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国心 端午情

于集镇中学

端午由来·纪念屈原 <p>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p> 端午节风俗 <p>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吃粽子、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p> 端午风俗——吃粽子 <p>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p> 端午节风俗——画额 <p>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字,像是老虎额头的花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为代虎以镇邪。</p> 端午节风俗——赛龙舟 <p>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端午节风俗——挂艾草 <p>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p> 端午节——诗词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端阳采撷(宋 许文通)</p><p>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p><p>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p><p>  2、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p><p>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p><p>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p><p>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p><p>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p><p>  3、端午(宋 文天祥)</p><p>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p><p>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p><p>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p><p>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p><p>  4、端午 (唐 文秀)</p><p>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p><p>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