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有术 润物无声

慢城天空

<p class="ql-block">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定义了老师;而如果单从思想教育的层面来界定,我以为所有教育方法是否有效都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听出来”和“听进去”。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教育是一种师生对话活动,学生“听进去”老师的话,老师“听出来”学生的心,一切教育活动才会有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们的世界里有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风雨雷电。我们不能做一个他平行世界里的看客,要学会用爱去聆听燕子的呢喃和花开的声音,在倾听中,我们努力进入他们的悲喜空间,与他们一起风雨兼程。</p> <p class="ql-block">  我碰到过这样一位女生:有一次我批改日记,看到她的日记写了又涂,涂了又改,改了再涂,而且下笔很重!她是想让我知道什么,还是怕我知道什么?教育从沟通开始,沟通从倾听做起;只有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而信任是倾听的前提,我知道如果没有信任,她不会对我敞开心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下午,微风轻拂,阳光从西边的窗户倾泻而入。我请她和我对坐着,递给她一杯水说:“我知道你遇到了不小的困惑甚至委屈,老师很想帮你,可我不知该怎么帮你。如果你相信老师,请把你的困惑和委屈告诉老师……”我还没说完,泪水从她青春的眼里奔涌而下,说出的一句话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师,有好几个夜里,我真想结束自己!”我暗暗庆幸有了这次谈话!</p> <p class="ql-block">  深入了解后,我明白了她的巨大压力的成因。原来小学优秀的她,初中几次测试名落孙山,而她的母亲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职业女性,对她要求很严,且颇为强势!不相信她学习上已经尽心尽力!总认为成绩下降和她心思不对、精力不集中有关!父亲也时常随声附和。母亲的个性深深影响着她,她也总觉得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是自己的罪过!甚至把家里任何一次不顺心都归结于自己!父母不信任的痛苦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越来越紧,越来越深,小小的她快崩溃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静静地听她倾诉,也许此时此刻,唯有倾听才是她最需要的,这就好像堰塞湖需要找到泄洪的缺口,不合时宜的说教只会适得其反!我听出了妈妈对她一直以来的严厉,我听出了她曾因拒绝练吉他而将手指抠破,我听出了她曾经在浴室里自我伤害……问题的症结不在孩子,却在她自以为业界强人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的妈妈那里。每一个受伤的心灵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成功的抚慰、引导和教育也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解铃需解系铃人!经过多次与她父母沟通,他们听取了我的建议:摒弃完美标准的严苛,代之以实事求是的期望;改变分数比较的冷漠,换之以拥抱自然的郊游。渐渐地,微笑又回到了她的脸上。演讲,主持,她落落大方;运动,学习,她蒸蒸日上。最终她顺利考入省重点中学。</p> <p class="ql-block">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孩子的世界,单纯又复杂。对于一个对世界缺乏安全感而产生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有人诉说,有人倾听,是消融这种恐惧和失望的途径,是重新产生信任的源泉,是学生成长成熟的桥梁。而老师的倾听和疏导就是在架设希望的桥粱,减少冷漠严苛的荒凉,化解消极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情怀。命运不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与学生相遇,我们在渡人,也在渡己。我们需要让学生听进去我们的话,学生更需要我们能听出来他们的内心;没有懂得倾听的老师,就没有学会倾听的学生。在我们的关心、关注、关怀里,天堑可变通途,荒漠能变绿洲。</p> <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要说快乐的孩子都相似,伤心的孩子却各有各的理由。那一次班里唯一办低保资助的男生的父亲找到我,不善言辞的一个大男人和我没说几句便泪眼婆娑。我听出了他的悲伤和无助:原来孩子母亲因长年透析引起多器官衰竭而病逝。母亲的离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痛,更何况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不善言辞又泪眼婆娑的父亲告诉我,孩子丧事之后很少说话,经常一个人发呆,希望我帮他劝劝孩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知道这个孩子成绩虽然不怎么优秀,但他本分老实,肯吃苦;也因为母亲病了好几年,他自理能力强,能烧饭,能洗衣。父亲为了医药费长年在外打工,他对母亲特别地依恋。母亲这一去,几乎带走了整个世界。我知道,他的世界里一片黑暗!我该怎么劝导他呢?也许女性面对这种家庭变故的孩子有种天然安抚作用吧,我请搭班的女教师先帮找他谈谈,他似乎听进去了,但又似乎还是陷在他的黑暗中出不来。</p> <p class="ql-block">  我该说些什么让他听进去呢?迷茫间,我偶然读到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文章《生命认知的极限》,很深奥,很前沿。说的是量子纠缠理论和实践,它几乎颠覆了现有的人类认知世界,几乎可以证明第六感和灵魂的存在!于是我试着和他讲了我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其中也谈到我的母亲去世时我的感受。也许是情感产生了共鸣,也许是他更愿意相信母亲没有离去,他对我哭出了六个字:“没办法,留不住……”我知道他已经开始接受母亲离去的现实了。我和他一样,并不懂科学家眼里的量子世界,但我相信他听懂了老师们对他的关心。我觉得我所表达的意思正如电影中常见的一幕:在每个人的天空里,人世间有一个亲人离世,天幕上就多了一颗星星。</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给他写了几句话,希望能帮他走出黑暗。最后几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定然有一张叶片</p><p class="ql-block">化作妈妈的笑脸</p><p class="ql-block">从晚霞最亮处而来</p><p class="ql-block">从溪流最静处而来</p><p class="ql-block">从你的梦的最深处而来</p><p class="ql-block">告诉你</p><p class="ql-block">她一直都在&nbsp;&nbsp; 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后来他的父亲来找我,说孩子又回到从前了。他千恩万谢,仿佛我为他们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然而我知道,孩子心中的痛不会这么快完全消融,悲伤还会在某个时刻爬上他的心头,唯愿他能够在悲伤中勇敢面对,学会坚强!我还会持续关注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的相互倾听,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在倾听中“听出来”、“听进去”,方能达到教育力量的最大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教育的工作更多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行为习惯的培养。听其言而思问题之因,观其行而究应对之策,知其弱而起怜惜之情,感其惑而入启迪之境……《西拉书》中说:“如果你喜欢倾听,就会获得知识;如果善于倾听,就会变得智慧。”倾听他人是一种尊重,倾听自己是一种反思。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听不懂或者彼此听不进,那行为习惯就无从培养,学习效率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