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泉繁强王氏,历史上为定海世家大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舟山展复后,“道”字辈太公复至白泉庄,王氏历代先祖治家有方,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清时就与城乡不少名门大户联姻,如“显”字辈(白泉第5代)季房廪膳生王显英,所生七女,三女嫁定海城南门外邑庠生胡炳琏,四女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土陈庆槐,六女嫁清嘉庆六年(1812)举人杨际和。到了第8代“昌”字辈,整个家族如日中天,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位于协成里的大房孟房,其协成酒坊、南货店,在几代人的精心经营下,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定海商界一大知名品牌,享誉百余年。探究繁强王氏家族兴旺发达之源,耕读、商贾和开明则是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农耕为基,治读至上</p><p class="ql-block"> 翻开清宣统三年(1911)修纂的《定海白泉王氏宗谱》,就可发现繁强王氏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治家理念,那就是农耕为基、治读至上。王氏自第4代“圣”字辈起,家大业大,家族有田地一千五百亩,在强用力的农耕经济支撑下,通过治读,第4代子孙中就已有功名获得,孟房王圣木,举乡饮大宾,敕授修职郎;仲房王圣祥,乾隆戊寅岁贡生;季房王圣则,邑庠生。</p><p class="ql-block"> 王氏依托丰厚的田产,设置义田,为子弟业儒提供物质保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前后,王圣祥与兄圣木“仿范文正公法”,从大宗田一百亩中,“拨二十亩零永作义田,立名师范”,后增至六十余亩,以济族人。圣祥公次子王显功,邑庠武生,承父志,“复设贤田,赡子弟之向学者,由是科名相属,甲于一邑”。(《王氏宗谱·积熙公传》)</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还创造条件,送子弟远涉省城求师攻读。第7代仲房廪贡生王荣滋,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字子陔,号余兰。自幼攻实学,以经解受知于督学,宗师嘉庆进士朱士彦特送其至杭州著名书院诂经精舍。王荣滋立德于乡,“中年授徒家塾,著告豢集,以训诲子弟,讲解孜孜不倦”。(《王氏宗谱·余兰公小传》)季房道光乙酉顺天科举人王修允,幼承家学,蜚声庠序,弱冠受知于学政汪廷珍,后到京都住在恩师汪廷珍家,执经问难,学识益扩。通过耕读步入仕途,社会地位与日俱增,这是繁强王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的一大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重视商贾,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 繁强王氏家族虽地处乡村,然能抓住白泉十字路街作为周边乡村商贸中心的优势,立足农耕资源,对农产品进行再生产加工,重视商贾经营,协成酒坊、协成南货店、万全里等产业,前后有百余年时间,其店面几乎占据十字路横街朝西街面三分之一左右。 </p><p class="ql-block"> 王氏第13代王庆元告诉我,繁强协成王氏从事商贾,大概是在第6代“誉”字辈太公起步,主要是孟房的第四房誉鹤太公,誉鹤公,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有二子修勤、修敬。当时季房有一家南货店要出手,誉鹤太公因为家境不是很宽裕,但又不想家族产业落于他人之手,于是向在江西任知县的季房侄子王修允征求意见,王修允支持孟房来接手季房南货店,并表示如果资金不足他可以资助一些。誉鹤太公接手季房南货店后,改名为协成南货店。到了第7代修敬公,开始在协成建房屋开作坊,生产加工黄酒以及豆腐豆芽等豆制品,然后挑出去贩卖。清咸丰十一年(1861)下半年,“长毛”(太平军)攻打宁波,有不少人逃到海岛定海避难,日常生活所需激增。第8代王昌棣、王昌机两兄弟(王修敬子)看准时机,在十字路街横街中段买地造房,加大豆制品生产加工。王昌棣,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子三,行宰、行让、行简。王昌机,生于道光八年(1828),子三,行泉、行镐、行铖,行泉未娶而殇。到了第9代王行宰、王行让、王行镐,协成酒坊规模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王庆元说,保质保量是协成酒坊持续百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氏后代至今还在传颂行宰太公对酒坊加工一丝不苟的故事,黄酒酿造,选择质量上乘的糯米是至关重要,在糯米浸泡蒸熟晾摊之后,每七石缸放入约250斤糯米饭,并以一定比例掺入麦曲和白药粉末。有一次,行宰太公的一个堂弟从缸里舀了一小碗糯米饭,想吃一点,看见行宰远远过来,吓得赶紧把米饭倒进缸里。正因为讲究质量,协成酒坊加工的黄酒和酱油、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质好量足,深受城乡居民喜欢,酒坊年生产一度达到500埕,“协成”黄酒远销岱山、秀山等地。</p><p class="ql-block"> 繁强王氏家族名声由此广为人知,“协成”酒坊品牌以及家族一些善行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在上海极具广泛社会影响的《申报》,1916年12月11日就以《拆屋筑路之义举》对王行让、王行镐、王仁体、王彭年等“拆屋解榔头”善事进行了报道,“定海县北乡白泉庄十字路中街向有笆同一道,为该乡众至万金湖庙水井汲水要道,前被王少甫将该同两端支墙堵塞,于水道火政咸感不便。现经该乡董王行让王行镐王仁体王彭年等原将贴同已屋三间拆卸,另筑公同一道,双方议妥,定名德行同,以便公众通行,建筑费由中街商民负担,已于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兴工并禀请县知事备案矣”。</p> <p class="ql-block"> 豁达大度,明智开放</p><p class="ql-block"> 从乡村走向城市,以广阔的视线,开明的心态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繁强王氏家族文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王氏家族不仅送子弟走出家门,赴县城、上海等城市就读,还勇于到大都市上海经商、“吃洋饭”,特别是能以一种明智开放的心态,敢于在媒体上发布声明,刊登启事,以视正听,这是海岛不少家族所缺乏的一种文化心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繁强协成酒坊、南货店生意遇到了极大困境。王庆元说,协成酒坊到了梦花公这一代,由于赊账越来越多,资金一下子无法周转,酒坊生产所需采购原料资金遇到了困难。梦花,族名家声,梦花是其号,是王氏第11代,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与王庆元祖父王家成同辈。当时,人家来协成南货店、酒坊买物品,不少是赊账,协成王氏是一年分二次去收款,中秋一次,年底前一次,有些赊账当年还收不上来。面对困境,王家人审时度势,大概于民国二十几年,把协成酒坊、南货店转让给了别人。没了家族产业,协成王氏家境虽然没有了以前那样红红火火,但还有几十亩族田赖以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繁强王氏近百年的历史中,孟房第11代王家成是一个重要人物,其为人处事方式对于整个繁强王氏家族有很大影响。王家成,号春水,性格直爽,为人慷慨大方,社会上的三教九流,皆以和谐相处,当地人给了他一个绰号“大白”。大白之称,表面上看似乎有点傻气,然恰恰显现了王家成胸襟开阔、处事开放的个性,王家成独特的行事作风,为日后其在社会中的声誉奠定了基础,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王氏家族文化。为了重振家业,王家成年轻时曾买掉了几间屋,经在上海“赚外国人铜佃”的同族等朋友介绍,在上海开了家歌厅,原本想以此赚些钱,再回老家开店经商,可惜生不逢时,时局动荡,经济萧条,化了血本却没能赚到钱,没过几年就回来了,后在十字路街穗丰店当了经理。</p><p class="ql-block"> 王家成对族人朋友大方客气,处事开明,有礼有节,极力维护家族利益。1931年《申报》曾刊登过王家成的一则通告,标题为《定海王春水敬请各界评论律师徐■无故解除婚约之通告》,面对上海律师徐■的无理与恫吓,王家成则是不亢不卑,有理有据,在这则830余字通告中,不仅对事实予以公开,并对徐■“此等卑劣手段是否有保障人权律师之资格者可以行为”提出强烈质疑。此则通告不仅显示了王家人对于家族清白声誉的维护与用心,也反映出王氏作为开明乡绅的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对于繁强王氏的通达开明、市场经济意识,1919年正月21日《申报》上的一则《定海白泉庄王协成启事》,也是一个很充分的事例。</p><p class="ql-block"> 启事全文如下:窃吾王氏开设协成南货号乾记酒坊同昌分店,向系兴立成三房共有之业,迨后兴房兄弟分立为兴孝兴悌两房,旋因兴悌无意经营,将所有店业六份之一出推归并于本店,而成房名行简于民国五年间亦无意经营,将三份之一之业推出归并于立房及兴孝营业,其银如数交割清楚,所有一切账款均已了结,并无该欠人款等事,前有乾记图章改换协成恒记,嗣后协成乾记图章作废不凭。繁强协成王氏将家族产业变更事项在上海《申报》上予以广而告之,一方面说明了其协成南货店、酒坊的产品已涉及于上海等地,同时也反映出繁强王氏家族的现代市场经营理念。</p><p class="ql-block"> 耕读、商贾、开明,三百多年来,繁强王氏生存发展之中所凸显的这一家族文化,是海岛不少望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是定海民间氏族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文化基点,也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研究。 </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0日</p>