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之三:甘肃 内蒙 东三省

先进养殖技术引导师

<p class="ql-block">一、甘肃古塔</p><p class="ql-block">甘肃的古塔,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延续不断。</p><p class="ql-block">甘肃现存的古塔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风格多样。从平面形状来看,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从造塔材料看,有石塔、砖塔、土塔、木塔和混合材料(如砖木、土木、土石)塔等。从构造结构看,有覆钵式、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花塔等类型。从用途和性质来分,基本为佛教塔和非佛教塔两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酒泉程段儿石塔</p><p class="ql-block">酒泉市肃州区石佛寺湾寺院遗址出土的程段儿石塔,为北凉时期雕造。石塔通高43厘米,底径12厘米,青灰色砂岩整块雕成;由塔基、塔腹、塔肩、塔劲、相轮、塔顶组成。塔基八立面阴线刻四男四女神王像。塔腹呈圆柱形,表面刻28行隶书经文和发愿文。塔肩中上略鼓,周围开8个圆拱龛,龛楣饰火焰宝珠纹,龛内髙浮雕7身禅定佛和1身交脚菩萨;鼓肩上部有双卵形覆莲瓣。塔颈有8个方形角柱,与8个内突“凸”形的方格相间。塔顶呈蘑菇形,顶面有圆心,边缘一周刻三角齿纹。</p> <p class="ql-block">2,酒泉曹天护石塔</p><p class="ql-block">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出土的曹天护石塔,为北魏时期雕造。石塔为方形三级楼阁式,残高38厘米,宽16厘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刹和塔檐、基座均有部分残缺。基座方形,边长15.7厘米。塔身三层,每面正中有龛,龛内为佛像,每龛两侧为二尊或四尊菩萨,四面共刻故事12幅。此塔与敦煌、云冈、龙门等北魏时期的支提窟中的四面方塔及造像均相似。此塔纪年准确,雕造精美,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早期楼阁式佛塔的构筑特征,为研究汉魏楼阁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堪称北魏乃至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代表性方形楼阁式石造像塔。</p> <p class="ql-block">3,宁县凝寿寺塔</p><p class="ql-block">凝寿寺塔,位于宁县政平乡政平村泾河北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征薛举时坐镇政平,为母遥祝寿诞而建,并题寺名。明代时寺院被洪水冲毁,唯塔仅存。凝寿寺塔,因寺而得名,为方形五级楼阁式砖塔,无基座,单壁,通高21.2米,基宽6米。第一层正面(南面)门高2.2米、宽1.8米。第二、三、五层有仿木构平座,座缘设栏杆;第四层无平座。各层檐部、平座斗拱之间及栏杆的格内嵌有牡丹、莲花、菊花等花纹雕砖。塔室空筒式,平面大致呈正方形,南北进深2米,东西宽2.11米,依梯可直通塔顶,各层均设木楼板(已毁),留存四层梁。此塔结构严谨,风格朴素,与大雁塔形似,约建于五代至北宋初期。</p><p class="ql-block">凝寿寺原位于艮宫山北麓通商古道旁川台上,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唐初修建。当时秦王李世民西征“西秦霸王”薛举父子之后,坐镇政平(今甘肃省宁县中村乡政平村),为了遥祝其母寿诞而建寺庙。他亲笔题写“凝寿寺”三字于寺门,取其“凝神瞩目长安,祈求母仪万寿无疆”之意。此寺与西安慈恩寺在布局结构上相似,规模宏大。殿宇僧舍皆为砖木结构,五脊六兽,四檐出水,明柱承檐,斗拱翘角,雕梁画栋,造型极具佛教气象。寺院内建有一塔,蔚为壮观。四方僧俗顶礼膜拜者如云而至,直到宋代香火依然很盛。</p><p class="ql-block">凝寿寺塔建于青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楼阁式,共五层。通高21.2米,基宽6米。第一层正面开南门,门高2.2米,宽1.58米。第二层开东西直门洞,第三层开南北直门洞,以此规律开门洞至五层。塔上叠涩出檐,第一层檐部斗拱每面两朵,一斗三升,隐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担。在拱眼上绘有牡丹、莲花、菊花,上承叠涩出檐九层,檐上方椽铺以筒瓦。第二、三层有砖雕仿木栏杆,栏杆所砌砖面雕刻各种花纹,第四层以上无座。塔内有室,南北进深2米,东西宽2.11米,依梯形直通塔顶,各层均设木楼板,现楼板已毁,留存四层梁。塔砖尺寸分别为33×18×5厘米,33×18.5×6厘米,38×20×4厘米,用黄土胶泥砌筑,顶为叠涩上安宝顶。此塔造型敦厚,酷似西安大雁塔。</p><p class="ql-block">延及明代,因暴雨骤至,山洪突涌,凝寿寺惨遭淹没,仅存宝塔一座。至清代顺治年间,人们又重新选址,在现长宁大桥西侧台地重修凝寿寺。新建的凝寿寺虽然规模不如原寺,但佛像雕塑工艺十分精美。清后期几次兵燹,凝寿寺遭到了严重毁坏。尤其同治年间,回民反清数次经政平、驻政平,毁了除堡子外的所有建筑物,城毁人散。凝寿寺也未能幸免,山门和两厢廊房成了废墟,只剩下大雄宝殿和三间僧厨,门窗残缺不全,后又丧身“文革”破“四旧”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宁县盘克塔儿庄砖塔</p><p class="ql-block">盘克塔儿庄砖塔,位于宁县盘克乡罗山府林场子午岭西麓。砖塔通高约11米,底边长3.73米,为三层楼阁式方塔。平面呈正方形,顶部残损,无台基及基座,内部呈空筒状,各层设有木楼板。第一层,檐面损坏严重,塔室正方形,正面尚存神橱,内壁三面有彩绘壁画,还有两处清咸丰五年的维修题记。第二、三层四面也是四柱三开间,四周栏杆砖面刻有牡丹、荷花、菊花、忍冬等花卉图案和马、羊、象、鹿、鱼、鸳鸯等动物图案。此塔结构精巧,风格较为繁丽,约建于五代至北宋初期。</p><p class="ql-block">塔儿庄砖塔,位于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罗山府林场,座落在子午岭西麓,东与陕西省富平县接壤,西南距盘克镇六十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年代:五代(907--960);形制、特点:方形三级楼阁式砖塔,高约11米;现状:2013国保</p><p class="ql-block">  砖塔始建于五代时期(907--960),系全砖结构,平面正方形,楼阁式,共三层,顶部残损。通体高约十一米,底边长0七三米。塔表层磨砖对缝,十分规整。塔身直接出自地面,无台基和基座,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层南面设单砖卷顶门,门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六米,塔室为正方形,正面神灶尚存,室顶直空,内壁三面有彩绘壁画,还有两幅清代咸丰五年曾维修过的重修记事文字。各层设有木楼板,内壁一层为重修,第二、三层檐部施斗拱二朵,檐上方椽铺以瓦栊,均施平坐、栏杆,四周栏杆所砌砖面刻有各种花卉牡丹、菊花、忍冬图案和马、羊、象、鹿、鱼、鸳鸯、人面人身鸟尾等动物图案。第二层四面均刻版门和窗,版门施方形门框,窗施直棂和八棂拼成的九格窗。第三层南北面设真门,单砖卷顶,门傍各设刻板九格窗,东西面均设刻版门与刻版直棂窗。</p><p class="ql-block">  该塔为宁县境内三个塔中唯一有彩绘壁画的砖塔,造型独特,筑造精美,设计优美,庄严而有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檐、斗工整,棱角如锋,砖缝弥合如线,不见缝泥,为研究古建筑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物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5,宁县湘乐塔</p><p class="ql-block">湘乐塔,位于宁县湘乐镇西门村湘乐河北岸古城内。现寺毁塔存。塔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材砌筑,刹顶残缺,通高约22米。无台基和基座。第—层塔身直接从地面而出,每面宽3.76米。南向面门高2.22米、宽1.18米,搭室平面呈六边形,每面边长1.42米。北面龛门高1.65米、宽0.70米、深0.80米;龛室高2米、宽1.04米。第二、三层施平座、栏杆;第二层以上各层间隔置三门三窗,门为真门或线刻板门。据其形制和风格分析应为北宋建造。</p> <p class="ql-block">湘乐砖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境内,建于北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六)。</p><p class="ql-block">湘乐镇居于湘乐河北岸台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宁县城三十五公里。这里依山旁水,自然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湘乐在历史上颇有名望。据史书记载:远在汉时在此置襄洛县。后魏徒治于此改为襄乐。西魏置燕州。后周俱废。唐属宁州。金仍之。元至元七年并入宁州。明设巡检司。清为镇。今为湘乐公社驻地。湘乐古城址建于何时,无考。目前城垣残存。砖塔耸立于古城内的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湘乐砖塔</p><p class="ql-block">湘乐砖塔平面呈六角形,楼阁式,高七层,顶部残,通体高约22米。第一层塔身很高,无台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层每面宽3.76米,门向南,单砖券顶,门高2.22米,宽1.18米,进深2.06米。内辟六角形塔室,每面宽1.42米。第一层门北面开券门,施龛室,门宽0.70米,宽1.65米,进深0.80米,龛高2米,宽1.04米。各层塔檐每面出双抄华拱,每面斗拱五朵,上承替木。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施平坐,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平坐上施栏杆,栏板为直棂式,上施斗子蜀柱,做八角形柱,柱头施明显的卷刹。塔身各层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与直棂窗,真门为圭角形门洞,版门施方形门框,双门半掩,门向各方都有。第六层塔檐每面三朵斗拱,与他层不同。湘乐砖塔,建造华丽,目前除顶残外,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6,合水塔儿湾石造像塔</p><p class="ql-block">塔儿湾石造像塔,原位于合水县太白镇苗村河北岸的台地上,2002年整体性搬迁至合水县博物馆院内。寺院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形成一定的规模,寺址至今仍存。该塔以红砂岩分段雕造,通高18米。无台基及基座,塔身第一层直出地面,高2米,占通高的九分之一。塔身每层布满浮雕,塔基地宫清理出石棺1具,长51厘米、宽14.5厘米、高50厘米,由棺盖、棺身、棺座三部分套装组成。据出土文物分析,应雕造于北宋宣和年间或稍晚。此塔形制极为特殊,因受石材限制而体型极其纤细。</p> <p class="ql-block">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因一座堪称中国造像塔之最的石造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p><p class="ql-block">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p><p class="ql-block">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林海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7,东华池宝宁寺塔</p><p class="ql-block">东华池宝宁寺塔,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大凤川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宝塔山半山腰。山因塔而名。该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约26米。无台基及基座,第一层直接自地面而出,较其余各层都高,其下每面宽3.29米。第二、三、四层施平座勾栏,栏杆饰云纹、奔鹿、飞凤等。第二层正西面和第三层东面分别嵌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重修宝宁寺碑、天启四年重修施地碑。此塔建造精致,风格繁丽,是北宋中晚期西北地区纪年准确、特征鲜明的代表性楼阁式砖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景点结构</p><p class="ql-block">向上各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减,二至七层每面以砖砌八角柱分割成三间,各层每面上下交错开真、假门及假窗。各层塔檐以五铺作双杪斗栱承挑叠涩出檐,出檐施假飞子、方椽及瓦垄,栌斗坐于普柏枋上,普柏枋在转角处出头十字相交,横栱均隐刻而成;真、假门两侧均砌破子棂窗或毬纹格子窗,假版门上雕门簪二枚。一、二、三层塔檐上以五铺作双杪斗栱承托平座栏杆,栏杆为斗子蜀柱华板式样,蜀柱头雕坐斗,华版雕勾片纹、云纹及鹿、凤、虎等动物,以勾片纹最多。塔顶置石质砖刹,塔刹上雕圆光、露盘和宝珠。</p><p class="ql-block">景点地位</p><p class="ql-block">除第一、七层塔檐砖风化脱落外,塔体保存较完好。 2001年06月25日,东华池塔作为北宋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8,庆阳肖金金城寺塔</p><p class="ql-block">肖金金塔寺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南街。俗称肖金塔,原属金城寺附属建筑,后寺毁塔存。塔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至宣和二年,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刹顶及第七层残缺,现存6层,高约20米。风格更为繁丽,略显向清瘦秀丽发展的审美趋向。1993年勘测时发现纪年砖,有“政和八年闰九月初三”“宣和二年七月”等字。此塔也是北宋中晚期西北地区纪年准确、特征鲜明的代表性楼阁式砖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城寺砖塔在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中,北距西峰镇二十公里。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肖金镇原有金城寺,砖塔建于寺中,寺院早毁只留此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肖金砖塔八角七层楼阁式,现存六层,高二十一点二六米。与环县、湘乐古塔似。第一层塔身很高,无台基和基座,塔开正东门,为晚期修补,单砖券顶,高一点九、宽零点六六,进深一点四六米。高四点二米处始安装斗拱,每面三朵,共二十四个,另外角斗共八个。整个子身科为仿木结构,一斗三升。其拱高出墙面一厘米。槽升子高出墙面。翘用两块长条砖对立,翘下弧为半径作圆。三才升用长条砖锯磨而成,上压耍头样子和翘。耍头三才升上托替木式,斗升全无斗耳。替木上砌平砖一层,两条线挑尖状花砖一层,雕刻莲花瓣砖一层,又砌平砖、狗牙子砖各一层。假椽飞头各一层,椽用方砖锯磨而成。檐瓦也用方砖锯磨而成。出檐长九十厘米。檐顶叠涩砖收七层。二层墙身平砌四层砖,以上装斗拱三朵,耍头三才升上托下沿,即栏杆下部。各层檐上均施平座栏杆,栏杆磨棱,栏版雕刻令字图案。平座下斗拱于檐下同。以上各层逐渐缩小,造型相同。塔身各层各面有真假门,真门卷顶,门洞内壁用方、条砖混合平砌而成。假刻版门有门扇、门眉、铺首、门框,立体感极强。仿木直棂窗刻六角棂花格子,雕工精细。门窗布局相互交错,各方都有。塔室内呈八角形每面宽零点九四米。各层楼板已毁,仅留残孔。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青砖和细黄土泥砌筑而成。所用青砖规格不一,有长条砖和方块砖。主要装饰部件如斗拱、翘、假椽、檐瓦及花纹图案皆用方、条砖锯磨而成,图形规范,刻磨工艺精细。水平砌缝和竖缝极小。各角柱用两块条砖磨边对成丝缝,工艺精巧令人叹服。假门假窗精雕细刻仿真无二。砖塔梁角以细白砂石料雕刻飞天、龙头,下凿孔,设铁吊环悬挂风铃而用,现仅留五层以上。其墙面平砌并缝部位大多不求咬槎错缝。</p><p class="ql-block"> 砖塔塔身倾斜原貌残缺,塔体上铭刻题记中三方有纪年。</p><p class="ql-block"> 砖塔第二层正面构栏底部砖刻记载:“政和八年闰九月初三,本镇十姊妹舍到塔上砖壹窑,计两仟三百口,具舍砖人数下项……”。</p><p class="ql-block"> “本镇坊廊人户高遇谨施砖两仟三百口,伏伤前生今世积劫,莫大之罪清除,福降随身,宣和二年七月(1120)高遇谨施。”</p><p class="ql-block"> “彭阳县崇信乡野村社人郭吉,施砖一仟口,祈保人口亨通,老幼安宁。宣和二年七月廿日,施掌郭吉。”</p><p class="ql-block"> 据此证实,肖金砖塔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工期两年之久无疑。二千零八年汶川大地震中肖金砖塔受损。</p> <p class="ql-block">9,平凉崆峒山舒花寺塔</p><p class="ql-block">崆峒山舒花寺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山塔院内。北宋中期崆峒山舒花寺建有砖塔,宋塔至明中期仍存,后因地震受损,于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四年重修,并改名镇宝塔,今俗称凌空塔。现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30米,直径10.5米,坐北朝南,无基座,平面呈八边形。塔身为七级楼阁,攒尖顶,内中空,部分设置木制楼梯。塔刹铁铸,其中部有“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阳文楷书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虽为道教圣地,却以儒、佛、道三教合一而著称,是国内唯一一个三教相融的名山。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的舒花寺,千百年来一直是崆峒山最重要的丛林道场,寺庙在明代达到鼎盛,神宗曾亲赐匾额“十方院”。</p><p class="ql-block">寺内最为珍贵的建筑是一座建于宋仁宗帝位之初(天圣七年之前)的凌空塔。塔高32米,为7级8面锥体阁楼式结构,塔内供奉着88尊佛像,有木梯可盘旋而上。凌空塔与平凉市区东郊的大明宝塔遥相呼应,被誉为平凉古塔建筑“双璧”。</p><p class="ql-block">据《崆峒山志》记载:凌空塔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然而其塔身、塔檐,门窗、斗拱等形制以及精美的石雕造像却均为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p><p class="ql-block">2007年9月,经省文物专家们现场勘察、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了凌空塔为宋代寺庙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后来寺庙被毁而凌空塔被一直保存下来。塔身角柱上的狮形兽头和托塔力士造像历经千年至今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凌空塔上生长着两棵古松,树龄已近200年,至今仍枝繁叶茂。因年代久远,树根逐渐向下延伸,构成了“古塔托松”的罕见景观,现已成为崆峒山最重要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因长期受到风雨侵蚀,凌空塔向北倾斜了1度16分,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近年来,当地文物部门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倾斜的宝塔进行维修和“扶正”,塔刹上的这两棵古松也被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10,环县景福寺塔</p><p class="ql-block">景福寺塔,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的灵武台公园内灵武台上,又名环县塔。该塔为八角五级楼阁式砖塔,通高约22米。塔身第一层很高,自地面直起,无台基。塔顶铜刹铸工精细,相轮之上为葫芦状宝珠。</p><p class="ql-block">环县塔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环江东岸二级阶地上。寺院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高观鲤撰《环县志》载:“古塔寺,在北门外一里,唐贞观时建,嘉靖九年重修,万历十八年又修,明末兵火煨烬,惟留古塔一座……或云:后移城内,为景福寺。”移建后的景福寺“在县城西南,长三十六步,宽一十二步。元大德年建,万历五年知县胡冠有钟铭。本朝乾隆十八年,县吏邓维一募修,在籍训导杨大伦为之记”。根据塔刹上的铭文,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年)重修相轮。早年,塔身上保存有残损的砖匾,上刻“贞观年间建造,敬德监造”等字,匾毁不存。1993 年版《环县志》载:“1264 年(宋理宗景定五年,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八月,环县塔落成。”1981 年,环县塔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环县公园管理处、环县博物馆共同负责管理。</p> <p class="ql-block">二、内蒙古九座辽塔</p><p class="ql-block">内蒙有座千古塔历经两次大地震是全国保存最好最大砖塔辽大明塔,也称辽中京大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遗址内,距赤峰一百二十公里,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p><p class="ql-block">辽大明塔,也称辽中京大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遗址内,距赤峰一百二十公里,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p> <p class="ql-block">1,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北塔</p><p class="ql-block">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市区,高13.7米,六角五级密檐空心,转角无倚柱,修复后的塔身也看不出任何浮雕。</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p> <p class="ql-block">林东镇是辽上京城遗址所在地,上京城南城北现各存留辽代古塔一座。</p><p class="ql-block">元旦日的辽上京,昼短夜长。待我们在林东镇西部的契丹宾馆入住后,已经是下午4点了,太阳已经西斜,估计还有不到半个小时,天色就将变暗。上京北塔位于林东镇内,正好可以利用这最后半个小时拍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林东,由于第一次来时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上京北塔,所以此次相当自信,并没有叫出租车,而是迈开双腿从契丹宾馆向东行进。可令人遗憾的是,此番找起北塔却费了一点工夫,不仅觉得路途特别遥远,还差点走了冤枉路,看来四年多以前的记忆确实是不清晰了。</p><p class="ql-block">总之,当我们抵达北塔脚下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的暗淡了下来。下图为北塔塔下的文保碑,碑文中认为北塔建于辽代中期。</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二)X</p><p class="ql-block">辽代中期是个时间跨度很长的范围,圣、兴二朝都可以算作中期。现观此塔,其建筑风格也与辽代中晚期所建诸密檐式塔差异很大。辽上京北塔体量不大,高细比还算符合常规,但却只有五层,层间距比例远较辽代中晚期密檐塔为大,个人觉得此总做法,应是唐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下面对比一下辽上京北塔与吉林长白灵光塔(下图,长白灵光塔为渤海国遗存,与唐同期,灵光塔照片为博友材栔双全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二)</p><p class="ql-block">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二塔皆为五层,如果二塔等高的话,那么它们的每层高度惊人的趋于一致。不同点是一个六角、一个四方,一个有仿木斗拱、一个为叠涩出檐。</p><p class="ql-block">此外辽上京北塔塔体还略成上下窄、中央粗的枣核型,这种造型与某些唐式密檐塔有共通之处。</p><p class="ql-block">总之,我觉得辽上京北塔应属于唐塔向辽塔转化的过渡类型,这种过渡体现在塔身的平面上,体现在仿木结构的使用上。</p><p class="ql-block">下面看一下北塔的仿木斗拱(下图)。一、二层为单抄四铺作,转角使用列拱,补间一朵。三、四层为斗口跳,不用令拱,转角使用列拱,补间一朵。五层无补间铺作。各层之间铺作的改变也是适应各层高、层宽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二)</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元月三日早晨再次前往北塔所补拍。晨曦中凝望北塔,又觉得北塔的身形乍看上去又和一些金代密檐塔有些接近,比如凌源四官营子小塔。同时,金代建塔也有不少为六角形塔身的,</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二)</p><p class="ql-block">但上京北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绝不是金代所建,这是由辽上京——辽代首都曾经的历史地位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辽上京北塔旧照</p> <p class="ql-block">2,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南塔</p><p class="ql-block">南塔位于辽上京遗址南约2.5公里的龙头山北侧(辽称石盆山),与北塔遥相呼应,塔高25米,八角七檐,檐头系风铃;塔身嵌有浮雕,刀法细致,其风格类似辽西京大同华寺内的辽代壁画。</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南塔修复前后</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南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嵌有浮雕,刀法细致,其风格类似辽西京大同华寺内的辽代壁画。</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南塔</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p><p class="ql-block">86%的人还看了</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北塔</p><p class="ql-block">辽上京的南城</p><p class="ql-block">金上京和辽上京</p><p class="ql-block">辽上京遗址</p><p class="ql-block">景点描述</p><p class="ql-block">南塔位于辽上京遗址南约2.5公里的龙头山北侧(辽称石盆山),与北塔遥相呼应,塔高25米,八角七檐,檐头系风铃;塔身嵌有浮雕,刀法细致,其风格类似辽西京大同华寺内的辽代壁画。可以想像,当时辽上京南北山上,佛塔高耸,风铃飘鸣,诵经声声,一派佛国盛世景象。辽上京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是辽代最早建立的都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南塔为砖筑八角七层密檐式空心塔,高25.5米。须弥座塔基边长3.8米。塔檐残破,刹杆不存。塔南有高2.4米、宽1.6米的门可以进入塔内。塔身各面嵌有赭色石质和砖质浮雕,有佛、飞天、菩萨、道士、小塔等。佛教密宗主尊大日如来位居中央,其东南为释迦牟尼,西南为道教仙人。佛道二教并存佛塔之上,独具特色。南塔浮雕刀法刚劲,形象逼真而优美,体态柔润丰满,动感强烈。华盖两侧的伎乐人、供养人、坐佛以及莲花下的孔雀,都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足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是目前最为珍贵的辽代石刻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溯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南塔</p><p class="ql-block">辽上京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长13公里,共分南北十城,主要有皇城、汉城。其中皇城是契丹皇族、贵族的宫殿,周长7公里,汉城呈正方形,是汉人的居住地。上京城南北各有砖塔一座,俗称南塔、北塔。南塔八角7层,高25米;北塔为六角5层,现残存4层,高约10米。辽上京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辽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上京为辽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册三年(918)。号临潢府 。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勘测、试掘遗址。辽上京由皇城和汉城组成。周长约6400米,城墙均夯土版筑。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3座城门 ,城墙上筑马面 ,城门外有瓮城。大内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圆的毡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皇城北部为空旷平坦地带,推测为毡帐区。城东南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区。在城内西部发现的窑址,既生产典型辽风格的瓷器,也生产精致的仿定窑白瓷。汉城在南,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和掠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墙即皇城南墙。现存4门 ,城墙低矮 ,城内遗迹大部被白音戈洛河冲毁。</p> <p class="ql-block">3,内蒙古赤峰宁城辽中京大明塔</p><p class="ql-block">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宁城辽中京大明塔旧照</p><p class="ql-block">辽中京大定府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此城建在老哈河冲积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头山),西眺马盂山,南濒老哈河。九百年前,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于农耕和放牧。史载,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过这里,遥望南方霞光闪烁,有郛郭楼阁之状,一派瑞气,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500米;内城东西长2000米,[1]南北宽1500米,内外两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一千米,居于内城中北部,以内城北墙为皇城北墙。中京城自兴建到失于金,历经150年,一直是辽的重要都城。</p><p class="ql-block">金兵攻陷上京后,于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时改辽中京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为北京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明初在此设大宁卫。明太祖死后,因诸王纷乱,此城遭战火遂成废墟。辽中京城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惟塔独立。</p><p class="ql-block">这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据元一统志载可能建于辽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两行蒙文,内容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补修所写。</p><p class="ql-block">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但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大明塔确为辽代所建。根据一九八二年维修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几字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大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八十点二二米,基座直径三十六米,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七·一六米,铜顶高二·八八米。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p><p class="ql-block">文化</p><p class="ql-block">在大塔第一层大檐下,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菩萨浮雕,菩萨左右各有一个胁侍。八面菩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清乾隆帝经此曾赋诗赞同:“自远早见郁迢迢,逼近欲瞻翻不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来此赋诗赞日:“巍巍宝塔震中京,琼雕彩壁十三层;白云悠悠掠顶过,轻风阵阵响千铃。”</p><p class="ql-block">维修</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建筑,一九八一年国家投资五十多万元进行全面维修。施工三年,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全部竣工。维修后不仅将残损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换了原铜顶,新挂风铎一千多个,铜鉴四十个。</p><p class="ql-block">经过维修,千年古塔焕然一新,又恢复了原来的雄姿。</p><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在大明塔举办庙会,附近群众数十万人前往参拜游览。交通:平双公路路经宁城。可乘火车或汽车到赤峰,再转乘车前往宁城。</p><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大明这个地方是片汪洋,住着一条十个脑袋的恶龙。一次恶龙发怒,冲出水面把天都顶破了,还是女娲给补上的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盘古开天辟地造了不少大山和平地,恶龙回不了大海,肚子一饿就兴风作浪吞吃性畜、野兽和人。人们为了生存,在每年四月初八这天,不管是住得远近,都得抬着猪,赶着牛、羊给它送去,恶龙每年还要吃一童男和一童女。</p><p class="ql-block">一年的四月初八日,一对青年夫妇,背着儿,抱着女,哭哭涕涕,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人群里,原来是该轮到他们将童男童女作为供项给恶龙送来。正在这时,王母娘娘的三个女儿驾着祥云浏览天际,在回宫时路过这里,按住云头观看此情景。三妹说:"二位姐姐,恶龙作孽又要吃人了!"二姐说:"叫它弄得人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哪有个太平的时候!"大组说:"我们姐妹三人,比不上它的道行,斗不过它,听妈妈说过,蟠桃园里从东南门进去,绕到西北角,第九千九百九十九棵树的蟠桃核能治孽虫,能炸恶龙的头,十个蟠桃就可致恶龙于死地。可是看桃的天神把守很严,咱摘不来呀。"三姐妹商量一下,决定偷蟠桃,于是驾起祥云,来到蟠桃园外一看,守桃天神正好回天宫领旨。三姐妹立即进了东南门,绕到西北角顺着方向数呀数,数到第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蟠桃树,立刻上树摘桃,刚摘了九个,忽听南天门打开了,大姐说:"快走!守桃天神回来了。"三姐妹飞出了西北门,驾云来到大明上空。三姐妹落地变成村姑,手捧蟠桃随着人群来到恶龙的供品前,只见恶龙变成一只怪兽,张着血红的大嘴吞吃着送来的整猎、整羊、整牛。恶龙看见了童男童女,狂笑着吼道:"哈……快把童男童女给我抱过来吃了!我就天上地下无敌了,玉皇大帝也得听我的了。"三姐妹一看孽如此狂妄,紧走几步,抢在抱童男童女的年轻夫妇前面,拿出了新鲜美丽的蟠桃,恶龙一见大喜:"啊!仙桃!快快拿来让我先吃!"三姐妹没有怠慢,便装做恭恭敬敬的样子,把仙桃献了上去。恶龙如恶狼扑食把九大蟠桃连核吞了下去。三姐妹暗喜。恶龙正要伸手抓童男童女,顷刻觉得腹内剧痛,脖子鼓大包,站立不住,打起转转,翻身打滚,才知道上了当,喊道:"你们三个妖女……"话音没落,只听"崩!崩!崩!……"九声巨响,震得大地抖了九晃,恶龙的九个脑袋脑浆迸裂,血溅沼泽,腾空而起,飞到大明城后落了地,变成了九个山头,即九头山。</p><p class="ql-block">恶龙躺在血泊里昏迷过去,三姐妹一看恶龙还有一个头,知它不能死,就用各种神法治恶龙于死地,但这些法子都不顶用,三姐妹着了急,如果恶龙醒来,打到天宫去,我们姐妹就更吃罪不起了。正在这时,托塔天王巡天回宫交旨,路过这里,三姐妹赶紧迎了上去,说明事情根由,天王说:"恶龙作孽累累,罪刻万死!它神通广大,你们哪能是它的对手?我助你们一臂之力,你等需在恶龙的头、腰、尾各筑一塔,便大功告成。"说完,默念咒语,吐三口神气,那恶龙乖乖地翻了白。三姐妹谢过天王便忙于去筑塔。天王说:"一个时辰,必须在天鼓响之前筑完。"说罢驾起祥云回天宫交旨。</p><p class="ql-block">大姐在恶龙头上筑大塔,二姐手慢点,在腰上筑小塔,三妹心灵手巧,在尾巴上筑中塔,她们各用神术,眼看着三座塔一寸一寸地往起长。不到半个时辰就要筑完。在开始修塔尖时,三妹塔下跑来一只野兔,蹦蹦跳跳地招人喜爱。三妹想:我抓住它后再回来筑塔不迟。于是跳下塔去追野兔去。霎时,天鼓已响,二位姐姐封好塔顶,驾云回天宫。三妹野兔没抓住,塔也没筑完,心里着急了,回来一看,恶龙被天鼓震醒,尾巴一摇,塔身倒了半截,砸在尾巴梢上,恶龙使劲地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下,一下子把尾巴摇断了,气绝身亡。断了的尾巴梢甩到了新开坝梁上,鲜血直流,流成了黑里河。三妹非常恼悔自己贪玩,误了大事,驾云追上二位姐姐说:"我不回天宫了,在塔边看守恶龙不让它再复活,并让它向人间赎罪。"话音刚落,三妹化作美人石,立在恶龙的身边。</p><p class="ql-block">恶龙的九个头,脑浆迸裂,血淋淋地落地变成了九头山,所以九头山的石头都是红的。恶龙鲜红鲜红的血淹没了大明城,鲜红鲜红的血又变成了黑红黑红的血,黑红黑红的血又变了漆黑漆黑的血,漆黑漆黑的血变成了肥田沃土。人们撒下种子,收割庄稼,放牛放马,过起了美满安乐的生活。人们说:“我们今天的福气,是王母娘娘的三个闺女修了大塔、小塔、半截塔才有的。所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人们都要给美人石烧香磕头,即大明庙会。”</p> <p class="ql-block">4,内蒙古赤峰宁城辽中京半截塔</p><p class="ql-block">半截塔也称残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外西南角,南濒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围古代建筑遗址颇多,是辽代的园圃地。</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宁城辽中京半截塔旧照</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宁城辽中京半截塔细节</p> <p class="ql-block">半截塔也称残塔或三塔(因宁城境内有三座古塔:辽代的大明塔,金代的小塔和这座半截塔,人们称为大塔、小塔、半截塔或三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三姓庄东南,即辽中京故城外西南角处 。此塔因上部倒塌,只剩半截塔身而得名。历史上“辽中京大定府”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是大辽三京之一,是辽鼎盛时期的都城,建于1007年。半截塔位于辽中京城外西南角上,南濒老哈河,北依中京城,周围古代建筑遗迹颇多。</p><p class="ql-block">从半截塔残存的塔身看,该塔为八角实心密檐式砖塔,是典型的辽塔结构,周围有高五米的砖头和废土堆积物,堆积物里曾经出土过很多文物。残体全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中原有佛像,但现在都没有了。其余四面雕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装饰,转角处雕成圆柱体,圆柱体端有柱头铺作两朵,全为斜拱成双抄五铺作,塔檐全无,只有第一层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头裸露于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地大震……”20世纪80年代,国家地震局对此震评估结果是:震中辽中京(宁城县大明镇)一带,震中烈度9度,震级六又四分之三。正是这次大地震,造成半截塔上部倒塌,塌落物散布在塔周围,部分被埋在在了堆积物中。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可见,这座塔是在建成两百多年后,毁于元代的一场地震。</p><p class="ql-block">塔基以下有地宫,但早期被盗,有两个盗洞都进入了地宫。塔北侧紧靠基座有一个长1.3米、宽1米的盗洞,垂直下挖约4米,再转向南平挖,穿过地宫墙壁进入地宫;塔南盗洞在塔基座上,宽1、深1.8米,斜向下凿穿塔基座和地宫券顶,进入地宫内。这一盗洞直到1984年维修塔基座时才被封堵,因此塔的地宫内基本上已经被土石、碎砖等杂物填满。由于地宫被盗,并且破坏严重,地宫内有多少物品及摆放方式已无法考证。据当地村民回忆,有人曾在地宫内看见有木塔 (或砖塔) 。清理后仅发现4件泥质小塔和1件陶质小塔、2件瓷器,及一些扇形雕砖塔!</p> <p class="ql-block">5,内蒙古武安州白塔</p><p class="ql-block">建于辽代早期。八角密檐式佛塔,塔檐残存十一级,残高三十六米,塔座每边长六点二米,塔身南、北、东、西面为佛龛,其余四面为砖雕紧棂窗。</p><p class="ql-block">塔檐向上斜收较大,为早期辽塔型制,塔外壁抹白灰,俗称“白塔”。塔身多处异型构造,都是辽金塔中的孤例,弥足珍贵。因年久失修,虽残破不堪,但雄风犹存,敖汉旗境内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修复加固。</p> <p class="ql-block">辽代武安州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南塔乡政府所在地之西侧,北临验马河,南近高台地,验马河系叫来河的一个支流,东西流向,两岸多冲积的扇面形第一级台地。城址便坐落在河之右岸一级台地上。这处遗址于199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城址相对验马河左岸的一个高岗上有一处寺院遗址,地表仅见有辽代遗物,均为辽代早期建筑,至金、元已废弃,现仅存辽塔一座。塔为八角形密檐空心砖塔,塔刹部分已倒塌,现塔檐残存十一级,残高36米,塔座每边长6.2米,塔身南、北、东、西面为佛龛,其余四面为砖雕的紧棂窗。正南面佛龛已残破无存,露出圆形空腹,其顶部至第一层塔檐处,为尖穹顶,腹壁抹白灰。第一层檐和第二层檐均为仿木结构的斗拱承檐,第三层以上各檐为叠涩式承檐。塔檐向上斜收较大,为早期辽塔型制,塔外壁抹白灰,俗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6,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座落于呼和浩特东郊(丰州故城),由于塔身通体白色,当地人更多是称他为白塔。塔高7层,下设双层须弥座,平面8角形,高约56米,为砖木混合结构。</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p><p class="ql-block">经修缮,恢复了塔刹,清理出淤埋地下的基座。</p><p class="ql-block">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通高55.6米。</p><p class="ql-block">基座为束腰须弥座,上部砌作仰莲瓣。</p><p class="ql-block">塔身第一、二层外壁嵌有砖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转角倚柱为砖雕蟠龙柱。第一层南面券门上嵌有石额,汉字篆书“万部华严经塔”六字。每层设腰檐和平座,腰檐下砌出斗拱承托。</p><p class="ql-block">塔内有旋转式阶梯走道,游人可攀登至第七层远眺山川景色。</p><p class="ql-block">塔内第一层墙上嵌有金代石碑6通,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大量使用汉文外,还有契丹小字、女真字、畏吾体蒙古字、八思巴字、古叙利亚字及古波斯字等各种文字题记,其中以金大定二年(1162年)汉文题记的时代最早,金、元、明各代题记作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关系及社会状况,是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为保护好这一古建筑,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市有关单位,邀请了考古、历史、建筑专家,对呼市东郊白塔进行了考证,确定了修缮方案。自1985年--1987年用三年时间分三期工程进行彻底修缮。</p> <p class="ql-block">7,内蒙古五十家子塔(万寿白塔)</p><p class="ql-block">五十家子辽塔位于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西,孟克河西岸一级台地元代宁昌路遗址(辽代降圣州遗址)上,2013年5月宁昌路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有一说为金代建造,但观其形制具有辽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万寿白塔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城址内的中轴线偏北,始建于辽代晚期。为砖砌八角空腹13层密檐式,高31.2米,基座每边宽4.47米。塔座上半部有砖雕,分3层。下层为仿木结构的斗拱,单抄五铺作一跳出花拱,两转角斗拱间,两朵补间铺作。花拱单砖立出,中间为栏杆式每面隔成上下两层格,共六横格,下层格内砖雕飞龙和缠枝花,上层为“万”字,上为仰莲,均残破。塔身每面两侧为圆柱,正中一小佛龛置泥塑佛,龛两侧为砖雕胁侍,胁侍顶端及龛上侧均为华盖。上两角各有一个飞天。上为横额,额上为仿木结构斗拱,两转角斗拱间为三朵补间铺作。13层以次叠收,最上第二层亦砌出仿木结构的斗拱。塔刹为仰莲式,只剩刹杆,铜宝珠已无存。</p><p class="ql-block">正面塔龛下面及第二、三层檐间镶嵌两块蒙汉文的石碑。上一块汉文为“万寿白塔”,为大明万历二十八年秋立;第二块为万历三十一年立。</p> <p class="ql-block">8,内蒙古赤峰平庄塔子山白塔(静安寺塔)</p><p class="ql-block">赤峰元宝山区美丽河镇大营子村北的孤峰山北塔山上辽代塔子山白塔,俗称白塔,也有称其永安塔,因山下就是静安寺,因而也称静安寺塔。一般认为建造于辽咸雍六年(107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静安寺佛牙舍利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美丽河镇大营子村北的孤峰山上。山下南部为辽代静安寺遗址,现在原址上重新复建了静安寺。在山峰东南脚下,为辽代兰陵郡夫人萧氏墓。此塔为八角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现塔残高约15米,由塔座、塔身、三层密檐、塔顶组成,塔刹已不存。</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静安寺佛牙舍利塔X</p><p class="ql-block">(静安寺塔远景)</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静安寺佛牙舍利塔(塔身南面)</p><p class="ql-block">基座为双层须弥座,塔直接座落在山顶的基岩上,塔座下部为近代维修,原形制已不清楚,双层须弥座距地面高约二米处,双层须弥座高约二米,由于塔体较小,每面须弥座束腰部分由两转角蜀柱及中间蜀柱隔成二个壶门,下层束腰壶门砖雕全部缺失,版柱呈“亚”字形,中间雕刻牡丹花卉,转角雕刻兽面纹,蜀柱上部雕饰以莲瓣;两层束腰间由12皮砖砌筑而成。在须弥座的上枭部位,雕饰以莲瓣。上层束腰与下层束腰格局基本一致,蜀柱阴雕成盖罐图案,壶门内饰以“卍”字纹。</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静安寺佛牙舍利塔(塔身须弥座)</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静安寺佛牙舍利塔(塔密檐部分)</p><p class="ql-block">须弥座上承一层塔身。塔身四正面为拱形券龛,券龛内原应有佛像,现已全部缺失。四隅面为砖雕菩萨立像,或手持供盘,或手持莲花,身着天衣,站在莲花墩上。从砖雕佛像的砌法上看,明显可以看出应是修完塔之后,再在塔身上凿出位置,再将砖雕菩萨像补砌进去。券龛上和菩萨上方,饰以流苏宝盖。转角倚柱由二层塔幢构成八大灵塔;一层塔身之上为阑额,阑额之上为普柏枋,普柏枋之上没有象其他辽塔那样由砖雕铺作挑出一层檐,而是由叠涩砖雕成莲瓣上承双行叠涩砖,由两行双皮叠涩砖挑出大檐,这是该塔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他二层密檐的装饰手法与一层檐相同。塔顶只存塔钵,塔刹不存。据资料记载,在塔附近岩石上刻有“太塔宝沟龙泉寺”、“宝静安山圣塔”铭文。</p> <p class="ql-block">三、黑龙江境内的古塔、宝塔</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是中国少塔的省份。其现存最古老的塔(幢)为牡丹江宁安渤海石灯幢(唐·渤海),而绥化地区的绥化半截塔,为唐塔遗址;黑龙江原仅存一座辽塔,即泰来塔子城辽塔(遗址),于1950年代倒塌。元、明几朝无古塔遗存。清塔遗存有两处三座:民国塔有五处五座。当代,黑龙江则修建与复建了一些仿古塔,多为千佛塔。千佛塔的形制,可以说是黑龙江的当代佛塔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宁安渤海国石灯塔</p><p class="ql-block">石灯塔,又名石灯幢或石浮屠,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西南的兴隆寺(南大庙),坐落在大雄宝殿前。为国家一级文物。?古寺中的石灯幢,其称为石灯、石塔、石香炉、石灯笼等。此塔幢是唐代古渤海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原高为六点四米,后因原刹损坏,现高六米。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栱,具有我国木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2,极乐寺七级浮屠塔</p><p class="ql-block">极乐寺塔,称七级浮图佛宝塔,座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极乐寺东院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1824年。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7米,布局为国内罕见,正面朝南,紧连砖建硬山式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3,张氏墓塔</p><p class="ql-block">张氏墓塔,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一百五十一号,坐落在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为民族资本家张庭昇为其父母建造的墓塔。塔始建于1923年,于1925年竣工。为防止日后子孙变卖祖业,张庭昇特意将墓塔建在自家宅院内。该墓塔全部由青石建成,平面六角,三层楼阁式,直径七米,高十二米。该墓塔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座墓塔。塔于2007年9月列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塔</p><p class="ql-block">卜奎清真寺砖塔,即遥殿,位于黑龙江省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礼貌胡同1号,坐落在繁华商业区--卜奎大街一条深巷里。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卜奎清真寺的附属文物。塔(遥殿),建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塔为方形三级,砖木构楼阁式,顶端是金色的“凤剥铜”宝葫芦,高约两米,葫芦顶上斜镶着象征伊期兰教的月牙。此塔建筑形制独特,是东北以至中国清真寺中不多见的古塔形制的遥殿。塔顶端镶有高1.9米,直径0.9米镀金葫芦,葫芦顶上端有40厘米长月牙形装饰物,是伊斯兰教''弯月涵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5,齐齐哈尔大乘寺灵塔(妙修大和尚靈塔)</p><p class="ql-block">大乘寺灵塔,即妙修大和尚靈塔,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东南部铁锋区木海街与民航路交叉口、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南侧。 塔建于上个世纪,为八角三级密檐式砖塔。</p> <p class="ql-block">6,拜泉古月宝塔</p><p class="ql-block">古月宝塔,称纪念宝塔,俗称八角宝塔,位于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东南角,坐落在距县城三十五公里处的宝塔公园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塔始建于1935年7月,同年9月竣工。塔身采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八角七层,塔高五十米。第一层南面有铁门,门洞高一点七七米,宽零点九八米,塔门上横书“古月仙居”四个大字,意为胡仙住所。</p> <p class="ql-block">7,肇源衍福寺双塔</p><p class="ql-block">衍福寺双塔,位于黑龙江省 大庆市肇源县茂兴大庙村西侧,坐落在衍福寺山门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建于清初,东西排列,坐北朝南,间距三十二米。相传清太宗曾祀于此,故建寺塔。后寺毁塔存。双塔呈宝瓶状,高约15米,为四面五级建筑。由塔刹、相轮、塔身、塔座和塔基组成。塔刹为宝珠日月金顶,其下为相轮十三重;塔身略呈椭圆形,状如覆钵;塔座与塔基为方形须弥座。塔身雕刻藏文咒语,上有龛门,南向。塔座雕绘纹饰图案,以双狮宝珠最为精致,姿态逼真,栩栩如生。双塔形制近似北京的北海白塔。除塔刹宝珠日月金顶外,余皆砖筑.为藏传佛教寺塔。</p> <p class="ql-block">四、吉林是中华现存古塔</p><p class="ql-block">吉林历史上曾是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行政中心所在,所存古塔最早的是渤海国塔(唐代),即白山长白灵光塔。其后为辽、金治地,仅存吉林农安辽塔。清代,在吉林所修之塔也不多,存世更少,仅存白城洮南双塔。当代以原形制修复的古塔,也可视为古塔,如吉林北山双塔。所以,吉林古塔凡六座。当代,吉林恢复与修建了一些寺庙,新建佛塔数量多于古塔,本通览附录了一些。有的则不录。以下是以地区分类的古塔及附录的古塔遗址、现代佛塔目录索引,点击即为图文介绍。</p><p class="ql-block">以地区论,四平市和辽源市无古塔或当代塔录。以下为再编目录:</p><p class="ql-block">长春古塔</p><p class="ql-block">长春诸刹当代佛塔</p><p class="ql-block">农安塔</p><p class="ql-block">农安古塔(辽·国保)</p><p class="ql-block">农安万金塔石塔(辽)</p><p class="ql-block">农安金刚寺千佛塔(当代·双塔)</p><p class="ql-block">吉林市塔</p><p class="ql-block">吉林北山双塔(清·待考)</p><p class="ql-block">通化塔</p><p class="ql-block">通化梅河口祥云塔(当代)</p><p class="ql-block">白山古塔</p><p class="ql-block">长白灵光塔(唐·国保)</p><p class="ql-block">白山地区当代佛塔</p><p class="ql-block">松原塔</p><p class="ql-block">松原当代佛塔(三处)</p><p class="ql-block">白城古塔</p><p class="ql-block">白城洮南双塔(清·省保)</p><p class="ql-block">白城当代佛塔(两处)</p><p class="ql-block">延边古塔</p><p class="ql-block">延边古渤海塔遗址(唐·两处)</p><p class="ql-block">敦化正觉寺玉佛殿塔(当代)</p><p class="ql-block">珲春灵宝寺塔(当代)</p> <p class="ql-block">1,白山长白灵光塔</p><p class="ql-block">长白灵光塔由通道、甬道、地宫、塔身、塔刹五个部分组成。塔身通高12.8米,由长方砖,圭形砖,多角砖砌筑,高五层,底层最大,向上递减,收分明显,侧面呈梯形,而正面则成正方形。长白灵光塔,原无“灵光”二字。清朝第一任长白知府张凤台考察此塔时,首加“灵光”二字。</p><p class="ql-block">关于塔身建造年代问题。据清朝刘建封撰《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土人云,十数年前,潘姓见塔前有一石碑(该塔为灵光塔)甚小,上勒篆文不能辨,后被韩人毁。查此塔建立已久。或云尉迟敬德所筑,或云薛仁贵所筑,或云刘仁轨所筑,碑记无存,未易考核,惟所称皆系唐人,其为唐塔无疑。据辽宁史学家考证,砖塔2——5层直棂窗口,其形状与西安唐代大雁塔相似。从用料、结构和塔形来看又与西安唐塔相似,属于同一时代建筑。灵光塔之所在地又是当时渤海国疆域,因此,我们认为这座塔是东北地区仅存不多的唐代古塔。</p><p class="ql-block">1981年至1982年6月间,考古工作者邵春华同志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双寰先后亲临长白,对灵光塔进行了科学考察,鉴定灵光塔为唐渤海国时期建造的佛塔。</p><p class="ql-block">渤海国人为何在这个滨邻大江和大山之处耗资筑造此塔呢?无佛教怎能有佛塔?原因是当年的西京鸭府神州址设于今临江,自公元698年渤海立国后,唐朝佛教传入渤海国,渤海国人笃信着萨满教,也信奉着佛教。因此,在近代的满族民间萨满祭祀中,在以萨满教为主的礼祀同时,还敬奉着不为祖先的佛尊。</p><p class="ql-block">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东京龙原府,日本道也。南海(府),新罗道也。鸭绿(府),朝贡道也。长岭(府),营州道也。扶余(府),契丹道也。”临江,是渤海取道登州,直抵唐都长安城中间的一个较近的古道。当年渤海王子、使臣们,每赴长安城,都是从临江下水乘舟前往的。唐朝的使臣也是从长安——登州——辽东——临江——长白赴渤海国,为了表示渤海国对大唐的忠贞,建此塔是情理中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常言道: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僧。遗憾的是,灵光塔处并没有寺和僧侣。难怪从前有五台山之僧禅松老者,为寻寺僧,“颈披长发,头束金质陀圈”,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意在寻找僧侣,栖身于寺中。事与愿违,到头来葬身于茫茫荒野。这位僧老圆寂后,为土人留下了三枚佛教石印:一枚上刻“行者禅松之印”(为僧者私印);一枚为“师利法王之宝”(为五台山之印);一枚为“头陀圣闻”之印。至此,长白山问世出一部脍炙人口的佛教小品——《僧人寻寺失印记》。</p><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登临塔山公园有两条路,一是乘坐汽车由县城直接顺柏油路盘旋上山,历时10分钟;另外可通过牌坊式山门从南面沿327级的通天石梯直接攀登上去。在通天石梯的尽头建有“华英楼”亭子一处,在此,可以俯瞰长白县城的全貌,还可以一览朝鲜惠山市之全景。</p><p class="ql-block">过了华英楼,就可见矗立于山巅之上的唐代灵光塔。灵光塔周边有观日台、梳妆台、南天门、点将台(亦称跨马石)、翠山三叠等景点,并流传着优美的传说故事。灵光塔后面山坡是塔山烈士陵园,建于1988年9月,占地3300平方米,这里长眠着79位为保卫长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陵园正面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高19.88米,是由1945块青白色花岗岩砌成。</p><p class="ql-block">塔山公园还建有特产植物园,栽植了名贵树种、药用和经济类野生植物;文物博物馆中陈列展示了长白考古成就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喜人成果;具有典型朝鲜族风格的塔山民族饭店,可供游人品尝地道的朝鲜族各类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塔山公园山峦叠翠,松涛阵阵,百花争妍,是边陲重镇长白县的一颗明。</p> <p class="ql-block">2,长春农安古塔</p><p class="ql-block">农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辽金时代是这里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留下诸多历史遗迹。辽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为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高近40米。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八面壶门,塔身层层收分,宝顶直插云霄。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   修整后的金刚寺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特色。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曾使很多旅游者前来实现其夙愿,又使许多观光游客醉卧农安。   古塔各层檐的坡脊上塑有狮子,龙,马等各类走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塔角皆悬有铜铃,每当风雨飘洒,金铁齐鸣,远近皆闻。塔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塔刹高8米,分8个侧面,塔上宝顶破为壮观,宝顶上是两个铜制的交*仰月,中间有铜制宝珠两个,宝珠上的宝盖上面有4条铜链,系在塔脊4个角上,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塔顶是塔刹结构匀称,精美。</p><p class="ql-block">古塔修复</p><p class="ql-block">  古塔因近千年的风雨侵蚀,损坏严重。解放前此塔已濒临坍塌,一九五三年开始修缮,后因故停工,一九八三年又对未竟工程进行续建,终使千年古塔恢复了原貌。国家于1953年拨专款全面修复了古塔,每逢旅游旺季,来此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在长春地区,有座古老的宝塔,座落在长春西北七十公里处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这就是农安古塔,亦称“佛塔、辽塔、金塔”。</p><p class="ql-block">文物发现</p><p class="ql-block">  在塔身第十层中部曾发现一小砖室,内藏铜铸的佛像和菩萨像,木制骨灰盒、瓷香盒,细线阴刻佛像银牌饰等珍贵文物,此塔对研究辽代宗教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农安镇历史悠久,原镇古城建于扶余国,是扶余国后期346的王城——文明遐迩的黄龙俯所在地,古城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辽圣宗三年(1023—1030年),建有宝塔,位于古城西恒外一百米处,亦称:佛塔”,辽塔,“宝塔”。古塔,八角十三层,塔高44米,为密檐实心塔,以形状各异精制灰砖瓦建造。塔身有亚门,平栏门,角梁,斗拱,花拱,采用不同样式的平瓦,猫头瓦,飞翅瓦等不同工艺形式。   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辽金时代这里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留下诸多历史遗迹。辽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为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高近40米。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八面壶门,塔身层层收分,宝顶直插云霄。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 修整后的金刚寺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特色。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曾使很多旅游者前来实现其夙愿,又使许多观光游客醉卧农安。</p> <p class="ql-block">3,吉林北山双塔(清·待考)</p><p class="ql-block">塔者,砖木垒筑,尖顶柱体,高高耸立,巍然向天者也。今游吉林北山,为何举目唯见各座寺庙山门屹立,钟鼓楼双耸,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而根本不见大名鼎鼎的“乾隆宽真双塔”的踪迹?是双塔垮塌了吗?是颓废了吗?都没有。双塔尚在。</p><p class="ql-block">有史以来,宽真双塔便隐身于玉皇阁后院。那里,虽踞北山之巅,然前有玉皇阁重重殿阁的掩护,后有山崖阻隔,周围有森森古木的掩蔽,且多年来,玉皇阁庙宇一直在进行无休无止地增建、扩建、修建,公园管理处也没有把“宽真双塔”作为名胜古迹展出,因而,那里就成了玉皇阁建筑材料和建筑遗物的存放地。故而,让珍珠蒙尘,名胜遗弃,“宽真双塔”真真的藏在深山人未识了。</p><p class="ql-block">吉林北山玉皇阁山门。作者手机摄影</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多次近距离地接触认识“宽真双塔”,还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听说吉林北山公园古寺庙玉皇阁后的青砖双塔,已于1998年重新按照照片和有关资料修旧如旧,复建完成。因而,在实地参观之前,我便请教了几名吉林的文史专家,从而获知了玉皇阁“宽真双塔”的许多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4,白城洮南双塔</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白城市洮南东北,洮儿河北岸,德顺乡境内的双塔村内有两座建筑精美,年代久远的古塔。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洮南双塔”。</p><p class="ql-block">  洮南双塔,俗称“双塔子”,又名保安塔,属于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它高12米,两塔距离约20米,皆为清砖构建,塔基方型底座,有4层塔阶,下部四周有大型浮雕砖狮16块,表情活泼雄健。双塔顶部,原有数十斤重的铜制华盖与宝珠相组成,别具一格,精致衬托,华盖底部,挂有铜铃4个,迎风摇曳,清音悦耳,可惜如今一个也不在了,据当地农民讲,其中一个在1979年春被盗,另一个在1937年遭风雹挂落。被日本侵略军弄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双塔东西并峙,通高皆为12米,相距23.8米,青砖结构。塔身覆钵形,上部有塔刹相伦十三通,刹干两侧从上到下,有两条用木头透雕出蔓草纹饰图案的支柱,作为刹饰。中有塔龛,下为四方形塔座,座周围有梵文经咒砖刻,座下四周有神兽及火焰宝珠砖浮雕十三块,座的底部为四层塔阶。经考证,双塔属清代早期的典型寺塔建筑,是松辽平原目前仅存的几座古建筑之一。据考证和双塔同期的寺院建筑规模也很宏大,位于双塔后侧,已全部破坏无遗。</p> <p class="ql-block">如今,双塔已被洮南市政府拨款修茸一新,是东北松辽平原上仅存的几座古建筑之一,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美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瞻仰观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5,马滴达塔</span></p><p class="ql-block">马滴达塔,位于延边州珲春县马滴达乡马滴达村,坐落在村东马滴达山下。塔立于距地面高50米处的小平台上。小平台为自然形成的马蹄形。因塔位于马蹄塔形的平台上而得称“马蹄塔”。由于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蹄”称为“滴”,将“塔”称为“达”,即今日所称的“马滴达”。塔于民国年间倒塌,现已是一片废墟。 </p><p class="ql-block">  据《珲春县志》记载:“古塔在春化乡塔子沟北山坡,高七级、西靠山,东临河。相传为渤海所筑。惜塔砖之纹模糊难辨。砖有两种:一方形,厚2寸,四面各1尺;一长方形,厚2寸,长1.2尺,宽5寸。其坚如砺,土人取以磨刀,由于塔根之砖失去七,民国十年遂致倾倒,塔顶铜幢坠入河内,迄今未能捞获。”</p><p class="ql-block">  1973年6月,吉林省博物馆和延边博物馆,珲春县文化馆对引塔基进行了清理发掘,在清理中发现塔基已被掘盗,坑内遗弃近代日本汽水瓶子一个。进入第二道封门后则为“地宫”。“地宫”的中心部分是塔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宫”为长方形,其长2.74米,宽1.86米,中心高2.30米,顶部用迭涩筑法,四壁用清砖错缝平砌,上抹白灰。“地宫”已遭破坏,面目全非,从底部出土的大批涂红朱的白灰块,条状木痕等迹象推测,可能有台床之类的设施,在底部乱砖中杂有零乱的骨殖:有人的下颔骨、脊椎骨、肋骨、上、下肢肌等,当是这座墓葬的主人的遗骸。 </p><p class="ql-block"> 马达塔平面为方形,与中原唐代各佛塔相似,尤其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的平面相同。同和龙贞孝公主墓塔,无论在塔基平面,还是在墓室的结构、规模、筑法等方面都基本相同。由此推断,马滴达塔无疑是渤海时期所建。 </p><p class="ql-block">  该塔“地宫”虽没有墓碑,壁画,但出土了人骨。据有关部门鉴定,墓主为一中年男性。马滴达塔基本同贞孝公主墓一样,也是一座墓塔结合形式的墓葬。 </p><p class="ql-block">  该塔距渤海东京龙源府八连城址约50公里,当属京城辖境。贞孝公主墓修在渤海文王大钦茂大兴五十六年,即大钦茂在东京龙源期间,马滴达塔的建造年代也应大约在这个时期,时间不会相去太远。从此可以推测塔的墓主人很可能是渤海王族的重要成员。 </p><p class="ql-block">  此塔是少有的渤海时期的遗迹之一,是珲春境内唯一的渤海塔,对于研究渤海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辽宁古塔</p><p class="ql-block">佛塔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一种佛教形式。在佛教到中国的时候塔在印度已经友过较长时候的发展并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坡”,属于坟冢(高僧舍利或遗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做庙,即所谓为塔庙。这两种型式的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又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人们把释迦牟尼教的教义和传教人都称为“浮屠”。他们居住和崇拜的仅仅是一座7层、9层、高数十丈,层层有楼梯栏杆的建筑物。寺院是佛陀学习的地方,寺塔是佛陀的墓所 。只是到了近代寺院才变成与鬼神沟通的佛家场地。</p><p class="ql-block">抚顺高尔山辽代佛塔</p><p class="ql-block"> 17、抚顺市高尔山辽塔</p><p class="ql-block"> 18、抚顺市市郊的抚顺县东部的赵家塔</p><p class="ql-block"> 19、抚顺市市郊的抚顺县东部的李家塔</p><p class="ql-block">20- 1,铁岭市白塔:从铁岭火车站站出站,步行就可以走到白塔</p><p class="ql-block">22-2,铁岭市龙首山秀峰塔:建于明代,近20米高,从大白塔步行经过银岗书院,再步行到龙首山。</p><p class="ql-block">23- 3,铁岭市龙首山驻跸塔:明代重修</p><p class="ql-block"> 24、 辽阳白塔:在辽阳市内白塔寺内</p><p class="ql-block"> 25、开原市崇寿寺塔</p><p class="ql-block">26、义县青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7、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义县广胜寺塔修复前原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8、义县八塔山寺塔</span></p><p class="ql-block">29、朝阳市区域的六座佛塔:</p><p class="ql-block">29- 1,绥中县斜塔:在绥中县前卫镇,大致处于绥中县城和山海关的中间处</p><p class="ql-block"> 30-2,妙峰山双塔</p><p class="ql-block">交通:从河北省山海关----- 辽宁省妙峰山双塔-----塔子沟大峡谷-----小河口长城------前所镇古城-----前卫镇斜塔----绥中县城</p><p class="ql-block"> 31、班吉塔: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镇西北,是清代古塔</p><p class="ql-block"> 32- 1,朝阳南塔:在朝阳市内博物馆附近</p><p class="ql-block">33- 2,朝阳北塔:在朝阳市内</p><p class="ql-block"> 34- 3,云接寺塔,在朝阳市凤凰山主峰下行约一里处。</p><p class="ql-block"> 35- 4,大宝塔:位于朝阳凤凰山北沟中部一隆起的小丘顶上</p><p class="ql-block"> 36- 5,朝阳市黄花滩塔:在朝阳市大平房镇附近,汽车能到达。</p><p class="ql-block"> 37- 6,在黄花滩塔塔下的村子西行,坐车到八棱观塔的山下,再爬山看塔</p> <p class="ql-block">17、抚顺市高尔山辽塔</p><p class="ql-block">该塔用多种型制的青砖砌筑而成,塔身八角形,九级密檐,塔身腑部直径6.8米,向上逐级缩小,通高14.1米。塔身高自下而上,用密檐、斗拱分出比例匀称的层次,每层又用磨砌立柱,构成8个对称的圆弧犄角。在八面塔身上各有深约15公分的长方形佛龛,上有砖雕宝盖,龛下有飞天拱托,各自组成一幅完整的浮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18、抚顺市市郊的抚顺县东部的赵家塔</p><p class="ql-block">赵家塔所在的山岗。尽管时令上已近白露,但山岗上的植被,依旧是枝繁叶茂,漫山秋色,层林尽染,山顶的赵家塔一直难觅踪影。</p><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X</p><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山脚下的苞米地,在树林里披荆斩棘了能有10分钟后,赵家塔终于若隐若现的出现在视野里(下图)。</p><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赵家塔全景,六角五级仿辽密檐式,不到10米高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p><p class="ql-block">赵家塔塔身每面上方雕一图案,图案类似宝盖(参见上图)。宝盖下方为素面,估计这素面应是维修后的模样,最初应有假门、假窗一类的装饰。</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赵家塔的大檐铺作,铺作为双抄。补间铺作一朵,出60°斜拱,无正华拱。转角铺作出75°斜拱,按说六角形塔身相列的华拱与塔身平面呈60°,转角铺作做出列拱应很方便,可赵家塔却采用了75°斜拱,这估计应该跟赵家塔塔身每面宽度过窄有关。</p><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p><p class="ql-block">赵家塔基座近年维修过,为单层须弥座(详见下图),形制简单。束腰部分为素面,上承仰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p><p class="ql-block">辽式密檐塔由辽代始创,后世多有兴建,在中国北方自成一派。其中,金代密檐塔由于年代接近,与辽塔非常相象,以致有些密檐塔的辽金之辨如今已成为学术难题。而元、明密檐塔,其外形较辽则已有了一些变异,比如北京一带,明代修建了为数较多的密檐式塔实例,为辽明对比提供了不少依据。</p><p class="ql-block">赵家塔的每层密檐之间,可以明显的看出楼层。楼层的相对高度比辽代密檐塔要大,并且每层由蜀柱隔成三个开间。</p><p class="ql-block">抚顺赵家塔</p><p class="ql-block">这种密檐间的楼层隔出开间的做法常见于北京地区的明代密檐塔。</p><p class="ql-block">总之,赵家塔应为高僧墓塔,民间传说建于明末清初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19、抚顺市市郊的抚顺县东部的李家塔</p><p class="ql-block">李家塔位于抚顺县上马乡李家村西南约四百米处,砖砌实心六角五级密檐塔,矗立高山之巅。李家塔与赵家塔东西对峙,相距约三千米,与赵家塔同时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都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抚顺•明末清初•上马乡李家塔X</p><p class="ql-block">抚顺•明末清初•上马乡李家塔1(新浪博友“辽塔”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家塔通高八点二米,束腰莲花座,高一点九米。塔身六角柱状,高一点五五米,每面宽零点九米。正南面砖砌佛龛,龛额砖雕拱卷,高九十厘米,宽三十九厘米,进深四十五厘米。塔身北面,砖雕饰门两扇,门额为弧线形砖雕件,高六十六厘米,宽四十五厘米,余四面均以砖雕砌窗棂。转角处皆以砖雕就仿木圆柱。塔身以上为五层密檐塔檐,每檐之间一段塔身,每面均以砖雕就窗棂。密檐下均以砖砌仿木建筑斗拱,每级有斗拱十个,每级间用横砖间隔。塔刹以砖交错垒起呈柱状。</p><p class="ql-block">此塔的建筑风格,造型特 征,装饰手法,建筑材料与赵家塔相同,只有局部装饰稍有变化,与赵家塔是同中求异之作,乃为同期所造,却比赵家塔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20,铁岭市白塔:从铁岭火车站站出站,步行就可以走到白塔</p> <p class="ql-block">一些刊文章言其为唐代所建,主要依据圆通寺石碑刻《重修圆通寺塔记》,该碑刻载该塔建于唐太和二年。但据考证,银州历史并非始于唐,内容详见本书《古银州考证》一文。另参照多种史料,铁岭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征,该塔建筑所用之砖考古称为沟文砖,为辽代特征砖,辽以前没有这种砖,此有文物部门鉴定,唐代不可能用辽砖来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凭信。据日文版《满洲写真帖》记此塔为辽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年建,但无认论如何此塔不会早于辽代。</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该塔在明代即已破败不堪,明万历十九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夫人出资,予以修缮。此塔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塔身为青砖垒造,砖长2尺4寸,厚6寸。略成锥形。塔顶刹杆有铜盘和宝珠,塔座八面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8个大字,八面各有浮雕佛像一尊,并饰宝盖。第一级塔身南部是神佛像,塔檐下部有砖雕斗拱,塔基和塔身有砖雕装饰。每层塔檐都悬挂铜镜和铃锋,塔身涂白,故称白塔。古时此塔为城中最高建筑,《志书》记为“二十里外能望而见之”。每当雨后,塔高云低,云飘塔间,故有“白塔横云”之美称。古人曾用“山雨过城头,雨晴云未散;忽见白塔尖,钻入青天半”的诗句赞美白塔的秀丽景色。</p><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波及铁岭,将白塔上面串葫塔尖震落,因刹杆有铁链相系,故刹尖斜插入第三级塔身南侧檐上。当年在铁岭拍《大年初一》电视剧,曾将此当作一景摄入剧中。</p><p class="ql-block">1987年,铁岭市对塔进行修复,但由于没完全按照文物修复办法,新修复的白塔虽展新姿,但文物价值恢复不够理想。</p> <p class="ql-block">22,铁岭市龙首山秀峰塔:建于明代,近20米高,从大白塔步行经过银岗书院,再步行到龙首山。</p><p class="ql-block">秀峰塔位于慈清守南200余米处,明自 治二年(148年)建成。该塔因建在秀峰电(慈清寺)附近而得名。塔为9级实心8角经 檐式佛塔,每面各有一尊浮雕像和一个大字计“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密据上下分别确72个兽头和风铃。秀峰塔虽然几经风雨,至今今仍然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曾进行过5次较大的维修。</p><p class="ql-block">秀峰塔东侧悬崖峭壁,在临崖危峻处于民国初年始建洗心亭,1975年重修。该亭角密檐,彩绘画梁。洗心亭内的大饭石形似乌龟。相传,以前石下是泉水,涌流不息,飞瀑直下柴河。亭内还有驮石碑,碑文记述了建筑秀峰塔和洗心亭的史实。亭上的橡梁描绘了龙山景区的秀姿。"此地风光原秀美,出水泉水总澄清。与洗心亭相呼应的是滴翠事。该事位于秀峰塔的西侧,6角造型粗护美观。站在亭内可东观柴河从群山叠翠中而来,沿岸稻田翻绿浪;西望山郭朝烟,辽河泛波。这一美景正如根联所两水环流一市嚣尘都洗去,万山叠起十分爽气尽飞来。</p> <p class="ql-block">23,铁岭市龙首山驻跸塔:明代重修。</p><p class="ql-block">此塔与秀峰塔分别坐落在龙首和龙尾,遥遥相望,加之山腰处有星桥飞架,漫山曲径,连接典雅亭台,为龙山美景增彩不少。该塔建造具体年份不详,原先在各种地方历史资料中均找不到有关驻跸塔的资料。</p><p class="ql-block">考证</p><p class="ql-block">最初,人们从其塔名分析,认为其塔修建当在清初之后。康熙二十二年成书的《铁岭县志》上有幅地图,在龙尾山处画一小塔。据康熙十六年《县志》记载,驻跸山原名为水口山;康熙十年,清圣祖康熙东巡,从船厂(今吉林市)返京途经铁岭水口山时,正值天降大雨;时山边民户马文通家新房刚成,康熙避雨其中。古时皇帝行止处曰驻跸,此后,水口山遂改为驻跸山。除《县志》外,关于此塔再无任何资料可寻,这座塔究竟建于何时始终是个谜。</p><p class="ql-block">现代研究</p><p class="ql-block">2000年,关于驻跸塔的修建年代之谜出现峰回路转之势。这一年,鉴于该塔倾斜严重,随时有倒塌危险,经省文物部门批准,于2000年4月对驻跸塔进行“落架大修”,即将塔身全部拆除重修。在拆除时发现,人们对该塔的认识存在许多错误。例如,原来认为该塔为“八角八面九级实心密檐式”,而实际上该塔是八角八面九级密檐式空心塔;原来认为该塔建于明末或清初,拆塔时发现塔中石盘内保存有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修塔记”铜版铸刻,且有以前曾经维修的记载;原来认为此塔一直就叫驻跸塔,从拆塔中发现的文物得知,此塔原名为灵应寺塔,塔旁还应有灵应寺一座。从上述文物发现推断,此塔建筑年代最晚不晚于明景泰年(1450),也可能是元末或明初所建。2000年9月2日的《铁岭日报》双休日特刊以《龙山驻跸古塔新姿有望十月再现》为题对修塔情况进行了报导,报导使人们对此古塔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为人们解除了许多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24、 辽阳白塔:在辽阳市内白塔寺内</p><p class="ql-block"> 白塔坐落于辽阳中华大街北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76座古塔之一,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传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庆寺塔的俗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 白塔塔高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p><p class="ql-block">辽阳白塔</p><p class="ql-block">所属国家</p><p class="ql-block">中国</p><p class="ql-block">门票价格</p><p class="ql-block">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辽宁省辽阳市中华大街北侧</p> <p class="ql-block">该塔的建筑年代,其说不一。民国初年的《辽阳县志》说是汉建唐修,但并未提出根据;《东北通史》则根据《金史·贞懿皇后传》及辽阳出土的金代《英公禅师塔铭》推测该塔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通慧圆明大师(金世宗追封其出家为尼的生母李氏为贞懿皇后)增大的葬身塔。日伪时期,为制造“满洲国”的需要,在报刊宣传中,也将白塔说成是金代塔。解放后,一些关心该塔的撰稿者,也将辽阳白塔说成是金世宗为其母建的葬身塔。</p><p class="ql-block">早在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完颜雍正隆六年(1156年)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铭。塔铭内容记叙的地理位置与现存的白塔毫无关系,从而否定了金世宗力其母建塔的论点。根据塔的建筑风格、使用的材料、砖雕的手法及纹饰等,都与有明确记载的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锦州大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一致。其用砖皆是压印大沟绳纹砖,兽面圆珠纹饰瓦当、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砖雕牡丹、双龙、胁侍及飞天等也与辽代中晚期的同类建筑相类同。据此可证,该塔实为辽代中晚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结构参数</p><p class="ql-block">塔高70.4米,8角13层为垂幔式密檐砖塔。由上而下可分为台基、须弥座、塔身、塔檐、塔顶、塔刹六部分。台基高6.4米,周长80米,直径</p><p class="ql-block">35.5米,分2层。下层台基高3米,每边宽22米;上层台基高3.4米,每边宽16.6米。须弥座高8.6米,向上渐缩,外面青砖雕有斗拱、俯仰莲,斗</p><p class="ql-block">拱平座承托塔身。塔身高12.6米,8米柱形,每面置砖雕佛龛,高9.375米,宽7.55米。龛内坐佛高2.55米,其中头部0.5米,身1.15米,莲花座0.9米。两侧砖雕胁侍高3.25米,宽0.97米,足踏莲花,双手捧钵,或持莲合十,神态可掬。龛上宝盖,璎珞四垂,左右上角,飞天一对,长1.6米,飘然平飞。正南斗拱眼壁,横陈木制匾额4方,高0.5米,宽0.4米,上面雕刻“流光壁汉”4个楷书大字。塔身上部为密封塔檐,高26.1米。一层檐下有木质方棱檐椽,椽上斜铺瓦垄。第2层至13层逐层内收,各层均有涩式出檐,每两层之间置立壁,壁悬铜镜,共镶96面,映日生辉。8角外翘,飞椽远伸,椽头下系风铎,共104个,迎风清响。塔顶为砖砌覆钵及仰莲,高6.8米,上栓8根铁链,每根长14.15米,分别于8角垂脊宝瓶相连。塔刹上竖刹杆,高9.9米,直径0.9米,中穿宝珠5个,火焰环、项轮各1个。宝珠鎏金铜质,周长2.94米,高0.8米。宝珠下系火焰环,周长2.3米,相轮在2至3宝珠之间。刹杆帽为铜铸小塔,巍然云天。</p><p class="ql-block">建筑年代</p><p class="ql-block">关于白塔的始建年代,从塔顶上重修广佑寺宝塔碑记上有二说。一说始建于唐。明万历十八(1590年)碑载:“辽阳城外西北隅有塔,考诸古传云:‘始建于唐贞观乙巳’(645年),中间历宋辽金元,因环增葺,代不缺人”。另一说始建于辽。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十五日所立塔上铜碑记载:“该塔自辽所建,金及元时皆重修”。辽阳白塔是辽阳古文化的丰碑,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为维修白塔进行测绘时,在塔顶须弥座下发现明代维修该塔的五块铜碑,其中四块维修记,一块护持圣旨。其中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主塔记》刻有“兹塔之重修,获睹塔顶宝瓮傍铜葫芦上有镌前元皇庆二年重修记。盖塔自辽所建,金及元时皆重修。迨于皇朝积四百年矣……。”永乐二十一年的碑记,是据元代皇庆二年维修该塔的铭文而记。</p><p class="ql-block">塔名由来</p><p class="ql-block">1990年维修时,在清理铁刹杆须弥座时,在刹杆与砖缝间,发现在填缝的碎铜片上,有年字及汉字偏傍部首,当为金元时代维修时的文字残片。《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提到圆公和尚(葬身塔在辽阳城东台子沟,有塔铭叙其生平事略〕主持维修塔寺时“平治基址,得旧时广佑寺碑,遂复寺额。”说明在明永乐年间修复庙宇时,发现前代寺碑,将明初以白塔命名的白塔寺。恢复其原名“广佑寺”,塔从寺名,称广佑寺塔,亦即辽代东京辽阳府广佑寺大舍利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碑记》,记述该寺有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大殿、后殿及藏经阁、僧房、都纲司衙门等建筑共计149间,是辽东佛教的活动中心。明代诗人张鏊到辽东曾写诗赞曰:”宝塔雄西寺,黄金铸佛身。”塔北方形高台上的排列有序的石柱础及残砖碎瓦,就是广佑寺的遗址,塔前的药师铜佛,就是广佑寺的遗物。到了清代,寺的规模缩小了,复名白塔寺。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集会,烧了沙俄火车站等建筑,沙俄驻旅顺头领鲍鲁沙特金派哥萨克骑兵北上辽阳镇压义和团,火烧了白塔寺,毁掉了这一古建筑群,仅存白塔耸立于城西,成为辽阳古城饱受劫难的一大见证。</p> <p class="ql-block">  25、开原市崇寿寺塔</p><p class="ql-block">崇寿寺塔</p><p class="ql-block">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位于开原老城西南隅,砖质结构,高二十丈,十三级,实心八面体。每面塑有佛像,且各面佛像各不相同,由南、西南依次而顺为:昆卢尊佛、无忧德佛、阿弥陀佛、须弥相佛、云自在佛、庄严王佛、功德王佛、定幢光佛等八尊。</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崇寿寺塔</p><p class="ql-block">又名</p><p class="ql-block">崇寿禅寺塔</p><p class="ql-block">位置</p><p class="ql-block">开原老城西南隅</p><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砖质</p> <p class="ql-block">两旁有飞天浮雕,各角有木檐悬有铜铃,称为风铃,微风一吹,叮冬响。塔尖呈锥形,有铜质球型五个串其上。塔身各层挂有数百铜镜,西面悬有铜鼓一面。每当日出之时,旭日与塔辉映,光芒四射,数里之外可见塔光,古塔朝霞为开原胜景。</p><p class="ql-block">该塔建造年代,历史上先后有三说:</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多言其为唐代年建。其所依为明代的二块石碑,其一为明正统十二年黄瓒撰文的碑刻《明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碑记》载:此寺原有旧残碑,虽文字不全,但崇寿禅寺四字昭然,“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龛”。其二碑为流放铁岭的大学士陈循于天顺年所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开篇有:“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之句,后人皆以此塔为唐所建。</p> <p class="ql-block">26、义县青塔</p><p class="ql-block">青塔寺位于辽宁省义县七里河镇松林堡村,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清乾统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重建,近些年修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寺庙内有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8年被列为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青塔寺因寺内有一青砖小塔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塔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是名山法师主持修建。塔高14·42米,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p><p class="ql-block">由塔基、塔身、塔檐、塔顶四部分构成。青塔雕刻技法高超,塔身八面内塑佛像异同。上为第一层檐,檐下为砖雕斗拱,以上各层用砖叠涩出檐,塔顶倒扣铁钟一座。</p> <p class="ql-block">27、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京沈高速过锦州有往义县的岔口,阜锦高速到义县45公里,返程时特意留了时间去看奉国寺和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恰巧这段路车少,俺这新手跃跃欲试,来去一百公里完成了高速首秀。要知道这时候俺的驾驶里程不超过100公里,而且是第一次摸7座车……。</p><p class="ql-block">辽宁义县广胜寺塔X</p><p class="ql-block">广胜寺塔在城西,一堆民房当中,有院墙但不要门票。</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之前此塔名嘉福寺塔,塔阴有嘉福寺而名。1980年5月1日维修塔台时,在清理遗址时发现了辽代古幢一碣,其幢记有“大辽国宜州,广胜寺前,尚座沙门可炬幢记,门人怀直建。维乾统工年岁次戊寅朔二十九日。”据此幢所记,方纠正了明清的谬误,将其塔更名为广胜寺塔,并确定了建塔年代为大辽乾统七年(110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辽宁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八角,十三层密檐。高42.5米。</p><p class="ql-block">中间有灰砖伎乐天浮雕,高约50厘米,雕刻精美细腻,有的舞姿、有的手执乐器吹笛吹箫、有的打羯鼓等。上枭每面各浮雕一撑足狮兽屈身昂首,下踏束腰,上顶上枋和地伏(即莲座)。在每个角上雕有一姿态威武披甲戴盔的力士,手执兵刃,一下枋和下枭浮雕有云草纹。上枋和地伏合于一起,作仰莲式承托塔身。</p><p class="ql-block">辽宁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面砖风化严重,依稀能看出砖雕和造型。</p><p class="ql-block">“广胜寺塔八面均有佛像和飞天。东北面的佛像,面庞细瘦,瓜子脸,腰部细瘦,呈女像,与其他七面佛像面庞宽阔的男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据此有推断,这尊佛像雕刻的应是辽道宗的第二任皇后萧坦思。</p> <p class="ql-block">辽宁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塔座为须弥式,八角形各边相等,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束腰比较宽大。</p><p class="ql-block">辽宁义县广胜寺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建在地伏莲座上,八面都有浮雕。就正南一面在西角柱中间有一拱式龛门,里面有一尊菩萨,坐在莲座上,手作捏决样,头戴宝冠,两旁各有一名协侍,身披袈裟,头顶宝冠,垂手站立,头上均有砖雕宝盖,后有背光,精美细腻、体态轻盈,其它各面姿态虽不近相同,但大同小异,如座佛的手式不一,有的下垂,有的合掌等</p> <p class="ql-block">28、义县八塔山寺塔</p><p class="ql-block">八塔山位于大凌河畔的锦州市义县城南前杨乡八塔子村,距县城10公里。八座塔分别建在酷似飞腾的龙形山上的八个凸起的山峰上。据考证,八塔子建筑年代和奉国寺建造年代一致,这是辽圣宗皇帝为纪念佛祖一生的八个阶段而建,是世界唯一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八个阶段的塔林。</p><p class="ql-block">  八塔山南临沟壑,北靠季节河,西连群山,东距锦承铁路1.5公里,东北距县城10公里。八个小塔虽构造简单又无雕饰,但形制大小各异,排列错落有致,别具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塔山四至六塔南侧山坡上曾建有娘娘殿三间、药王殿一间、僧舍三间,并置石碑二通、铸铁钟一口。七塔东南曾有望海寺三间,内供释迦牟尼像。建国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里有庙会,大车小辆摆满河滩山脚,游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解放战争中寺僧逃遁,解放后又无人管理,建筑和碑、钟等多数毁坏丢失。</p><p class="ql-block">  1983年夏,辽宁省博物馆专家考察八塔子时,在二塔塔身东侧发现“菩提树下成佛塔”七字塔铭,此塔铭恰与兴城白塔寺楹柱雕刻的“辽代八大灵塔塔铭”中的二塔塔铭吻合。根据该塔铭和塔的形制,专家认为,八塔子是辽代用八塔并立,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八个阶段的仅有建筑实例。</p><p class="ql-block">1988年,八塔子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绥中县斜塔:在绥中县前卫镇,大致处于绥中县城和山海关的中间处。</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斜塔建于辽代,又名瑞州古塔,现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该塔建成之后虽几经地震与洪水破坏,却始终斜而不倒。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对斜塔的保护。目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绥中县的前卫歪塔不仅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成300多年,而且倾斜度超过中外任何一座斜塔。</p><p class="ql-block">提起斜塔,人们脑海中首先会闪现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形象。该塔因为倾斜数百年不倒而闻名于世,更由于伽利略的“两个铁球”自由落体实验而被写进了中学课本。比萨斜塔虽然知名度很高,但并不是世界上倾斜度最高的塔。其实,“世界第一斜塔”是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的前卫歪塔。</p><p class="ql-block">前卫歪塔不仅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落成300多年,而且它的倾斜度超过了比萨斜塔和中外任何一座斜塔,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斜塔”。为此葫芦岛文物专家大声呼吁,保护前卫歪塔刻不容缓,应该尽早将这一斜塔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建成之谜</p><p class="ql-block">前卫歪塔建于何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些宣传材料上说建于北魏,对此文物专家们已经予以否定,因为从该塔建筑风格来看应为辽代所建。由于缺乏史料依据,又无碑碣出土,前卫歪塔的具体建筑时间至今仍是个谜。专家们只能大体判断其是辽代中前期所建,距今约在一千年左右。辽代的来州来宾县县城就在今天的前卫镇,元代在该地设置瑞州,因此前卫歪塔又被称为“瑞州古塔”。</p> <p class="ql-block">30,妙峰山双塔</p><p class="ql-block">交通:从河北省山海关----- 辽宁省妙峰山双塔-----塔子沟大峡谷-----小河口长城------前所镇古城-----前卫镇斜塔----绥中县城</p> <p class="ql-block">妙峰寺双塔位于辽宁省沈阳西南300多公里,距离秦皇岛只有40多公里的绥中县境内。也就是长城脚下的妙峰山上,古塔有两座,东西对峙,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妙峰寺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4年。塔子沟用燕山余脉,妙峰山即在塔子沟中。悬崖峭壁举目皆是,形势之险九削斧劈。谷壑幽深狭窄,狍狐可跳涧来往。辽金时代,妙峰山腰筑有寺院,香火极其旺盛。寺里修塔两座,大小各一,全系砖石结构。大塔高达24米,八角九级,边长2米。塔身刻有“辽天祚皇帝宣赐舍利塔”。小塔高约10米,六角五级,形状与大塔相似。</p><p class="ql-block">寺因山名,塔因寺名,沟因塔名,声音传播甚远。明末清初,一支抗清队伍假扮僧人隐于妙峰寺内,时常出山袭击清军,神出鬼没,来去无踪。后因奸细 作祟,清兵寻踪至此,设计诱杀僧人,纵火焚烧寺院。大火经月不熄,古刹成灰而双塔无恙,栉风沐雨直至如今。</p><p class="ql-block">据说辽金时期一位云游的南方风水先生来到这里,夜观天象,序言这里必有真龙天子出现。于是皇帝在此修筑了寺院、双塔于山腰,香火一度极盛。寺中修建两座大小各一的砖石结构的宝塔。寺因山得名“妙峰寺”,而沟因塔得名“塔子沟”。两塔形态端庄,形象生动,塔身雕刻精细。</p> <p class="ql-block">31、班吉塔: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镇西北,是清代古塔</p> <p class="ql-block">辽代古塔简称辽塔,因风格独特,造型精美,并体现了高超的古代建造艺术而在中华古塔中独树一帜。在我国现存辽塔大约有90座,而在辽宁境内就有约40座,占据了辽塔的半壁江山。契丹民族兴起于辽河流域,辽宁省又名源于辽河流域安宁之意,辽宁辽塔的“辽”字,既有空间上的地理分布,又有时间上的历史积淀。他门一座座矗立在辽宁大地,历经千年,记录着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流变,也成为我们窥探大辽王朝兴衰的一扇窗。而在众多的辽塔中,锦州班吉塔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辽宁境内现存的唯一的辽代花塔!</p><p class="ql-block">班吉塔位于辽宁省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西隅盘古山脚下,小凌河畔。距锦州25公里,俗称“斑鸠塔”,又名“半截塔”,从该名字或可推断该塔在历史上曾破坏严重。班吉塔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为辽宁地区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座辽代花塔。近千年的历史使得这座古塔所在的村镇均以塔命名。班吉塔在清代期间曾进行过维修。关于清时的维修,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局部维修、一种为完全重建。塔最近一次是维修是在1989年。几次维修对班吉塔最初的建筑面貌有所影响,但基本保持了其完整性!</p><p class="ql-block">关于班吉塔的建筑,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这里的河里曾经住着个妖怪,专门抢小孩吃,闹得当地人不得安生。直到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一个叫班吉的人家,说是讨水喝,班吉很热情地招待了老人,老人喝完水后便告诉班吉,河里的妖怪是鳄鱼精,要是修个塔就把它镇住,说完便飘然而去。于是班吉带领人们开始在老人指点的地方修塔,修到一半时候,突然从天空飞来一只大鸟,落在了塔上,“班吉、班吉”地叫了几声,人们理解已经够高了,不要再往高修了,就这样封顶竣工了,该塔也被命名为班吉塔。此后,妖怪再没有出现,村里也果真迎来了太平,人们不断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发展成了今天的班吉塔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班吉塔为石制的完整古塔,塔身高度11.25米,涂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动作优美。座佛面前,摆有大小香炉两个。</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莲花等其他图案,其间还有圆形雕刻,面积有铜镜那么大,可并没有铜镜的痕迹,再往上看还有3层逐层缩小的莲花座,每层之间更有密檐相隔,倒属第二层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看上去很新;最顶层的小莲花座内有莲蓬,花心很美。2003年,班吉塔被列入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晋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2,朝阳南塔:在朝阳市内博物馆附近</p><p class="ql-block">朝阳东塔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营州路东段北侧关帝庙内东部,已倒塌,仅存塔基遗址。</p><p class="ql-block">朝阳东塔与朝阳北塔、朝阳南塔并称为朝阳三塔。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布局,当时的朝阳城也因而得名“三座塔”城。考古发掘表明,朝阳东塔为砖筑。根据记载,朝阳东塔坍毁于清乾隆八年之前。</p><p class="ql-block">1783年,乾隆皇帝东巡盛京,途中驻跸朝阳县时,曾作诗歌《过朝阳县》[1],诗中提到三塔及东塔的倒塌。</p> <p class="ql-block">朝阳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慕容街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p><p class="ql-block">朝阳南塔为辽代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现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p><p class="ql-block">塔基方形,素面,以砖迭砌而成。须弥座设束腰两周,线层束腰的每面各设壶门五个,内雕云龙等。束腰上部为砖碉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南面正中设券门,其它三面设假门,门两侧砖雕卷云,门顶浮雕华盖。华盖两侧各嵌一石雕塔铭,上刻八大灵塔名称。塔门两侧布有很多对衬的方孔,可能是镶嵌浮雕像的,推测此塔身应有浮雕,似未修完而停工。</p><p class="ql-block">塔身四角各有一砖雕圆形倚柱,顶部承托半拱,补间铺作七朵。半拱之上为砖砌塔檐,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挂风铎。原风铎和塔刹早已不存。1999年,朝阳南塔经过维修,已基本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2019年,朝阳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第261号)。</p><p class="ql-block">锭光舍利</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朝阳建设集团建筑公司施工人员在朝阳市南塔附近“仿古一条街(即慕容街)”进行地下管网施工时,偶然发现一处辽代遗迹,经鉴定是埋葬佛舍利的“石宫”。这个“石宫”为砖石混砌的墓室结构,外部用砖包砌,内部用规整的石板砌成盒状,宫内回填土经过夯实填埋,里面有一个石函和“佛舍利铭记”碑等珍贵文物。石函长70厘米、宽40厘米,四壁内外布满清晰的牡丹花彩绘图案,绘有神话传说中的“飞天”形象和缠枝牡丹花。如此精美的石函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在彩绘舍利石函内,发现有玻璃舍利瓶、鎏金银棺、银碗、银匙、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钵等稀世珍宝,这些均为佛教文物。后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理,发现了锭光佛舍利十余粒。石宫中出土的“佛舍利铭记”碑上明确记载:“大契丹国霸州居第东南上兴塔庙下置石宫,藏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等内容。时间是辽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统和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这是世界仅见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锭光佛舍利,在全世界尚属首例。锭光佛,梵文意译“燃灯佛”或“然灯佛”。《大智度论》中说:“他出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也名燃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宝塔金燕</p><p class="ql-block">每当夏季来临,古塔周围成群的金燕绕塔飞旋,夕阳飞燕,古塔高楼,交相辉映,颇有佳趣,常常吸引无数游人驻足观看,因而“宝塔金燕”很久以前就成为朝阳八大美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曾写诗赞美:</p><p class="ql-block">龙城三塔金燕稠,</p><p class="ql-block">九凤朝阳几千秋。</p><p class="ql-block">烟锁凌霄声名古,</p><p class="ql-block">白狼金波卧小舟。</p><p class="ql-block">仔细观看照片上的塔身周边,可以见到一些黑点状的东西,萦绕着塔身。这些萦绕着塔身的黑点就是展翅的燕子绕塔飞舞,朝阳八景中的“宝塔金燕”,可谓名不虚传。 而朝阳南塔身后的北塔,北塔塔身周边的燕子,要比南塔少得多,令人不解。</p> <p class="ql-block">33- 2,朝阳北塔:在朝阳市内</p> <p class="ql-block">朝阳北塔</p><p class="ql-block">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慕容街(原双塔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北塔、南塔(即朝阳南塔)、东塔(即朝阳东塔,已倒塌)。朝阳北塔即是典型的佛舍利塔。该塔为方行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部分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人胜。 1988年11月14日对北塔进行修缮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再现于世,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他诸如精美绝伦的金银器、华丽多彩的玛瑙器、绚丽夺目的玻璃器、晶莹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夺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同样是全国罕见。地宫出土的辽代石经幢,被称为“东北第一幢”。[1]1988年,朝阳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140号。</p> <p class="ql-block">朝阳北塔的前身——“思燕佛图”修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该塔是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和龙宫”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古都”之称)。“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1]</p><p class="ql-block">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思燕佛图”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宝安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和龙宫”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其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历史,十分罕见,使北塔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塔。[1]</p><p class="ql-block">三燕筑基</p><p class="ql-block">朝阳北塔的第一身世</p><p class="ql-block">北塔塔基、塔身、天宫结构图片辽代包砌塔身图示北塔天宫图示12张</p><p class="ql-block">北塔塔基、塔身、天宫结构图片</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表明,北塔地基是三燕时期和龙宫宫殿的台基。朝阳古称龙城,是三燕(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和北燕)时期的都城。前燕为鲜卑慕容氏所建,慕容皝于东晋咸康三年(337)称燕王,并于咸康七年(341)营建新都龙城(今朝阳古城),《晋书·慕容皝载记》(东晋永和元年,345年):“是由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寮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大牢而龙交首戏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即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至此,龙城成为燕国国都之始。由此也可以说明以慕容皝为首的鲜卑贵族已有崇拜佛法的了,由于他们的信仰民众也有信奉者,佛教逐渐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前燕于晋太和五年(370)被崇佛的前秦苻坚所灭。至太元九年(384)慕容垂建立后燕定都中山,隆安元年(397)移都龙城,史称后燕。后燕统治者贵族等都基本崇信佛法,敬重沙门,并建佛寺。《晋书·慕容垂载记》载,太元二十年(395)慕容垂遣太子宝(慕容宝)率军伐魏,遭遇参合陂之战:“十一月,燕军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白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宝训,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笑而不纳。昙蒙固以为言。”慕容宝及属下仍疏于防备,终至惨败而归。由此可知,支昙猛能参与后燕军国大事,必是统治者有一定的信仰,同时支昙猛也是高僧。那么佛教在当时贵族的提倡和扶持下,民众信仰已相当普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燕为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西燕灭后,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407年4月冯跋杀他后,拥后燕主慕容宝之养子慕容云为主,冯跋为特使。409年10月云被其宠臣离班所杀,冯跋又杀离班,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为龙城,史称北燕。</p><p class="ql-block">北燕时期佛教兴盛,高僧继起。据《高僧传》等史籍所载,北燕高僧有达5人之多,北票西官营子发现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一件压印佛像纹饰的山字形金饰,证明北燕冯跋弟冯素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认为‘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当推凉、燕、其实据在幽燕者冯氏(史称北燕)……”’。可见北燕统治不仅自己信奉三宝,而且还大力提倡扶持佛教。而从北塔下面的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风形柱础石等遗迹,可以看出它就是前燕慕容皝建造的和龙宫殿基址。和龙宫成了北塔的第一世身。</p> <p class="ql-block">34,云接寺塔,在朝阳市凤凰山主峰下行约一里处。</p> <p class="ql-block">云接寺塔,是朝阳凤凰山的中寺塔,位于凤凰山主峰下行约一里处。</p><p class="ql-block">凤凰山云接寺塔,体量高大,为凤凰山诸塔之冠,自辽代始建以来保存完好,于是成为凤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很多介绍朝阳风光的读物中关于凤凰山的压题照片也都是云接寺塔,当然,凤凰山门票上的图案也少不了它。</p><p class="ql-block">的确,云接寺塔及其所处位置,风光旖旎,下图为在中寺去上寺的路上,在一处非常适合观景的凉亭处所拍(众多宣传图片也都为同一角度所摄)</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X</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凤凰山北沟的大宝塔处可以仰望山颠的云接寺塔,可惜当天有雾,在山北沟游大宝塔时,浓雾尚未散去,无法得见云接寺塔的身姿。</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进入凤凰山景区大门(上图 ),驱车上山,在前往中寺的途中,终于见到了耸立在山腰的云接寺塔(下图)。</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云接寺塔及塔下云接寺(下图)</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云接寺塔的体量以及第一层塔身浮雕的主题,还有各佛、协侍、飞天、小塔的相对位置,和朝阳北塔如出一辙。据博友风雨行进考证,云接寺塔的修建年代是在北塔的大改造之后。也就是说,云接寺塔是仿北塔改造后的造型所设计施工,同样也是供奉密宗五方佛。</p><p class="ql-block">相比朝阳北塔,云接寺塔为完完全全的重新设计,与北塔那样在唐塔基础上包砌完全不同。云接寺塔采用了辽宁辽塔的基本做法,给了雕刻师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相比北塔,云接寺塔为高浮雕佛像,人物造型更显栩栩如生,表情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以及云接寺塔基座。</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云接寺塔塔檐,檐口连线为直线。</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此外,云接寺塔南方宝生佛的下方为假门,并没有模仿朝阳北塔正南面那唐代就固有的可以进入塔心室的券门。</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此外,云接寺塔南方宝生佛的下方为假门(下图),并没有模仿朝阳北塔正南面那唐代就固有的可以进入塔心室的券门。</p><p class="ql-block">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塔</p><p class="ql-block">最后,奉上一张云接寺塔标准像,算是结束了云接寺塔之旅。</p> <p class="ql-block">35,大宝塔:位于朝阳凤凰山北沟中部一隆起的小丘顶上。</p> <p class="ql-block">大宝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东凤凰山北麓的“王秃子沟”村东山头的南坡上,南坡较陡,东西山坡相对平缓。当地人又称为“王秃子塔”。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砖筑,残高约17米。塔座中部束腰,雕刻莲花、火焰、伎乐人等图案,每面原有24组,现存14组,每组各异。塔座南部砌成券门,塔身底部仰莲须弥座。项部砖雕半拱、飞檐、瓦垅,四角立有角柱。塔身每面雕坐佛一尊,下有莲台,束腰处四面分别雕有五马、五象、五鹰、五鹏。佛像两侧有小塔。各层塔檐均叠涩砌筑。刹顶为莲座上直立尖圆柱形刹杆。此塔规模不大,但小巧精美,塔身细高,收分较小,显得十分峻俏。更有特色的是,塔座周围雕有梵文,这是辽代塔建中所少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宝塔是现存的五座辽代方塔中的一座,与其他五座辽代方塔相比,体量较小。该塔在继承了唐代方塔风格的基础上,又极具辽代特色。一层塔檐宽度适中,二层塔檐急收,二至十三层檐部宽度基本相同,直上直下,无明显收分的特点,在其余四座辽代方塔中所不见。一层大檐起承檐装饰性砖雕铺作与朝阳北塔相似,与其他八角形辽塔的砖雕铺作区别则很明显,此塔砖雕铺作为四铺作,柱头平盘枓承实拍栱,柱心枋上饰有影栱及散枓,而其他辽代方塔和八角形塔的砖雕铺作大多是双抄五铺作,柱心枋上极少有影栱及散枓。在塔身砖雕装饰的方法上,此塔与晚期辽塔相比,显得更加细腻。晚期辽塔大多是在修完塔后,在塔身上按照佛像的大小,按方形剔除,再将砖雕部分补砌进去。而此塔是按砖雕的细部轮廓在建塔时,直接将砖雕部分砌入塔身,使砖雕与塔身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大宝塔下有一天然清泉,水势甚旺,终年不竭。晴和天气,塔影倒映于水面,泉映宝塔,堪称佳景。</p> <p class="ql-block">36,朝阳市黄花滩塔:在朝阳市大平房镇附近,汽车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黄花滩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西塔山上。塔山南坡下即为辽代建州城址。</p><p class="ql-block">此塔为辽代建砖筑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2米。塔基上有束腰两层,第一层束腰内每面各有一个壸门,门内砖雕一只卧蟾,如今已无。束腰上为须弥座。第二层束腰每面各有佛龛两个,内砖雕坐佛一尊,束腰上为砖雕须弥座。</p><p class="ql-block">塔身八面,其中七面浮雕站立佛像,佛像身着红袍,双手置于胸前,或合十,或抱拳,手势不一,赤脚踏莲珠,头顶部浮雕华盖,每一尊佛像旁边均刻有砖雕人名。塔身东南面设券门,内置木门(今不存),门洞内彩绘佛像和罗汉像,门顶部砖雕华盖及飞天。塔身顶部砌斗栱两层,承托塔檐,檐逐层内收。塔身各角原有风铎,塔顶原有刹杆与火珠,皆不存。</p><p class="ql-block">近年经过修缮,该塔现已基本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1985年,黄花滩塔被朝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黄花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929号</p> <p class="ql-block">  37,<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棱观塔</span></p><p class="ql-block">在黄花滩塔塔下的村子西行,坐车到八棱观塔的山下,再爬山看塔。</p> <p class="ql-block">该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西约45公里,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北山上。南临大凌河,与辽代建州城址(辽代建州早期在大凌河南岸,后迁移至北岸今黄花滩处)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该塔建于辽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观而得名。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塔座分上、中、下三节,上、下两节每面设三龛,浮雕蟠龙、力士、小塔和神仙人物,姿态各异,中节为素面。塔身各面雕坐佛、胁侍、仙童蹈云等。各层密檐均有砖雕斗拱,风格独具,形式特异。塔身佛像为半圆雕,以塔基仰莲层为依托,砌出远远探出塔面之外的须弥座莲台及佛身。</p><p class="ql-block">八棱观塔造型与艺术雕刻别具一格,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栱承托塔檐,但逐层斗栱结构不一,属辽塔中的精品。在二十世纪初,该塔保存还相对较为完整,日本人关野贞、竹岛卓一曾在1934出版的《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一书的下册中收录此塔照片。</p><p class="ql-block">近年该塔经过修缮,除部分佛头缺失外,已基本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2013年,八棱观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923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