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疆鄯善吐峪沟麻扎村,一处呈原始自然状态的“土”景点,被誉为“中国第一土村”。到了这里,无论是村庄还是村庄周边的环境,满目皆是土黄色,就像上世纪50年代前解放军的军装颜色。土,是村庄的特色:黄土坡谷、生土房屋、泥土道路……连村民的肤色都呈土色。漫步村中,看不到新建的各种旅游设施(如宾馆、民宿、饭馆、商店、摆渡车等),感觉不出通常那些经过刻意打造过的所谓“历史文化古村”的景象。相反,在村里看到的那些土得掉渣,歪歪斜斜、岌岌可危、濒临倒塌的房屋,一处一处的断壁残垣,房倒人去的景象,倒让人感到不像是进入了21世纪的自然村庄,或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旅游景点,而是走进了一个即将消失的古代村落。</p><p class="ql-block"> 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麻扎古村庄,能够原汁原味地留存至今,实属难得!虽然村庄看着很土,土得掉渣,土得扶不起来的样子,但是因为它生在吐峪沟里,沟里流淌的苏贝希河穿村而过,永远地滋润着村庄;霍加木麻扎的墓(七圣人墓)在村西高坡上,俯瞰着村庄,村人要世代为其守墓;村北沟口千佛洞石窟及里面的经书、佛像、壁画伴着村子已有千年以上了……,所以,这土村庄的“土”,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土,它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充满诸多神秘故事的“厚土”!</p> <p class="ql-block"> 土坡上远看古村全貌。</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村西北处高地的麻扎墓,高出村落中心50余米,可俯瞰全村,是全村的一个标志性区域。</p><p class="ql-block"> 霍加木麻扎,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六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开始在吐峪沟盛行。叶木乃哈等六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吐峪沟麻扎。“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为“圣墓前的村庄”,因该村坐落在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长焦镜头拉近拍到的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窟”,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是高昌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寺,共有洞窟94个,有编号的46个,其中10个洞窟保留了壁画及其痕迹。吐峪沟石窟内出土了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佛经抄本《诸佛要集经》残叶,还发现了北凉沮渠安周所写的供养经《持世纪》《佛说菩萨藏经》《菩萨藏经》《十住经》《华严经》等。斯坦因在吐峪沟盗走了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麴乾固抄写的《般若婆罗蜜经》。吐峪沟石窟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绘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图、因缘故事图、比丘禅观图、立佛、千佛、供养图等,绘画风格独特,用笔粗犷有力,有些壁画内容和风格受中原、印度等地影响颇深。2006年5月,吐峪沟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村口葡萄架下正在跳舞的新疆女子。从言谈举止,肤色上看,不像是本地村民。</p> <p class="ql-block">大叔是村里人,胸前别着共产党员的徽章。看他和善的样子,很可能是村干部。</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大清真寺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做礼拜,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方法相结合的古清真寺,有别于中国内地传统的清真寺建筑方法。大清真寺由唤经塔、棒课楼、礼拜殿、讲经堂、阿訇居室、净身房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p> <p class="ql-block"> 土得掉渣了。墙上有醒目的警示:“墙边危险,请勿靠近”。</p> <p class="ql-block">还住着村民的百年农家院。</p> <p class="ql-block">还在坚守百年土屋、土院的维吾尔族村民。</p> <p class="ql-block">苏贝希遗址。</p> <p class="ql-block">麻扎村周边的“土”环境。石油钻井台正在钻井,这里有石油。</p> <p class="ql-block">沟底的苏贝希河水流向古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