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如约而至,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卖艾草的、卖咸鸭蛋、咸鸡蛋的、卖粽叶的俯仰皆是,琳琅满目的香囊饰品成为节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艾草飘香的浓浓节日气氛中,不由自主的勾起了我童年的端午回忆,那缕缕情思禁不住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少年是在故乡——豫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长大的,我们那里称端午节叫“五月耽误”,这个节日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要数艾草、粽子和“香布袋儿”(现在叫香囊)。至于为什么叫“五月耽误”,长大以后才渐渐悟出了道理,耽误是端午的谐音,再者进入农历五月麦子熟了,那时都是人工镰割,石磙打场,麦收过程长,时间紧张,抢收抢种,一年中最热闹最繁忙的端午节就这样常常“耽误”在五月。</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在“五月耽误”的头天中午,母亲就把大米和江米泡上,(因为那时家里穷,每年的粽子都是用大米掺少量江米制作的。)然后烧水把采来的苇叶煮一下。到晚上米泡好了,母亲开始包粽子,把五彩粗棉线系在椅子靠背上,拿两片粽叶,卷成下尖上圆漏斗式样,左手拇指与食指握成一个圆圈,将粽叶放在圆圈内,舀进三调羹米,用一根筷子将粽米插紧插实,放入一到二颗红枣,右手将粽叶包严粽米,用彩线扎紧。卷粽叶、装粽米、压实粽米、捏成菱形、系纱线,五步曲,一气呵成,或是羊角形或是菱形。“五月耽误”早上,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开始煮粽子,煮粽子时把原来腌好的咸鸭蛋、咸鸡蛋,和新刨下来的大蒜一起煮。随着水温升高,满屋都是棕叶的清香。到太阳从东山头升起时,粽子也煮好了。这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浓浓的粽香味道。</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五月耽误”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和哥哥一起去村庄后面的山上割艾草。艾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贫瘠的山坡上,也能生长得极为茂盛,它的叶子呈灰白色,一片片叶子互生着,它的茎粗壮劲挺,一丛丛、一簇簇地挺立在山坡上、山路旁。哥哥拿着镰刀,动作极为娴熟地把一棵棵成熟的艾草割下来。据说在“五月耽误”太阳未升起时割的艾草最正宗,最有药用价值。到太阳快要从东山头升起时,我们就割了两大捆,很有成就感的背着艾草回家啦。在割艾草时,有时还能捡到一窝山鸟蛋,这就给我们“五月耽误”的歺桌上,增加一道可口的美味。割回来的艾草捡一些最好的插在门两边门楣上,剩下的摊在屋檐下晾干,拧成一条条的艾草辫子,到了晚上用火点燃艾草沤出阵阵虚烟,在老家叫“点火绳”。家家门前余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得蚊蝇不见踪影。夜深人静,余烟散尽,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进入酣畅的梦乡。</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五月耽误”,我们那里还有一个习俗,在“五月耽误”的早上,没有出太阳之前,人们都要到河里或水库里洗一下澡,最起码到河里洗一把脸,这样才能保证在一年里健健康康不生病。我们那里民间流传着“端午清早,下河洗澡;洗洗手,一年不长疮;洗洗眼,一年不害眼;洗洗澡,一年不生病”的说法。据说每到端午午夜时分,天上就会降下一种能治百病的甘露。这些传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在小时候,我们对这些说法,却是深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五月耽误”最隆重、最有仪式感的事情,就是早饭吃罢粽子、鸡蛋和大蒜后,大人们给我们每个小孩手脖脚脖上系上五色线,耳朵里抹上雄黄,然后再给每个小孩脖子里带上一个“香布袋儿”。</p> <p class="ql-block">缤纷五色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腕,拴在男娃女娃的脚脖,就是绑住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其实,那时候生活并不富裕,香布袋儿的品种很少,再加上手工制作,一针一线、一色一描的艰难做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市场,仅仅是做给自己人祈福、辟邪的过节礼物。记得最常见的就是搬脚娃娃和元宝形的香布袋儿。我们每个小孩都带上香布袋儿,邀小伙伴们一起玩,比谁的香布袋儿香,谁的好看,其实这也能看出谁的妈妈手更巧一些……</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感觉,好像就跟过年一样,隆重热闹,地道纯粹,仪式感十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