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0后是幸运的,该上学读书时,文革已经结束,学校教育已正常化。而7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般还都有姐妹兄弟几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会过于纠结,除了学校里的教育,只要不出格,家长一般是放任孩子的,而学校里老师上完课,也就不再多管了。那时留下补课的都是差生,孩子会说“某某又被老师留班了”,而庆幸自己那天没被留班。那个时代老师、学生、家长都不纠结,各按自命,孩子们课后是没人管的,孩子的天性就出来,那种快乐是天然的…</p> <p class="ql-block">粽子和蛋</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对那时的孩子而言,首先就是粽子和蛋。80年代初温州尽管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物资还是些许匮乏。因为匮乏,平时是吃不到粽子的,而鸡蛋也是生日或病号时才能吃上的奢侈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午时,</span>家家户户都不会亏了孩子,粽子、鸡蛋、鸭蛋都有。所以端午节对孩子而言首先是舌尖上的快乐,这快乐通过舌尖传递到心,心是甜的。这种心尖尖上的甜,是母亲在端午前几天,把箬叶泡在水里浸泡时,开始传递的,那快乐持续在端午节前后,半个月都是甜的。端午那天粽子是管够的,鸡蛋和鸭蛋可是要分一下的,一大早一家人围坐着,其乐融融。吃不完或省下来的鸡蛋,就带到学校去“撞蛋”。尽管就那么一撞,蛋壳就裂了,留下的快乐,一直留在脑际。有的是撞碰的瞬间换成指钉的,有的拿他的“尖尖”故意撞偏,甚至有的人带的是木头做的鸡蛋,反正是各种“歪”!呵呵,孩子的机灵劲其实是在好玩中开发出来的,而读书是读不到的。像接触面越小压力越大,不必课本讲,孩子们老早知道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龙舟声声</p><p class="ql-block"> 瑞安的龙舟历来有名,不仅数量独冠温州,而“斗狠”也可谓独冠天下。因为“斗狠”,瑞安龙舟历史上是屡屡被禁止的。南宋叶适诗云“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祈年赛事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南宋时瑞安龙舟之盛,也可见因某些原因(斗狠)被禁。有人研究瑞安人划龙舟为什么斗狠,猜想或与缘起于越王勾践秘密派范蠡在高楼一带借划龙舟之名训练水军有关,留下了斗狠的传统。所以瑞安的龙舟,如去掉“斗狠”,其壮观也是不可言喻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瑞安是禁止龙舟的。随着改革开放,物质和文化需求相长。1980年,瑞安的龙舟又出来了,也是那一年,我始知有龙舟,向往去看龙舟。记得读小学三年级那年,我终于从老城的“八角桥”走到“塘根”,好好的看一回龙舟斗。已不记得走了多久,反正是一直走完解放东路,再沿着河路一直走下去,走到一片宽阔的水面,看到龙舟竞渡为止。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里叫“塘根”。现在的小孩,哪里还有这自由,感谢那个时候,学校、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放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然后,感觉龙舟有年有,有年没有的(后来知道有年被禁,有年严管,也有年活跃)。初二时,教室刚好在瑞安中学临河的教学楼(那时瑞中有初中部),端午前后就常有龙舟划过,“哐当声”并锣鼓声,很近,听得孩子们心里痒痒的。下午放学早,就会去操场看龙舟,老瑞中操场北临“螺蛳潭”(西门河头),据说这里是龙舟上水的地方,些许龙舟下午也会划回这里。在这里孩子们知道了“太白老龙”,“红泥令”,“旗杆青”等名龙,“红泥令”的划者都是赤膀上陈的,晒的红黑红黑的,记忆犹新。也听说过某名龙从飞云江划回的故事。或是受龙舟的影响,那时我们童鞋午后放学就去划船,一段时间都去瑞中河边划船,终于惊动了班主任G老师,G老师找M班长了解情况,M班长一问三不知,于是我们换了班长。而童鞋们都感谢M班长,因为G老师罚抄书的惩戒法,小屁孩们都是体会过的。小孩子就是在贪玩中长大的,这批贪玩的孩子有很多考入瑞中高中部,每逢端午“螺蛳潭”龙舟声依旧,尽管离高考越来越近,但也是“相闻两不厌”…</p> <p class="ql-block">杨梅枇杷次第新</p><p class="ql-block"> 端午前后,杨梅熟了。杨梅好吃,但吃多了,牙必定酸,吃不得硬东西。老城民间留下一古训:“杨梅豌豆子,吃底当下死”,于是孩子便不敢多吃杨梅,尤其是吃了杨梅不敢吃豌豆。其实多年以后,你会明白,小时候听到的一些禁忌,只是智慧的先贤故意留下以保护他们的后生的!</p><p class="ql-block"> 杨梅熟了,枇杷也就跟着熟了。H同学家门口隔墙院子里有几棵枇杷树,黄黄的果子诱人。H同学就带我去摘枇杷,他会爬树,我在树下接,多少有些偷偷摸摸的感觉,有时接不住,于是H同学就自己揣着,我只能眼巴巴看着他平安着陆,呵呵,然后他分我一半,那时友情就是这样,那枇杷尽管酸,但带点甜,经多年发酵更甜了。</p><p class="ql-block"> 或也是那年端午,兜里揣着枇杷,我们去集云山玩去了。他总是都认得路,那天我们玩野了,一高兴,拿手里的竹棒子,把一路亭的瓦盖捅了个洞,被村民逮住,要罚放电影…,后来H的父亲出面了解,才知道也只是吓吓我们,好快长大。呵呵呵,记忆深刻啊,从此我们都学会了爱护公物。如今的我们尽管很少见面,但一个电话,就会跑过去,彼此惦着呢。孩子的情感培养,现在需要什么心理干预,那时可都是玩出来的呀。</p> <p class="ql-block">感谢那个时候,社会、学校对孩子的宽容,家长不为孩子焦虑,只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当担。端午童趣,只是那时孩子们快乐一角!本想借端午祝福现在的孩子们能快乐成长,可学习任务那么重,他们快乐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