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山坳里响起“旋黄旋割”的鸟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便开始了麦收前的准备工作。 远远看见整齐的麦子都成熟了,像一条金色的带子。走进麦田,我们才看清楚,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粒粒都胀鼓鼓的,像要爆裂开来。 麦粒一颗一颗的,像小水珠一样镶嵌在麦穗上,还长着长长的麦芒,你如果拿一穗麦子放在手上搓一搓,放到嘴里嚼一嚼,满嘴都是清香! 现在的大型农业机械进入田间,几分钟就能收割一亩麦子。 农民们只等着三轮车把脱粒好的麦子运输回家晾晒收藏。 麦子黄灿灿的,好像在向我们报告着丰收的喜讯。 收完了,当场支付兑现收割费用。 今年收成不错,颗粒饱满。 现在更发达,信息更灵通了,机械收割完毕扫码支付费用,连现金也不用带了。 但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每当夏收时节,那可真是龙口夺食,我们在儿时和青年时代曾经亲身参与和经历的夏收场景历历在目。 我的家乡秦岭山中,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小米为主,七八十年代村庄周围的几面坡上都种植着麦子,每到收麦的时候,人们需要提前准备好麦镰、磨石、架子车、绳子、背架等常用工具。 一旦确定地里的麦子黄了,可以收割的时候,男女老幼全部扑到麦地里,顶着高温蒸发,躬下腰,左手攉住一撮麦子,右手中的镰刀贴着地面,把左手攉着的一撮麦子割下来,放到伸出的左脚腕儿上,身体挪动一下,然后继续重复、重复、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把所有的麦子割倒在地里。 地是分散的,割麦前要计划好先割哪一片儿,然后再割哪一片儿。把割好的麦子扎成捆儿,然后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往回拉,拉回去堆放在光好场上。没有架子车路的地方,就要用背架把捆好的麦子背下山。 打楆捆麦也是一个技巧,熟练的人捆的麦子不散不乱。 无论男女老幼都必须穿长衣服长裤子,无论天气有多么的炎热,否则任何人也承受不了,在割麦过程当中与麦子接触时的扎刺引发的轻微过敏。 <p class="ql-block">各家的麦子收回来,堆放在屋里,心就安了,就不用操心下雨,紧张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太阳好的天气里,就把麦子搬出来,摆在各自的场院里晒,晒干了,就开始脱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初的时候,没有机器,全靠镰枷一下下的打。打的时候,有的人就换工,有的人就不紧不慢的打。毕竟麦子收回来,堆放在屋子里,不怕雨,也不怕烂了,可以不紧不慢的打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割麦之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光场。每家每户都会在找一片空地,在割麦前的一次下雨后,利用雨水滋润让泥土变得柔软的时候先用铁锹把它整平,然后掏出土炕的烧过的灰撒在场上,把表面光滑的碌碡,让人拉住在场上一遍一遍的碾压,直到碾压的非常平整。这就是收了麦子之后主要的打场晒粮的活动场地。</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小麦脱粒主要靠碾场,把晒干的麦捆解开铺在场上的过程叫摊场。</p> <p class="ql-block"> 摊场时要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一大早把麦跺上捆好的麦子先摊在麦场上晒干,<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后用牛套上革头拉着碌碡一遍一遍的碾压麦穗直到脱粒</span>。</p> <p class="ql-block">碾场。</p> 还要经过翻场、起场、收场、扬场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进入晾晒环节。 <p class="ql-block">翻场。</p> <p class="ql-block">起场。</p> <p class="ql-block">扬场。</p> <p class="ql-block">把麦草码成一定形状的草垛,俗称“麦草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后用风车把麦糠吹了,筛子把瘪麦子和沙子晒掉了,就是褐红色的籽粒饱满的麦子了。</span></p> 有些地方还沿用着用连枷的习惯。 <p class="ql-block"> 在八十年代实行包产到户后打麦已经基本上已经进入机械化,收割回来的小麦基本上都用打麦机,打出麦粒之后一晾晒就可以收入粮包。</p> <p class="ql-block">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在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随着农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道路遍布各处,现代农民的作务方式也在改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十分广阔。(完)</p><p class="ql-block"> 作者:吴生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