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鲁晨笔下孟泰特等劳动模范学习孟泰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精神

大文化使者

<p class="ql-block"> 大文化使者注释: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一种观点,一种路线,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使大家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学习孟泰精神,发愤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节能减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60华诞来临之际,新华社从60年来播发的稿件中,精选了100篇折射共和国发展历程的优秀新闻作品,结集成《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一书,近日由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各地新华书店发行。</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全书约40万字,书中以时间为序收录的100篇作品包括消息、评论、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透过书中的100篇新闻精品,新中国六十年来的重大事件及发展轨迹清晰可见。从开国大典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从全国特等劳动模范节约能手孟泰,到伟大的战士雷锋;从日内瓦的外交斗争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香港澳门回归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从三峡截流到青藏铁路通车;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一幅幅历史性图景生动再现,呈现出历史变迁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有关孟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华罗庚、邓稼先、孔繁森等不同时期先进典型人物,在新华社记者笔下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记者鲁晨笔下的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孟泰。只有23岁的新华社记者鲁晨,在东北鞍钢,采访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孟泰同志。</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鲁晨笔下</p><p class="ql-block">特等劳动模范孟泰&nbsp;</p><p class="ql-block">记者 鲁晨</p><p class="ql-block">新华社沈阳1951年9月11日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鞍山炼铁厂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把工厂作为自己的命根子,3 年来以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工厂的恢复工作,节约国家大量器材,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他,就是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孟泰。</p><p class="ql-block"> 孟泰的妻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好几年没见面的一个姐姐来看我。孟泰回来了,他亲热地对她说:“日本鬼子统治东北,咱吃的是橡子面和酒糟似的高粱;国民党一来,我失了业,穷得连上班用的饭盒都卖掉了;共产党来了,生活才步步提高。用的不必说,就是吃的也净是大米白面了。这回在咱家多住些日子吧……”可是,他还没把话说完,突然扭头就走了,弄得我姐姐好难为情。我连忙解释:“现在他已经参加了共产党,工作劲头可大啦!他没有夜班,晚上却睡睡觉就没影儿了;有时五更半夜才回来;有时到晚上才回来吃午饭。他这时一定又想起什么要紧事,跑到工厂里去了。”说实在的,我若不解释一下,真能叫人家误会呢!</p><p class="ql-block"> 孟泰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他最明白生活和斗争的目的,解放后的几年来,他高度发挥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思想,把工作变成了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东北全境解放时,炼铁厂的器材,早被蒋介石匪帮一列车一列车地运出去卖了很多,炼铁的高炉被破坏成了大铁堆。孟泰成天围着高炉转,晚上睡觉总是翻来覆去地合不上眼。谁也不知道他是在苦思地探索着修炉用的器材来源啊!一个深夜里,他豁然想到,“那些废铁堆或许能帮帮这个忙?”第二天他跑遍了所有的废铁堆,发现许多残材废料只要经过修理或改造后全可使用,他高兴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那寒风刺骨的三九天,孟泰独个儿整天从那些被冰雪封盖了的废铁堆中,翻掘一切可用的材料。当时,他的配管班里的工人,包括他的弟弟在内都表示不同意地说:“大冷天,翻弄这些玩艺儿有啥用?没啥干的烤烤火多好!”孟泰说:“水未来,先垒坝,得准备修复高炉用的器材啊!”他们又反驳说:“到时候咱可以买新的,没人用这些破东西!”孟泰说:“买新的,还得要时间呀!</p><p class="ql-block"> 再说,现在的工厂是咱自己的了,能省就得省呀!“这么一说,有一部分人的思想也通了,跟着孟泰干起来。思想未通的,看着人家都忙,也不好意思闲待着了。</p><p class="ql-block">不久,他们就准备够了足够修复四个高炉用的器材。</p><p class="ql-block"> “高炉修复委员会”计划修复高炉时,被一时无法解决的器材障碍住了。厂长召开职工大会,动员大家想法解决。厂长的报告还未结束,孟泰就忍不住地打断说:“报告厂长,这个困难我们早就解决了!”大家的眼光都半信半疑地朝向了孟泰,厂长、党委书记催孟泰谈谈到底是怎么回事,孟泰顾不得回答,领着厂长、党委书记就往他放置器材的场房跑去。看吧,所需要的器材都已经摆在那里了。当厂长、党委书记了解了这些器材的来历后,感动得紧紧地握住孟泰那双冻坏了的手。孟泰放置器材的那个场房,当场就被厂长命名为“孟泰爱国仓库”,并聘请孟泰参加了高炉修复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孟泰常说:“工厂是我的命根子。”所以孟泰对任何艰险的工作,都不畏缩。第一个高炉开火不久,在一个深夜里突然刮起暴风来。孟泰又睡不着觉了,他焦急地对妻子说:“高炉的防寒设备还没安好,千万可别结冰啊!”孟泰刚要下炕去看水缸里的水冻没冻时,就有人来敲门了:“孟泰,冷却设备断水啦,技术员和工人都没找出毛病来……”孟泰一听,连棉衣都没顾得穿,就向工厂跑。到工厂时,单衣已被汗水沾湿。这时高炉就要出铁,断了水的风口和扁水箱,已烧化了七八个;不赶快抢救,还要被烧坏更多,那就要影响生产。孟泰问工人:“水道里检查了没有?”回答是:“没有,结冰了……”孟泰没等工人说完,夺过一把管钳,就纵身跳进了两三尺深的水道里。水流得很急,站不住脚,孟泰就蹲下去检查,水淹没了他的腰部,他咬紧牙关,终于找出了事故的所在,总水门被杂物堵塞住了。等到抢救好了,他全身已失去知觉,连话都不能说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从高炉那里,忽然接连不断地发出震耳的爆炸声,铁水纷飞,烟气弥漫,高炉周围对面不见人。操纵高炉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都从高炉上撤下来。这时孟泰却勇猛地冲向高炉。工人伊瑜、李风志也跟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孟泰,不许你去冒险,赶快回来!”厂长担心地大声制止,但他哪里肯听。孟泰冲上去,很快就查明是因为铁口漏出来的铁水,烧化了铁板,流到炉底时遇到水而引起了爆炸,炉底水管有的已被炸坏了。他大声向厂长报告后,就冒着生命危险,跑上高炉用泥堵住了铁口。接着有组织的抢救工作开始,高炉很快地又倾吐出赤红的铁水来。</p><p class="ql-block"> 在改装整个高炉的冷却设备管子的第一天,参加工作的工人被弥漫的瓦斯烟熏倒了一半多,部分工人惊慌了,这时只要停止工作一刻钟,就会烧坏很多冷却设备。在这个紧要关头,孟泰一面找老工人研究出分组每隔半小时轮换一次的办法,一面就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坚持工作:哪里的瓦斯烟最浓,孟泰就出现在哪里,他有时一天被熏倒一两次,但是被背下高炉清醒过来以后,马上又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在孟泰忘我的精神鼓舞下,大家终于坚持了整整一个月,完成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后来,孟泰根据伪满时期发生事故的规律和经验,日夜苦心研究,想出许多办法,带领全配管班的工人,根治了冷却设备上20多处经常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孟泰常对工人们说:“事故是生产上的敌人,所以人要主动去找事故,不要让事故来找人。”在孟泰的影响下,全班近3 年来没有发生过责任事故。</p><p class="ql-block"> 孟泰想:要使中国很快工业化,不积极改进技术,单凭热情劳动是不行的。所以3 年来孟泰进行了许多次技术设备和操作上的创造和改进,仅就5 项能够计算的,就给国家创造了近60亿元(旧币,下同)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且看孟泰是怎样改进高炉冷却箱,给国家节省用水的事迹吧!</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孟泰到会计科去,知道了工厂用水经费很庞大,他非常心痛。从此以后,他下了班在回家的路上总是低着头,边走边念叨,想着怎样才能节省用水的问题。有一个深夜,他忽然从床上跳下来,打开电灯就画起图来。就在这次他研究出了降低消耗水量的办法。实行这个办法的结果,用水比以前节省了一半,给国家节约了165 亿元财富。但从开始研究这件工作到成功的一个多月中,他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身体消瘦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3 年来,由于孟泰的带头,配管班在利用废材方面,给国家节约的器材,以重量计算,最低不下600 吨,在工作中,他们很少向领导上要过材料。直到现在,孟泰只要捡到一个小螺丝钉或螺丝帽,也还是习惯地要带回工厂,能用的就修理修理待用,不能用的就送到矿罐里随着铁矿运进高炉里去化铁。</p><p class="ql-block"> 功勋卓著的孟泰已成为鞍山市劳动人民的一面光辉旗帜。在炼铁厂,他那爱国精神已经贯彻到每个工人的行动中。电工组在他的影响下,利用废料做成的电动机就有33台(约500 匹马力),到今年年底,他们还将做出12台20匹马力的电动机。仅有10名工人的孟泰配管班,现在已出现了7 名劳动模范和功臣。鞍山市的中小学校,都把“孟泰精神”当做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新华社沈阳1951年9月11日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