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淤瓦檐下的“壶家人”

含冰易华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东淤,地处老城的东面,两面邻溪,旧时有码头、有浮桥、有商贩市井,邻里街坊极其热闹。东淤东依外港溪(常山江)西邻里港溪(内河),原来的湿地随着河床升高由“淤”成“屿”,“淤“是由泥沙沉积而成,因位于县城东隅故称“东淤”。</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东淤,分上东淤和下东淤,以东淤街为界,东淤街、地处里港溪北岸。西起东淤桥头,东止大生路。长200米,宽2~6米,泥石路面结构。北属上东淤,南为下东淤。</p><p class="ql-block">常言道,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人们最佳的栖息地,而我的家就在这样的一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祖宅的那些年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祖宅是上东淤、下东淤的结合处,是当时东淤街的中心地带。北门上东淤112号沿街有各种各样的商铺,有磨米做素面(常山特色面食,又叫“贡面”),有自种卖菜、卖桔、小卖部等等:南大门则是正大门,下东淤118号交通便利,货物进出更方便,这里的大院子南北跨度有50多米,是东淤的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祖宅始建清末年间,太祖徐姓,有兄弟两人,长子(名不详)以种植、贸易为生,育有四子:大猫、二猫、三猫、四猫:次子因耳朵不灵,从小就安排与太祖学做素面,街坊都称他“聋子”(旧时给人取外号常常是毫不避讳)。</p><p class="ql-block">长子的老大“大猫”育的一女“龙坑姐姐”;“二猫瞎子”伯母育“外港男姐姐”;“三猫”育有水法、金发两兄弟;“四猫”育有华发华林两兄弟。1937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浙赣地区使用生化武器,大猫、二猫、三猫、三猫、四猫先后患上吸血虫病(大肚子病),英年早逝,据说寿命最小的30出头、最长的三猫39岁。日本人真可恶!长子一家开始走向阴盛阳衰,长子四大房不是孤儿寡母、就是孤儿寡女。</p><p class="ql-block">次子“聋子”成家迟,躲过了日本鬼子的灾难,育有一子“水坤”“聋子”特别重视下文化教育,把儿子水坤培养成当时大院内文化程度最高的中学生。</p> <p class="ql-block"> “壶家人”的缘起</p><p class="ql-block">壶家人”始源四猫和其夫人,准确地说出自我伟大的母亲邱桂兰女士。</p><p class="ql-block">母亲是城东南方向龙潭山里人,生于1918年12月3日,是外祖父家有四男一女,母亲是家中长女,虽已进入民国,山里人还是延续封建社会女子裹脚为美的传统,母亲四岁开始裹脚,步入豆冠年华,樱桃小嘴、瓜子脸、三寸金莲,走起路有一种飘逸的视觉。不说有倾城之貌,的确是龙潭一美。&nbsp;</p><p class="ql-block">母亲18岁是八抬大轿进徐府与四猫拜堂成亲,次年育一子(名字不详),1940年逃日本鬼子,躲在山沟里受惊吓,回家没几天天折,次年育一女没几天就夭折,连续一子一女夭折,大猫、二猫又都是女儿,大院哪人气始终旺不起来,气压很低祖辈们非常着急。</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16 日的这天,我的大哥华发降生了,他的来到改变了家族的气氛。母亲是这样描述当天的,她在生产的时候家族掌舵太祖母地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接生婆说:“带把的茶壶嘴,金贵!”</p><p class="ql-block">许是前面的两胎的不幸夭折,大哥华发的降临让大园内祖辈们视若珍宝,倍感怜惜,老人都说大名难带,乳名好养,因取乳名“铜茶壶”。母亲不辱使命,两年后(1945年10月11日)我的二哥舍壶(华林)相继出生。此时,大哥、二哥的亲生父亲(四猫)已患上吸血虫病,在解放前夕走完了短暂的一生,享年31年,留下孤儿寡母三人。自此,在东淤的土地上常常出现一个瘦弱的且裹着小脚的女人独自带着2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的身影,在那个动荡不安、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她是多么艰辛呀!</p> <p class="ql-block"> 怜悯相惜再续壶家人</p><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到这里,我的父亲登场。</p><p class="ql-block">父亲,出自安徽歙县汪氏一族,太太祖早年逃避战乱迁入西坑(今宋畈乡彭村),太祖不甘蜗居深山生活,独自迁居常山江旁的溪口潭埠(青石镇)从事木头航运、造船行业。祖父家中排名老四,放伐为营生,祖母信息不详,与祖父育一子“毛头”。父亲四岁时,祖父放伐淹死在今何家湖口的“湃石潭”。次年祖母携父亲改嫁到江西广丰,父亲7岁由父亲的二伯带回潭埠一族轮养,从小放牧(牛),十七八岁开始以打短工为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堂堂七尺男儿,浓眉大眼,国字脸,说话有点结巴是唯一的不足,从小没了爹娘就是没人给他张罗婚事,三十挂零还是单身一个。</p><p class="ql-block">母亲老公早逝,农忙季节需要帮工,彼此他(她)们有缘相遇,经三伯母(二猫老婆)促和,两个同龄的苦命人相依为伴,父亲入赘壶家,扛起来壶家大任。次年,1951年10月16日汪氏“壶”落地“三壶”;男耕女织夫妻融融先后育下四壶、五壶、六壶同母异父兄弟六个,清一色带把的壶嘴。</p> <p class="ql-block"> 壶家瓦檐十三美(妹)</p><p class="ql-block">父母育的六个儿子,经历解放前的战乱,解放初期的物质匮乏,三年自然灾害的粮食短缺。父亲虽然没有文化,却有超前的睿智,从进合作社到自己单干,在配给制时代入城镇户口,想方设法把儿子抚养成人,随着大哥二哥开始工作,家里负担年轻,父亲51岁某了一份轻松工作,狮子口电厂厨工,又一次给我和三哥入供电部门提供了平台,父爱如山、母爱无疆。</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父母共同育的六个男儿,我们兄弟六人先后育有十三女儿,唯一的男丁是大哥小儿子“峰“,大哥四女一男、二哥三女、三哥三女,老四、老五、老六各育一女,故称十三美(妹)。母亲九十岁生日时,壶家族拥有成员52人。</p> <p class="ql-block"> 里港溪的东淤桥</p><p class="ql-block">东淤桥原本是座古桥,曾经的知名度很高。</p><p class="ql-block">当时,浙赣铁路未建,常衢、常玉、常开、常江等四条公路也未开拓。常山有一条得天独厚的金川江可直通省京(杭州、南京),周边的省县商贾欲往杭苏贸易,势必在常山大生坝底码头弃陆就水,而货物卸存是在县城牙行(又称过载行,旧时城乡贸易促进买卖双方成交易的行业,也可作为客商贸易的客站),需要码头工人搬运经东淤桥到牙行。所以,当时东淤桥桥面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相当热闹,造就了东淤这个地方商业的兴起,店铺的林立。</p><p class="ql-block">东淤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常山县城现今所存的古桥中历史最早的,至今已有500多年。据清光绪十二年修的县志记载,明弘治以前东淤这个地方是没有桥的,仅是渡口以舟而渡,一直到明弘治十年(1497),才由知县王锡造舟20艘,上面架设木板是为浮桥。</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初(1506年至1510年),浮桥损坏,由知县陶金雇石匠筑石墩10座,上架木板是为东淤桥始建。年久又坏,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孔毓玑倡导本邑人徐旭文募捐重建,改桥名为广济桥。乾隆五十年(1785)县人江天重修,乾隆五十五年又修,并建石坊。嘉庆十三年(1808)桥又被洪水所冲,嘉庆十七年(1812),江天重孙江兆元不惜重金独自重修复新,清咸丰同治年间屡次被洪水所冲,桥墩将坏,清光绪七年(1881),知县谭恩发倡导县人捐款凿石桥墩数个,恢复旧貌。</p> <p class="ql-block"> 外港溪浮桥</p><p class="ql-block">外港溪浮桥是连接常山江的桥梁。经清乾隆十一年 1746).嘉庆四年(1799),十四年,十七年、同治元年(182),四年,光络四车(1379).三十年。民国19年(1930),32年多次整修。1950 年 10 月,基人民政府常港浮桥管理委员会,重修,12 月中句告竣。耗大米 230 石。县长栋良山横写重修碑文。1952~ 1985 年曾 8 次维修和更换桥船。1983 年以钢板船 4 只代木船。1984.1985年各换钢板船3只。全桥长118米,石桥墩4座,以钢板船10只和木整4只作浮桥,桥面宽0.8~2.1米,桥板由木板改为钢架竹片或钢筋混凝土结构。81986 年上半年统计日平均人流量2374 人次。是当时浙西唯一的跨江浮桥。</p> <p class="ql-block"> 后语</p><p class="ql-block"> 东淤征迁是城市更新的需要,提升百姓居住环境,营造美丽东淤,<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拆迁的确实与念旧的文化冲击很强烈,但</span>并不是丢弃东淤文化,老房子虽然拆了,大宅院没了,眼望天井聆听细雨的末了,但我们要传承房子毗邻生活依托的情怀,道路狭窄出行不便,大家能相互谦让氛围,邻里彼此信任出不闭户的品德;东淤桥头是人们饭后茶余沙龙中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去回味和珍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未来社区是具备教育、低碳、环保、创业、养老等等板块的混合型、多样型的服务模式。从而解决重房地产轻人文,邻里关系淡漠,缺少文化交流载体平台等痛点问题,强化社区开放共享空间和邻里文化打造,营造交往、交融、交心人文氛围,构建“远亲不如近邻”未来邻里场景,这也是东淤人憧憬向往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