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经1650岁“高龄”的敦煌莫高窟,与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作为敦煌文化的实物遗存之一,莫高窟无疑是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这座文化圣殿令无数人前赴后继赶去朝拜,无论是生动传神的壁画,还是丰富多彩的塑像,抑或是庄严肃穆的洞窟建筑,都令人心之神往。</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彿教艺术地。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 编号为96窟,这是一座威严高耸的红色楼阁,在石窟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它便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高约45米)它的位置正好处于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里边供奉的是一尊依山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在唐代就被称为“北大像”</p> <p class="ql-block"> 此塔原存于距莫高窟约15公里三危山山巅的废寺间,1981年,时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敦煌研究院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将该塔及其壁画、塑像完整无损地拆迁到莫高窟前。</p><p class="ql-block"> 此塔中部方形小室中正面画弥勒菩萨,左右两侧面画文殊及普贤菩萨。塔为土木结构八边形小型单层塔,塔身用土坯砌筑,八边形三正面各画天王一身(两身已残),四斜边各有天王塑像一身,基座镶嵌龙凤花砖,塔身外有木檐一周,八边形檐柱八根,柱上有斗拱,檐下有木椽一周,上有八角攒尖塔顶及宝瓶形塔刹,总高约5米此塔小巧玲珑,形制古朴,比例适度,是难得的古建筑小品。根据塔的结构及绘画雕塑风格,比照莫高窟同时期绘塑艺术风格,建塔时代约在五代至宋初。</p> <p class="ql-block"> 西千佛洞,是敦煌境内的一个石窟,它位于鸣沙山、莫高窟及敦煌城的西端,当我们的旅游车停在西千佛洞的停车场时根本看不到千佛石窟,原来它的位置低于停车场,它开凿在党河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因此,被称之为西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西千佛洞是敦惶佛教艺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北魏至宋代16个洞窟。其中一至三窟为唐代窟,四至八窟为魏代窟,十六窟为晚唐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他洞窟因风化模糊,时代难以辨认。其洞窟形制及壁画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时作品相同,创建年代至少比莫高窟早两百年。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绘金刚、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补其空白,有独特价值。其余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则很少绘佛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 洞窟前边的党河古道已干涸,</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和西千佛洞都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美丽的莫高窟!神奇的西千佛洞!我为祖国悠久的历史而骄傲,为中华灿烂的文化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