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端午清河辞 尽述全家革命史———纪念祖母延志远诞辰119周年

闲情逸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河辞》</h1><h1> 贺老母八十一寿辰 兼纪念“七七”事变四十五周年,调借木兰辞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唧唧复唧唧 户户争议炽</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耳闻炮火声 义愤加叹息</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汝何所思 问汝何所忆</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亦无所思 我亦无所忆</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编持久战 必败东洋兵</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百二十段 段段剖析清</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爷率儿男 阿娘携女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男投军去 是女“动委”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去禀宗祠 西去辞亲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去告相知 北去别陌阡</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辞故乡去 暮宿清河边</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闻阿爷唤女声 但闻抗日救亡歌声欢</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旦辞故乡去 暮至“黑山头”</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闻阿娘唤儿声 但闻胶济敌车声啾啾</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原鏖战急 沂蒙把敌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年败日寇 三载蒋朝摧</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民百战死 一家幸存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归来见父老 父老喜兼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田十二亩 指地建新房</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老问所欲 个个不愿弓马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承乡亲深情谊 重振我华邦</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爷娘学府来 栽得桃李香</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妹乘空去 海外交友邦</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哥探区至 沉睡石油吐芬芳</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户居东华门 登我离休床</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爷媳别世去 魂骨还故乡</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兄妹再相聚 对镜鬓双苍</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促膝共参惮 欣兴又惶惶</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指卌五年 四世老小庆同堂</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河源渊久 渤海水湟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浪催前浪 四化征途焉停息</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焦益文 </span></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五日</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于祖国西南边陲昆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手书《清河辞》</h1> <h1>  父亲焦益文(1924.9-1985.12)的这首《清河辞》,是纪念“七七”事变爆发46周年,并为祖母延志远八十一岁诞辰而写的贺寿辞。祖母生于1902年农历五月初五。父亲这首《清河辞》以朴素的语言,深厚的感情,简要形象地叙述了祖父祖母在1938年投笔从戎,带领他和姑母焦玲(1927.8-2018.1)参加八路军,英勇战斗,不怕牺牲;革命胜利后心系人民,忍辱负重建设新中国的艰难历程和博大胸怀,简要勾画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不禁潸然泪下。</h1> <h1> 我的祖母延志远,字国骥(1902.5-1988.12)。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一户贫苦农家的独生女。祖母的出生于端午节正午时分。有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命太独,把上面的顶开,下面的踢去,只剩了她一个。祖母的父亲身强力壮,佃农为生,但意识出众。他憋了一口气,“孩子不用多,一个顶十个”,砸锅卖铁也要供她读书成人。大王镇人杰地灵,南临齐国古城临淄与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东接寿光,西近广饶县城,思想较为新潮,在当时已有破旧俗,兴新学之风。这里有山东省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保存有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国共两党都有杰出的人物。就这样,从小不缠足、不留长发的祖母上了村里的小学。</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母延志远解放战争时期</h1> <h1>  几年后,祖母初小毕业。为了给辛劳的父母减轻负担,祖母报考了减免学费的益都桑蚕学校(中专)。当年,祖母到益都参加入学考试,国文试卷顺利做完,算数试卷遇到了大难题。因为在初小没有学过分数,祖母百思不解地看着这个上下各有一数字而中间一小横的怪数发呆,无法下笔。考试时间快结束,邻座的一个女学生麻利地做完题交卷,她顺手把自己的草稿纸推给了祖母。祖母看了半天,抄也不会抄,只好等老师收卷时一并收走。这样,祖母和这位女学生就成了桑蚕学校的同学,也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在祖母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都曾有交集。二年后,祖母桑蚕学校毕业,又考取了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就学于省会济南。祖母的好朋友报考了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凤凰涅槃,祖母终于成为了一名新时代女性。<br>  在济南上学时,有一天祖母收到家乡来信:母亲病重,速归。祖母匆忙回到家乡,见母亲奄奄一息,药食不进,祖母不甘心,一定要尽最后的努力。她请来十里八乡最好的医生,开了中药。药熬好了,怎么喝进去成了问题。祖母用了一根麦秸管,插进母亲口中,自己喝一口药,再含着麦秸管的另一端,慢慢把药喂入母亲口中。这样喂了两天药,母亲终于醒来,脱离危险。祖母非常孝顺父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父母,直至送终。祖母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女儿还比男儿强!<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父焦明芳</h1> <h1> 我的祖父焦明芳,字月如(1903.11-1969.1),广饶县李鹊镇大张村人。我的高祖父焦梅清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曾变卖田产在李鹊村兴办新学,教授白话文,也曾任县立高级小学校长,参与编纂《广饶县志》等。祖父从小就上学,后从烟台益文专科学校毕业。年轻的祖父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提出了两个条件:有学问,不缠足。当时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女儿家不多。最后经与焦家有世交之好的吕庄吕致斋家人介绍,祖父和祖母走到了一起。</h1><h1> 1930年代,祖父和祖母带着一双儿女在青岛教书,祖父在李村教中学,祖母在黄岛教小学。祖父生性刚烈,耿直豪爽。当时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挟年轻学子之豪气,满腔热忱地经常参加社会进步活动,游行示威,宣传演讲,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5年,祖父被捕入狱。经严刑逼供,也没找出共产党的证据。学校和教育局出面作保,当局也不放人,他们不相信此人不是共产党。祖母情急之下,求助于桑蚕学校的那位女同学,因为她的父亲在政府里当了个不大不小的文官。同学的父亲几经斡旋,当局只好睁一眼闭一眼以“共党嫌疑”罪把祖父驱逐出境。教育局随即也把祖母开除。</h1><h1> 姑母焦玲在一篇回忆里写到这一情节:一天下午,她在海边玩耍后回到家,看到有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家里,大家都在流泪,母亲和哥哥也在流泪。幼小的焦玲不知道什么事,但马上也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母亲被开除,学生家长不舍,集体到教育局去请愿,无果,他们只好哭着来和老师惜别。这一幕深深地印在焦玲的脑海里。1982年,焦玲还专门到黄岛去寻亲,见到了好几个原来的同学和老乡。</h1> <h1>  祖父和祖母回到广饶后,在大王镇李桥村和后大张村的小学教书,抚养着一双儿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的铁蹄逐渐踏遍山东,广阔的黄河三角洲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姑母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祖母含泪给学生上了“最后的一课”,大家流泪离开了学校。祖父和祖母逐渐认识到,国破家亡,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已紧紧联在一起,只有抛弃现有的一切,投身于这场残酷的斗争,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也是正义者的责任。</h1><h1> 1938年8月,在本村共产党员焦玉春(字子佩,革命烈士。曾在苏联共产国际受训)的指引下,祖父带着14岁的儿子焦益文到淄博市的黑铁山参加了八路军三支队。祖母带着11岁的女儿焦玲在共产党员吕致斋(广饶县委军事委员,游击队长,革命烈士)的介绍下到西营军屯的抗日小学任教师,在“动委”领导下工作。(“动委”是共产党的县委,全称是:抗战动员委员会)在白区工作,面对日军、伪军、土匪杂牌军、汉奸的抓捕,祖母经历了多次风险。一次,日伪的抓捕落空,恼羞成怒,竟把曾祖母和七祖母(祖父的弟媳)抓去炮楼里关了好几天。</h1> <h1>  1942年春,祖母和祖父奉调到清河区根据地,他们在垦利县、利津县、无棣县、惠民县等地都工作过。祖母是耀南中学的第一批教师,担任过军工烈子弟学校校长、惠民县立小学校长、垦利八大组抗日联小校长等职务,是根据地有名的“延老师”。抗日战争胜利后,祖母继续在根据地工作。</h1><h1> 1948年,已是四十多岁的祖父祖母不顾劳累,坚持随部队行军南下,全家在南京会面。一天,祖母带着母亲杜秀屏(广饶县前大张村人1924.9-1978.5)去医院看病,竟见到了多年不见的桑蚕学校的好朋友。两个好朋友怎么也想不到竟会在这种情形下相遇。欣喜之余,老朋友还送了祖母一把雨伞。这把雨伞陪伴祖母从南京到浙江,从浙江到上海,从上海又到了四川,见证了两个朋友近半个世纪的真挚友情。</h1><h1> 渡江战役后,祖母随同大军解放上海,到上海国棉三厂工作(党委书记)。 或是对大半生从事教书育人职业的眷恋不舍,与祖父一道又从上海来到四川成都,共同参与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大)的筹建,遂留校工作至退休。</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左起:焦玲,符浩,杜秀屏,焦益文1952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父祖母1956年在成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父祖母1962年在成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父祖母和三个孙女1962年于成都</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祖母与孙子孙女们1974年于山东广饶县后大张村家中</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祖母与儿子焦益文和女儿焦玲1978年于广饶县城家中</h1> <h1>焦玲1982年在驻日本使馆工作时出席外事活动。</h1> <h1>1985年祖母83岁生日与重孙子、重孙女在昆明家中</h1> <h1>  栉风淋雨,长路漫漫。在多次政治运动中,我们家庭的命运起伏跌宕,风雨飘摇,是祖母撑起了这个家,给我们呵护疗伤,遮风避雨。在我们家最为艰苦、最为难捱的时期,她以自己的经历和行动教育我们:天行健,吾儿孙当自强不息!</h1><h1> 谨以此文,纪念祖母延志远一百一十九周年诞辰!</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焦晓渝</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6月14日</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