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霍城镇

青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云变幻霍城镇——王少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霍城之行</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5日,立夏的这天,我来到了霍城镇,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立夏,这是个热烈而温暖的概念。可在这里,此时却连春天的感觉都还没有。满目萧寒,甚至满山的白雪。一切都仿佛证明着,这里仍然是冬天。</p><p class="ql-block">可是,透过茫茫荒野雪原,无数的丘陵沟壑,在祁连山①和焉支山②之间的大草滩中③,这个特殊而神秘的所在--霍城,一切都无法掩盖。</p> <p class="ql-block">霍城,是人类生息很早的地方,在周、秦以前就有先民在此逐水草而游牧。早无县志记载,后以明清载之为据。先看看霍城在史志上的记载吧:</p><p class="ql-block">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p><p class="ql-block">“黑城营在大马营西三十里,亦大草滩中,祁连当前,隘口独宽。”(道光本《山丹县志·隘口》)</p><p class="ql-block">黑城,筑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二年(1655年),设黑城营守备。</p><p class="ql-block">康熙元年(1662年),改黑城营守备为游击。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骑守兵381员。</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月,改黑城游击为都司。</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二月,林则徐协助甘肃提督加强防务,并同往大马营马场视察养马情况。</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一月初七,黑城回民暴动,署提督桂龄、总兵萨炳阿等围击,杀害回民多名。</p><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二月初七日,俄博暴动,马营墩把总马林响应,三月十五日占马营墩,十六日占永固、黑城,进占山丹县城…五月,甘凉道黎献率军进军马营墩,黑城收复。</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九年(1930年),孙家营农民张来福、姜奎文、周秉谦、高天祥等人,不堪灾荒苛政,杀死下乡催烟亩罚款的警察局长应朝林,祭旗暴动…暴动农民转战黑城,继而西进…</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设乡后,为复兴乡。</p><p class="ql-block">1949年,设为天山区。</p><p class="ql-block">1953年,为纪念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改名霍城…</p> <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已经说明,这里注定是一块不平静的土地。现在的风平浪静下有过多少刀光剑影,偃旗息鼓中曾经是怎样的杀伐攻掠…</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地方,二千多年来,历经风雨兵燹,旗幡变幻,但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和赫赫战将,仍然记录和流传在发黄的史册和口耳相传的历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二、 黑城之黑</p><p class="ql-block">山丹县霍城镇,原名黑城。</p><p class="ql-block">关于此地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一说是黑城曾称“黎沃”。黎,古通“黧”,黑色。黎沃即有黑色肥沃土地之意,故以此名命之。</p> <p class="ql-block">二说是河西一带历史上多以少数民族牧居。唐时吐蕃(古代藏族)入境,称西番。其部落有黄蕃、黑蕃(通“番”)之分。</p><p class="ql-block">《甘州府志校注·卷十六 杂纂》载:“甘州南山黑水以东皆黑番,其西黄番。…徙甘州南山黑番者,古羌种,今西宁、凉州诸番皆其类也。”黄番在今肃南县,黑番就曾居住在黑城,在此兴教建寺并筑城而居,黑城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是说在古代中国文化和神话传说中,将自然方位与颜色相联系,有四方五行之说。四方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行(xing)指金、木、水、火、土。玄武为北方之神,属“水”,五色之一。“玄”即黑也,先民们以自己所居的北方为尊。此地又曾名黑水寨,故称黑城等等,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三、 黑城之城</p><p class="ql-block">因山丹“地当孔道,羌夷要冲,诚河西咽喉也。”且东由永昌县新城子沿焉支山南麓至大马营、黑城,再西过永固、洪水一线形成河西走廊丝路南线,又是通往青海必经之道,故而自古为兵家必争和镇守之地。</p><p class="ql-block">因此昔日曾屡遭侵伐。为防兵戈侵扰,实行卫所兵制,沿村襄筑堡寨,营造居宅,辟田而耕,设兵固守,壮雄镇而拒番虏。民风强悍骁勇,乡民们亦多有习武之人。</p><p class="ql-block">此地古城堡多建于汉明,境内堡寨相应,星罗棋布。烽堠墩台军垒营房设施齐备。</p><p class="ql-block">霍城现存的汉明烽燧有东西向和南北向数座: 西自扁都口到八卦营子向东至霍城,南自大香沟穿大马营滩向北至霍城,相互呼应,构成两道立体的候望系统,乃瞭望守备所必要。</p><p class="ql-block">现在广为人知的是汉武帝为除北部匈奴边患,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西征,在霍城镇安营扎寨,大破匈奴,因此建城。</p> <p class="ql-block">但在霍城镇境内却有二座古城遗址。一是位于现在霍城镇政府处的黑城堡遗址,城垣早毁,只留东南角的原奎星楼残墩。面积12万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东西开门连接城内中心道,四周有护城河。据说民国时期城垣尚完好,城内外寺庙林立,建筑宏伟。</p> <p class="ql-block">据载,此城垣周长三里三十九步,东西二门,并有曲城瓮门。东门曰“朝阳”,上楼额“朝乾承晖”。西门曰“宴静”,上楼额“夕惕宁静”。东西大街,店铺民房排列,商市繁荣。南北街巷贯通,中流小溪,潺潺而流。巷南城墙上有观音楼台,巷北尽处一大墩,上建老爷庙,下对戏台。西街有禅林寺(称西大寺),东街有东岳庙(称东大寺),还有规模宏大的城隍庙、灯山楼、游击衙署、何家楼、童家小寺等私人家庙堂。东门外有文昌宫,西门外有关帝庙。</p><p class="ql-block">也有文记载,黑城古城是明洪武年间巡抚都御史唐泽请建的,同时修建的还有花寨堡城。民间传说,先有西大寺后有黑城城,建城时这里就已有村落庙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古城址在双湖村(因有东西两湖而得名)甘家庄子东北部,当地人称吉城。附近人说,几十年前在双湖小学附近还有城墙,当时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不足,又因建房、取土等原因大部被毁,现仅存山霍公路边一小段古城残墙。若无县政府1989年8月公布、2017年10月所立的碑文,谁也不会把这段比地梗略为高大的土墙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黑城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据《山丹县志》(1993年版)载,此城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70年代平田整地中在地表1米以下发现有边长约3100米的夯土城墙遗迹,出土陶器、石磨和五铢钱币等物。甘家庄以北(遗址西北角)又有一城址,边长约600米,残存南城墙墙基和西瓮城残垣。有陶片和陶罐及“货泉”③、“政和通宝”④、“天启通宝”⑤古钱各一枚。</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大墙外是箭道湾,是守兵射箭的场地。西门外过了西大河是校场。为古时屯兵养马之所,亦是兵家要地。</p><p class="ql-block">在距此古城址不远的西南方双湖村邓庄,世居于此的老马爷站在家门口,指着西边不远处北台子水库下面对我说,他小时候听老辈人讲,那里的河滩和山岭处古时是一片原始松林,霍城河和西山之间的一长段平坦的河滩台地,本地人叫趟子路(即跑马溜趟子处之意),是练兵跑马,射箭阅兵之所在,至今人们还把此河滩叫校场湖。</p><p class="ql-block">双湖古城与黑城城址相距只有约5里之遥,双湖古城建于汉代,规模也更大些,而黑城城址建于明代。那么,相互印证之下,如果真是霍去病当年驻军建城的话,在这里筑城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些。</p> <p class="ql-block">四、 黑城之融</p><p class="ql-block">看地图我们就能知道,河西走廊的四周全都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山丹正处蜂腰,可谓是中国西部西出东进、南来北往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西汉王朝为实现“断匈奴右臂”和开拓河西交通孔道,进而经略西域的战略计划,“隔断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使其成为少数民族之间的“隔离带”,以削弱匈奴的势力。于是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后,汉武帝随即下令启动了屯垦戍边大移民,本地人口开始大量迁徙繁衍,这在诸多本地家族谱中多有记述。</p><p class="ql-block">许多人追根溯源后才发现,这些本地“土著”的祖籍竟大多是在中原甚至江浙之地。而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游河西时,在黑城之东焉支山上举办的西域27国盛会,无形中却又为多民族的交流交融、共生演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p><p class="ql-block">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交通节点,复杂的人员构成、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使这里在语言特点、风俗习惯、饮食起居等等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人性坚刚慷慨,勤力畎亩,弓马是尚。”既四方通交杂糅,却又相对封闭保守,独树一帜,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五、霍城之霍</p><p class="ql-block">《山丹文史资料 第1辑》载: 1950年秋,新任县长王怀璋到黑城检查工作。提到黑城的名字时,王认为:现在解放了,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黑城”之名与之相悖,与当时的“全国江山一片红”形势不合,应顺应新时代更改才是。</p><p class="ql-block">县长王环璋、黑城区委书记郝海相与民主人士常立纲先生(霍城周庄人,秀才,名医)等人商议,考虑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征河西,大破匈奴,留下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千古悲歌这段历史,遂将“黑城”改名为“霍城”。且由于在本地方言中“黑”、“霍”不分,读音一样,都念hè(贺)音,没有生疏违和之感,于是上报甘肃省政府批准备案后于1953年正式应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河西走廊唯一一个以霍去病的姓氏命名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六、霍城之梦</p><p class="ql-block">黑水寨-黑城-黎沃-复兴-天山-霍城……</p><p class="ql-block">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名称如何更迭,它背靠的祁连山还是那么雄奇壮观,东倚的焉支山还是那么瑰丽秀美。广阔丰茂的大草原,淙淙流淌的霍城河,遍地的牛羊,漫天的星斗…一切都还是千年前的样子,与霍城人民一路走来,休戚与共,亘古未变。</p><p class="ql-block">唯一改变了的,是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现实巨变:高楼林立的安居新村,摩肩接踵的农贸集市,遍布农田的耕作机械,车水马龙的乡村公路(有山马、李霍、永民三条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物流繁荣。还有人们鲜丽时尚的衣着,富足饱满的笑容……</p><p class="ql-block">站在镇中心高大雄伟、金戈铁马的霍去病雕像前,我想,霍大将军如在天有灵,一定不会想到,那个昔日狂风呼号、六月飞雪的塞外苦寒之地,群雄逐鹿、战乱相继的古战场,竟会有今日铸剑为犁,安居乐业之翻天覆地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祈愿已成真。如果他能看到这一切,也一定是会感到欣慰的吧?</p><p class="ql-block">2021.05</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祁连山:匈奴呼天为祁连,即天山。</p><p class="ql-block">②焉支山:匈奴尊为“天后之山”,俗称“大(dài)黄山”,因盛产大黄而名。</p><p class="ql-block">③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山丹军马场,古亦称汉阳大草滩。《五凉志》载:汉阳大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焉支山)。</p><p class="ql-block">④“货泉”:汉王莽时货币名。</p><p class="ql-block">⑤“政和通宝”:北宋徽宗政和年间铸造钱币。</p><p class="ql-block">⑥“天启通宝”:明熹宗天启元年铸造钱币。</p><p class="ql-block">⑦黑番:今藏族,喇嘛教(藏传佛教)的黑教派。</p><p class="ql-block">⑧黄番: 今裕固族。</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①《山丹县志》(道光十五年本)</p><p class="ql-block">②《山丹县志》(1993年版)</p><p class="ql-block">③《山丹县志》道光本附录补遗</p><p class="ql-block">④《乡风教惠 山丹县霍城乡教育史》</p><p class="ql-block">⑤《甘州府志校注》</p><p class="ql-block">⑥《山丹文史资料 第1辑》</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少军,男,甘肃省山丹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学士。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掖市教育学会美术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掖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丹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学高级教师。善诗文书画,好茶酒旅途。有诗文摄影作品散见于报刊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