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许的视界(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看到林业工人抬木头的视频,铿锵有力的号子声和震撼人心的劳动场面有超强感染力,身边朋友们和我说:你不是抬过木头吗?给我们讲讲呗。</p><p class="ql-block"> 森林号子是林区伐木工人在伐树、运木、垒木等劳动中所唱的号子,主要流传于东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及西北、华南各大林区,2008年6月7日,森林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看到抬木头的视频,所喊的号子叫做“蘑菇头号子”或叫“哈腰挂号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接触抬木头这个行当还真的比较早,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我们与苏联一江之隔的小县城紧急搬迁到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沟——大砬子,也就是现在的嘉荫县青山乡大砬子村,直到1974年才搬回县城。那时父亲就在和木材打交道的制材厂工作,我那时十来岁,正是哪有热闹往哪跑的时候,一听到喊号子声就跑过去看父亲和他的伙计们抬木头的场面,父亲干活是非常有门道的老把式,抬木头时他就是喊号子的,我那时听不懂他们喊的什么,就觉得好听好玩,后来父亲不让我去看这个热闹,因为抬木头这活儿有危险,怕吓到我们这些孩子。十几年之后,到了我抬木头的时候,听父亲的老伙计们说起抬木头的一些事情才知道,这活儿真的很有危险性,父亲脾气火爆,遇有大的木头抬着吃力或爬坡上跳板的时候,在喊号的时候是骂人的。</p> <p class="ql-block"> 抬木头这活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森林号子是先人们在劳动中自然形成的劳动号子,属于民歌范畴。喊号子的人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抬木头俩人是一个组合,叫一副肩,有大小肩之分,用右肩抬木头叫大肩,用左肩抬木头叫小肩,因小肩的人少,人手不够的时候一般都由大肩的人用“大背肩”的方法来抬小肩,所以过去抬木头这活小肩分的钱还要稍多一些。抬木头用的工具有“杠子”、“掐钩”、“把门子”、“绳扣”,辅助的工具有“跳板”、“搬钩”、“压脚子”等。抬木头用的“杠子”也叫“蘑菇头”,一般选用柔性较好的椴木制作,模样很特别也很科学,为了承受重量,中间制作的挺粗实的,而“杠子”的两头挺细,也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小辫”,在抬木头用力时用食指和中指扣住它,不至于掉落杠子,这样的杠子拿着分量轻,还不会轻易折断,人们也把抬木头的人叫“抬蘑菇头的”。勾住木头的工具叫“掐钩”,两个带有弧度的铁钩子上面由铁环链接,再用“绳扣”一头拴住铁环,一头穿在杠子中间,“绳扣”就是截取一段一米多长的棕绳,两端插接在一起的环扣。喊号的喊“哈腰挂”时候抬大肩用右手,抬小肩的用左手俩人把“掐钩”搭到木头旁边同时向上用力,使“掐钩”钩进木头中。不到半吨的小木头一般四人抬就可以了,中等分量的就得六个人来抬了,前面的四个人组合在一起,抬的时候需要再加一个“把门子”,就是一个短粗的杠子,“掐钩”放在“把门子”中间,两副肩的“绳扣”分别挂在把门子两头。如果遇到更大的木头就得八个人抬了,这时候就得用两个“把门子”。当然,还有八个人抬不动撤下俩人六个人抬得时候,这是人手不够时候的最后办法,出事故伤人也往往这个时候。总之,无论多大木头一般只用两副“掐钩”。最常用的组合是六个人抬,大头朝前并且前面四个人承担大部分重量,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因为重量靠前,走起来更稳,更方便拐弯爬坡,只是前面的四个人要承担大部分重量,尤其是在爬坡时候,主要的分量集中在二杠上,所以抬二杠的人一般都是力气最大的,当然抬头杠的也很重要,他们要选好走的道,尽量无障碍、方便行走,在爬坡上坎的时候要有牵引力,有句行话叫作:“拉头杠,墩二杠,悠悠哒哒抬三杠”,所以三杠也叫“耍尾巴”,在拐弯的时候主要由三杠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用这种方式抬木头效率很高,通常一个人如果能扛动2-3百斤麻袋,基本可以抬4-5百斤分量的木头。因为大家起步走的时候是先迈靠近木头的腿,也就是大肩先迈右腿,小肩先迈左腿,这样行走可最大限度保持平衡稳定,是一种互相支撑的用力方式,力气大的可以带动力气小的,形成1加1大于2的合力,这也是抬木头这个行当的神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装车装船还是归愣集材(垒木),除了抬木头的人还要有几名辅助人员,叫“看楞”的,负责把抬到位置的木头转换方向、放置到位,使用的工具有“搬钩”、“压角子”,能够使木头转动和移动的专用工具。归楞(垒木)的时候,喊号的人能够指挥大家把木头停放在一个稍高一点的木头上,并且抬的木头重心刚好就在这个木头上,“看楞”的辅助人员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把木头转换方向,如果木头放的不齐,使用“压角子”可以把木头纵向移动。在抬木头之前准备工作的时候,手拿“掐钩”的人有时要协助辅助人员把木头移动一下,方便抬的人站进去,因为“掐钩”可以用来勾住木头拉动它移位,而大肩使用的“蘑菇头”因两头很细却不可以撬动木头。人员各就各位后,喊号的领呼:哈腰挂呀嘛!众和:嗨!;领呼:挺腰起呀嘛!众和:嗨!领呼:往前走呀嘛!众和:嗨!之后的号子没有固定语句了,根据实际情况来指挥大家拐弯、上跳板等等,这些喊号的人因文化、阅历不同也有不同喊号风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没有废话,在“文革”期间更有其政治色彩。抬木头走平地危险性不大,当有人抬不动的时候喊声“哈腰”即可,无论谁喊声“哈腰”大家闻声就会立即放下木头。危险多是发生在爬坡走跳板的时候,木头抬在半空中,没有人帮助是放不下的。装车一般只需要一节跳板,在上跳板前稍微休息即可一口气上去,而装船一般需要两到三节跳板,抬大一点的木头就要在跳板上休息一下,辅助人员会站在跳板接头处“马凳”子上,用结实的短木头横在跳板上做承重,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摘掉掐钩的,稍事休息即刻起身再走。这时候的号子都是“双号子”,每喊一句号子大家都跟着再喊一遍,这是抬木头中最危险也是最精彩的时刻,无论啥风格的号子,都铿锵有力、喊声震天!大家都知道一旦稍有闪失,非死即伤,那真是急了眼的“嗷嗷叫”状态。在我仅有的几次装船中就有过两次人掉大江里的事情,一次是上船时拐弯太急把后面人别到江里了,也是木头分量轻而大意了;另一次是一个年纪较大的老同志体力不支,突然迈不动步子了,好在木头不算十分大,喊号的立即指挥大家前后打斜将木头放到了跳板上,这个老同志站立不稳掉入水中,掉入水中还好,要是装车掉到地上可是要摔坏人的。抬木头这个活真的是既辛苦又危险,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装船的最后几根木头,一般都是放到最边上了,也叫“封门”。工友们会如释重负地坐在船上面歇一歇,吸着自己卷的喇叭筒或廉价的香烟,一身的疲惫都随着一缕青烟缓缓飘走……</p> <p class="ql-block"> 我从部队复原后回到木材公司(制材厂)工作了两年,有幸和父辈们一起抬过木头,对这个行当有了进一步了解,遗憾的是父亲已经不在,我们缺少了一位经验丰富老师傅。在八十年代,木材市场还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时代,木材公司是非常盈利的国营企业,在保证本县基本建设需求的前提下,每年秋天都要出售一部分木材到外地,一般就是把原木去皮即可,我们叫大方。主要是通过黑龙江、松花江水路运输到到达省会哈尔滨附近的其他市县。这样每年的秋天都有装船的挣钱活,那时我们每月工资也就50多元,装船一天基本是一个月的收入。但这种重体力劳动还是很累的,有些人干不几天就顶不住了,我那时年轻体力好,第一次上手就抬二杠,老师傅们像父亲一样教我要领和注意事项……干这活儿虽然很挣钱,却也十分辛苦,我深深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不易之处,父辈们的后脖子根都有一个大包,东北林区有一种秋衣就是专门给这些人生产的,有的受伤以后再也不能干重活了。我也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成百上千立方米的木材没几天功夫就用人工加汽车由单位运到江边装上大船,太厉害了!当年的工人老大哥真的了不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兴安岭是红松的故乡,是英雄的热土,东北抗联当年在这里建立密营,抗击日寇14年。建国初期,林业三师的全体官兵在这里战天斗地,采伐大量木材支援共和国的建设,涌现出大批的伐木英雄、劳动模范,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如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涌现出了马永顺等一大批造林英雄、护林模范,现在除了少量间伐木材外,已经没有了大量的木材采伐作业,而人工抬木头却可以减少因机械作业带来的毁林弊病,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幼树,所以我们时常还能够听到那熟悉的森林号子。 </p><p class="ql-block"> 唯愿绿水青山常在,伐木工人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制材厂就建在这样的山沟里。</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字花了我很长时间。一个是第一次写这种题材的东西,有点像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说明文吧,里面有大量的介绍文字,从工具介绍到工序介绍,都要清清楚楚。我在木材公司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主要是在制材车间使用带锯生产板方材,在每年的秋天装过两次船,没有抬过多长时间的木头,许多事情还是小时候从父亲哪里听到的,觉得有些地方叙述的不一定准确。所以我写完后请游泳协会抬过木头的安大哥,还有我的发小、木材公司的工友铁蛋儿看看,提提意见,他们都说写的不错挺好的。他们是干过这活的人,很容易看得懂,外行人就不一定了,所以我现在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觉得看的人不一定都看明白。我不记得这是第几稿了,过段时间就打开看看,每次看都得修改一下,有些地方都是整段修改的,可以说这篇文字是改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和木材公司割舍不断的感情 。父亲生前走过许多单位,最后就在制材厂干下了,他把厂子当做自己的家,干活就像给自己家干活一样,从来不讲价钱,从来不怕危险,从来不计较得失,他的右手中指受伤截肢一个关节,头部受伤牙齿错位,最后因公殉职。我多少年来从来不去老厂子,不敢去哪里面看,就怕勾起这些回忆,为了这篇文字配图,去了几次厂子里,虽然已物是人非,但一到哪里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父亲那一辈的老师傅几乎都不在了,我们这一代工友们也天各一方。当年为国家做出那么多贡献、那么辉煌的一个国有企业就这样在改革大潮中破产了。</p> <p class="ql-block"> 在写的过程里回忆起太多的过去,说实在的,有时候就写不下去了......我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本就是一个应该干活出力讨生活的人,但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让我学会了驾驭文字,我有一位天下最好的父亲,让我读了十年书,才有我走向人生高处的今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3日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