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房寻阅朵云轩书画拍卖图册,不曾想翻看到四叔公的几封家书,思及叔公而今阴阳永隔,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不免有些伤感。我即坐于书桌前,翻开信件,拜读再三,悲从中来。叔公2020年6月16日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过百岁。没多几日便是周年祭日,一直有思考想写写怀念他老人家的文字,每动笔则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忆往昔,有点茫然,不知从何下笔。 </p><p class="ql-block"> 叔公乃家父四叔,年轻时便离家至台湾后定居美国,历史原因鲜少回国,第一次见叔公时我才是懵懂少年。也许是对书法的执着和对书画鉴定的痴迷,让兴趣相投虽难得相见的爷孙渐渐成了忘年交,谦逊仁德的叔公也成了我一生的导师。书架上和叔公的合影一直摆放在那里,平日里总时不时想起他老人家,看到楼梯间的电话机,总会忆起一次次的通话,相谈甚欢,每次都忘了时间…… </p><p class="ql-block"> 记得最后一次和叔公通电话是19年的10月份,电话那头一向乐观的他难得喟叹,年老了,身体、精神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与我几十分钟的畅谈却思路清晰,语气平和,娓娓道来,根本感觉不出叔公已是一位百岁老人。此后电话便不知何因打过去都是无人接听,一直以来叔公一人独居,有帮佣照顾生活起居,邻近子女也常在身边陪伴,电话不通让我一直担心迈入期颐之年的四叔公是否是身体扛不住,抑或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已不住家里。噩耗还是不期而至,虽说是预料之中却有说不出的悲痛,叔公亲切的话语不时在耳边萦绕,梦里的老人家还是那么的幽默开朗、精神矍铄。</p><p class="ql-block"> 祖父兄弟姊妹六人,自小常听祖父讲数四叔公最聪明、最勤奋。那时曾祖父因子女多,负担重,经济很是拮据,立志学医的叔公因家贫买不起书,只有外借课本和学习资料。为了有复习揣摩细细消化知识的机会,他常常通宵达旦将整部医书抄录下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正是异于常人的努力,叔公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泰兴县立医院的院长,真可谓年轻有为。</p><p class="ql-block"> 叔公常言“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少时在黄桥中学读书,不愿增加父母负担,最窘迫时没钱买饭,时常以水充饥,为此上课时频繁要去厕所,老师不知缘由,误以为他调皮捣蛋,批评数落就成了家常便饭。叔公受了委屈也不予置辩,惟埋头求学为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天无绝人之路,总有贵人相助,一位先生看他可怜又聪明好学,觉得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资助了他部分餐费,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真的是雪中送炭,知恩图报的种子也在叔公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叔公自美回国探亲,每次都要去黄桥寻访那时给予他帮助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离开泰兴故土,三叔公和四叔公两人一并从上海起航,谁曾想这一去便长达数十年不能归来,又有谁能理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初夏,三叔公借去香港洽谈生意之机,不顾一切险阻,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土,进门便到后院跪于父母坟前失声痛哭,全家老少无不为之动容,他也成了解放后自台返乡的第一人。我们从三叔公的侃侃而谈中才得知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无背景、无经济基础的他们拖家携口、身无分文外出闯荡,到事业有成是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和磨难,所以两人感情之深厚也超出了普通的兄弟之情。2000年三叔公去世,四叔公万分悲痛,深夜挥泪书长信,极赞三叔公之宽仁厚德,助人为乐,是我们陆家的模范和荣耀。信末再三叮嘱我要用毛笔抄录全文,陆家后人必须知事明理,铭记在心。三叔公回来的次年四叔公也想方设法的回国探亲,当时因为对国内形势不甚明了,小心谨慎的四叔公至家拜祭父母见了兄弟姐妹后,当天就返回了上海。只是这匆匆一见,身在海外的游子便感觉故土向他敞开了怀抱。政策明朗后,叔公们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看,看望家乡的亲人,资助家乡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自小受父亲的启蒙,书法成了我的课余爱好,只因少时顽劣,疏于研习也没有多大收获。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督促下对书法的学习兴趣渐浓,通过自己的努力1991年书法作品获泰兴市首届书法大赛一等奖,叔公们得知后特别高兴,在物质奖励的同时,鼓励我“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这一直激励我持之以恒练习书法。三叔公、四叔公对传统书画都颇有研究,那时的我对书画却一知半解,四叔公见我对此有兴趣,赠予溥儒(心畬)朱竹、于右任对联,我手持佳作却不知如何欣赏,还听信他人之言,以溥儒(心畬)朱竹印章歪斜,质疑其真假。冒昧将疑问告知叔公,四叔公笑着告诉我:“这印是我随手所盖,不专业,盖斜了乃人之常情嘛!”后来了解到叔公和溥儒大师交往甚密,既是邻居又是挚友,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年少无知! </p><p class="ql-block"> 四叔公一生行医,信奉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在台、美行医之时,医术医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加之对书画的喜好,结识了于右任、溥心畬、江兆申、谢稚柳、陈佩秋等书画大家。与溥心畬大师情缘最深,曾见大师赠送叔公“以术施仁”行书横幅,落款跋曰:芳耕医师术精而德益高,昔人比之良相,诚哉是言也。</p><p class="ql-block"> 清晰记得初次见到叔公,亲情之外,让我感受到一种陌生的善意。事实上自叔公他们归国以后,深切体会到长者的眼界和格局对整个家庭的愿景至关重要。那年机缘巧合下我得到了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深造的机会,当时有个条件就是请在台湾的三叔公捐助某单位一笔资金,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父母也提供不了这一笔不小的费用,父亲犹豫再三,始终都没开得了口,这也是我求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来年四叔公回来知道后,惋惜不已,抱怨父亲的一时糊涂和目光短浅,错失良机,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投资教育,并慎重其事对我们几个孙辈讲到:“泰兴虽然是故土,终究是个小城市,你们一定要好好努力,出去见见外面的大千世界,外面的机会太多太多,我们陆家人出去都不会差!”长辈的淳淳教诲引领着激励着后辈前行,数年前妹妹辞去事业单位的工作辗转在上海、厦门、南京、苏州多个城市打拼发展,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为新加坡国际幼儿园中国区总园长;我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取得不少成绩,顺利出版了自己的书法专集。为提高鉴赏水平,我曾到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文物鉴定管理专业;小子在经过全家人的深思熟虑、征求他本人意愿后,选择了出国求学之路,如愿考上悉尼大学,希望他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有所建树。我一直觉得生活中一切的有序前行都离不了叔公当初的正确引领。</p><p class="ql-block"> 叔公一生手不释卷,勤奋用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晚辈的榜样和表率。每封家书都提到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大家如何做人做事,静以修身,俭以蓄德,家和万事兴。他幽默风趣,每次回国都格外开心,家人围坐聚首畅谈,他时不时插两句不是那么标准的泰兴方言,总会迎来满堂欢笑,那时我抬头看着客厅悬挂的“室雅人和美”匾额更觉得熠熠生辉,真乐事也!明元姑姑曾讲,叔公回到老家感觉像变了个人一样,我知道那是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无比眷恋,这里是他的家他的根。因为对书画共同的喜好,自然和叔公亲近了许多,也获得了更多向他请益的机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叔公是我最尊敬的长者,很荣幸在相处中赢得了他老人家的认可和赏识。那时叔公赠森荣先生溥心畬“柳塘双驹图”,曾让我代笔题写诗堂;他有一件海上画派名家的成扇,背面的书法嘱我书就,落款为青峰道人。一笑!细想想,这都是叔公有意为我提供的一次次锻炼机会。著名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先生居美时和叔公相见甚欢,叔公多次找机会想请谢老收我为入室弟子。1996年底接叔公家书,祝贺谢老同意收我为徒,谁知来年6月谢老回国后因病过世,只叹无此福分!</p><p class="ql-block"> 叔公那时回国,每次必去上海博物馆、朵云轩、文物商店,只要时间适宜都会让我陪同。承蒙谢老(谢稚柳)的推介,我陪叔公去朵云轩、上海文物商店选购书画都能打折,现在想想那时的库存作品特多,且价廉物美,叔公因此购藏了不少佳作。在购画过程中对于辨别书画的优劣,叔公都一一讲解,在正确的指导下,我的鉴赏水平大大提高,打心底更佩服老人家对书画的独具慧眼。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召开,叔公极力推荐我陪同他参加,他是参会演讲的最年长者。叔公收藏有文征明、陆治、傅山、董邦达、赵之谦、何绍基、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精作,尤以溥心畬的系列收藏被藏界称誉,其中两件六尺整纸前后赤壁赋青绿山水为溥大师毕生极作。叔公的收藏因有溥心畬、江兆申的相助,收藏层次和质量得到了与会藏家的一致赞许。那次大会我不仅欣赏了大量的书画、瓷器、家具等珍品,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佩秋先生、萧平先生,真是大开眼界,收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叔公是极重感情之人,尤记得老人家的三次落泪。在外数十载第一次回泰兴老家,叔公长跪于曾祖父母坟前,泪雨滂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伤,离开时双亲尚在,再回来天人永隔;一次是与兄长道别,那一年叔公回乡,祖父已病体赢弱,见弟弟要远行,祖父坚持送别,老人家预感到这怕是兄弟间的永别,两位老人站在门口紧握双手泪湿衣襟;后在上海,叔公讲述家里的陈年旧事:曾祖母中年得病,西医无药,寻求一位老中医开了药方,令人费解的是需要子女的骨肉做药引。祖父知道后,背着旁人口咬手臂,生生剪下一块肉放到了药汤里,也许是孝心感动了上苍,曾祖母后来健健康康活到80多岁。讲述完此事叔公已是泪流满面,对祖父一直感激在心,两位叔公对兄长总是格外照顾,“百善孝为先”也成了陆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后院那株牡丹近五十年了,枝繁叶茂,年年花开,那些年每每老人家归来都会在花下留影,离别时也特别关照,花开之季若不能归国一定要寄上图片,以慰思乡之情。今年的牡丹如期而至,依然开得那么繁盛,拍好美图,却有几分惆怅和失落。</p><p class="ql-block"> 笔随心走,洋洋洒洒,不觉写下这么许多,纵有万千文字,难以表达此刻心情。只是突然觉得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一个影响你一生的人,是何其的幸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缅怀四叔公,心中的叔公与山河同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