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台鼓

老闫

<p class="ql-block">敲台鼓</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小时候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农村没有电视机也没智能手机更别说网络了。能够吸引我们小朋友的,大约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庙会。因为自己小时候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比较怂,所以就被村里的耍社火的武术协会给排除了。当自己的叔伯舅姑的大哥哥小弟弟们去参加村里的武术协会跟社火队去外村表演时,我就只能留在村里观看外村人在自村的武术秧歌表演了,当然有时候遇到晚上有庙会时我就沦为点麻秸火的料。</p> <p class="ql-block">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村里的庙会期间就会有许多外村的文武会经过,本村的大喇叭都会吆喝村里的男人(现在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不让女生,妇女出去帮忙)去帮忙抬个鼓打个锣啥的,当然有时候也会帮着敲台鼓。总之是要尽地主之谊的。敲台鼓当然是万人瞩目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敲台鼓敲得比较棒的有两位师傅。一位姓赵一位姓吴,也许是他们个人的性格原因,两位师傅从未加入过村里的武术协会。所以他们也跟自己一样不用跟着村里的社火队去外村表演。这样本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庙会,这两位村里最棒的鼓手都会在村里接待外来的武术协会表演,帮人家敲台鼓。赵姓师傅表演相对稳定一些,传说他老爸是我们村里少有的在外工作人员,他的家庭条件也比普通村民好一点,他敲的台鼓的鼓点也比较稳定,节奏性比较强,能够带动周围的锣镲钲鈸跟着自己的鼓点走,甚至能够带动表演场里的武术选手也跟着自己的鼓点耍。吴姓鼓手师傅是一个老光棍,没有老婆,也没有孩子,最后由侄女养老送终的,但绝对属于性情中人,只要他一出场马上就会成为全场的焦点,往往是敲台鼓敲到尽情处就会边跳边敲,届时总会人把他的白羊肝手巾绾在脑袋后边的结拧到前边去(看图),这时候台鼓周边20到30公分的地方都是他的舞台,他会边跳边敲。谁的话他也不听,或者说他听不到。尤其是只有自村的人自娱自乐时更是巅狂如此。</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我的女儿正在上高中,我们一起参加了国家的一个重大政治活动。当主席台上的台鼓敲起时,我就想这不就是自己小时候赵姓和吴姓的鼓手敲的那个鼓点吗?但主持人介绍说这是我们市的非物质遗产~是邻县的叫什么战鼓,名字自己已经记不太清楚了。2018年我的家乡在举办桃花节时特邀我们村的我的父辈人表演了一下这些鼓点。</p> <p class="ql-block">我老爸说:台鼓好敲不好制。首先是需要一位高超的木匠师傅做好台鼓的木头架子。然后就是找两张合适的真牛皮,先把一张牛皮固定在这个木头架子一端,固定牛皮的绳子(弹簧)应该是能不断加劲儿,找几个身体比较轻的男孩子在牛皮上不停踩,踩一会儿旁边绳子就松了由作鼓的师傅紧一紧,再让孩子踩。如此反复再三当孩子踩不动的时候,再让身体比较重的大人去踩如此反复再三,才用专用的钉子钉好牛皮台鼓才成。所以作好一个台鼓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直到鼓手敲起台鼓时鼓声振天能传到数里之外方能统领千军万马。</p> <p class="ql-block">如有朋友来相问,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啥子!千锤百炼出深山,应该不是吧,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好像也不是。咱们就用王阳明先生的: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作为总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