰苦的劳动中相依、在风霜雪雨中成长,没有海誓山盟但有在沙枣树下相互牵手的爱情;在西大滩,有夏天不分早晚的蚊虫叮咬的疼痛难忍,冬天棉被与墙壁冻在一起的难以入眠,有吃稗子面、黏牙面的带来的饥饿,有长期喝盐碱水所造成的肠胃疾病;在西大滩,有难忘的浓浓师生情谊,他们的发自肺腑的一句“没有知青老师的教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的时候,让我这个曾经的老师,热泪盈眶,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曾经在西大滩上山下乡的优秀知青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津知青魏桂生</span>: 1950年9月生,1966年9月30日来到西大滩农建十三师三团5连参加劳动,任战士、炊事员和班长,她吃苦耐劳,工作泼辣,大胆管理,先后任排长,一连副指导员,一营副教导员,1974年6月任前进农场副场长。1979年至1986年间在北京中国农垦商业公司历任业务主管、科长、处长等职;1986年至1995年在深圳中国农垦南方公司任商贸部经理;1996年离开中国农垦南方公司;1996年-2009年在深圳市创先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历任副总经理、公司法人兼公司CEO一职至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京知青沈美娟</span>:1945年生,1965年11月来到西大滩农建十三师三团十、七连参加劳动,背负家庭出生的罪名,她努力工作,坚持写作,出版了10余部长篇小说,享誉全国,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银川知青李乐</span>:1949年4月生,1965年4月来到西大滩农建十三师三团试验站参加劳动,最后成为国家一级编剧,银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自治区创作办公室主任,宁夏电影制片厂厂长,拍摄了电视剧、戏剧等大量的影视作品,成绩斐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居住在西大滩享受退休生活的知青有</span>:北京知青车平生、张学忠、李仁山;天津知青施光华、李学正、蒋传和、胡金海、边建强、高玉芬、杨学士、曹志新,李凤梅、夏西玲、张志群、刘树山,王铁锁,杨玉敏;银川知青王宝森、王金平、高祥喜、张文喜等。</p> <p class="ql-block"><b>感 慨:</b> </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一个个深情凝重似得回忆,一个个故事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可歌可泣又带给人们沉思回味。</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上山下乡成了知青无可选择的出路,使许多有志青年更高的理想化为乌有,但他们又是共和国的基石,承载着共和国的负重。</p><p class="ql-block"> 我要说,知青岁月,让你们了解到了最底层的社会,从人生苦难中领悟人生,在耕梨的土地上读懂了人生,在挥汗如雨的挖沟挖渠中成长了自己,在丰衣足食的汗水里洗刷了自己,在祖国的大地上,也找到了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不是别人,就是那些可爱的水乳交融情感相依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知青岁月是你们人生的第一阶梯,苦难的日子让你们这一代人饱尝了酸甜苦辣,给你们留下来最深刻、最难忘的回忆,如今你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步入人生的晚年,回头望去,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挥之不去的往事,就像岁月酿造的醇酒,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品尝。</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历史奉献功不可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